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松46788361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自己的太子朱標去世後,選擇了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大明皇帝繼承人,這事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其過程也比較複雜。

朱元璋在還沒有當上皇帝只是吳王時,就立了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為世子,就已經明確了自己的繼承人就是嫡長子的朱標,在當上皇帝后,仍然以朱標為帝國繼承人,說明朱元璋一直秉承著封建宗法制度,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問題就出在朱標在朱元璋還健在的時候就去世了,朱元璋不僅面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同時又面臨帝國繼承人的變動,到底選擇誰為繼承人?

從常理上來說,嫡長子去世,就選嫡次子就行,也就是朱標的弟弟為繼承人,這也就是常說的“兄終弟及”,這種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一般用於前任皇帝沒有兒子或者兒子非常小,比如漢武帝的繼承人太子劉據因為涉及謀反事件自殺,所以漢武帝就從劉據的弟弟中選擇繼承人,最終選擇了年齡最小的劉弗陵為繼承人,這就是兄終弟及。

朱標是嫡子,他有2個同母弟弟,分別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有兩個年長的異母弟弟: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其他的弟弟就暫時不說了,按繼承順利來說首先應該在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之間選擇,朱標去世的當年秦王朱樉37歲,晉王朱棡35歲。

但是朱元璋對秦王朱樉一直不太滿意,就在朱標去世的前一年,朱元璋還因為秦王朱樉掌管皇族屬籍等事物過失較多,改由太子朱標巡視關陝,而將秦王朱樉由封地調到京城南京,直到朱標去世的當年,朱元璋才在朱標的勸說下讓秦王朱樉回到封地就藩,也就是在這一年,朱標去世了。

按制度,朱元璋應該立秦王朱樉為繼承人,但朱元璋明明又不喜歡秦王朱樉,所以猶豫了,如果立其他的藩王為繼承人,則破壞了宗法繼承製,再加上朱元璋吸取了之前朝代的經驗教訓,如果立藩王繼承大統的話,擔心會有其他人不服,會引發禍亂,今天可以立一個藩王為帝,那麼明天就會有不懷好意的奸臣立另一個藩王為帝,會引發動亂,這是朱元璋當前考慮的。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需要朱元璋考慮,就是太子朱標的壽命太短了,再加上秦王朱樉、晉王朱棡身體不太好,自己兒子的身體朱元璋肯定是知道的,從後來的壽命也能看出,秦王朱樉40歲就去世了,晉王朱棡41歲去世,壽命太短繼承皇帝位也是一個麻煩事,過不了兩年又要選繼承人就是大問題,最終,朱元璋放棄了在兒子中尋找繼承人。

原本宗法制下的繼承製應該是:

前任皇帝有兒子時:嫡長子》庶長子》嫡兄弟》庶兄弟

前任皇帝無兒子或者兒子不具備資格(年齡小):嫡兄弟》庶兄弟》嫡長子》庶長子

按照制度,朱元璋應該從孫子中選擇繼承人,也就是從朱標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朱標的長子是朱雄英,可早在1382年就去世了,朱標的次子是朱允炆,當時16歲,可朱雄英與朱允炆的母親不是一個人,朱雄英的母親是常遇春的女兒,在1378年就去世了,朱允炆的母親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在常遇春的女兒去世之後被朱標扶正為太子妃,所以在法律上,朱雄英、朱允炆都是嫡子,另外朱雄英還有一個同母的嫡弟叫朱允熥,只比朱允炆小一歲,也有繼承資格。

現在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朱允炆和朱允熥是不是都是嫡子?如果都是嫡子,那麼按長幼順利來看,朱允炆就是繼承人,因為年長,如果朱允炆不是嫡子,那麼就只能是朱允熥為繼承人。

而這個關鍵就在於兩人的母親,朱允熥的母親常氏在1378年去世了,因此朱標把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扶為正妻,在1392年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就是嫡子,而朱允熥同樣是嫡子,關於這種特殊情況的宗法解釋在《新唐書》有過解釋如下:

《新唐書·儒學傳下·韋公肅》:古諸侯一娶九女,故廟無二嫡,自秦以來有再娶,前娶後繼,皆嫡也,兩祔無嫌。

也就是說被扶正後的嫡妻生了兒子與之前嫡妻生的兒子都是嫡子,所以朱允炆和朱允熥都是嫡子,嫡子之中就比年長,朱允炆年長,所以應該立朱允炆為繼承人,最終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為繼承人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導致了朱元璋立朱允炆而沒有立朱允熥為繼承人,就是因為他們的母系,也就是外戚的原因,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孫,常家在朝廷勢力較大,關係複雜,外戚過於強大,會有干涉內政的威脅,而朱允炆的母系外戚則沒有這樣的擔憂。

不僅朱元璋這麼想,其實朝廷中也有人這麼想,當時有個叫劉三吾的翰林學士也請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繼承人,當時劉三吾對朱元璋說了這麼一句話:

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

意思就是:皇孫現在年富力強,又是嫡子孫,兒子死了孫子繼承,合乎傳統禮法,如果立燕王(朱棣),那麼置秦王朱樉、晉王朱棡於何地啊?

