邓艾数万精兵灭蜀汉,作拥“天府之国”,为何灭亡的如此离奇?

林梓源


第一,诸葛亮、姜维穷兵黩武,已经耗尽蜀国民力民心。

第二,蜀国君臣猜忌,使姜维出走而沓中屯田;

第三,姜维被钟会粘在剑阁,而进退失据;

第四,邓艾率偏师出奇兵,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攻陷绵竹,斩蜀将诸葛瞻,继而攻陷雒县,直捣成都。

邓艾势不可挡,成都无险可守,后主刘禅已成瓮中之鳖,遂派人送上皇帝印绶,并致信邓艾请降。


张铁军158


后期蜀国灭亡的如此快的原因主要是蜀国内部矛盾重重,宦官乱政,姜维又领兵在外,无人能主持内政,导致蜀国后期朝廷渐渐的腐败,黄皓笼络朝廷,后主刘禅又无力治理,所以蜀国已经从内部开始腐烂了,而且蜀国本身就是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国家,本身它能建立起来主要是靠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的努力,等到诸葛亮死之后蒋琬、董允等人只有守土而无扩疆的能力,所以慢慢的等到蒋琬、董允的人也死了之后,蜀中更加无人能够主持大局稳定朝政。


虽然只有姜维这一人能拿得出手,但是姜维又长年在外征战,朝中逐渐的被黄皓所控制。所以蜀国已经从内部开始走向衰败了。

而邓艾率精兵偷袭蜀国后方,这只不过是加速了蜀国灭亡罢了,与其说蜀国灭亡的非常离奇,不如说蜀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即使有姜维在外面力抗魏军,但也不过是独木难支罢了,纵使姜维依靠剑阁的地形优势牢牢地拖住钟会的伐蜀大军。


但是邓艾偷袭蜀国后方,姜维并不是没有预料到的,其实姜维早有预感,要是当邓艾翻越摩天邻突袭蜀国后方的话,蜀国将彻底的陷入被动,所以他早早的就向后主刘禅上书直言,需要加强防备江油方向以防魏军偷袭,但是刘禅身边有黄皓这个小人在迷惑乱政,姜维的谏书要么是不能送达刘禅的身边,要么是被黄皓所诬陷,所以刘禅根本不能做出正确的防范措施,即使是刘禅要加强江油方向的防范,但也无人能担此重任,诸葛瞻在其父诸葛亮的光环之下成长,被蜀国给予厚望,但是也无法摆脱他是一个空有其名的人。

而且姜维作为蜀国的大将军一直被黄皓所打压和诬陷,居然还要逃到沓中来避难,以防黄皓的迫害,可见蜀国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到无法想象的地步了,他的灭亡是必然的,所以蜀国的灭亡并不离奇。


中流击楫


邓艾奇兵灭蜀,关键在于偷袭,姜维与钟会相持于剑阁,蜀军分兵不得,邓艾出险招,偷渡阴平,避开与蜀军主力交锋。邓艾疲兵之师进攻涪城,对从天而降的魏军,后主刘禅惊慌失措,急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子诸葛尚丶尚书张遵丶尚书郎黄崇丶羽林军右都督李球前去御敌,到达涪城后,并无多少实战经验的诸葛瞻犹豫不决,不听黄崇据险而守的良策,坐失战机,前锋被邓艾击败,退守绵竹,诸葛瞻父子战死,魏军兵临成都。江油守将马邈投降令邓艾疲师得以恢复元气,军力大增。绵竹失守,雒县失守,魏军兵临成都,后主刘禅本就浑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面对魏军的到来,刘禅魂不守舍,光禄大夫谯周劝降之策令刘禅下决心投降,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主张死战到底,南中监军霍弋请求领兵据守成都,后主不允,刘谌愤而自尽于昭烈庙,刘禅向邓艾献国投降,并令远在剑阁御敌的姜维投降,姜维假意向魏军主将钟会投降,意欲用借刀杀人之计用钟会诛杀魏将,兴复蜀汉,并密信刘禅,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但事情败露,姜维丶张翼等被杀,蜀汉遂彻底灭亡。

