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遇到家人明明身體不舒服可以食療等自然療法可以緩解,為何家人要去醫院?

愣娃談養生


那是對疾病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對疾病有過度的恐懼,這類人需要長期的科普。或者等到身體因吃藥,掛水,小病大治,把寶貴的免疫力拉沒了,這類人或許才會後悔。


無所謂無所畏666


在醫院工作太多,大家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華子的同事曾抱怨過,他問了一個與題主差不多的問題,很多患者只是小毛病,明明在家裡就能養好,幹嘛非要折騰到醫院來花錢呢?華子告訴他,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些患者不知道自己是小毛病啊,所以他們在恐慌之下,就會“有病亂投醫”。

一、大家掌握知識不對等

其實這種“大驚小怪”的事情,在其他行業也會出現。比如說懂股票的老手,會說新手,“那根K線都陰成這樣了,怎麼還敢入手?”駕校的教練,會說學員,“發動機轉速都到了五千了,怎麼還不換擋?”防治新型冠狀病毒一線的醫生,會說那些聚集染病的人,“疫情這麼嚴峻了,怎麼還敢湊一起吃飯?”所以就是因為知識的不對稱性,導致了大家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採取的行動也不同。

醫務人員經過專業的學習,掌握了很多疾病還有醫藥相關的知識。所以可以判斷出來很多患者身體只是小毛病,可以在家養好。但是對於沒接受過醫學知識學習的人,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很難判定自己哪裡出了問題,他們所能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去醫院找醫生。

二、大家對待疾病的態度不同

華子一位同事的孩子感冒發燒了,孩子的奶奶急得好似“火上眉梢”,問要吃什麼藥。但同事不慌不忙,只讓孩子多喝水,多睡覺,什麼藥也不給吃。七天後,孩子沒吃藥就痊癒了。用她自己的話說,反正是病毒性感冒,吃藥也不管用,發燒也燒不壞,等著自愈就行了。吃藥多了,有副作用,對身體反而不好。

但另一位同事的孩子感冒了,就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針對各種症狀進行用藥。各種退熱、化痰、止咳的藥吃了七天,孩子也好了。她的看法就是,用藥可以減輕症狀,讓孩子舒服一點,為什麼要自己硬挺著,多難受啊。兩人各執一詞,都有各自的道理。其實很多事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對待疾病的態度不同。

三、有時食療不那麼靠譜

在中國雖然講究“藥食同源”,很多我們平時吃的食物就是中藥材。但是很多流傳出來的“偏方”、“秘方”,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比如說骨質疏鬆,去喝骨頭湯不能補鈣;易疲倦身體“虛”,去吃腰子也不能補腎;腦子不好使,去吃猴腦也不會變聰明;很多不懂中藥的人自泡藥酒,喝了後不是強身而是中毒;吃蝙蝠的人不僅不能多福,還可能染上可怕的病毒……

民間有許多的“食療方”,但有些並不正確,還有一部分可能有“以訛傳訛”的現象,結果很多人自行食療之後,不僅無益,反倒延誤了病情。曾有一位病人,在家裡突然覺得噁心,又去衛生間乾嘔了幾次。他自己感覺是胃受涼“抽筋”了,於是喝了一杯熱水,想著把胃“燙”一下就好了。結果一杯熱水下肚後,人就倒在地上了。叫了120到醫院一檢查,結果是急性心肌梗死。

所以不懂醫學知識的人,當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最好不要給自己下“診斷”,去醫院找醫生才是最靠譜的決定。當然了,多瞭解一些健康常識,也可以自行對付一些顯而易見的小毛病。而關注藥師華子,就是了解健康常識的好方法。


藥師華子


有些人對自己的身體比較在意,有一點小病小痛最好都要給醫生看一下才放心,而有些人明明都病的挺嚴重的了,還是說沒事,不要緊,都要家裡人一直叫才會去看病的,這樣的人對自己的身體不那麼的在乎,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你的家人是屬於對自己的身體比較看重的人。


要讓自己開心的芳芳


問得好,多年以來一直在研究推廣自然療法,所遇到的問題就是提問當中的現象。可喜的是現在很多人都在覺悟當中,在我身邊受益與自然療法的人很多,而且現在還在增長。只能用事實才能證明自然療法的作用。二十幾年前我們在做這方面工作的時候聽到最多的是“有病吃藥天經地義”而且去醫院看病還可以報銷等等。筆者認為,人們的觀念有問題,只要不舒服都交給醫院去結解決,沒有一個正確的養生觀。當然了嚴重的病情應該去醫院。剛剛發表了一篇文章就是應用自然療法預防疾病的,有很多種方式方法保健我們的身體健康,有些方法在治療疑難雜症方面療效顯著。只是人們的認知問題。還需要時間讓更多的人深入瞭解祖國醫學的智慧。


遵生養命


有病應該去醫院啊,檢查一下病因還安心些,久病不醫必成大病。


手機用戶59904973097


這就是功能性疾病和其它類型疾病的區分之處。


用戶8077005654304


食療?別迷信營養學了,到醫院才不會誤了病情。


老翁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