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臨危受命,請纓前線,使命初心。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一群奮戰在前線的人員,一幕幕詮釋熱血、無畏、擔當的畫面,廣播電視記者第一時間投身“抗疫”戰鬥,與“白衣天使”及其他抗擊疫情的工作者一道勾勒出“逆行者”最美的身影。


“我未婚沒牽掛,我報名!”

“我是跑口記者,我報名!”

“我是廣電人,報道是我的職責!”

“我是黨員,讓我來!”

……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關鍵時刻衝得上,攻得下。疫情暴發,廣電人寫下一封封“請戰書”,投身戰“疫”,用鏡頭、用話筒,深入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極端重視關心關懷、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學決策精準施策,報道記錄戰“疫”一線的揪心、震撼、悲傷、溫暖……廣電新聞人與“白衣天使”以及千千萬萬抗擊疫情的工作者一道,勾勒出“逆行者”最美的身影。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戰時請纓,“我報名!”

“我的武漢病了”。不過十餘天,武漢成為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牽腸掛肚之地。

武漢“封城”之後,城內居民的日常生活如何?醫院救治病人的進展如何?外界渴望瞭解城裡的情狀,城內也需要發聲的窗口。

疫情就是命令。報道事實、振奮精神、凝聚力量,肩負這樣的職責使命,許多廣電記者冒著被傳染的風險,臨危受命,請纓前線。

時間回到1月23日凌晨3點15分。彼時,疫情漸顯嚴峻之態,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1號通告。身處疫情一線,通告發布後不到一個小時,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記者王佳傑即向頻率提交了“請戰書”:“請允許我前往報道的最前線,只為盡一份新聞工作者應盡的義務。父母妻兒已經安頓好,我定全力以赴。”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武漢廣播電視臺記者在報道中。


一天後的1月24日,鼠年的鐘聲即將敲響,除夕本是中國家庭團圓守歲的日子,但為了一個更大“家庭”的圓滿,越來越多的廣播電視記者寫下“請戰書”,執炬逆行。

“我是跑口記者,我報名”。除夕之夜,在接到山東省將派出138人的醫療救援隊奔赴武漢防控疫情一線的消息時,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聞聲而動,於22點56分向全體記者發出“徵集令”,與醫療隊伍同行“出征”武漢。消息發出後不過幾分鐘,十幾名記者爭先報名。作為其中一員,第一個報名的記者劉洋出征前還前往疫情省級定點醫院採訪,發回了“眾志成城防控疫情”系列報道。“作為一名預備黨員,這是檢驗我黨性初心的一次大考,我要發揮‘新聞輕騎兵’的作用,全力以赴做好一線報道!”“我願意!我報名!”……請戰聲此起彼伏。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劉洋在病房外報道。

同一時間,在祖國南方,廣東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記者黃嘉莉正在釆編南方醫院醫護人員踴躍報名參加武漢醫療隊的新聞。接到臺裡的隨行報道意向詢問後,她很快表態參戰,火速在兩個小時內收拾行裝,於深夜登上去往武漢的飛機。“我是黨員、轉業軍人,政治可靠,技術過硬”,電視新聞中心攝像臧穆也第一時間響應報名,成為黃嘉莉的同行者。臨行前,為孩子趕做年夜飯的臧媽媽淚水沒有忍住,“支持組織的號召,我的兒子是最棒的”。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廣東廣播電視臺記者黃嘉莉(右)、攝像臧穆(左)第一時間響應號召,隨廣東醫療團隊趕赴武漢,在一線展開報道。


同一時間,在中原大地,河南廣播電視臺徐榮榮是最先請戰的記者之一,“我是黨小組組長,若有戰,召必回”……

疫情讓許多人措手不及,悄然間,戰場的硝煙味已經彌散開來。在這場特殊的“戰疫”中,湧現出很多迎難而上的逆行者——奔赴一線的醫護人員是,忙碌在研究室的科研人員是,報道新聞的媒體從業者也是,他們如同夤夜的點點星光,瑩瑩無盡。

