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擁有火統大炮的明軍被手持大刀弓箭的八旗滿軍打敗?

南渡唐後人


擁有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不是被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消滅了嗎?一樣的道理,人最重要,武器沒有決定性的作用


愛之痴痴


第一個原因,明朝“世界最先進的熱兵器”,只是賬面實力先進。

雖然明朝中期以後,在火槍和重型火炮的技術上,明朝已經落後於西方,但是在火箭以及有覆蓋爆破殺傷的火器技術環節,明朝依然世界領先。明王朝的“虎蹲炮”“神火飛鴉”“鋼輪發火”等軍工技術,都是當時世界頂級。而且憑著強大的火器產業體系,世界上任何先進的火器技術,只要傳入明朝,明朝就能憑著強大產業實力青出於藍。正是憑著這強大技術與生產,萬曆年間的明軍,一度憑著強大的火器裝備大殺四方,打出“萬曆中興”的威武武功。但是從萬曆晚期起,明朝這強大火器實力,卻是越發縮水。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造成了一個行政效率嚴重癱瘓的大明政府,明朝的火器研發生產,也就被活活脫了後腿。比如萬曆晚年時,明朝已經完成了“魯密銃”的改裝研發,殺傷力更強大的新型魯密銃,本有機會投產裝備。但明朝兵部與工部來回扯皮,連生產經費都貪了個精光。好不容易開發出的先進火器,最後只造出幾個模型出來。一場原本可提升實力的軍工升級,竟就不了了之。

這樣的行政效率,拖累的就是明朝的戰備水平。到了薩爾滸戰役開打前夜,明軍京營昔日強大的火器戰車,竟連擋板都腐朽掉了。曾經大殺四方的火器部隊,比如京營和遼東的部隊,好些士兵竟多年都沒有操練。需要嚴密配合的火器戰術操典,竟也嚴重生疏。這樣的部隊,空握著大批火器,上了戰場也只能是送死。

第二個原因,明朝的對手清軍,熱兵器的裝備水平,並不比明軍弱。

雖說清朝開國後,一直標榜“弓馬騎射”得天下。但在明清戰爭時期,清軍一直進步極快的,正是火器的生產研發。早在努爾哈赤造反前,他就通過各種渠道,走私研究明朝的火器技術,《滿文老檔》留下的資料告訴我們,薩爾滸戰役前後的八旗軍隊,已經擁有了訓練有素的火器部隊。且比起疏於訓練的明軍來,當時的八旗部隊,雖說火器配備較少,戰術素質卻極高。比如遼陽戰役時,遼東明軍火器部隊,曾與努爾哈赤的八旗火器部隊展開對射,結果大敗虧輸。待到明末崇禎年間時,隨著登萊軍變的落幕,明軍孔友德尚可喜等部隊,帶著明朝先進的“紅夷炮”投奔後金八旗,後金(清軍)製造重型火器的技術,一下上了新臺階。掌握了明朝“銅心鐵膽”複合炮管技術的清軍,從此可以用更快速度批量生產重型火炮,原本野戰強悍的他們,這下可以用重型火炮攻擊明軍堡壘,堪稱如虎添翼。

那麼明朝呢?就在清軍火炮技術更上一層樓時,明朝最優秀的軍工強人孫元化,卻因登萊軍變,被崇禎皇帝一怒處死。這自廢武功的後果,就是清軍的火炮水平,終於反超了明軍。以明朝遼東巡撫黎玉田的痛苦感慨:清軍的火力水平,已經是當時遼東明軍的十倍。

以這個意義說,明清戰爭的結果,絕非“落後武器戰勝先進武器”,更值得深思的,卻是軍工技術對戰爭的助推,還有明朝荒廢戰備的苦果。


拿雲919


清朝之所以滅明,對火炮運用後面強於對方,尤其是孔有德等人降清(他在登州師承了火炮大師孫元化)。在康熙時期都有了戴梓這位火器大師,可惜後面清朝的火器沒有發展甚至後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平天國佔領岳陽之後無意得到一批當年吳三桂造反時的火器(差不多200多年了),居然比當時鎮壓他的清政府軍還強,憑這批火器,太平軍打下武漢,打下南京。


