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以色列君王譜」哈斯蒙尼王朝(一)


「古以色列君王譜」哈斯蒙尼王朝(一)

以色列古代王朝:哈斯蒙尼王朝(一)

哈斯蒙尼王朝(英語發音:/ˌhæzməˈniːən/ (audio); 希伯來語:חַשְׁמוֹנַּאִים,羅馬字母轉寫: Ḥashmona'im)是古典時代(希臘化時期)統治猶大及其附近地區的王朝。從c.140- 約116 BCE,哈斯蒙尼王朝在塞琉古帝國下,半自治的統治猶大。 前110年,隨著塞琉古帝國的解體,哈斯蒙尼王朝完全取得獨立,並向撒瑪利亞、加利利、伊圖利亞、彼利亞和以東擴張,並獲得“國王” (Basileus)的稱號。一些現代學者將哈斯蒙尼王朝時期視為一個獨立的以色列王國。

前63年,哈斯蒙尼王國被羅馬共和國佔領,羅馬人將其瓜分,變為附庸國。哈斯蒙尼王朝在被希律王朝取代之前,維持了103年。 即使在希律王朝取代哈斯蒙尼王朝後,大希律王仍然試圖通過娶哈斯蒙尼公主米利暗來強化其統治合法性,並策劃在其耶利哥王宮淹死哈斯蒙尼王朝的最後男性繼承人。

在猶大馬加比(發動馬加比起義,打敗塞琉古帝國的軍隊二十年後,西門·馬加比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根據歷史資料,包括馬加比一書和馬加比二書和猶太曆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的《猶太戰爭》第一卷,安條克四世對埃及托勒密王朝入侵的成功,遭到羅馬共和國的干預後,安條克四世條轉而對塞琉古帝國控制的柯里敘利亞和腓尼基施加更嚴厲的統治、洗劫了耶路撒冷及其聖殿、制止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的宗教和文化的紀念活動,並強制推行希臘文化。隨之而來的猶太人大起義(公元前167年)開始的一個世紀猶太人的獨立時期,猶太人的獨立因新興的羅馬共和國和安息帝國對塞琉古帝國的入侵而得到強化。

公元前37年,大希律王(以東人)登上王位,標誌著哈斯蒙尼王朝結束,以色列成為羅馬帝國內從屬國。公元6年,羅馬將猶太、撒馬利亞和以東合併為統一的猶太行省。公元44年,羅馬任命了總督和希律國王們一同統治(阿基帕一世41-44年和阿基帕二世50-100年),開始直接控制巴勒斯坦。

1.哈斯蒙尼王朝領袖

(1)馬加比家族

1. 瑪他提亞, 170–167 BCE

2. 猶大·馬加比, 167–160 BCE

3. 約拿單·馬加比, 153–143 BCE (首次獲得大祭司稱號)

4. 西門·馬加比, 142–141 BCE

(2)Ethnarchs and High Priests

5. Simon, 141–135 BCE 6. Hyrcanus I, 134–104 BCE

(3)國王和大祭司

7. 阿里斯托布魯斯一世, 104–103 BCE

8. Alexander Jannaeus, 103–76 BCE

9. Salome Alexandra, 76–67 BCE

10. Hyrcanus II, 67–66 BCE (High Priest from 76 BCE)

11. 阿里斯托布魯斯二世, 66–63 BCE

12. Hyrcanus II, 63–40 BCE (restored only as High Priest; from 47 BCE also Ethnarch of Judaea)

13. Antigonus, 40–37 BCE

14. Aristobulus III, 36 BCE (only as High Priest)


「古以色列君王譜」哈斯蒙尼王朝(一)


2.瑪他提亞

瑪他提亞·本·Johanan(希伯來語:מַתִּתְיָהוּ בֶּן יוֹחָנָן הַכֹּהֵןמַתִּתְיָהוּ בֶּן יוֹחָנָן הַכֹּהֵן‎ Matityahu ben Yoḥanan HaKohen; ?-前165年)是一個猶太教祭司(Kohen),馬加比書記載了他在反抗異教的希臘化的塞琉古帝國的馬加比起義中的角色。瑪他提亞相應的在光明節故事中扮演中心角色。

塞琉古帝國對猶太教的迫害開始後,瑪他提亞返回莫迪因。在公元前167年,當塞琉古皇帝安條克四世的官員要求瑪他提亞向希臘神獻祭時,瑪他提亞不僅拒絕獻祭,而且殺死了一個走上前向希臘神獻祭的猶太人。然後,他還殺死了要求他獻祭的塞琉古官員。

隨後瑪他提亞和他的五個兒子逃到曠野,呼籲所有猶太人跟隨他。許多人最終響應了瑪他提亞的號召。

3.猶大·馬加比

猶大·馬加比,或譯猶大·瑪加伯(希伯來語:יהודה המכבי , 即“鐵錘”猶大),是古以色列人祭司長亞倫的後裔,父親是猶太祭司瑪他提亞,猶大·馬加比是第三個兒子。猶大·馬加比繼承父親對抗塞琉古帝國的統帥職位,他也是猶太人歷史中與約書亞、基甸、大衛齊名的英勇戰士。

猶太人的馬加比節,就是記念猶大·馬加比在前165年收復耶路撒冷的聖殿,並驅逐聖殿內的非猶太教信仰。


「古以色列君王譜」哈斯蒙尼王朝(一)


