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大名42


土木堡之變實際上被視為明軍衰落的標誌,因為土木堡之變之後,明軍的整體表現其一代不如一代。

明朝一直有一種優越感,也可能是梁靜茹給的勇氣,那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別人都是弱雞,所以正是憑藉這種優越感,朱祁鎮輕起戰端,還玩起了御駕親征的把戲。

其實這也怪不得朱祁鎮,最起碼當時明朝相比於周邊的小政權擁有極大的優勢,也就是體量和人力資源的優勢。而且,至少從外表來看,明朝也有著一支看著光鮮亮麗的龐大的軍隊。

但是這支軍隊僅僅停留在外表上,或者說是紙面上。因為得益於明朝的軍戶制度以及吃空餉、喝兵血等優良傳統,明軍不僅嚴重缺額,而且軍士們普遍赤貧,導致明軍的光鮮亮麗只停留在紙面上,實際作戰能力則大打折扣。

僅以土木堡之戰的五十萬部隊為例,實際上能有一半的人就不錯了,再加上戰鬥力低下以及強行裝逼的朱祁鎮指揮失誤,導致明軍陷入被動,指使明軍被也先太師的五六萬人全殲,朱祁鎮本人也成了也先太師叫門的工具。當然,我一般稱土木堡之變為史詩般的土木堡大捷。

若非此時蒙古人已經嚴重退化,沒有能力攻克設防堅固的城市,否則明朝歷史絕對要改寫。

對於也先來說,雖然土木堡大捷以及後來的攻略北京沒有利益最大化,但是也是狠賺了一筆。對於明朝來說,土木堡之變對本就衰弱的明軍來說也是重創。一是老兵經驗豐富的老兵損失巨大。土木堡參戰部隊雖說戰鬥力大打折扣,但是好歹也不是新兵蛋子,至少還能按照號令排成比較完整的隊形投入戰鬥。土木堡之變之後的明軍則完全換了一個樣子,之前明軍步兵還大量使用弓箭和長矛還能排成步兵方陣,但是後面的明軍大量裝備弩和原始的火門槍,長矛裝備的比例也縮了水,而且野戰嚴重依賴工事。

二是大量的軍事精英戰死。明朝自朱四汗篡逆以來吸取了朱重八清洗軍功集團的教訓,保留了依靠靖難叛亂上位的軍事人才,以保障明朝的武力。只不過這批人由於朱祁鎮的無能而損失巨大,加速了明軍的衰退。

其實呢,土木堡之變只是明軍衰退的正式標誌,畢竟土木堡之後的明軍已經大不如前,但是我們還可以在歷史中看到,土木堡之前的明軍就已經開始衰退。

靖難叛亂中,燕逆以藩王部隊、邊軍加蒙古騎兵組成的武裝就能痛打明軍。

明朝之所以退出越南,其中一點原因就是明軍被反抗軍堵在城市裡出不來,再加上明朝東西兩路援軍被反抗軍殲滅、擊退。

明朝打一個未開化的麓川土司就前後打了四次,結果只有消耗國力以及部隊損失巨大,並沒有消滅麓川土司。

所以,也先太師能刷出個史詩般的土木堡大捷也沒什麼意外。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數十萬精銳被殲,天子被俘,隨駕百官殉國,京師淪為戰場,明朝差點就重蹈北宋靖康之恥的覆轍。如此沉重的打擊,已葬送了大明王朝80多年的國力積累。因此,土木堡之變不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都是大明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此後的大明,在政治和軍事上都不斷走下坡路。

政治上,文官集團勢力坐大!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以後的政治發展,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由於,此戰隨駕出征的文武百官多半殉難。要知道,這些官員可都是當時明王朝的政治貴族和精英。結果經此一戰,明王朝的中央出現了嚴重的權力真空,中央官吏體系出現了嚴重的斷層!

更可怕的是,隨駕殉難的文臣武將,很多都是效忠大明皇室的勳貴。他們的離世,也使得日後的明朝皇帝在面對文官集團時變得更加孤立,造成“文官集團的壯大,皇權的孤立”的政治局面。

此後,明朝的君臣矛盾開始擴大,像萬曆和嘉靖兩朝,皇帝都遭到了文官集團的群起對抗。而此後的明朝皇帝,也開始增大了對太監的運用......