當時朱元璋就直接回復說:善!就是好的意思,也許燕王朱棣在當時很有能力,也很有繼承資格,但是從朱元璋的態度中就能看出,他也有立皇孫之意。所以朱元璋立繼承人這麼一件複雜的事情總算定下來了,而且朱元璋在立了朱允炆為繼承人三年後,也最終確定了《皇明祖訓》的內容,尤其是關於明朝繼承法制的內容,確定了繼承原則是: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因為太子朱標不幸去世,朱元璋將對太子深深的思念,化作對孫子的愛,他將嫡長孫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民間一直說,朱元璋此舉是維護對封建禮法,堅持將皇位傳給嫡系。其實這是個誤解,恰恰相反,朱元璋此舉違背了皇位傳承法則,給朱棣起兵造反留下口實。

按照封建禮法的嫡長子繼承製,朱標毫無疑問是第一繼承人。如果第一繼承人失去繼承權(如去世、犯罪、疾病等),第二繼承人替補。那麼,誰是第二繼承人呢?

按規定是嫡次子,即皇后的第二個兒子。按史書記載,朱元璋有四個嫡子,即:朱標、朱樉、朱棡、朱棣。如果沒有嫡子了,怎麼辦?選擇庶長子,既然都是庶子,就選擇年齡最大的。

連庶子都沒有了怎麼辦?選擇近支子弟,過繼給皇帝為子,繼承嫡系。總歸,立嗣的原則就是“立嫡立長,立嗣以親。這裡面從來就沒有,直接將皇位隔代傳給孫子的說法,除非兒子輩全部死絕。所以,按照禮法,朱標死後,法定的繼承人應該是朱樉,不是朱允炆,朱元璋的做法不是維護禮法,而是對禮法的公然破壞。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朱樉、朱棡為非作歹不合適為君

民間有一個說,朱樉、朱棡、朱棣,都不是馬皇后所生,根本不是嫡子。假如以史書為準,朱樉是朱標死後的法定繼承人,假如三人都不是嫡子,朱樉也以庶長子身份,成為法定繼承人。除非朱樉不是嫡子,朱棡或朱棣是嫡子。

我們來看一下朱樉和朱棡,為什麼沒有成為嗣君。史書記載朱樉“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令皇太子巡視關陝。太子還,為之解。明年命歸籓。”朱樉犯了什麼錯,以至於被朱元璋圈在京城一年?主要是朱樉在秦地驕奢淫逸,大興土木,為此屢屢侵擾百姓。

朱棡行為更出格,他“性驕,在國多不法。或告棡有異謀。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不光經常違法,還被人狀告有“異謀”(謀反)。

說白了,朱樉和朱棡大小錦衣玉食,好日子過多了,驕縱不法習以為常,雖然有靖邊的功勞,品行低劣,根本不適合繼承皇位。

他倆即便是嫡子,也不在朱元璋的考察範圍內!

朱棣出局的緣由

朱棣是朱元璋諸子中,戰功最顯赫的一位,他常年鎮守北京,多次深入草原與殘元廝殺。按理來說,朱棣應該是朱元璋理想的選擇,那麼朱棣為什麼落選了呢?

我覺得最大的可能性是,朱棣不是嫡子。有人認為,朱棣是武將,缺少仁愛,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我認為不是,選擇候選人要全面,不能光看一個側面。朱棣的“仁”肯定比不上朱允炆,但是,這也不能說明朱棣就“不仁”,事實上,朱元璋對朱標的過於“仁”,也是比較頭疼的!

國家初建,朱元璋不會意識不到,此時的大明,不能脫離武功,朱棣恰恰有這個特長,有他在,還可以鎮得住開國功臣們,這些都是朱棣的優勢。

所以,朱棣落選,我覺得最大的可能就是,朱棣不是嫡子。他變身嫡子的說法,是他登基後篡改歷史,混淆視聽的結果。

當然,朱元璋不會被他騙,不是嫡子就不能入選,他被朱元璋忍痛割愛了。

朱允炆入選的被動成分

不管朱樉和朱棡誰是嫡子,都不適合做儲君,朱元璋就面臨巨大難題,按照宗法制,他只能選擇朱樉或朱棡,怎麼辦?

