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的龍是可能是古鄂州前身鄂國的揚子鱷轉化而來的

在目前發現的石峁遺址中(距今4000多年前),已發現有鱷魚骨及鱷魚池。因此,筆者不負責任地揣測(僅一家之言),最早的龍崇拜極有可能是來自於鱷魚崇拜。而豢龍氏很可能是給當時石峁古城裡的王養鱷魚的。

傳統文化中的龍是可能是古鄂州前身鄂國的揚子鱷轉化而來的

證據一:鱷魚非神木本地所有,是遠途運過來的揚子鱷,至於目的是交換還是進貢,不得而知。另外,石峁遺址的規格很高,存在這樣一個皇家鱷魚池也並不奇怪(據稱此為夏啟時期的都城,區別於二裡頭,二里頭一般被認為是少康中興之後的夏都,此說存疑,未定論),又因揚子鱷是南方物種,運來北方,自然是難以抗拒北方的嚴寒,所以豢龍氏的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在如此條件之下,能養活揚子鱷,想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證據二:古人的“鼉鼓”即是指用鱷魚皮做成的鼓。又有,《禮記.月令》:”命漁師伐蛟取鼉,登龜取黿。命澤人納材葦。“可見,鼉與蛟是連稱的,關係莫大。時揚子鱷的名稱還有,“土龍”,“豬婆龍”,“鼉龍”等,以及民間一些鼉為龍子之說。其中最著名者,當如《西遊記》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鼉回”中的黑水河妖,即鼉龍一轉。

證據三:古鄂國及鱷魚崇拜,夏商時期,揚子鱷廣泛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及長江流域。有一個以捕鱷為生的部落(或說以鱷魚為圖騰),在商時代形成鄂國。見《封神演義》當中,東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其中這個鄂崇禹就是鄂侯,統領南方伯業,可想其當時勢力之大。後在西周時期,因為不服周王朝統御,於周厲王時期,不惜與週一戰,結果戰敗,鄂侯被俘,從此一蹶不振。再以後,楚國趁勢吞併了顎國,於是登上了周王朝的政治舞臺。雖然,直在今天,古老的鄂國仍在人們耳中尚有一些殘留,比如:武漢當地的俚語”

不服周“,即我不服你的意思,還有湖北省的簡稱。再有,古鄂國的早期遺址與豢龍氏劉累的采邑豢龍城同在河南(西周初期,鄂國曾被晉國吞併,累遷至湖北鄂州),是否能夠說明兩者的繼承關係呢?或更進一步地大膽猜測,劉累為祁姓劉氏,堯之後裔,而堯都(按:陶寺遺址)在現有的一些證據下表明,其很大可能就是被石峁遺址攻滅的。

  綜上,筆者認為,雖然所有的證據均為間接證據,但足以說明龍崇拜與鱷魚崇拜在早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龍崇拜應當是部落大融合以後,由鱷魚崇拜進一步神化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