二戰英雄連


國力不行了。這些武器是要花錢的,明朝50%軍隊都被用來防守鎮壓起義軍了,真正有實力火器營估計也讓王振送給瓦剌也先了。否則清軍攻破錦州時,明軍不會如此軍力告急,而且清軍後期裝備一點不比明軍差,經濟還好於明軍,擁有東北,朝鮮和外蒙古所有疆域。


明天145801721


這個原因無關火器和部隊素質,不要忘了明朝快滅亡了,皇太極還沒能突破李自成的防線,明朝哪怕到了後期國力衰退的時候,其軍事、經濟、將領的能力等各方面也都優於金朝,皇太極的八旗即使和明軍正面作戰也沒有可比性,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可都是死在明軍之手啊!明朝不是被金朝搞垮的,而是自己內部搞垮的,我這裡就淺談一下明朝對於金朝的優劣勢

劣勢:

1.崇禎領導的朝廷黨派林立,國家戰略有東林黨閹黨軍方等各方牽制,國本政策隨黨派鬥爭而變動,極大的削弱動員能力;反觀皇太極領導的金朝,登基之前已經將其他黨派殺得殺,有能力幽禁的幽禁慢慢同化,故金朝國本政策一定,全國上下為這一目標集結動員。

2.明朝整體國家意志不如金朝,攘外必先安內,明朝後期各地起義不斷,沒能及時有效的節制,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導致朝廷一心多用,反觀金朝,內部團結,統一早在努爾哈赤的時候就完成了,皇太極登基後,金朝上下就是一門心思復仇南下。

3.明朝後期將領面臨青黃不接,尤其袁崇煥被殺以後,這種狀況尤為明顯,而金朝的將領人才輩出。這個原因是因為明朝的連坐法,明朝殺一個主帥幾乎可以說全部殺掉該派系所有的年輕將領。

優勢:

1.明朝和金朝的邊關貿易主動權在明朝手中,即使明朝被各地起義佔據了一大半,明朝想制裁金朝的經濟還是戳戳有餘的(糧食、布匹等)。雙方經濟體量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2.明朝武器精良,城高關險,軍隊優於金朝。明朝邊關自從被袁崇煥重新整頓後,彌補了整個軍事體系的漏洞,使得金朝只能扣關叫陣,而無法再突破邊關防線。

3. 明朝的有生力量優於金朝,這是基於明朝的龐大人口基數。

再講一個小例子,金朝入關統一中原後,朝鮮王朝的年號仍是崇禎年號,可見朝鮮根本看不起金朝的八旗。


大智平平


當時的火器對遊牧民族還夠不上壓制!主要還是明朝內部快崩潰了,暴亂不斷才是主要原因,如果內部穩定,滿人想入關根本不可能,堡壘總是從內部瓦解的!


lovdy1


八旗的火器是比明朝的強的 乾隆提的滿人應以騎射為本 也是八旗兵戰爭過於依賴火器原因 才這樣說的 而不是瞧不上火器


無名屍


首先你這種說法是錯,明朝的滅亡不僅僅是滿人侵入,在當時有社會矛盾:李自成等的農民起義,自己內部矛盾皇帝與大臣將領不一心等因素促使明朝滅亡的。

至於為什麼擁有火統大炮的明軍打不過手持大刀弓箭的八旗滿軍,要知道1626年王恭廠大爆炸,全國火器儲備幾乎皆盡,底層熟練生產人員和中高級技術人員幾乎皆盡,可想而知這是對明朝幾乎毀滅性打擊,而當時處於冷熱兵器交替時期,明朝冷兵器儲備少,所以後來戰場的火器差不多從國外買來的,而且在明末時期政府財政壓力買不了多少,所以與滿人對戰的明軍火器裝備率不高。

以上所途結合了我個人所學所看,如有不妥之處請諒解,謝謝!



紫安君


首先說明一下。滿人軍隊入關是打著給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剛入關的時候,打的旗號是弔民伐罪,給崇禎帝復仇。昭示了敵人就是李自成的農民軍。不但在佔領區沒有推行剃髮政策,還向南京的南明朝廷釋放了很大的善意,完全麻痺了南明官員。直到清廷徹底打垮了大順,才與南明翻臉。

