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寫毛筆字時會在兩個碗裡沾墨?

湖邊農夫


寫字時在兩個碗裡蘸墨,純屬故弄玄虛!

首先,寫字時,不要求墨分五色,而是要求骨法用筆!

書法藝術中筆法是創作中的關鍵,筆力是不同筆法產生的結果。有筆力的書法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沒有筆力的作品就算是病筆。“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至於書法中的墨法,和中國畫中的墨法則略有不同。國畫中講一筆中墨分五色,而書法中,雖也有濃淡乾溼渴之說,一幅作品墨色要保持統一,墨色不統一會使整副作品看起來雜亂無章。書法也最講究墨法,墨要濃,則所寫的字跡更沉穩,更具神采。淡墨所寫比較飄,故不被常用。幹墨與溼墨相對稱,適當幹筆可以產生飛白的效果,過幹則容易使筆畫不完整。適當的溼筆使筆畫渾厚豐腴,過溼使筆畫特徵不明顯,則容易形成墨豬的病筆。至於渴筆則更不被使用,筆上無墨,使筆畫浮於紙面,不能“入木三分”。

筆鋒的變化自會使字體產生變化,中鋒用筆所得棉裡針的效果,如果夾雜著墨色的不均,勢必會影響筋書的效果。側鋒取妍,再有墨分五色,所寫定會失去穩重。故不需筆筆調墨。

第二,濃墨要書寫前調到適合的濃度,而不是一邊寫一邊調。

清以前,墨都是以固體的形式出現的,寫字畫畫之前先要研墨,手頭準備滴水,用於向硯臺內注水。寫字的墨要根據用筆、用紙不同研成不同的濃度,以利於書寫。畫畫的墨則要研成濃墨,靜置後根據不同需要調製。所以寫字不存在一邊寫一邊調墨的情況。

第三,書寫前,毛筆是要潤透。

毛筆在蘸墨前一定要先潤筆,潤到筆根,才會阻墨,好洗筆。筆上有墨了,再去蘸水,水會把墨推到筆根,反而會事倍而功半,使墨難於清洗到。

我們現在大多使用墨汁,不同的紙張也需要調出不同的濃度,猜利於書寫

清末,墨汁的出現,省去了用墨的研磨之功,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使用。這種墨汁雖然達不到墨塊研磨的墨汁那樣的豐富層次,但是使用的方便普遍被大眾所接受。

這種墨汁膠性大,更需要根據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調製成不同的濃度。至於那些強調邊寫邊調墨的人,任由他去吧!


藝素簡


我們經常在網絡視頻裡看到一些書法家現場寫字時在兩個碗裡醮墨,其實這是個假象,那兩個碗裡也不都是墨,而是一碗墨、一碗水。只是那碗水因為用有墨的筆醮的次數多了,看起來也就成了墨。那麼,這些書法家為什麼要在兩個碗裡醮“墨”呢?這不涉及到書法的一個重要技法——墨法。

墨法是書法的重要技法

所謂墨法,就是控制墨法濃淡枯潤的方法。毛筆書法需要墨的濃度合適才能寫出既流暢、又勁挺的線條來。無論是用硯自己磨的墨,還是從墨瓶中倒出的墨汁,剛開始寫可能濃度比較合適,但書寫一會之後因為墨汁中的水份蒸發和毛筆吸墨程度加大而變得更加乾澀,帶來的問題就是毛筆不聚鋒、拉不動筆和寫出來的線條“飛白”過多,這就需要增加墨汁的含水量。

墨汁里加水有兩方法

增加墨汁水分的方式有兩個:一是先在濃度較大墨汁中加水調勻,再書寫。二是直接醮水。很多書法家為了書寫不中斷,就往往採取第二種方式,而且直接醮水的方式有時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洇墨,等墨跡幹了以後墨和水會分離,產生類似鑲邊的洇潤效果。


方圓居文化


這是一個不錯的問題。

說到用兩個碗蘸墨,就是涉及到了墨的濃度問題。

表面上看這不是一個大事,實際上許多學書法的人

都跌倒在這個環節上,話說白了,

用墨不會用水,你就無法真正走進書法的大門。

問題中提到的有人用兩個碗蘸墨,說明了這些人是

懂得調墨的高手。

文房四寶中的器具,相對都可以用錢的貴與賤來得到解決,

像筆,紙,硯等。唯獨墨是例外的,你買再好的墨汁

墨塊,最終都需要你通過自己的經驗進行調試,

這樣大家應該就明白了為什麼有人會多使用

一個碗的原因了。

墨,實質是水墨,水是墨的載體,是完成

高質量書法作品的最關鍵因素。

附圖:趙孟頫【虎丘隆禪師碑】節臨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元代卷



素里布衣楊半


寫毛筆字在兩個碗裡蘸墨的習慣,一般都是行家裡手,有相當書法經驗的人。大多都是開始一碗清水,一碗墨汁,寫著寫著,別人看到的是兩碗墨汁,其實還是有濃淡區別,水終歸還是水,墨汁還是墨汁。其作用主要有兩點。