到疫區去!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離現場越近,才能離全世界關切的新聞越近。

深度採訪廣東援漢醫療隊的進駐情況、漢口醫院救治情況;前往與華南海鮮市場一街之隔的唐家墩街西橋社區採訪社區防疫措施落實情況;再度前往漢口醫院廣東醫療隊駐地採訪,深度瞭解並報道醫院物資儲備短缺,以及援漢醫療隊克服重重困難救治重症病患的內容……王佳傑投入“戰鬥”之後,每一天都在發回“戰場”上的最新消息。

1月30日是武漢臺王佳傑28歲的生日,這一天,沒有蛋糕、沒有派對,王佳傑奔波在一線兩個採訪現場,將武漢市城管部門清運及處置社區垃圾、漢口醫院最新救治情況兩則報道,傳遞給觀眾,這兩則新聞也是一名記者在特殊時期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湖北的疫情,讓生於此長於斯的記者們異常揪心。湖北廣播電視臺全面進入戰時狀態,全臺未離開屬地的員工無條件留下堅守,或退票,或取消與家人團聚,或推遲婚期,所有新聞採編人員立即取消春節休假返回工作崗位,各就各位,投入戰鬥。融媒體新聞中心成立第一支應急採訪“黨員突擊隊”;記者謝珍

從12月底開始連續奮戰數日;記者趙迎霞顧不得因意外受傷的丈夫堅持採訪;塗靖夫婦一起申請前往抗疫一線;記者鄧吉的父親目前還在隔離期,但他第一時間響應頻道安排深入一線;記者羅曉賢為了工作自我隔離,與未滿月的女兒多日未見;還有一位記者(請原諒我們隱去他的名字),自己採訪時還不知道,家中的父親已開始發燒乏力、意識模糊。採訪結束後,他急忙帶父親趕去醫院,看著父親直接被送至重症病房,一個一米八的男子漢,蹲在馬路邊嚎啕大哭,而現在他自己也因高度疑似進入隔離期……與此同時,湖北的疫情也讓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倍感掛心,到疫區去,成為廣電媒體人此刻共同的“導航”。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湖北廣播電視臺全面進入戰時狀態,所有新聞採編人員主動取消春節休假返回工作崗位,融媒體新聞中心成立第一支應急採訪“黨員突擊隊”,迅速投入戰鬥。


湖北省人民醫院是此次武漢市設置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的定點醫院之一。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第一個深入該醫院隔離區發熱門診採訪的記者高睿,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用隔離服和護目鏡“武裝”自己,和攝像師一起拍攝了醫護人員為患者抽血、取樣檢測等檢驗步驟,記錄了發熱門診內最真實的故事。通過新聞鏡頭,醫護工作者也得以為奮戰一線的戰友加油,向惦念著他們的家人、全國觀眾報平安。

大年初三,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顏葵、王勁清、王曉龍、陳博跟隨北京支援湖北醫療隊前往武漢。記者在隨後幾天裡,先後採製了《北京136名醫護人員昨晚抵達武漢》《43歲女護士自毀形象親身示範穿紙尿褲安全最重要》等二十篇鮮活、生動、充滿情感的新聞。這些新聞一方面給醫護人員鼓勁,另一方面也給患者心理上帶來了極大的安慰。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顏葵、王勁清、王曉龍、陳博跟隨北京支援湖北醫療隊前往武漢,已採製數十篇(條)報道。


每一個竭力救治患者的醫院都是戰疫前線。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這個距離南京市中心約30公里的地方,收治了南京市所有確診患者。

1月28號,江蘇廣播電視總檯記者汪樂萍和攝像孫浩瀚前往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隔離病房的清潔區域,通過視頻連線採訪了奮鬥在抗疫核心區的醫生,採訪時,他們“身處離病毒最近的地方,加上戴著厚厚的口罩,呼吸都有點困難”,報道在網絡端、電視端同步推出,以有價值的信息、感人的現場,真實展現了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奉獻和奮鬥。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江蘇廣播電視總檯記者汪樂萍在一線報道。


陝西省安康電視臺新聞頻道24歲的王仁玉是最早進入安康市隔離區病房的記者之一。面對巨大的未知風險,“做一名有責任的媒體人”這份初心和信仰支撐著他。冷靜溝通、細緻觀察、全面思考,他及時向公眾報道了感染患者醫治情況、院區應對措施以及省級專家組的指導意見。“放下攝像機我心裡也有恐懼”報道結束後被問及是否害怕時,王仁玉說,“只要扛起攝像機時我內心的恐懼都卸掉了,我只想冷靜地用鏡頭記錄”。