我總結明軍失敗原因。

第一,遊牧民族性格和體質方面確實比中原那些臨時招募的兵勇,或者缺乏演練的明軍強。第二,謊報兵員吃空餉嚴重。明朝是屯兵制,平時務農,戰時為兵。

第三,武器缺乏更新換代,其實明朝末年,明軍裝備的武器已經不太時髦了。甚至手裡有的武器因為年久失修根本不能用。

第四,火槍火炮裝彈是需要時間的。一般陣前衝鋒,火槍在射程內只能放兩三槍。甚至看到騎兵衝鋒放一槍就潰散。所以明軍在與滿洲兵交戰時儘量不野戰。而是據守城池。

第五政治腐朽,勞役繁重,苛捐雜稅使當權者失去民心。各地農民起義很多。很多兵力去分散鎮壓農民起義軍了。





雲鵬品古齋


一個國家的興衰,武器水平只能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而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它的制度與管理。明朝的滅亡並非僅僅往與作戰,更重要的是往於他的制度。而且,我們還需要糾正兩個問題,明朝並非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李自成,另一點就是八旗並非我們所想象的那麼不開化,他們的武器也是非常先進的。

據《清史稿》中記載:

朝鮮發兵助明師,要有德等鴨綠江口。濟爾哈朗等兵至江岸,嚴陣相對,敵師不敢逼。有德等舟數百,載將士、槍炮、輜重及其孥畢登,三貝勒為設宴,上使副將金玉和傳諭慰勞。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後金那個時候也是擁有火器的。但他們的火器達到一個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從孔有德的降書中找到答案:

何況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備,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信息,就是孔有德在投降的時候為後金帶去了大量的火器。孔有德帶去的不僅僅有火器,還有通曉火器的匠人,這一點在後金髮展火器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把這兩條放在這裡,我就是想告訴大家,後金本身也是具備相當的火器裝備的,而並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樣只有大刀弓箭。再有一點,明朝當時也並非是每一隻部隊都有火銃大炮,真正能裝備到火銃大炮的有也只有關寧鐵騎。其他的部隊所配備的那是少之又少。

那麼話說回來,明朝真正滅亡的原因也並非只是因為作戰上的失利。歸結到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它的根基出現了問題。

第一點,明朝當時朝政腐敗不堪,在明朝末期,朝廷腐敗的程度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程度,拿明末時期以清流自詡的陳演來說,在《明史》本傳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

賊陷京師,與魏藻德等俱被執,系賊將劉宗敏營中。其日獻銀四萬,賊喜,不加刑。四月八日,已得釋。十二日,自成將東御三桂,慮諸大臣為後患,盡殺之。演亦遇害。

在明朝末期,朝廷收支已經嚴重的不平衡。崇禎為了籌備軍餉而向大臣們募捐,當時幾乎無人響應。可李自成一入北京城這些沒錢的人就都有錢了。僅僅一個陳演就獻銀四萬,這還只是獻銀,後來在壓榨之下又有增加。這種人在明末比比皆是,其腐敗現象可想而知。

第二點,明末時期朝廷財政問題嚴重。一個朝代的滅亡,在之前往往都會出現徵兆,其中財政問題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明朝從嘉靖時代起,就出現過大大小小的財政問題。後來張居正變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但隨著他的去世而人亡政息。萬曆年間,僅援朝一事就消耗白銀700萬兩。而到了崇禎的時候這一現象則越發嚴重。除了要滿足作戰的需要,宗室開支,朝廷用度都是大量的財政消耗。為了滿足這些財政需要,崇禎“別出心裁”的想出了徵三餉。除了在之前就存在的遼餉之外,又加了“剿餉”和“練餉”。除此之外,崇禎還開始了裁撤驛站等一系列的所謂的減少開支的措施。

第三點,由於財政問題嚴重,於是朝廷就把這些負擔擠壓在了百姓的身上。客觀的來說,明朝本身的稅收與其他朝代相比並不算高,但並不是老百姓受到的壓迫減小了。本來應該交給朝廷的稅收只是換一種方式交給了宗室或者官員。可這些事情生活在皇室的崇禎並不知道,他忽略了老百姓的壓力,加大了朝廷的稅收。這樣一來就引起了被剝削者的反抗。於是,明王朝不得不陷入了兩線作戰。這樣一來,就陷入了一個循環中,因為財政問題,而加大稅收。因為加大稅收而引起了百姓的反抗,又為了鎮壓反抗而徵收“剿餉”。“剿餉”的出現就更進一步加大了百姓負擔,於是反抗就更為強烈。

在朝政腐敗,財政收支不平衡,百姓不堪忍受壓迫而反抗頻頻發生的多重因素下,明朝最終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