蜀汉灭亡有邓艾奇袭之大功,若诸葛亮在世,蜀汉不会亡国。诸葛亮在世之际,曾在阴平驻军防守,诸葛亮死后,此地没有驻军,姜维曾上言后主,加强江油防守以防魏军偷袭,但蜀汉政权奸臣黄皓当政,对姜维的奏章置若罔闻,诸葛亮在世之际,以严治国,以身作则,后蒋琬丶费祎丶董厥在世主政之时,奸倿小人无法立足,此等忠臣一死,黄皓败坏朝纲,大肆打压朝中忠义之士,大将军姜维只能避祸于阆中。邓艾奇兵进入,江油守将马邈降魏令邓艾的疲惫之师得以恢复元气,补充物资,实力大增,若马邈死守,邓艾不会轻易得手。诸葛瞻虽有其父之忠而无其父之才,不听黄崇拒险而守之言,贻误军战,战死沙场,刘禅畏敌如虎,纳谯周投降之策,不惜国破家亡。三国后期,蜀汉仅有益州,人口少,战略物资匿乏,地盘小,国力弱,人才短缺,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姜维九伐中原,虽以攻为守,令百姓怨声载道,朝中黄皓乱权,打压众臣,刘禅不思进取,而魏国据守中国北方广大富饶的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先进,国力强盛。吴国虽国力日微,但拥有江南渔米之乡,国力尚存。众多因素促使蜀国内忧外患,虽有姜维独木相支,忠良志士苦守仍难逃灭亡的命运。


赵永志67


烂泥认为,即使没有诸葛亮、姜维的持续北伐耗尽国力,蜀汉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综合国力弱小

1、资源匮乏

对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和人口。东汉末年,中国划分十三个州,其中蜀汉丢失荆州后仅有益州一州,魏则占冀州、青州、豫州等十州,吴占荆州、交州、扬州三洲。并且随着中原腹地政权稳定,生产恢复,益州的天府之国的称号已经其实难副。另外,据学者估计,刘备称帝那年,蜀汉大约20万户,占三国总人口的12%。

可见,三国时期,蜀汉的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资源也是最匮乏的。

2、人才断层

刘备极富人格魅力,而且善于招贤纳士,所以刘备的麾下聚集着不少人才。但是随着刘备去世,老一代人才的凋零,蜀汉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魏吴两国后起之秀的持续涌现,愈加反衬出蜀汉的人才断层。

3、地理局限

蜀汉的战略方针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需要占有荆州、益州两地,然后分兵出击。其中荆州攻魏的桥头堡是襄阳和樊城,可惜刘备占据的荆州正好缺少这两个地方,所以关羽急于开展襄樊之战,可惜被东吴从后抄了老家。只剩下益州的蜀汉,已经只能混一天是一天了。益州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易守难攻的优势,可那是针对它防守时而言;当益州想要出兵进攻时,它地理条件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制约了蜀汉进攻魏国的多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这三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综合国力越来越弱小。所以魏国统一全国时,就先挑了最弱的蜀汉下手。


烂泥伯伯


刘禅在位四十年风雨历程,只能上对不起宗庙社稷,下要对得起黎明百姓。。。成都卫戍部队就有一万多,还有王室卫队,地方武装,难道消灭不了邓艾三千人的疲惫之师。蜀汉还有江州、巴西、南中各地的卫戍部队,南中少数民族部队都可勤王。只是刘禅一念之仁,降了吧,做我的安乐公!!


刘坤忠120


刘备去世前,给诸葛亮说过,刘禅不行你就代替,结果是蜀汉确实亡于刘禅之手!当然诸葛亮早就死了。这个就是问题的所在,刘备看人还是很准的,这个刘禅虽是长子,却无雄健之气,这在乱世中是担不起国君重任的。伐蜀之战,姜维防御策略有责任,汉中失守是很致命的,但邓艾偷袭也是险棋,剑阁还有姜维数万精兵。刘禅派出没打过仗的诸葛瞻去对抗,应该准备有后手才行,但是没有,完全没有继续抵抗的雄心,反被譙周等人左右,焉能不亡。


自由的鹰28185386


并不离奇,说实话当时蜀国的战略就注定了自己灭亡一途。

以弱胜强,需要做到什么样的点?有人质疑北伐究竟正确与否,说这是错误的战略,这我就不同意了,你不北伐你怎样才能获得出路?凭借的蜀国和槽位之间实力上面巨大的差距。这仗你如果不北伐,安心发育,你等着到时候曹魏派出自己的大军直接把你给压垮压死,然后把你撵的连鸡粉都不剩!