如果公然跳開朱樉和朱棡,選擇朱棣,除非朱棣是嫡子,朱樉和朱棡不是嫡子,否則,他就是自尋煩惱,其他的兒子們不會同意,大臣們也不會同意。

連朱棣都沒資格,其他的兒子們更別提了。

所以,以嫡長孫為理由,隔代傳承,是這幾個方案裡,相對更靠譜一點的選擇。這是朱元璋不得已的選擇,而不是他堅定不二的選擇。

朱允炆入選的主動成分

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德行,獲得了爺爺的認可,另一方面他要感謝父親朱標,給他留下的良好基礎。

朱允炆就是朱標的翻版,他為人寬厚文雅,仁孝謙恭。朱標去世時,朱允炆因為傷心過度,變得消瘦不堪,朱元璋心疼地說:“爾誠純孝,顧不念我乎。”這話說得催人淚下。

由此可見,朱元璋是喜歡朱允炆的。朱元璋對朱標的愛,超過任何一個帝王對太子的愛,太子早亡,他將喪子之痛,轉化為對孫子的愛,那是人之常情,況且朱元璋在孫子身上,看到的是兒子的身影。

這就是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的感情基礎,和朱允炆為人被認可的硬實力。

綜上所說,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為皇太孫,實在是朱樉和朱棡不適合做儲君,朱棣的身份又是庶子,任何一個兒子入選都會對帝國造成傷害。與此對比,朱允炆既有朱標的優點,又承載了朱元璋的愛,還是嫡系長孫。他只能突破宗法制,將儲位隔代傳給孫子朱允炆。


尋根拜祖


皇太孫這個詞在別處聽說過嗎?好向是朱元璋開創的先例,之後也沒怎麼聽說過,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事兒其實很奇葩,背後更藏著無奈。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被立為皇太子,結果朱標先於朱元璋死了,老朱非常喜歡大兒子朱標,於是就繼續往下傳,讓朱標的長子繼位,起個名字叫皇太孫,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的皇太孫,繼承了皇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是朱標的長子嗎?不是,朱標的長子叫朱雄英,活到八歲就死了。不過按老朱的邏輯,長子朱標死了,傳給長孫,應該傳給朱雄英才對,朱雄英也死了,傳不下去了,那就傳給老張家老李家,老張家老李家那得多感謝老朱。不過老朱不傻,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怎麼會傳給老張家老李家?於是傳給了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老朱把他封為皇太孫,按照老朱的邏輯,那就是老大死了讓活著的老二接班。這就出現了邏輯混亂,按照老朱的邏輯朱標死了,老二朱樉繼位才對,老二死了老三朱棡繼位,老三死了老四朱棣繼位,這才合理。怎麼也傳不到朱允炆那兒去。

按照上述邏輯皇帝還真就能落到朱棣頭上,朱棣也不用造反了,老百姓也避免了4年戰爭之苦。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老朱是1398年6月駕崩的,在這之前朱樉和朱棡分別於1395年4月和1398年3月先於老朱去世了,朱棣和朱允炆一樣成了事實上的老大,最終顯然應該由朱棣接班。

老朱是爹,又是皇帝,他不講理兒子有什麼辦法,只能聽之任之,但心裡是不滿意的,也是不服氣的。後來朱棣就把氣撒在了建文帝朱允炆身上,造了他的反,這是後話。



古代所謂“嫡長子繼承製”,先從嫡子由大到小排,嫡子沒有了,庶子由大到小排,沒有提孫子的事兒。老朱不明白嗎?明白,那為啥還要讓孫子繼位,他實在是有苦衷啊!

據說朱標死後,老朱也想過立朱棣為太子,因為朱棣太像老朱,老朱覺得他比較適合當皇帝,但是老朱徵求意見,大臣們都反對,說這樣會引起後代們爭奪皇權,不利於國家穩定。但是老朱不想立朱樉,因為朱樉在藩國幹得不好,過失太多,曾經被調回京城,還是太子朱標為他說情才讓他返回封地。既然不能把朱棣立為太子,又不想把朱標死後實際上的長子朱樉立為太子,老朱思來想去覺得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相對比較合適,雖然邏輯上有點牽強,但有老朱的權威在也沒問題,於是朱允炆就成了皇太孫。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


豫有得


我們都知道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標之子,因為削藩導致其四叔燕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最後結果朱允炆一把火焚燒掉皇宮,至此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登上九五之位。

靖難之役到底誰對誰錯我們不在爭論,角度不同看待的問題也不同,讓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朱元璋要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呢?