軍事上的衰落更為明顯;

土木堡一敗,明朝數十年積累下來的北方國防力量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前幾代帝王苦心維繫多年的對蒙古勢力的軍事優勢和壓力,也徹底瓦解。此後,明朝時刻處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之下,對蒙古勢力的軍事戰略也轉攻為守,而且還是十分被動的防守。

而明朝軍隊的斷層,甚至比政治上的斷層更加嚴重,畢竟精銳的京營機會全滅,剩下的也無法再延續過往之軍容。這樣的斷層並非一朝一夕能恢復過來,而隨著衛所制度的快速瓦解,明軍更是在下坡路上一路狂奔。所以,為了彌補軍事上的孱弱,明朝中葉才不得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構築北境的長城防線,只能通過打造由九邊重鎮構成的長城防線來抵禦蒙古鐵騎。

這種軍事頹勢一直持續到萬曆初年,才得以扭轉。那時的明朝迎來了名臣時代,隨著戚繼光、李成梁等一批名將的出現,尤其是戚繼光成功的軍事改革(戚家軍),讓明朝軍力在極短的時間內迸發出了十分強勁的戰力。

所以,政治加軍事的雙重打擊,讓明朝的國力在往後的近兩百年間,都無法恢復往日之盛......


老羅說世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土木堡的關鍵之處倒不是因為,明英宗戰敗被瓦剌人抓住,而是明英宗以如此幼稚的手段戰敗。

孫武在幾千年前就說,兵者國之大事也,是需要全國竭盡全力去經營的。

而明英宗明明不懂軍事,卻御駕親征和身經百戰的草原霸主也先決戰,這本來就是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然而,明英宗又將主要權力交給太監王振。

搞笑的是,王振還不如明英宗懂軍事,結果戰敗也就是必然。

其實,明軍出兵大約是八九萬人,而也先的蒙古騎兵兵力有6萬人。

誰都知道,騎兵的戰鬥力比步兵要強。

以區區10萬左右明軍去對抗這麼多騎兵,還要尋求野外決戰,豈不是送死?

結果還沒有和也先決戰,自己軍糧就耗盡,被迫撤退。

而大同總兵郭登告訴學士曹鼐等人,認為瓦剌騎兵相距不過幾天的路程,非常危險。

皇帝一定從近路,也就是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進入,王振不聽。王振想讓明英宗從他的家鄉蔚州(今河北蔚縣)經過,威風威風,衣錦還鄉。行四十里後,又怕大軍過境時損壞老家的莊稼,又急令軍隊回到宣府,此時瓦剌大軍已經追了過來。

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領的騎兵負責殿後,結果被瓦剌騎兵團團包圍,全軍覆沒,兩人戰死。

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1萬騎兵,再去前去阻擊瓦剌追兵,至鷂兒嶺時遭瓦剌伏擊,全軍覆沒。

情況危急到如此地步,王振還在亂來。

明英宗一行抵達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離懷來城僅二十里。最低程度,皇帝親自騎馬,在一群御林軍騎兵保護下很快就可以進入居庸關長城內,這樣就安全了。

然而,王振自己的千餘輛輜重車還未到達,他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財物損失,下令就地宿營。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儘快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王振卻怒斥道:“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鄺埜說:“我為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王振更加生氣,叱左右扶出。