这是什么?这就是庸才。

不断的进攻,一方面可以劫掠对方的人口,消耗敌人的资源,另一个方面也能够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如果向敌人是弱的话,蜀国接下来将会面临曹魏的重点进攻,这对于蜀国来讲简直就是致命的,在这之后蜀国面对曹魏的全力进攻的时候,难以招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但所谓富贵险中求北伐是一把双刃剑,这就像一场赌博能够获得胜利的同时也能够收获失败,由于数次北伐不成功,同样也会消耗蜀国的国力,这一点是事实,历史上面每一次以弱胜强不都是把自己置身于险境吗?如果你按部就班了,你只能够沦为别人的鱼肉。

在这种情况之下,姜维数次北伐也是获取了成果,如果坚持下去,那么胜负仍未可知罪,起码蜀国的灭亡不会像在这之后那样憋屈,可没有想到黄皓和刘善这傻子两个一起联合起来坑了自己的国家,尤其是刘禅。

自己的父亲拼死拼活打下这偌大的江山,不是教他怎样倒数自己的国家灭亡进行时的,而是教他如何能够把自己的江山统一天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呢?给自己人下绊子,这已经算得上是能笑死人的荒唐之举了,在这之后昏招迭出。

蜀国背面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蜀国有了这么一个懦弱而且昏庸的皇帝,有这样的一个君王在乱世之中就是一个罪过,他会让这个国家不断的消耗自己的实力,不断地被其他国家超越,最终这个国家在为灭的时候,连一点儿水花都翻不起来。

邓艾最后的奇袭是让蜀国这次被灭之旅能够有一点点经验之举,但是大家都会发现所有惊艳的目光全在曹魏那边,蜀国一点儿力气都打不了,姜维可以不用负任何责任,作为一个降将,能够为蜀国最后工作至此,那已经算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也确实对得起自己的偶像,老师诸葛亮,咳,就如同《三国演义》上面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句话,如果这个人不行你就可以取而代之,我更加相信的是诸葛亮最后能够取代刘禅,可惜从形式和各种条件尚这都不允许,这件事情从本身上来讲,带着刘禅这个鳖孙,也确实难以把这盘棋局给下活了!


漩涡鸣人yy


小学生打大人那是真心打不过啊,真要撸袖子干一架,估计会给按地上摩擦的厉害,到时里子面子都没有,小命估计也不保了,美女佳酿更是奢求。 所以既然打不过是事实,自己也舍不得亲族臣属死绝,还想再接着过锦衣玉食的日子,不如投降算了,从此喝酒想喝多少喝多少,想睡几点睡几点😂😁 没有攻击安乐侯的意思,侯爷子孙勿喷我香水


80后建筑设计大叔


蜀汉作为三国时期最弱的一个国家,不仅人口最少,而且军事力量也是最弱的。但是这些都不是致命的,蜀汉最致命的就是不得民心了。下面小编就来总结一下蜀汉灭亡的几大原因吧!

蜀汉政权不得民心

在三国时期蜀汉其实是贫瘠之地,百姓的收成是比不了魏国的中原地区的,也比不了东吴的渔米之乡,所以蜀中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

生活艰难的百姓最害怕的就是战争了,但是诸葛亮和姜维对外战争不断,严重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蜀中百姓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蜀汉的百姓早就厌倦了蜀汉的统治,他们巴不得曹魏快点将蜀汉灭掉,好让他们也可以吃饱肚子,可以说蜀汉的百姓在当时能吃饱肚子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蜀汉士族对蜀汉政权非常不满

蜀汉的高层大多都是荆州人,而蜀汉的当地人一直生活在蜀汉的最底层,所以他们对荆州派是非常不满意的,甚至他们把蜀汉的统治者当成了侵略者来看的,他们是巴不得蜀汉政权尽快灭亡的,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更好的发展了。

本来刘备为了拉拢益州的士族,在托孤的时候是文拖诸葛亮的,武拖李严的。但是由于政见不一,李严被诸葛亮给罢官了,这也就意味着益州集团的士族更难向蜀汉政权高层发展了,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在战争上面支持蜀汉政府。

蜀汉被魏国大军压境已经无力反抗了

刘禅心里面是很清楚的,反抗是失败,只是延缓一段时间而已;投降同样是失败,可能会落一个好的下场。

1.蜀汉的高层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下场;

2.蜀汉的军民会伤亡更少,也可以说是一个好的下场吧。

刘禅是很仁慈的一位君主,在不可能驱敌的情况下,他为了自己,也为了军民百姓,所以选择了投降。

谯周的劝降动摇了军心,为刘禅的投降下定决心

谯周建议刘禅投降,因为此时的蜀汉已经是避无可避,逃无可逃,而且打也打不过。他的这番言论不仅动摇了蜀汉君臣抵抗的决心,而且正好符合刘禅的心意。如果没有谯周的力主劝降,可能蜀汉还不会投降的这么快吧!