可能我們第一感覺是朱元璋順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祖宗之法,畢竟明朝之前很多王朝一直沿用這樣立儲君的辦法,朱元璋不外如是。其實這樣的認為有明顯的誤區,朱元璋並沒有沿用之前王朝立儲君的辦法,因為當時立嗣的原則一直是立嫡立長,立嗣以親,顯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並不符合人們以往的認知,朱元璋依然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不外乎幾個原因。

其一,因為對朱標的父子之情,朱元璋開局一個碗經過打拼成為帝王,這是一部給我們後世的一部勵志故事,可是這個勵志故事也有很多心酸,朱元璋只所以能夠成為明朝的開國之君離不開馬皇后的幫助。在朱元璋未發跡之前得到馬皇后的垂青,至此朱元璋有了展示自己的基礎,多年的打拼中馬皇后為朱元璋安撫後方也是功不可沒。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感情深厚自然也就對朱標也有極深的感情,奈何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把對馬皇后和朱標的這份感情轉移到了朱允炆身上。

其二,朱允炆與朱標性格類似都以仁義治理天下,朱標我們都知道其性格頗有大儒之風,對待天下百姓也是仁義的態度。朱元璋從反元到建立明朝這段時間天下百姓飽受多年的戰亂,如今明朝建立百姓需要的是繁衍生息,此時的明朝不需要能征善戰的皇帝而是需要一個能安撫萬民讓萬民休養生息的皇帝,朱標是最佳人選,奈何朱標早逝,其子朱允炆的性格與朱標類似,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也是為了明朝基業,為了天下百姓的安定生活。

其三,朱元璋立其他子嗣未必是明朝之福,朱元璋子嗣之中除了仁厚的朱標可以繼承大寶之外,能力上也只有朱棣能堪當大任。可是朱棣只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立朱棣勢必讓其他子嗣頗有怨言,並且當時那一幫打天下的功臣都有各自支持的藩王,不管立那位藩王都會引起朝中震盪。立其他子嗣為太子,同樣會影響明朝的整個體系,因為其他子嗣身後都有一股很大的勢力,多年之後甚至可以直接威脅皇權,外戚專權可是歷朝歷代覆滅的萌芽。

通過以上我們也能從中看出,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也是為了明朝的基業,為了百姓的安定,立其他藩王為太子勢必會因為皇位兄弟相殘。畢竟長子是朱標,其他皇子都各自並不心服,朱元璋在世這些藩王尚可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朱元璋去世,其後果不敢想象。

最終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立朱允炆為黃太孫,處死那些意圖謀反的功臣,用自己的餘威震懾其他藩王,讓朱允炆可以順利繼承皇位。只可惜歷史結果朱允炆最終因為急於削藩,導致燕王朱棣起兵,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不過最起碼明朝的江山還是他朱家天下。


豫北老崔


皇太子作為儲君、皇位繼承人,是司空見慣的事,是常態。但皇太孫卻不經常出現,是個比較稀奇的事,一旦出現皇太孫,必定有故事。

皇太孫,儲君的一種,跟皇太子一樣,都是皇位繼承人的封號,跟皇太弟、皇太叔等類似。通常的情況是太子的嫡長子,在太子去世後,改封其為太孫。但也有太子健在時被封皇太孫的情況,比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孫李重潤、明成祖朱棣封朱瞻基為皇太孫等。

朱元璋把朱允炆立為皇太孫,也是有故事的。

朱元璋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不循規蹈矩,不按套路出牌。但他做了皇帝后,卻制定了《明皇祖訓》,非常詳細、具體地制定了他能夠想到的所有事務的行為準則,希望他的江山和子孫能夠嚴格地按照制訂的規則,千秋萬代、一承不變地延續下去。

朱元璋出身貧寒,能夠吃飽一餐就不容易了,從小沒有那麼多的窮講究。

從朱元璋與馬皇后與太子朱標之間,發生的一些生活細節可以看出端倪。

史料記載,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悲痛異常,幾乎一病不起,整日以淚洗面。他拉著太子朱標的胳膊,怕打著朱標的後背說:“標兒,你娘走了,我可怎麼辦啊?”

