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專訪|新加坡金管局局長孟文能談金融科技 與中國央行就數字貨幣等展開討論

監管沙盒、Ubin項目(Project Ubin)、APIX平臺、人工智能監管原則……新加坡在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和監管上動作頻頻,一直頗受全球關注。

近期,新加坡金管局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描繪了新加坡金融科技監管的動態,並對前沿問題發表看法。

對於進入第五階段的Ubin項目,孟文能稱,Ubin項目要解決的問題並不僅限於跨境支付,“我們在尋找更多增值服務,不僅僅只是支付,還有保險、貿易融資、供應鏈管理等增值服務,因此我們也在邀請更多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參與Ubin項目。”

對於新加坡金管局2019年8月推出的沙盒快車(Sandbox Express),孟文能表示,“沙盒快車僅適用於少數創新活動,在相同的標準下他們可以開始試驗。這主要是考試(申請加入沙盒的)速度。目前沙盒快車僅容納3項創新活動,未來我們積累了更多經驗,將會納入更多。”

對於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應用,孟文能認為,公眾信任、結果的可解釋性,以及社會的接受度,是從業者和監管者需要注意的三大要點。

Ubin項目要解決的不限於跨境支付

“我們使用分佈式賬本技術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而不是為科技而科技。”孟文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中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跨境支付,“目前在一個國家境內實現無縫隙的快速支付已經非常容易,全球可能有15到 20個國家可以做到, 新加坡和中國是兩個很好的例子”。

但涉及到跨境支付時,則困難很多。孟文能舉例稱,“如果我要給你在中國的賬戶匯款,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流程,花費幾天的時間完成結算;而且還有銀行收費和匯兌損失。這對亞洲地區大量需要跨境匯款回鄉的勞工及有小額支付需求的中小企業,都是巨大的負擔。”

而備受關注的Ubin項目,正是想要嘗試“把跨境匯款變得跟境內匯款一樣(便捷、高效且低成本)”。

2016年,新加坡金管局啟動Ubin項目,其總體規劃為六個階段的探索,分別是SGD新加坡法定貨幣數字化、國內銀行間結算、基於分佈式賬本的DvP,跨境銀行間支付結算,目標運營模式和跨境支付結算的DvP。目前,Ubin項目已完成前四個階段。

2019年11月11日,新加坡金管局在金融科技節上宣佈,Ubin項目正式開啟第五階段,即目標運營模式的探索。

據悉,在Ubin項目第五階段,新加坡金管局與摩根大通和淡馬錫合作,基於第四階段的工作,推出一個能為其他區塊鏈網絡提供無縫連接和集成的接口,嘗試確定基於區塊鏈的支付網絡的商業可行性和價值。目前,與該項目合作的金融與非金融機構已超過40家。

“境內支付之所以快捷方便,是因為中央銀行可以完成銀行賬戶之間的清算和結算工作。而在進行跨境支付時,沒有中央銀行;這時分佈式賬本技術就非常有用,因為它並不需要一箇中央銀行,並且可以更快和更低成本地驗證和確認支付交易。”孟文能解釋稱,新加坡最初與加拿大央行合作,“加拿大和新加坡均已在區塊鏈上發行數字貨幣用於跨境支付並保證支付的確定性”,同時,平臺上賬戶持有人的隱私也有保障,“兩家銀行間的交易,其他銀行不會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Ubin項目要解決的問題並不僅限於跨境支付,“我們在尋找更多增值服務,不僅僅只是支付,還有保險、貿易融資、供應鏈管理等增值服務,因此我們也在邀請更多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參與Ubin項目。”

“作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中國目前更為專注解決內部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案讓整個系統更為高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將需要更多地開展跨境業務,這正是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好聯結的地方。”孟文能補充道,儘管中國央行未參與Ubin項目,但“我們保持密切聯繫,並在區塊鏈、央行數字貨幣和其他中國很具優勢且深入研究的話題上展開討論。”

APIX已納入140家機構

另一頗受關注的項目是新加坡金管局於2018年11月推出的應用程序接口平臺(API Exchange,APIX)。該平臺的目標是作為一個全球性的跨國界、開放式的平臺,任務是撮合亞太地區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創新公司,促進跨境合作,併為它們提供共同標準、共用的API以支持新興市場的金融服務創新和包容性。

“截至目前,100家金融科技公司和40家金融機構已經在APIX這個平臺上註冊。近期,他們成立了一個由行業領袖構成的戰略諮詢委員會來指導APIX的發展。”孟文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作為監管者, “我們可以搭建平臺,但我們不知道真實世界裡的需求有哪些,所以讓行業委員會來決定行業需要哪些解決方案,進而確定APIX平臺需要嵌入哪些能力。這將幫助平臺快速擴張,APIX事實上是一個全球性的平臺。”

孟文能表示,APIX下一步的主要任務是“讓更多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參與進來”,並且“發展出更多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持續改進平臺”。