此時瓦剌騎兵已經衝擊上來,將明軍包圍。

土木堡旁無水泉,各處的要道也很快被瓦剌軍隊佔據,明軍堅守數日,很快崩潰。

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忠臣,拼死在皇帝身邊抵抗,全部被殺死。

混亂中,護衛將軍樊忠在皇帝身邊用棰將王振捶死,曰:“吾為天下誅此賊!”在突圍時殺死數十人後戰死。

這次慘敗並非明軍打不過蒙古人,後來于謙死守北京,就力挫也先大軍。

而關鍵在於,一群狗屁不通的人竟然能夠指揮國家的主要作戰部隊,將決定國家存亡的戰爭當做兒戲一樣。

這說明大明內部有了嚴重的問題。


薩沙


土木堡之變發生於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

正統十四年秋七月,北方瓦剌寇邊,在大太監王振的鼓動下,明英宗御駕親征北上禦敵。

在群臣反對無效的情況下,明英宗倉促上陣,率領50萬大軍從帝都北京出發,一路開向大同前線。由於君臣不合,軍內大事都由王振決斷,軍心混亂。

前期瓦剌也先軍以退為進誘敵深入,打掉了明軍的先頭部隊,不懂軍事的王振聞訊陣腳大亂,竟然組織數十萬大軍向北京方向撤退。

原本退兵計劃走蔚州一線,避開也先追兵的大軍走南線退回北京,同時可以經過蔚州王振老家,彰顯王振的威風。因為王振突發奇想,怕損壞蔚州莊稼,影響自己的收入,臨時改變退軍路線,繞道回到宣府,經居庸關回北京。

也先派追兵窮追不捨,並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一帶埋下伏兵,只等著明朝大軍一到,口袋紮緊,就可一舉殲滅明朝數十萬大軍。

王振和明英宗帶著數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向土木堡奔去。也是在這裡,打一場震驚朝野的大戰。

數十萬明軍死亡殆盡,王振被部下殺死,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也先大軍隨後直接打到北京城下。

我們可以在《明史》上找到這次大戰的記載。

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沒,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救之,至鷂兒嶺遇伏,全軍盡覆。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 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吳克忠、吳克勤全軍覆沒。去救援的朱勇、薛綬全軍覆沒。

單單土木堡戰鬥中,跟隨皇帝的幾十萬軍隊全軍覆沒。

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

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

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

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

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

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

以上帝國權力中樞的核心人員,全部戰死。

土木堡一場戰鬥,不光打光了明朝的幾十萬主力部隊,還直接端掉了明朝朝廷的指揮中心,幾乎所有的帝國高官(不分文武)幾乎全部損失。

這對明朝政權的傷害是非常大的,皇帝被俘,文武官員全部戰死,主力部隊全部打光。導致後期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只剩下一個瘦弱的文官于謙帶領一群老弱殘兵保衛首都。

要知道,軍人好招募,但是軍事將領非常難以培養。官員好選拔,但是能服務於一個帝國的優秀官員也是非常難以培養的。

土木堡一戰,打光了明朝積攢多年的家底,導致後期明朝面對北方政權的時候,無力主動擴張,只能被動的進行防禦。上升時期的國家,被土木堡一戰,打斷了國運。


風陵流度


數十萬精銳被殲,天子被俘,隨駕百官殉國,京師淪為戰場,明朝差點就重蹈北宋靖康之恥的覆轍。如此沉重的打擊,已葬送了大明王朝80多年的國力積累。因此,土木堡之變不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都是大明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此後的大明,在政治和軍事上都不斷走下坡路。

政治上,文官集團勢力坐大!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以後的政治發展,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由於,此戰隨駕出征的文武百官多半殉難。要知道,這些官員可都是當時明王朝的政治貴族和精英。結果經此一戰,明王朝的中央出現了嚴重的權力真空,中央官吏體系出現了嚴重的斷層!

更可怕的是,隨駕殉難的文臣武將,很多都是效忠大明皇室的勳貴。他們的離世,也使得日後的明朝皇帝在面對文官集團時變得更加孤立,造成“文官集團的壯大,皇權的孤立”的政治局面。

此後,明朝的君臣矛盾開始擴大,像萬曆和嘉靖兩朝,皇帝都遭到了文官集團的群起對抗。而此後的明朝皇帝,也開始增大了對太監的運用......