朱元璋給馬皇后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其規格甚至超過了以後他自己的葬禮。之後,朱元璋發誓再也不立皇后,以李淑妃主持後宮。

馬皇后本是富貴人家的大小姐,因為父親被殺,被郭子興收養為義女。

唐末時期婦女就開始纏足,明朝時纏足是很普遍的事,但馬大姐卻不纏足,因此人稱馬大腳。

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後,深得其賞識,就把馬大腳許配了朱元璋。但由於郭子興心胸狹窄,對朱元璋產生了懷疑,把他軟禁起來。馬大姐為了能讓朱元璋吃到熱餅,幾次把滾燙的燒餅揣在懷裡偷偷地送給朱元璋,把她自己的胸口都燙傷了。

這份情誼,讓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最喜歡的美食還是燒餅。

馬皇后去世後,太子朱標擔心失去了依靠,就把馬皇后揹著他逃難的情形,繪製成圖像,藏在懷裡,以備不測。

由於朱元璋一生嗜殺,殺戮過重,太子朱標就勸諫。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追打他。

朱標有意把這個圖像掉在地上,太祖看了後,感念馬皇后而怒氣得以消除。

洪武七年(1374年),孫貴妃去世,朱元璋讓太子朱標服喪,但朱標以不合禮法而不幹。氣得朱元璋拿著劍,滿大殿上追著要殺他。在眾人勸和下,才得以平息。

皇帝金口玉言,他真要想殺朱標,不就一句話嗎?還需要追上他才能殺他嗎?

朱元璋既是帝王,也是舔犢情深的父親,打打鬧鬧,更像是一對普通的父子。

就是這樣一位率性而為的帝王,卻制定了嚴格的《皇明祖訓》,把所有一切都規範化、標準化、制度化。

《皇明祖訓》,初名《祖訓錄》,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主持編纂的明朝典籍。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編纂,洪武六年成書,洪武九年又加修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定,更名為《皇明祖訓》。

朱元璋制定此典籍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皇權,對後世子孫進行訓誡。其嚴格規定了幾乎所有的行為準則,看上去很完美,其實意義並不大,更像是一出鬧劇。這就好比說單位裡面的規章制度,掛在牆上,人人看得見,而真正有幾個人遵守呢?

關於皇位繼承,《皇明祖訓》是這麼說得: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這裡的意思是皇帝沒有皇子,就兄終弟及,而沒有說可以收養個兒子繼承皇位。沒說就等於不能,因為明確了兄終弟及。

對於朱元璋來說,如果太子沒有兒子,那麼他另一個嫡出的皇子就可以繼位。這很好理解,也很容易接受。但對於太子來說,可就大為不同了。

養子也是兒子,但親兄弟也僅僅是兄弟。養子與兄弟,那個更有指望呢?不言而喻。

朱元璋這一點就不合實際,兄終弟及只能是特殊情況,不能作為一個在養子之上的普通原則。

普通人家沒有兒子還把兄弟的兒子過繼過來做養子,何況是帝王之家。

再看一下封爵: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

朱元璋明確了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這就是他管得太多了。

立了皇太子,就確定了皇位繼承人,是儲君,將來繼承皇位。太子繼位以後,再立太子作為儲君。這是太子的事,作為朱元璋不可以越俎代庖。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多。

朱元璋是性情中人,從他對馬皇后的情感及與太子朱標的一些行為,就看出一二。

但在皇位繼承等涉及江山穩固上面,朱元璋卻希望通過死板教條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子孫與群臣,讓他們循規蹈矩,完全按照套路行事,不得逾越。

從有關史料來看,朱元璋認為太子朱標性格偏弱,他很喜歡四子燕王朱棣。但他不想破了自己所立的規矩,朱標死後,朱元璋毫不猶豫的立朱標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其實,朱元璋堅定地明確了一個規則,就是絕對的嫡長子繼承製。

《皇明祖訓》上,沒有明確地說明太子去世太早,由皇太孫繼承皇位這一規則。但從朱元璋駕崩後的遺詔,就看出皇太孫的繼承權。

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恰恰說明了朱元璋矛盾的心理。他自己不喜歡按照套路出牌,他更明白許多事是無法按照套路的。但他也清楚,沒有套路就會出現混亂,特別是皇位的繼承,很容易因為爭奪皇位引起相互殘殺,造成內耗為外人所乘。

如果明確了繼承順序,也就打消了其他人的非分之想。

但這事,朱元璋想得太天真,很難想象朱元璋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

本就是刀尖上舔血的營生,拼得是實力,任何規則最終靠實力說話。如果都按照套路出牌,哪裡還有改朝換代一說。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孫後代,遵循他制訂的繼承製度,以確保江山萬代永不改變。

其實,朱元璋跟秦始皇一樣,想得越多越麻煩。秦二世而亡,明朝不到一代結束,就破了這個規矩。

雖說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在豹眼看來,有些事未必如此。想得太多,顧慮太遠,反而是個麻煩。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就是最好的佐證。