一是很簡單,墨汁太濃以至於化不開,寫字有點洇不開,所以就邊寫邊兌點水,寫著順暢,這個道理不用多解釋。

二是一種用墨的技法,技法自古就有,但系統化,理論化的是近代書畫大家黃賓虹。在他的《畫法要旨》中,專門論述用墨之法:"墨法七要~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積墨,焦墨,宿墨。"同時還具體寫到用法:"畫架上放一缽水,一硯墨。兩者互用之墨法"。"先用羊毫蘸墨汁,後將筆略蘸清水,則所作之畫,墨色自然清潤,靈活。縱有水墨旁沁,終見行筆之變".


之後,他的學生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青出於藍勝於藍,在黃賓虹的墨法基礎上發揚光大,把這一墨法運用到草書書法創作中,發揮出獨具一格的書法藝術魅力。林散之說:"磨墨欲熟,蘸水寫之則靈活"。他藉助生宣的吸水性,易滲化的特性。還有長羊毫蘸墨多,下水慢,毫軟的特點。使水和墨充分融合後,變換出有層次,濃淡相宜的墨韻,從而創新出筆毫之外,水墨交融的無窮墨趣和意境。


張勁逸


會在兩個碗裡蘸墨的寫字者都是書法高手。墨韻濃淡苦潤皆出於此。

兩個碗,一碗濃墨,一碗水。

古代善書者都是自己用硯臺磨墨,或者侍童磨墨。濃淡都易把握。磨的墨也一般夠用,不存在宿墨的情況。而現在人磨墨的機會少,生活節奏太快,大部分人都用工業成品墨汁。成品墨汁的成份是油煙墨,或松煙墨,加魚鰾膠製作的,優點是耐用,烏黑不退色,寫後的作品不會因時間長而退色,變樣。

缺點就是,到出後墨汁水分易蒸發,墨汁就會變稠,筆鋒易於黏住,不利於書寫,更談不上墨分五彩了,揮灑不自然。而加入水分就會書寫流暢了,更能表現書法線條的藝術感。

但是直接在墨汁內加水,有許多不便。

1,書寫墨量不易把握,或多或少。

2,濃淡不易表現,藝術性就減弱了。

3,加水的墨汁易變臭,墨香盡失。

4,行成宿墨,讓人歡喜讓人憂。

所以用兩碗墨,一碗墨,一碗水,蘸墨運水,或先墨汁,後蘸水,或先水,後蘸墨。都是不錯的方法,大部分書法老師,愛好者,都喜歡的一種運墨方式。好處是墨色在宣紙上表現出的韻律和美感給欣賞者帶來精神享受是無窮無盡的。

我就喜歡用這種方法書寫。


追夢人凌寒


真的很奇怪,用兩個碗蘸墨的人,居然被很多人認為是高手?

我不會用兩個碗蘸墨,也弄不太明白兩個碗蘸墨的真諦,可是我知道用兩個碗蘸墨的人,不可能是高手!

是的!書法需要有墨色的變化,而且墨色變化越是明顯的人,可能是高手的幾率越大。可是,使用這種手段弄出來的墨色變化,感覺與使用焦墨,宿墨去創作白飛一樣,或許是想欺騙別人,也或許是連自己都欺騙了!

墨色變化是使用一種墨寫出來的,用自己深厚的功力寫出來的,與飛白一樣!換一種濃度的墨,再去寫,巧妙點呢!難以看出來,笨拙的一看就看出來了,很花,很浮的感覺!

書法是用功力寫出來的。不要嘗試這些什麼焦墨,宿墨,還有兩個碗,這樣的所謂技巧,糊弄水平低的人或許還行,高手是可以看穿的!


一笑貫長天


我是一人。這是一個很值得交流的書法問題。

書法真的有我們現在所謂的“墨法”嗎?