“平臺上的參與者會有更多興趣加入戰略諮詢委員會。目前紐約梅隆銀行、亞馬遜網絡服務、新加坡金融科技協會、Brankas、萬事達、來自中國的尚乘國際等。參與者是一個國際化的群體,且非常有影響力。”他說。

沙盒快車僅適用於少數創新活動

金融科技在新加坡發展繁盛,得益於該國較為寬容的監管環境和與時俱進的監管技術。其中,新加坡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的發展進程,是備受關注的焦點。

所謂監管沙盒,指的是監管當局在限定業務範圍內,簡化金融科技市場準入標準與門檻,在確保投資者權益的前提下,允許機構將各種金融科技創新業務迅速落地,隨後根據這些業務的運營情況,決定是否推廣。2016年11月,新加坡推出監管沙盒,成為英國央行之後推出監管沙盒的國家。

在操作模式上,新加坡金管局會與申請者商議監管沙盒的邊界,並可根據情況在機構的資本金、流動性、過往履歷等方面酌情放鬆標準。據悉,目前新加坡金管局已經為超過250家進入“沙盒”的公司提供指導。

“我們很多人都有不少保單,在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並不知道這些保單分別有什麼用處。現在有一個解決方案,你拿出手機,掃描你的保單,然後發給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孟文能以第一家從監管沙盒中“畢業”的數字保險移動平臺PolicyPal為例,解釋“沙盒”如何發揮作用,“這家公司通過OCR識別技術讀取所有關鍵詞,並應用基礎的人工智能進行關聯和評估。”

但這是一項從未被檢驗過的新技術,故新加坡金管局為PolicyPal頒發了牌照,讓其在沙盒內為約定數量的用戶提供服務,並做充分披露。該試驗持續了6個月,在證明該技術行得通且安全性有保障後,PolicyPal從沙盒中“畢業”,並獲得牌照並滿足所有監管要求。

2019年8月,新加坡金管局進一步推出了沙盒快車(Sandbox Express)項目,以進一步壓縮試驗時間。

“沙盒快車是為了讓一些項目無需做太多定製化工作。”孟文能解釋稱,此前的監管沙盒需要諸多定製化,“你需要理解背後的技術並設定個進入監管沙盒的申請者的規則”,這通常耗時數週甚至更久,“所以我們有個沙盒快車,提出一些條件,如果你能滿足條件,你可以直接進入沙盒,並在三週之內開展試驗。”

“沙盒快車僅適用於少數創新活動,在相同的標準下他們可以開始試驗。這主要是考慮(申請加入沙盒的)速度。”孟文能說,“目前沙盒快車僅容納3項創新活動,未來我們積累了更多經驗,將會納入更多。”

人工智能監管要點:公眾信任、結果可解釋、社會接受度

隨著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應用的增多,對它的監管日益成為全球範圍內的挑戰。

2018年11月,新加坡金管局發佈一系列原則,以促進在金融領域使用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的公平、道德、可問責和透明度(Fairness, Ethic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FEAT原則)。這些原則由新加坡金管局與資深行業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制定,並考慮了來自金融機構、行業協會、金融科技公司、科技供應商和學術界的觀點和反饋。

在孟文能看來,公眾對人工智能的信任(Public Trust in AI)、結果的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 of Results),以及社會接受度(Social Acceptability)是三個需要關注的要點。

“公眾必須要能信任人工智能。”孟文能表示,要建立這種信任,首要的是個人數據隱私保護,“新加坡建立了和歐洲GDPR非常類似的個人信息保護規則,如果我們知道個人數據會被用在未經我們許可的地方,大多數人不會覺得很舒適。”

其次是可解釋性。孟文能認為,人工智能產生一個結果後,必須能夠對如何得到這個結果加以解釋,這不能是一個“黑箱”。因此,董事會、管理層和業務負責人必須理解人工智能背後的模型,數據分析師需要能解釋背後的算法。“為什麼這筆貸款會被拒絕?為什麼這筆保險金會如此設定?他們得能夠對此做出解釋。”

孟文能表示,除了一些非常複雜的深度學習技術,人工智能的絕大多數技術是可以被理解的;對監管部門而言,“設定(可解釋)這一預期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不總能達到預期,如果我們不設定這一預期,大家都會把人工智能模型當成‘黑箱’來使用。這將傷害信任的基礎。”

最後是結果在社會的可接受性

“由人工智能產生的結果必須是社會層面上可接受的,如果這些結果有歧視,人們就不會接受它。如果人工智能歧視特定民族或國籍的人群,絕大多數社會是不會接受的。”孟文能指出,過程中必須有道德評判的介入,以確保社會的可接受性,“我們必須更多地思考這些社會規範,而這是需要每個社會自己決定的。哪些是可接受的結果?未來需要在人工智能治理中識別出來。

最後,孟文能認為,目前人工智能行業發展還非常早期,變化迅速,設定具體的監管規則還為時過早,“我們都還在學習階段,不要急著去制定監管規則,但要密切關注創新科技,確保相應的指導可以及時跟進。”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