軍事上的衰落更為明顯;

土木堡一敗,明朝數十年積累下來的北方國防力量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前幾代帝王苦心維繫多年的對蒙古勢力的軍事優勢和壓力,也徹底瓦解。此後,明朝時刻處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之下,對蒙古勢力的軍事戰略也轉攻為守,而且還是十分被動的防守。

而明朝軍隊的斷層,甚至比政治上的斷層更加嚴重,畢竟精銳的京營機會全滅,剩下的也無法再延續過往之軍容。這樣的斷層並非一朝一夕能恢復過來,而隨著衛所制度的快速瓦解,明軍更是在下坡路上一路狂奔。所以,為了彌補軍事上的孱弱,明朝中葉才不得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構築北境的長城防線,只能通過打造由九邊重鎮構成的長城防線來抵禦蒙古鐵騎。

這種軍事頹勢一直持續到萬曆初年,才得以扭轉。那時的明朝迎來了名臣時代,隨著戚繼光、李成梁等一批名將的出現,尤其是戚繼光成功的軍事改革(戚家軍),讓明朝軍力在極短的時間內迸發出了十分強勁的戰力。

所以,政治加軍事的雙重打擊,讓明朝的國力在往後的近兩百年間,都無法恢復往日之盛......


這些歷史要讀


《大明風華》熱播 這段時間明顯明朝熱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嗎?表面一看,理由成立:

朱元璋開國立業,朱棣五次北伐,明仁宗即位雖然只有一年但開啟仁宣之治,明宣宗休兵養民,怎麼偏偏你明英宗親征還被瓦剌給俘虜了?

這個觀點的邏輯是:

你失敗了,所以你是無能的——什麼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是騙小孩的!

但實際上,明朝並沒有因為土木堡之變的失敗,被瓦剌搶佔了大片江山,也沒有如同宋朝一樣給北方鄰居每年歲貢?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成功進行北京保衛戰的這個事實,不正是說明明朝的強大——即便剛剛遭遇重大挫折,也有強悍的防守能力?

北京防守戰的成功,除了于謙的個人因素外,難道和明英宗即位14年的治理毫無關係?——若明英宗真的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國家,14年的時間足夠他敗壞明朝的實力。

但事實是明英宗的14年治理讓明朝取得了兩場勝利:

奠定今天中國和緬甸邊境線的麓川之戰,和于謙指揮的北京保衛戰。

只用土木堡之變的失敗來標籤化明英宗,對他並不公平。

土木堡距離北京只有85公里,也先俘虜明英宗後,立馬攻打居庸關,再攻北京,于謙就是能力再大,也無法保衛北京城,但也先卻俘虜明英宗去大同要求贖金,1個月後才攻打北京。也先不在俘虜明英宗時立馬攻打北京,說明也先攻打北京城,真正目的不過想要用明英宗要求明朝付贖金,無意佔領北京。

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的成敗因素

1、主戰氣氛。

明英宗親征:吏部尚書王直、兵部尚書鄺埜、于謙等所有滿朝大臣都反對;

于謙保守北京:王直讚歎于謙“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一片主戰氣氛。

明朝大臣一致反對明英宗親征,但一致贊同于謙保衛北京城。就這點而言,明英宗還沒有出征,戰心已經沒有,談何勝利?

或許明英宗在親征前殺一個領頭大臣,如王直,來祭旗,才能讓親征有可能成功。

2、地形不同。土木堡之變是明軍和蒙古騎兵野戰,而北京保衛戰是騎兵攻城戰。野戰是蒙古騎兵的優勢、明軍的劣勢,攻城戰是蒙古騎兵的劣勢、明軍的優勢。

土木堡之變明軍以劣勢戰敗,北京保衛戰明軍以優勢獲勝。

3、準備不同。7月也先進攻大同,明英宗下令親征,8月明英宗被俘虜,10餘也先才攻打北京城。于謙有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調集士兵和物資到北京:

“移通州糧入京師。徵兩畿、山東、河南備倭運糧諸軍入衛,召寧陽侯陳懋帥師還……輸南京軍器於京師……遣御史十五人募兵畿內、山東、山西、河南”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明正統十四年八月發生的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首先是從明朝對外軍事戰爭的角度來講。明成祖朱棣當初遷都北京,從國防安全角度是正確的選擇,否則定都南京,誰來應付北方蒙古部落騎兵的侵擾。再派大將或藩鎮親王坐鎮北方,萬一坐大有禍起蕭牆的嫌疑,朱棣在這方面是有充分考慮的。