千萬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墨分五色不適用在寫字的時候,書法沒有墨分五色,書法中強調追求墨分五色是錯誤的。

因為有了“墨法”,強調“墨法”,所以很多時候寫字就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

一碗水一碗墨是錯誤的,在寫字的過程中中途用水稀釋是錯誤的。

一般來說,寫毛筆字不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盛墨的東西。不管是碟、碗還是各種墨盒。下圖就是塑料製作的墨盒。

因為是寫字,所以並不需要盛墨的東西啊。寫字不是畫畫。

千萬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墨分五色不適用在寫字的時候,書法沒有墨分五色,書法中強調追求墨分五色是錯誤的。

墨法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存在的,不要把這件事情放到書法中。書畫同源是一個說法,這個說法中更沒有,書法也要墨分五色。

上面的這樣字,就是參考過“墨法”的,不是專心在寫字。而是使用畫畫的方式,時不時的加水。

一人有感

千萬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墨分五色不適用在寫字的時候,書法沒有墨分五色,書法中強調追求墨分五色是錯誤的。

這句話我說了三遍,千萬不要誤導和醜化書法。

王鐸的字,可不是故意要“墨分五色”。不要糟蹋書法,更也不要藉著王鐸糟蹋書法。

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書法很有趣,加油。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至於為什麼有人寫毛筆字時會在兩個碗裡沾墨,我是這麼認為的:


首先,墨水的調整也是比較講究的,如果墨汁太濃,寫出來的字容易枯結,凝墨,毛筆散不開,很難寫出舒展的毛筆字,所以,在旁邊放點水,可以讓凝結的毛筆更舒展,更易揮灑。


其次,墨分五色,也體現了墨的變化。書法當中也並沒有禁止墨分五色的說法,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人認為,如果能使一幅書法作品當中體現出更多的合理的變化,那也是無可厚非的,變化包括線條、輕重、濃淡、枯結等變化都是變化,從而使一幅書法作品當中呈現得別開生面。


第三,兩個碗裡沾墨,不是硬性的要求,也是根據各人書寫習慣,如果把墨水調好,用一個碗也就夠了,其實書法,更重要的是講究書寫的實用性,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增加藝術性,不管是用兩個碗沾墨還是在墨汁裡添酒加醋的行為,都是各有所好,無可厚非,我們也沒必要人云亦云,看到有的大書法家有那種習慣,就想效仿,就質疑自己的書寫習慣,那也是夠累的了。


禪心書葩


這個問題勾起了我說話的慾望。也經常看到這種現象,尤其自以為的大師在表演作品的時刻候居多。在書家眼裡這是很反感的事情。

  1. 古人寫書法用墨條,用水,但是邊研墨邊加水,為的是墨的濃淡,那就是說,這個工作是在書寫之前。

2、今人用墨汁,就有好多品牌,其濃淡各不相同,寫書法豈能不明白。

3、什麼書體就要用濃還是談的墨汁。比如說,楷書一般就要比行草濃。這也是行筆之前就瞭然於胸的,還是準備工作範疇。

總結:在書的過程中加水或者水墨互加,能加,要麼是不知道用墨之道,要麼是獵奇奪眼球,要麼是懶漢思想湊合湊合。總之就是修行不夠,態度不端。

以上僅代表"邊寫邊說書法視界"一家之言。

祝書友們春節快樂!


邊寫邊說書法視界


這個問題挺有趣,也說明提問者觀察的很細緻。但其實並不是許多人回答的那樣,跟書寫者的水平高低相關,而是要從多個方面來看。


首先,個人習慣

每個人書寫者都會有不同的書寫習慣,有的人喜歡寫字前喜歡喝酒,有的人喜歡把白酒滴一兩滴進墨裡,有的人喜歡濃墨,有的人喜歡淡墨,有人將此兩個碗蘸墨當著習慣性動作,有人認為這個有調墨的效果。其實都沒問題的,怎麼舒服怎麼來。

其次、筆、墨和紙的實際問題

有些墨膠太多,太濃,寫的紙品質不行,或者乾脆熟宣,又或者筆是鋒比較比較硬的狼毫等等問題,不一而同,書寫者做了預先判斷,所以會根據經驗再用另一個碗,用帶有水的墨來調和,來這樣就可以比較好的解決硬件問題了。

最後、對效果的追求

濃妝淡抹,燥枯妍潤,輕重緩急,使轉連環,線條、空間、墨色等等不斷變化,為了追求某一特定效果,如複雜多變,或厚重樸拙,或淡雅清疏,書家都會有意識的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調墨,或稀釋,或增加層次性。總之,運用的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不必糾結這個,毛筆書法的高手一定是用墨的高手,也是創造性和變化性的高手。只要最終呈現效果好,一切都是最合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