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蜀汉的统治根本就是不得民心的,所以说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民心所向,正好遇到了邓艾的大军压境,再加上益州士族谯周的力主劝降,蜀汉政权就这么灭亡了!


唐朝的长老


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历史上的姜维是象后人所评价的“粗有才略,穷兵黩武”的人吗?先让我们来仔细的看一看姜维的北伐。


历史上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义所说的九次。其中胜利五次,相持四次,兵败两次。战线已从孔明时的五丈原、子午谷推进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当时魏蜀的实力来看,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易了。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实际上这种战略也是完全正确的)况且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独力支撑,他身边可以称之为将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通过11次北伐,将曹魏遏止于秦岭一线,使其在30年里没有对蜀汉发动一次进攻,并且一直处于战略防守,实在难能可贵。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其实这种观点实在是大错特错。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更不要说孟昶“十七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英雄”了。况且诸葛亮死后,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太过张狂。董允过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然后加以谋害。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使司马昭叹日:“姜维屡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由于后主听信师巫之言,不肯按姜维之言派廖化守阴平、张翼守阳安,只在宫中饮宴欢乐,而黄皓竟隐匿告急文表(此人后被凌迟真是死有余辜),致使汉中天险被钟会一攻及破。汉中已失,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可惜他没有听从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不过他也无人可派。自己这大将军都只能在沓中避祸,何人又能在朝中调动兵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了一点,要不然……钟会十六万大军在姜维八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马貌之军,绵竹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江油、绵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


我认为这个指责太过牵强。绵竹一破,天险已失,姜维此时撤保成都无异于自掘坟墓。况且成都投降之后,姜维才知道情况,如何能撤兵回救呢?应该受到指责的是那个江油守将马貌和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邓艾出摩天岭时不过两千疲惫之师,江油守将马貌只需略有提防或束兵严整,邓艾必死无葬身之地。再说诸葛瞻,他不仅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当江油城破后,他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也无须向东吴求救。只要姜维得知后,派廖化、张翼等帅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剑阁,自帅本部大军数万来救,棉竹之围自解。邓艾不过自帅本部3万人马孤军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线,在江油也没有休整,已是疲惫之师,只凭一口力气。邓艾只能依靠速战,疾入成都,从而占据主动。他害怕正是蜀人据前山之险以待姜维。他说:“……倘被蜀人据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迁延日久,姜维兵到,我军危矣”。所以他写劝降书激怒诸葛瞻,诱其决战。两军对决,诸葛瞻那里是老谋深算、旧经沙场的邓艾的对手。邓艾一击而胜,然后轻取成都。唉!诸葛瞻呀诸葛瞻,你一死以留全名,只是辜负了你父亲一生的心血呀!


后主既降,剑阁成了孤军。姜维不服输,他要兑现与诸葛亮的承诺。在国破主降的情况下,他唯有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合这个唯一的条件来博一下,作为一名智将,来施展他个人舞台上最后的一次奇谋!诈降!!!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然后策动钟会谋反,抵抗司马昭派出的增援部队,最后除去钟会,复兴蜀汉。由于钟会行事不密,军士哗变,姜维、钟会、张翼皆死于乱军之中。而姜维更是死后被剖尸。姜维那绚烂的一生也就此结束,时年五十有九。姜维其实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国君都降了,他本来就是魏将,他为什么不可以降!但姜维没有降。姜维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样自杀来博个忠烈的名声。他没有。他已经五十九岁了,在当时已算垂垂老矣,投降可以换来平安的生活,自刎可以博得忠臣的赞誉。但是他没有!他还要奋起一博,虽事败身死,三族尽灭,姜维始终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奋斗到了最后一刻,正确地说直到姜维倒下的那一刻,蜀汉才算是真正灭亡……


历史是公平的,它让那些酸腐文人的笔墨无法阻挡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忠信智勇皆备的,为蜀汉献出自己毕生才能的姜维——姜伯约。