是朱棣一手造成天子守國門的局面,成祖就曾經六次北伐,五次御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部落的實力。經過朱棣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再由“仁宣之治”的修生養息,明英宗接手的大明在各方面都是空前強盛。但是這位生於深宮,養於婦人之手的帝王從來就不知戰陣軍事,沒見過軍旗獵獵,沒聽過號角連連,和一個專橫跋扈一無是處的太監指揮著幾十萬國家正規軍,如同兒戲般奔赴西北戰場,其結果可想而知,在土木堡全軍覆沒皇帝被俘。

其造成的後果是徹底改變了大明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攻守態勢,大明從此龜縮於九鎮,再也沒有能力主動對外而全面轉入戰略防禦。


其次從國家治理方面講,從宣宗開始就有太監干政的苗頭,到了英宗朝更是出現了像王振這樣一個能呼風喚雨的大太監。連明太祖設置的禁止太監干政的鐵牌他都敢摘除,英宗居然視若無睹。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宗復辟後,他還恢復王振的官位,替他招魂安葬,賜其“精忠”。

引起土木堡之變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的罪魁禍首,大太監王振的行為沒有受到徹底清算,英宗反而給於平反昭雪,其混擾是非良知,顛倒黑白的行徑給後來者作了一個極其惡劣的榜樣。


從英宗之後,除了明孝宗的迴光返照,大明的皇帝一蟹不如一蟹,帝王身邊投皇帝所好,鑽營取巧的權監一個比一個“出類拔萃”。汪直,劉瑾,魏忠賢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太監擅權,大明王朝從此走向黑暗政治,並一步步滑向覆滅的深淵。(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土木堡之戰發生在明朝的全盛階段,對外戰略上屬於攻勢期。但由於土木堡的大敗,致使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獲;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進而導致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

由於京城的門戶一度洞開,北京亦被也先圍困,險些步了當年北宋靖康之變的後塵。危難當頭之際,幸得掌管兵部的于謙挺身而出,會同朝中所剩文武官員一起說服孫太后,擁立朱祁鈺稱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又率領整合各方力量,同仇敵愾,在京師軍民協力與支援下,擊退了入侵的瓦剌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光輝勝利。後來也先欲用英宗為人質,對明朝州縣進行勒索、逼降,未能得逞。在勒索不成、進犯又被抗擊的情況下,於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釋放回英宗。

由於英宗復位後冤殺了以于謙為首的諸多新生代文官武將,導致明朝軍政在土木之變之後出現第二次斷層。至此強盛的大明王朝,對外戰略全面改變為守勢,明朝由全盛時期進入了平穩發展期。

另外從政治的角度上講,土木堡之變還直接導致了明朝皇帝、太監、文官三股勢力開始重新構建後來明朝的政治生態。以至於最後皇帝只能通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離心離德,國勢日蹙。







鹿門富春


土木堡之變 明朝遭到滅頂之災。朝中重臣國之棟樑損失殆盡:四朝老臣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多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

明英宗復位時,又把于謙為首的眾多權臣相繼殺死,造成軍政上第二次斷層。可見這一時期明朝重要的官員損失相當大。


潮哥1495582530712


土木堡之變,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此時明朝已建立81年。土木堡之變前,明朝政治清明,軍威鼎盛。藍玉覆滅北元,蒙古退守漠北。鄭和七下西洋,天朝上國聲名遠揚,威震四海。但經過土木堡之變,一是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全軍覆沒。相當於明朝最精銳的軍官全折了,明軍中下層軍官出現斷層,後來者再無前人之英勇。二是六部九卿全部死絕,明朝的精英人才全折在這場戰役。此戰之後,明軍一蹶不振,明朝對蒙古由攻轉守。更因皇帝陷於敵手,明朝政治開始動盪,後又英宗復辟,明朝忙於內鬥。再無力對外發動攻勢。總而言之,此戰,明朝的政治核心團隊,軍隊核心全折在這場戰役中。明朝由盛轉衰,進入舔傷口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