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劉禪死守成都,拒不投降,蜀漢是否還有一線生機?

萬航林


要是劉禪死守成都,拒不投降,蜀漢可能還會像東吳那樣苟延殘喘一段時間。比對比鄧艾和成都的軍力,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先看鄧艾,偷渡陰平,這是險棋,他這是孤軍深入,有去無回。由於鄧艾軍隊走的是連路都沒有的路,一邊走一邊還要鑿路修橋,並且局部需要攀巖,最終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最終全軍是身裹毛氈滾下山坡的。到達江油的時候,糧草不寄,軍械缺乏。進軍成都的路上還遭遇了江由守將馬邈和諸葛瞻父子的抵抗,雖然鄧艾戰鬥力爆表,但想必到達成都已經是傷痕累累,兵困馬乏了,並且肯定糧草缺乏,兵員缺乏。

再看成都,自古成都就是易守難攻之地,又是蜀中富足中心,城內士卒數量據記載比較可靠的有一萬兵力。但是成都具有地利之優勢,以逸待勞,佔據高大的城牆,城內有吃有喝,對抗鄧艾幾千殘部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鄧艾軍隊在缺乏糧食的情況下,早晚會潰散,到時候派一將再追擊,鄧艾可擒,再退一萬步,姜維不要劍閣了,回軍夾擊鄧艾,鄧艾必亡,然後蜀漢縮小軍事範圍,再堅持幾年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只可惜,劉禪確實不辜負扶不起阿斗的稱號,被嚇破了膽,率領諸王群臣自縛投降。

現在我們看來,也許劉禪的頭像,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但在當時看來,這樣不抵抗,確實有負劉備和諸葛亮的志向。


曹老師xixi


劉禪死不投降,蜀漢是否還有一線生機?過去己討論討論過,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劉禪自降“確保蜀漢城民平安,體現劉禪大智慧“。但從戰爭和蜀國國家利益上認識,應該拼死一戰,死不投降。

從歷史上看蜀地投降不止劉禪。宋太祖趙匡胤,命忠武節使王全斌,率軍6萬向蜀地進攻。14萬守成都的蜀兵一潰千里,孟昶自縛出城請降,孟昶與花蕊夫人被迫離開他們醉死夢生的蜀地樂圖,前往汴梁。花蕊夫人曾有;“一步三回頭“詩作,表達了蜀地樂園的思念。

一九三三年,軍閥大混戰,川西聯軍失成都一路向雅安敗退,追兵步步緊逼。張清平率部搶渡洪雅河,躲過一卻。八月二十日,張清平得知聯軍中的彭韓,餘如海投降。張清平跺腳痛悔投降遲了,當晚慌忙率一師重反“搶渡洪雅河“投降。被南京國民《軍事月報》稱為“搶渡投降“並編為四川戰史上的奇聞。

當然為歷史留下了典故,詩句,戰例“樂不思蜀“,“一步三回頭“,“搶渡投降”的歷史記錄,可供後人吸取。





手機用戶73775101476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蜀漢滅亡,鄧艾只是起導火線的作用,就算拒守成都,那麼結局依然還是失敗,原因如下:

1,軍事分析

《三國演義》裡面描述說鄧艾偷渡陰平後只剩兩千人,但這是小說為了襯托鄧艾的艱難和突出他的傳奇,不能當成歷史來看。實際上的情況是:鄧艾指揮3萬精兵,以鄧忠5千人為開山隊,後率大軍以3千人每寨下寨,就算最後損失過半(已經是超額估計了),也還剩下1萬5千精兵。涪城天降神兵,守將馬貌不戰而降,鄧艾糧草精備但未用降兵,又佔住涪城險關,因此大敗蜀軍,蜀軍主力都在劍閣,董闕2萬,姜維6萬,加上張翼廖化各一萬,共10萬,蜀中共10萬2千兵,因此諸葛瞻只帶著2000御林軍,這也是成都的最後力量,最後還是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成都本就屬於盆地,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丟了綿竹就必敗無疑,劉禪也並非沒有抵抗,只是成都此時已經無兵可調。

2,政治分析

蜀漢集團內部矛盾很大,有兩大集團對立,內部分裂是最大的敗亡原因。

一是荊州集團,也就是劉備入川所帶去的荊州集團,荊州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聚集了中原地區避難的名士,思想較開放,他們建功立業的態度很積極。荊州集團的成員大部分是失去故地且不甘心埋沒的士人,劉備的到來激發了他們的政治熱情,他們在入蜀前就已經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荊州集團人數是最少的。

二是益州集團,益州地區受貧地影響,相對閉塞,益州人士心態保守,益州集團具有很強的排外性,劉備在世時,對於荊州與益州集團駕馭得當,兩大集團各盡其才,各司其職,蜀漢政權非常穩固。劉備託孤以後,蜀漢政權內部矛盾開始激化,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集團與李嚴為首的益州集團明顯對立,但諸葛亮的治蜀策略,以及對益州集團人士的籠絡和擢用,使得二者矛盾得以緩解,此時蜀漢政權下的政治地位仍然是荊州集團高於益州集團。