豹眼看歷史


本質上還是朱元璋這個老古董,受幾千年傳統的影響,江山社稷。祖宗廟堂。立長不立幼,傳長不傳幼的影響。

原本皇太子皇長子朱標在世,明太祖窮盡心力培養做接班人。朱標也不負期望。才德卓然可堪大用。可惜年紀輕輕就走了。朱元璋萬分失落之下。為了防止其他幾個皇子爭奪皇位。引起內訌。決定延續皇太子朱標一脈。立皇太孫為正統繼承人。這也是皇明正統。無可爭議。也得到了朝廷和其他的幾位皇子的一致擁戴。

如果不是因為方孝孺和幾位大臣處置失當,過急,從歷史上看,朱棣未必就敢造反。








龍龍九美玉工坊


朱元璋為什麼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有其立嫡立長的想法,不過最主要還是其個人喜惡。



很多人覺得朱元璋立朱允炆是為了“父死子繼,立嫡立長,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則,所以選了朱允炆為皇太孫,不選朱棣這個四子來當儲君,不過朱元璋選朱允炆來當儲君,按立嫡立長來說,有點勉強,也可以說是不合禮法。

朱允炆是皇太子朱標的次子,要說嫡長子,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是最純正的,是常氏所生,不過很可惜,朱雄英早夭,朱允炆就成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是呂氏所生,呂氏在常氏亡故後才扶正,這樣朱允炆也算是嫡長子的身份了,然而朱允炆生於1377年,而常氏死於1378年,就是說朱允炆出生的時候,他的生母呂氏還只是妾室的身份,這時候生的兒子只能算是庶子,也就是說朱允炆是庶子的身份。



而朱允炆三個弟弟則都是嫡子身份,三弟朱允熥是常氏所生,四弟朱允熞和五弟都是呂氏所生,四弟生於1385年,也就是呂氏被扶正之後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就具有嫡子的身份,從這裡來看,朱允炆以嫡長子的身份成為皇太孫有點勉強,如果按宗法制度來說,商朝的微子啟和紂王這兩人跟朱允炆和朱允熞的身份相似,微子啟是長兄,不過他的母親生他的時候還是妾的身份,生紂王的時候則是正妻身份,因此紂王才能成為商王的繼承人,而以嫡子來算,比朱允炆小一歲的朱允熥正宗多了,如果真以立嫡來說,朱允熥應該是排第一位。

不過朱標死後為什麼不選朱允熥,而是選擇朱允炆,按史書記載就是朱允炆自幼熟讀儒家經書,其性情與其父朱標同樣溫文爾雅,以寬仁著稱,朱元璋對於朱標的感情極深,歷史上皇太子位子坐得穩的應該沒什麼人能跟朱標相比了,朱元璋對朱標的感情,應該來說跟馬皇后有很大關係,朱元璋與馬皇后是共患難過來的,在朱元璋被郭子興猜忌關黑屋時,馬大腳怕丈夫餓肚子,偷偷烙了幾個燒餅給朱元璋送去,怕冷了不好吃,將剛弄好的燒餅藏在懷裡,胸口肉都被燙傷了,朱元璋看見後心疼的不得了。




朱元璋創業時很艱難,馬大腳跟在朱元璋身邊沒有一句怨言,還親手為將士們縫衣做鞋,讓將士們心懷感激,更加努力為朱元璋打江山,朱元璋登上帝位後,馬皇后依然保持簡樸作風,成為後宮典範,其為人寬容仁厚,多次勸導朱元璋不要濫殺,而且她極懂得勸導方法,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尊敬,在馬皇后過世後,傷心的朱元璋從此不再立皇后,朱元璋和馬皇后以及朱標之間的感情,更象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農家親情,是最濃郁的親情,沒有帝王家那種你防著我我防著你的血腥味。

可以說朱元璋因為對朱標的喜愛,在朱標死後立誰為繼承人這件事上,是偏向朱標後人的,為什麼不立朱允熥為繼承人,跟藍玉這個外戚有關係,如果立朱允熥為繼承人,到時候常、藍兩家強大的外戚必然會干政,主少國疑這種事朱元璋是不可能忍的,所以朱元璋視朱允炆為嫡長孫,將他立為皇太孫,有其個人喜惡的原因,也有政治因素,而且朱允炆算嫡長孫雖然勉強,卻也能說的過去,這樣看來還是朱元璋喜惡為主,嫡長為輔!


