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句唐詩描寫的是哪,你知道嗎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句唐詩描寫的是哪,你知道嗎


今天無意中又看到了陳浩民主演的《活佛濟公》。在百無聊賴的狀態下看了兩集,眼睜睜看著他把活佛演成了活寶,實在是讓人有些哭笑不得。但關上電視後,卻對劇中的靈隱寺產生了興趣,於是在網上找了許多這方面的資料。

靈隱寺始建於東晉,據《淳祐臨安志》中的記載,印度僧人慧理途經杭州時,在西湖西北看到一座小山,認為這是天竺國靈鷲山的一部分,佛祖在世的時候上面隱居著很多仙靈,於是就在山旁籌建了這座靈隱寺,後來又因濟公而名揚天下。其實早在濟公之前,這座風景優美的寺院就已經經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中了,譬如下面這首唐詩。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句唐詩描寫的是哪,你知道嗎


靈隱寺

宋之問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首句中的“鷲嶺”本意是指印度的靈鷲山,此處則代指飛來峰。而佛教中曾流傳龍王請佛祖講經說法的故意,所以“龍宮”則代指靈隱寺。

詩人用“苕嶢”來形容飛來峰的高聳和險峻,而“鬱”字則描繪出山中茂盛的草木,勃勃生機暗含著佛門的慈悲理念。“寂寥”兩個字寫出了寺院的清幽、寧靜,而前面加個“鎖”字則使幽靜的寺院益發顯得肅穆莊嚴,迥別於紅塵的喧囂吵鬧。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句唐詩描寫的是哪,你知道嗎


接下來,詩人又描寫了靈隱寺晝夜間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在清晨,一輪旭日在水平線下徐徐升起,把滿江的潮水映照得如烈焰一樣;而到了夜晚,桂花在朦朧的月色中翩翩起舞,寺院中的佛香則隨風飄到雲霄之上。

在這兩句詩中,描寫了一早一晚兩個場景,首先在清晨,詩人用東昇的旭日,輔以浩大的浙江潮,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麗而且喧鬧異常的畫面。而“觀”字表明這番景色來自寺外,象徵著十丈軟紅。

其次是夜晚,月中的桂香與禮佛的煙火氣味混雜在一起,為整個寺院蒙上一層空靈清幽的神秘色彩,而夜晚的寂靜又與佛家的心如止水如出一轍。用兩句詩就把靈隱寺的景色繪聲繪色地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實在是妙筆生花!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句唐詩描寫的是哪,你知道嗎


在如此秀麗清雅的寺院中,自然要尋幽探勝一番,所以詩人接著寫到“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抓著藤蘿,登塔遠眺,沿著引水的木質水具去尋找泉水的源頭,徜徉在寒霜下依舊綻放的花草樹木之中。

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在寺院中輕鬆愜意,無憂無慮地生活狀態。前一句通過他在靈隱寺中的行動軌跡,描繪了寺中的清泉、藤蘿,展現出清水悠悠藤蘿繞的幽美。而後一句藉助寒霜下不屈的花草,借景抒情,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倔強。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句唐詩描寫的是哪,你知道嗎


在賞景結束後,詩人開始撫今追昔,展望未來,即“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想當年我喜好異景奇觀,不惜去很遠的地方尋找,用來滌除因塵世而產生的煩惱。而今後我會走進天台山,走過那座凌空的石橋。句中的天台山是指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而石橋是指山中中方廣寺前的一座石樑橋。這座橋連接兩崖峭壁,猶如蒼龍橫亙其間。

在最後兩句詩中,詩人先是通過回憶,既肯定了靈隱寺的奇異景觀,又表達出自己的喜悅之情。然後又藉助天台山這個佛門聖地,寫出了內心對清淨生活的嚮往。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句唐詩描寫的是哪,你知道嗎


靜閱閒話

縱觀全詩,第一句是全詩的總括,詩人用飛來峰與靈隱寺相對,交代了整體環境。之後,每兩句詩一層含義,帶著讀者遊歷了這個清幽的佛門聖地。

首先,詩人用清晨和夜晚的對比,把寺外的壯麗、喧囂和寺內的寂靜、神秘完美地呈現出來。接著他又通過自己的遊蹤,進一步描繪了寺院內的幽美。最後用同是佛門聖地的天台山來烘托靈隱寺的美景,並表現出自己樂而忘返的喜悅心情。

本詩側重於寫景,先是整體環境,然後是特定時間點上的景象,再到內部的具體景觀,最後以其他地方的景色收尾,營造出若即若離地的藝術效果,令讀者萌生出前去靈隱寺一探究竟的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