蜀漢後期,益州集團的政治地位全面超越荊州集團,蔣琬、費襪兩位領袖不具備諸葛亮的政治手腕與魄力,集團間爭鬥不休使得蜀漢政權內耗加劇,國力不斷地衰弱。到蜀漢末期,益州集團為了達成“蜀人治蜀”的政治目的,滅國主張已經成為國家對外的政策,蜀漢滅亡已是大勢所趨。

3,民心所向分析

蜀漢滅亡以後的統計,蜀漢有28萬戶,94萬人,10萬2千軍隊,4萬官吏,意味著蜀漢的人民9人(包括男女老少)養活1個士兵,7戶養活1個官吏,這個負擔太重了,人民根本就不堪重負。人民也不希望戰爭再持續了,也想早日結束這樣的負重,因此民心已經失去了。

軍隊打不過,內部不願打,人民不支持,成都固然是守不住的,因此劉禪已經別無選擇,只能是順應天命,蜀漢必定滅亡!




阿星與阿發


諸葛亮之後,身為蜀漢公司CEO的姜維,一味的謀求出兵北伐,一味的窮兵黷武,而對於內部的朝政和事務幾乎是不聞不問,不管不顧,你們愛咋滴就咋滴,反正別影響我北伐就行。

長期下來,使得朝局混亂,宦官掌權,奸臣當道,民不聊生。終於,在內憂外患之下,蜀國在公元263年正式被滅亡。

對於當時劉禪的投降之舉,後世還存在許多爭議之處,一些人認為如果國都南遷,再加上蜀地險要,蜀漢王朝或許尚可一戰也未可知。

但更多人都認為,在明知迴天無力的情況之下而拼死一搏,致百姓於水火而不顧,劉禪的投降之舉也算是最好的選擇。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劉禪就算是繼續死守成都,打算堅持到底,決不投降,最後蜀國還是免不了滅亡。


首先必須要了解此時蜀國的處境

此時蜀國的主力兵團已經基本上都被姜維帶走了,國內兵力嚴重空虛。而鄧艾劍走偏鋒,偷偷的爬過天險,兵鋒直指蜀國都城。

大軍遠在邊境作戰,腹地被敵人插入了一把尖刀,國內接到這個消息肯定是人心惶惶,既無足夠的兵力應對強敵,也沒有可以力挽狂瀾的武將救朝廷於危難。

蜀國也已經沒有國力支撐大軍作戰,常年的戰爭,已經造成國力空虛,百姓已經負擔不起這些開支

蜀國的人口不超過百萬,但是卻養著十五萬大軍,這其中還不包括各地的官吏,每次出征打仗,都是一次鉅額的開支。要靠著這區區百萬人,養著這麼龐大的一支軍隊,還要負擔國家的正常運作,可想而知,蜀國人過的是什麼日子。

武侯七伐中原,姜維出征九次,打贏了要花費大筆的國家財富,打輸了也要承擔,這些花費使得國家的財政嚴重匱乏,估計每年都是入不敷出。即使這次劉禪沒有投降,蜀國也無法堅持下去,畢竟中原地區富庶,蜀國難以繼續抗衡,國家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劉禪不是愚蠢之人,但是他性格軟弱,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對死亡的畏懼迫使他選擇投降,這也就磨滅了蜀國的最後一線生機

如果是那種性格堅毅的人,肯定會選擇抵抗到底,但是劉禪不是這種人,他並不愚蠢。相反的他很聰明,多年養尊處優的生活,讓他無法放下一切去破釜沉舟,他畏懼死亡,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冒險。

雖然說只要他能堅持半個月,就可以等來援軍,但是現在他被困在城中,心中焦急萬分,他不願意放下現在的富貴,然後選擇同敵軍決一死戰,他覺得自己做不到。

我想他當時肯定想了很久,覺得自己投降很可能不用死,因為吳國還沒有滅亡,只要自己足夠的小心,即使做個亡國之君,也可以過的不錯。他也有些不想管蜀國的這個爛攤子了,國家窮的無以復加,百姓和將士們都有怨言,他把那天這些人控制不住反叛他。

因此在劉禪看來,投降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他的軟弱性格也決定了他會選擇投降。畢竟敵軍已經打到了老窩,國家各方面也堅持不下去了,一個君主都這樣想了,蜀國自然也就沒有了最後一線生機。


東方大史


其實劉禪投降,錯了嗎?投降了,也少了生靈塗炭。他也自知蜀國的軍事力量很難對抗,就算死守也只能是苟延殘喘罷了。痛苦的終究是百姓!


丨長風大俠丨


我們錯怪了汪精衛秦檜吳三桂等等英雄好漢。大家一起向他們賠禮道歉吧


江湖人190603026


頭像還是投降?江油還是江柚!


水管處老唐


識時務者為駿傑也,劉禪一點也不傻,在當時的環璄下投降正是火候上,早一天不行晚一天也不行,從後來劉禪所受到的待遇可以證明,劉禪大智大慧也。


伍58453


沒有,yeeg6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