至於說朱元璋為什麼不立朱棣為皇儲,也要從兩個方面來說,其一是朱標死的時候,二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晉王朱棡還活著,如果想立朱棣就要從立賢來說事,立賢這種事很容易引起混亂,因為賢是沒有標準的,以後如果有心懷不軌的人說哪個皇室中的人是賢能,隨便推出來爭,那必然會引起內亂,自然不利於大明江山永固,其二是朱棣就藩外地多年,讓一個藩王入繼大統,也會開一個壞頭,極易造成天下動盪,對於朱元璋來講,並不想後世出現亂局,讓朱明皇室出現你爭我奪的局面。

所以朱元璋還弄了個《皇明祖訓》,告誡後世子孫要遵守規章制度,其中寫到:“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歷史紅塵


中國封建王朝自古以來注重嫡長子繼承製,朱標作為嫡長子出生就被立為太子。朱標也沒有令人失望,無論從能力,品德,威望都贏得朱元璋和眾大臣的認可,特別是他的兄弟們都對他敬重佩服。朱標成為了接班人,可惜英年早逝。太子位的空出讓很多人想法紛紛。他的弟弟們開始有了想法,甚至在暗中策劃爭奪太子位。朱元璋對這一切洞若觀火,為了大明千秋社稷,他考慮了很久,最終選擇了朱標嫡子朱允炆。朱允炆品德端厚,能力一般。這符合自古的嫡長子繼承製。第二,朱元璋打下天下後,深知百姓生活不易,下決心整頓吏治,休養生息,重視農耕,恢復生產。特別是在治理貪官汙吏時刑罰過重,對待功臣狹隘,大殺功臣,人人自危,他需要一位仁厚寬德的繼承人來實行仁政。第三,朱元璋第二第三個皇子秦王晉王能力不足太過一般,性格缺陷大,不足以負重擔大任。第四子朱棣能力較強性格更像朱元璋,可是選擇他就違背祖制,會遭眾大臣強烈反對,不利於江山穩定,民生髮展。朱元璋權衡之下選擇了仁厚的朱允炆,這也促使他下定決心剷除驕兵悍將,跋扈文臣,清理了朱允炆執政的障礙。


每天一支阿膠漿


因為朱元璋立的太子是個傻子,但是他孫子他特別喜歡,人都有私心,他就跳過了其他兒子,直接立孫子,也為以後大明江山的混亂埋下伏筆。

人家祖宗立的規矩都是有道理的,硬生生的逆天是有風險的。當皇帝的嘛,還是自己親自打下來的,難免傲氣,不管不顧,才做出這個決定。也正常。


人形挖掘機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雖是嫡出,但卻不是嫡長子。嫡長子是朱棣同父同母的親哥哥朱標,由於朱標去世的早,於是太子之位落到了朱標長子朱允炆的頭上。如此算的話:朱棣與朱允炆的關係應該是親叔叔與親侄子,那麼朱棣為何要對自己親侄子痛下殺手呢?看筆者總結的“靖難之役”的起因、經過與結果。

靖難之役的起因!


朱棣何時起了對抗朝廷的念頭呢?朱標死後,儲君人選成為了朱元璋最憂愁的事情。由於兒子眾多,誰都垂涎皇位。如果選老二為太子,那麼老三怎麼想呢?老三會不會動歪腦筋:把老二刺殺了,自己做太子!朱元璋心裡明白:東宮人選若不早定,必然招致兄弟互相爭奪的局面。

朱元璋明白不能壞了“嫡長子繼位”的制度!但是朱標的長子還是個兒童,怎能擔當皇位大任呢?於是朱元璋進行了一系列的清掃活動,為朱允炆清除了朱姓外部的威脅。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皇位被自家兒子奪取了。


姚廣孝是朱棣的一個心腹謀士,在朱允炆被封為儲君之時,就向朱棣進言:“朱允炆小小年紀難當大任,如今外姓權臣已被太皇清除,朱姓一輩中又數你最優秀,皇位有機會爭取,希望您早做準備。”

朱棣聽過姚廣孝的進言後,並沒有有所動作。但當建文帝上位頒佈“削藩”法令之後,朱棣馬上敏銳覺察到自己地位有危險,想起了姚廣孝當初的進言,開始採取行動抵抗朝廷了。


朱棣對抗朝廷有哪些顧慮呢?朱棣抵抗朝廷的方法大概分為兩類:一方面燕王的封地靠近蒙古,他開出了優惠條件,招降了許多驍勇善戰的蒙古士兵;另一方面朱棣深知建文帝根基本身,利用自己京城中的親信,拉攏對建文帝心懷不滿的官員。內外政策兼施,不斷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瓦解朝堂內建文帝的根基。