(1)領導反抗軍

猶大是猶太祭司瑪他提亞第三個兒子,出身莫迪恩(Modi'in-Maccabim-Re'ut)的村莊。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在前167年的政令中禁止猶太教的信仰,加上傳統猶太人和希臘化猶太人衝突日益擴大,瑪他提亞和他的兒子們猶大、約拿單、約翰、西門、以利亞撒等人發動軍事行動來對抗安條克四世,捍衛自身的傳統。前166年瑪他提亞臨終時,讓猶大繼承反抗軍統帥的職務,根據瑪加伯上記載瑪他提亞當時稱讚猶大自幼奮勇,具有軍事上的才能,命他的兒子們要拱猶大為反抗軍統帥。

在反叛初期,猶大就得到“馬加比”這個稱號,關於這個稱號的意思有許多解釋,其中一個解釋是說“馬加比”來自亞拉姆語maqqaba,即“鐵錘”或“大錘”之意,代表猶大在戰場上作戰勇猛非凡,就像是戰錘般打擊敵人。另一個解釋是說“馬加比”這詞是一個首字母縮略字,來自於出埃及記15:11裡的一段詩歌Mi kamokha ba'elim YHWH(上主,誰能像你那樣,神聖尊威)。而拉比摩西·施萊伯(Moses Schreiber)則認為“馬加比”這詞是其父瑪他提亞的名字Mattityahu Kohen Ben Yochanan的首字母縮略字。

(2)初期勝利

在最初的前兩年塞琉古軍隊具有龐大的數量優勢,猶大為了因應,他儘量避免與塞琉古正規軍正面對決,而採取游擊戰的方式來對付、騷擾敵人,來打擊敵士氣。利用這個戰略,猶大獲得數場小勝利,在初期,猶大便在戰場上擊敗了撒馬利亞督撫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所率領的一小支塞琉古軍隊,阿波羅尼奧斯陣亡,且猶大繳獲阿波羅尼奧斯的配劍,他之後一生都用此劍作戰。此戰後,反抗軍的陣容日益茁壯。

之後不久,猶大藉著戰場上地形的優勢,在伯特和侖(Beth-Horon)附近的山坡擊敗另一支規模大於反抗軍數量的敵軍,獲得伯特和侖戰役勝利。這場勝利導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決定派出大軍平亂,然而因為此時與安息戰局吃緊,安條克四世必須親自前去東方對付,於是他命呂西阿斯管理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國土,並留下一部分的軍隊供呂西阿斯平亂。呂西阿斯於是派遣將軍尼卡諾爾、高爾吉亞、柯里敘利亞兼腓尼基總督托勒密帶著一支軍隊前去討伐,他們還派兵進駐耶路撒冷。之後高爾吉亞率領一支分隊前去突襲猶大的營地,但因為猶大·馬加比早一步得知消息,高爾吉亞因此撲了空,於是高爾吉亞率領一部分軍隊在山中搜索敵蹤。隔日一早,猶大偷偷率領部隊出現在高爾吉亞在以馬忤斯的營地前,並擊敗留在營地的部隊,當高爾吉亞回來時,才發現守軍已被摧毀,被迫撤離並退回沿岸地區。這場戰役被認為是猶大·馬加比的重要勝戰之一。

(3)重建耶路撒冷第二聖殿

呂西阿斯得知以馬忤斯戰役慘敗,確認戰局比想像中嚴重,且將是一場延長戰。他開始聚集一支龐大的軍隊,親自率領軍隊南下,進軍至埃多姆(Edom),然而因為猶大·馬加比持續不斷的游擊戰術騷擾,呂西阿斯的軍隊士氣消沉,反而反抗軍的士氣旺盛且英勇無懼,在這種情況,又吃了幾場敗戰下呂西阿斯決定先撤回安條克,準備招募更多軍隊,重整旗鼓日後再進擊。經過多年的努力,猶大·馬加比迫使呂西阿斯撤軍之後,猶大在前164年12月14日佔領了耶路撒冷並且重新恢復猶太教的信仰,重建了第二聖殿,但耶路撒冷的要塞阿克拉(Acra)還由敵軍據守掌握。以後的猶太人為了紀念重建聖殿的這一天,定這一日為他們的節日。而猶大·馬加比解放耶路撒冷此一事件也成為猶太人最終走向獨立的初步。

猶大·馬加比接到基列(Gilead)、外約旦和加利利的猶太社群遭到鄰近希臘化城市攻擊的消息,他立即前去援助,猶大派他的兄長西門·太西(Simon Thassi)領3,000人馬去救援加利利,而自己與約拿單·亞腓斯(Jonathan Apphus)去基列。西門在獲得數場勝利後,把當地的猶太人和他們的財物遷到朱迪亞,成功完成任務。而猶大經過猛烈的戰鬥後,也擊敗外約旦的部族,解救被圍困在基列的猶太人,同樣地,猶大·馬加比把當地猶太人也遷回朱迪亞。在結束外約旦的戰鬥後,猶大·馬加比轉戰埃多姆南方,佔領並摧毀了希伯侖、瑪黎撒(Maresha)。接著,他進軍地中海沿岸,摧毀阿什杜德那裡的非猶太教神像和信仰,帶著掠奪來的戰利品回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