西蜀之亡,非亡于他人之手,正是亡在被鲁讯先生称为“智而近妖”的诸葛武侯手上。


当年刘玄德在日,仁义之名满播天下,虽然他本身只不过是个虚伪的伪君子,但无可非议他在当时吸纳了一大批顶尖人才。徐州城破,关云长投降后被汉相曹操封以高官厚爵,日日宴赏,可是在听到刘备的消息之后依然抛下好友张辽、徐晃等人夺关斩将而去;张永年、法孝直等人都是西蜀重臣,但却主动向刘备抛出绣球,引他入蜀灭亡旧主刘璋,其号召力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前半生虽然穷困潦倒,东投西靠,却始终未如二袁、吕布等无能之辈般被曹操逐一歼灭。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自称如鱼得水,在开始的时候,诸葛亮确实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当时武侯只能出谋划策,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刘先主手上,所以当时刘备阵营中的诸多名将得以人尽其用,如张翼德义释严颜、黄忠定军山大破夏侯渊、赵子龙威震汉水、关云长水淹七军等战役,张、黄、赵、关等人接到作战指令之后自行决策出战,灵活自如,所以当时西蜀建国后形势一片大好。


好景不长,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取荆州,魏吴联兵大破关羽。对荆州来说,防卫更加稳固,既可以为蜀中的诸葛亮争取准备时间,也逼迫魏国必须以更多的兵力、更大的关注来防守其都城许昌,从而削弱魏国在陇西的统治力量,战役的目的已经达到。此时若回军荆州,蜀国不但占尽天时,而且可以威慑吴国,荆州一旦重军把守,吕蒙岂敢“白衣渡江”?而关羽的自大使其认为“灭魏兴汉,非吾其谁?”不愿甘当配角,这就注定了麦城之败。


刘备出兵伐吴却被陆伯言火烧连营全军覆灭,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上台之后大包大揽,文治武事事事亲力亲为,严重影响了接班人的培养,他又痛感于汉之覆灭,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主张,可是他矫枉过正,令蜀汉的人才政策出现了严重失误,不但没有纠正刘备时期重出身的毛病(典型就是赵子龙,终其一生,战功无数,出征时的职务却都不过是中护军之类,打仗有份,分功无份,而且不单刘备在日封官远比不上与刘备有兄弟之情的关张、出身名门的马超,就连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封谥旧日文臣武将也没有他的份,到最后还是姜维等人连名上书才为他争取到身后的荣誉),而且将人才品行放到了才干之上,重用的董允、蒋琬等文官虽然不是无能之辈,而且一个个清正廉明,但距离治国之才却相去甚远。马谡是当时蜀少有的智谋之士,可以成为一流的军师,可武侯却让他和自己一样当了大将,失了街亭明明是自己用人不当,却推罪马谡,上演了一出“挥泪斩马谡”。而他带兵出征时每每故弄玄虚,搞得手下众将只能听令行事,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像魏延献计奇袭关中就被他断然否决,结果六出祁山而无功,最后自己也被司马仲达拖死在军中,临死还疑心魏延有谋反之心,遗计给杨仪杀了魏文长。李严本是蜀中大将,因为犯了过失被诸葛亮打入冷宫,诸葛亮死后李严自叹终身不能再得复用,可见诸葛亮的家长作风,他贬的人就算自己死了也没人再敢起用。


诸葛亮死后,因为他的人才政策,蜀中除了姜伯约之外,已经再没有其他出类拔萃的人才。反观曹魏,当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陈孔璋为袁本初作檄文大骂他一家三代,袁绍被没后,孟德却以“此可愈头风”为由将他收入帐下。当年为敌兵所败时他说:“唯魏种且不弃孤。”魏种却偏偏举全城向敌军投降,及至之后他生擒魏种,左右请杀之,他却说:“唯其才也。”又释而用之。虽然在对待张松的态度上出现失误,令自己一统天下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他成功的人才政策却一直在魏和之后的晋得到了延续。邓士载出身贫寒,在魏却连受提拔,总督诸军抗蜀,令姜维不得越雷池一步。到晋伐蜀伐吴时,晋依然人才辈出,遥遥领先于蜀吴。


在人才对比如此失调的情况下,姜维以一省之力以攻代守,力抗拥有全国领土三分之二的魏,而且胜多负少,足可称得上是一代将才,可惜武侯遗毒太深,西蜀终于灭亡。

雪ウ若


所以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不能算到人家姜维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