朱棣並不敢明目張膽與朝廷攤牌,原因也有兩方面:一方面自己實力尚小,時機還沒有成熟;另一方面朱棣的三個親生兒子還被扣留在南京城當人質。因為燕王朱棣並不敢輕舉妄動。


軍事實力不足可以慢慢蓄力,但是兒子怎麼要回來的呢?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一年“太極”,此間朱棣給自己親侄子上演了各種鬼把戲,裝瘋,裝病,甚至裝死,不斷打“感情牌”,請求臨死前見上自己的親生兒子。

建文帝朱允炆輕信了“親叔叔”朱棣的鬼話!心一軟,歸還了朱棣的三個兒子。見到三個兒子,朱棣馬上就開始籌備起事了!就像盧溝橋事變一下,出兵總要找個理由吧!此時燕國的兩個官員犯罪被朝廷抓走殺死了,朱棣馬上抓住這個理由,譴責建文帝聽信小人讒言,殺死了自己的忠臣,藉口“清君側”,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得什麼名號?


朱棣為了給自己的“叛亂”正名,可謂是絞盡了腦汁兒,花費了心思。他寫了兩篇文章昭告天下,高舉儒家的孝道,高舉朱元璋留下的《祖訓錄》等等,堅持自己行為的正義性,聲明自己發動的“靖康之役”不是內亂行為,而是終止內亂的行動。

朱棣道出了自己多年的“苦水”,公開發布譴責建文帝朱允炆的言論!他指責建文帝沒有及時告訴他父皇(朱元璋)病急的消息,導致父皇臨終前沒有見最後一面;他還指責,父皇葬禮上建文帝沒有允許他參加;他還指責道朱允炆毀壞了先皇留下的宮室,不聽祖訓。總之高舉儒家尊崇的孝道,高舉朱元璋留下的《祖訓錄》,滿世界打擊建文帝。


朱棣還譴責朱允炆身邊的親信們!說他受到“齊泰、黃子澄”等奸佞臣子的讒言,進行了迫害皇子的“削藩”政策。他還聲明:自己武力對抗的對象並不是朱允炆,而是朝堂上的奸佞小人,並且自己作為叔叔義不容辭。他堅持自己所進行的行為都是正當的自我防衛,聲明自己並不垂涎侄子的皇位。

儘管朱棣的“出師之名”很牽強,但是“名號”是很重要的,並且還是事情成敗的關鍵。這些言論,不僅使他的不義行為站住了腳跟,而且還拉攏了眾多和他一起對抗朝廷的“叛軍”。朱棣得到皇位後,馬不停歇修改歷史記載,碰到和他“出師之名”相違背的內容,統統出去,不能讓人否認他皇位的合法性。


靖難之役的過程與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與朱棣之間展開了三年的內戰,叔侄血腥的皇位之爭非常血腥。戰爭初期,朱棣並不佔優勢,只有十萬軍隊,領土也有限,錢糧更加比不上南京朝廷。建文帝一方卻有全國錢糧兵馬,並且已經廢除了幾個藩王,實力大增。

朱棣雖然數量上不佔優勢,但是質量上卻很有競爭力。領導能力,軍隊作戰能力,這些都是朱允炆難以企及的。隨著戰爭時間的推移,燕王這一部分優勢越來越凸顯。而朱允炆一方,於是指揮多處失誤,兵員士氣不足,內部腐敗無能,於是節節敗退,很多將領看不到希望都投奔到了朱棣一方。


朱允炆也並不是沒有人支持,朝鮮國王李芳遠就非常看好建文帝,還派兵從北方攻打朱棣後背,與建文帝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但儘管如此,南京朝廷還是沒有扭轉敗局,輸掉了戰爭。

朱棣攻下南京城後,對待朱允炆的親信身份的殘忍。對待寧死不屈的忠臣們,剝皮、下油鍋無所不用其極。並且還不放過他們的家屬,送他們的女眷教坊當妓女,或者送去軍營慰問官員,受盡數萬將士的凌辱。朱棣連他們的屍首也不放過,下旨將摧殘致死的屍體丟掉餵狗。


建文帝的下場到如今還是一個懸案。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南京城破之時,皇宮內起了一場大火,朱允炆和其家眷被火燒死了;另一種說是朱允炆喬裝成和尚逃出南京,流亡到了海外。

拋開事實從情節上來考慮,筆者比較傾向於建文帝流落到了海外,不願意接受朱允炆全家被大火燒為灰燼的結局。因為人只有活著,才會有希望,有希望的事情才夢幻奇妙,才會引人嚮往,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