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習家池曾聞名天下,有什麼文化遺產?有何文化故事?

江湖夜雨92


聽說習家池不收門票費,便帶上家人前去。習家池位於襄陽市郊區的鳳凰山下,依山而建,有山,石,溪,池,溪水潺潺,池水映波,嘉木疊翠,清香怡人,環境清幽。其中,觀魚池尤其古樸,奇特,所以此地命名為習家池。



一到習家池才知道,他承載了厚重的文化歷史。距今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是一處豪門士族的私家園林,為東漢襄陽候習鬱所闢建。曾被譽為私家園林的鼻祖,中國郊野園林的典範。

習鬱,曾官居侍中,侍中在漢代權利很大,近似於現在的常委。光武帝劉秀很賞識他,認為他文能定國,武能安邦,封他為襄陽候,讓他鎮守,經略南方。有一首詩稱讚他道:虛懷千秋功過,笑傲嚴霜冬雪,一生寧靜淡泊,一世高風亮節。

進入大門,循著往東的石板路走,半路上突逢幾塊大石,泉水從石縫間汩汩流出,水清亮亮的,鞠一捧入口,清涼甘醇,不禁心志悅然。

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觀魚池了。觀魚池由兩個底部相連的圓形水池構成。池邊小路由大青磚鋪成,池周圍修有一米多高的護欄,上面有一層石質扶手,下面是由青磚砌成的鏤空欄杆,造型奇特。青磚雖已剝蝕風化,但愈顯古樸。池中有各色金魚,時隱時現,活潑靈動,似與遊者逗樂。池邊有一方規模不小的河道,也就是習家池了,河道邊有兩個古老的飛簷涼亭。

恍惚間,眼前彷彿出現了晉朝鎮南大將軍山簡在河中划船,聽歌,賞舞,豪飲三百杯的情景。據史料記載,山簡經常來習家池宴飲,並把此地自比為家鄉的高陽池,一到此地,便觸發鄉情,每每大醉而歸,鄉間的孩子看見了,便編了兒歌,沿路跟著唱著兒歌,取笑玩樂。



盛唐,李白也曾遊覽了習家池,並題詩一首:

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山公欲上馬,笑殺襄陽兒。山簡是竹林七賢山濤的兒子,這首詩再現了魏晉名士不在乎外在表現,掙脫禮教束縛的道家風範。李白喟然嘆曰,人生彈指而過,何必傷神落淚,不如放鬆身心,且學山簡,不妨大醉而歸。儒家重名教,老莊貴自然,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

往東北方向,拾級而上,很快來到了習家祠堂,堂前屋後,樹木扶疏,濃陰蔽空,雖在酷暑,也會感受到絲絲涼意。再往上,一道溪水潺潺而下,溪中,全石為底,溪岸,怪石林立,增添了無限山林之趣。溪北岸,就能循徑入山了。由於託老帶小,並沒有游完整個園林。



到了晉朝,習鬱的後代中,習鑿齒比較出名,做官歸來後,曾在此潛心撰寫《漢晉春秋》,可惜沒有找到遺蹟。

莫嫌習家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江春。習家池的確為一方能讓我們浸洗靈魂的寧靜之地。然而,很快,已夕陽在山,鳥兒鳴聲上下,已經歸巢,我們也該回家了。(由於本人圖片遺失,上面圖片來自網絡。)


江湖夜雨92


襄陽習家池,一個強制消費又坑人的不良景區!

2016年夏天我帶全家去過,景區為了強制遊客坐擺渡車,將停車場建在唐城門口,逼著遊客坐擺渡車。更要命的是擺渡車停車點距景區還有一公里多,當天老人差點中暑,這是刻骨銘心的經歷!


行者老魏


據說襄陽人習鬱,在東漢建武年間官拜侍中郎,因隨光武帝劉秀巡察襄陽蘇嶺山一帶,夜晚與皇帝同夢蘇嶺山神前來朝拜,皇帝高興,念他建鹿門寺有功,就封他為襄陽候。習鬱回到襄陽後,就在襄陽城南選址,於峴山山南麓建宅蓋屋,並引白馬泉水築池,池中起釣臺,臺上建亭,列植松篁於池側,夾道是楸竹間植,池中是蓮芡覆蓋。這裡池臺綠岸,景色別緻,是宴遊之佳處。習家池背山面江,風光秀麗,除池泉、釣臺、亭閣外,後人還在附近建有習鬱祠、習鬱墓、杜甫草堂、四賢祠等多組紀念性建築。自漢晉以來,一千九百多年間,這裡就一直是襄陽的遊覽勝地,也是我國最早的私家園林花園。

習家池"水泓然下,布文石翠,鑑毛髮,濺珠浮水面,與吾郡趵突、珍珠、金錢諸泉相似”(清人王世禎語),是遊宴之名處加上習鬱官高位顯,來往遊拜的官宦、富豪絡繹不絕。習有鬱的後人習鑿齒在此攻讀成才、著述《漢晉春秋)成名,更為習家池增添了光輝。

西晉懷帝永嘉三年,山簡為徵南將軍,都督荊、湘、交、廣四州(今兩湖兩廣-帶)諸軍事,長

期鎮守襄陽。當時四方動亂,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懼危。但山簡視之淡然公務之餘,常到習家池飲宴,每飲必盡歡醉而歸, 並稱此池為高陽池。故時人為之歌日: "公何所指,往至高陽池。日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籬。舉鞭問葛強,何如幷州兒?”山簡的故事,引出了唐代詩人王維在《漢江臨眺》中詠出“襄陽好風日, 留醉與山翁”的經世佳句。





冷識


對於有生命意義的值得!!!對於無生存價值的,會感覺不值。但對於我來說,我覺得來到人生不值!因為想做的沒做到,想給親人一個心裡的安慰,可有的親人卻已經天地之隔,永遠不可能了!想陪著嬌兒們成長,好見證孩子的每一天人生足跡,誰料又經歷風雨被迫分離。,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請問誰會覺得人生值呢!!

初涉人生濛混時;

風雨坎坷平平迎;

酸甜苦辣無不面;

和尚末來分秒牽!!!


季崇潔


習家池位於湖北襄陽城南約五公里的鳳凰山(又名白馬山)南麓,建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襄陽侯習鬱,依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養魚的方法,在白馬山下築一長六十步、寬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馬泉水建池養魚。習家池中圓臺上建有重簷二層六角亭,俗稱“湖心亭”。


襄襄源


《習鑿齒及其雜傳創作考論》(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遼寧大學文學院)。節選如下:

"…正是因為習鑿齒這種著重於人物個性風貌的為傳指向以及“不實”甚至是虛妄的傳述,使這些郡國之書其有了小說品格,表現出普遍的小說化傾向。正如《宋兩朝藝文志·傳記序》所言:“傳記之作,近世尤甚,……然根據膚淺,好尚偏駁,…收摭益細而通之於小說”。

……

而如習鑿齒《襄陽耆舊記》等郡國之書的這種小說化傾向,在整個漢魏六朝雜傳中亦實具有普遍性,這對唐代傳奇小說的興起與繁榮實有著十分重要影響。"

……

經國家專款立項考證:習鑿齒寫東西是用小說手法,許多東西看似寫史,實為憑空臆造小說。所以《漢晉春秋》也最多歸類於文學範疇。由他原創炮製的“亮家於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一句話,是派生出後世“躬耕於襄陽隆中”根源。既然僅為文學臆造,此句更不能作為史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