鏡頭的直抵一線,報道的順利播出,是廣播電視人在非常時期克服困難,無數次“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奮鬥縮影。

在到達武漢前線的最初幾天幾夜,廣東廣播電視臺攝像臧穆身兼數職:技術、攝影、攝像、編輯、無人機航拍,甚至於車輛司機……不眠不休的他常常工作超過十八個小時。十八個小時不足一天,對於抗擊疫情來說,卻是可以爭奪的每一分每一秒。在每一個“十八個小時”裡,臧穆完成了電腦檢查維修、攝像採訪、小視頻拍攝剪輯等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技術要求高、拍攝難度大,他完成了對火神山醫院工地的航拍工作,高質量完成的作品得到各方的高度評價。


廣東臺記者臧穆對火神山醫院工地的航拍報道,得到各方高度評價。上面的視頻為航拍凌晨三點的火神山工地。


築造抗疫的“信息高速公路”和“人心長城”,廣播電視記者用鏡頭、用話筒,完成一次次戰時記錄的使命,為“信息高速公路”提速、為“人心長城”添磚加瓦。

因為相信、堅信

疫情面前,不畏艱險、奮勇向前,踐行新聞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考驗面前,增強“四力”、生動報道,展現新聞工作者的過硬本領。

這兩天,無數網友為一條“省委書記村口吃閉門羹”的短視頻點贊。這則登上微博熱搜、話題閱讀量超1.8億的短視頻作者是江蘇廣播電視總檯記者高彥、攝像周明。1月30日下午,二人隨同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前往基層,暗訪疫情防控工作。在行進路線、檢查點位置等信息一概不明的情況下,高彥與周明做足準備,除了攜帶好日常採訪設備以外,還將GoPro固定到車窗外記錄行進全過程,全程記錄轉瞬即逝的新聞素材。婁勤儉被老大爺“無情”勸返的對話就這樣被記錄了下來。短視頻《村口連吃“閉門羹”,他卻挺滿意……江蘇省委書記不打招呼檢查疫情防控工作》,短短的視頻,生動表明了江蘇抗擊疫情“全民總動員”“嚴防死守”的關鍵信息。很快,人民日報新媒體客戶端、央視頻等上百家新媒體平臺推送,受到廣大網友點贊。


短視頻《村口連吃“閉門羹”,他卻挺滿意……江蘇省委書記不打招呼檢查疫情防控工作》。


《緊急呼籲!改變37.3度接診標準!部分患者起病無發熱!》發佈後,人民日報等媒體迅速跟進,全平臺總流量達6.6億。這篇獨家報道源於第一財經記者馬曉華在醫藥衛生系統的專業積累,得以打造疫情報道中新的“輿論風向標”。

在重大疫情面前,廣電記者及時報道最新疫情並普及防疫知識,與此同時,一條條新聞報道、一幀幀感人畫面更傳遞出大愛無疆的溫暖、其利斷金的力量。

《暖心!武漢籍滯留福州旅客找到“家”》以積極的社會效益,得到多方肯定;《超硬核!福州僑胞出動私人飛機支援福州防控疫情!》全平臺閱讀量超 60 萬,傳遞五湖四海一家人的溫暖。這些新聞的作者是福州廣播電視臺的80 後夫妻蘇木金、餘玉金。

疫情暴發時,他們堅守新媒體工作崗位,24 小時隨時待命、隨時更新,推出10餘支充滿正能量的短視頻。忙碌的工作也承載著他們對家的思念。二人原本計劃於春節期間返鄉探親,但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蘇木金、餘玉金不約而同向部門負責人請戰,放棄休假、堅守崗位。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福州臺的80後記者“夫妻組”蘇木金、餘玉金。


在這場特殊的戰役中,還有許多和“二金”一樣的夫妻。上海SMG李丹和趙歆也是一對小夫妻,新春之際,趙歆剛剛開車送李丹回到江西九江老家過年,接到工作任務後,又連夜開車將李丹接回上海回到工作崗位,將孩子留在老家。這些動人的故事,為艱難戰時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新聞傳播是抗疫宣傳“主戰場”,公益廣告、抗疫短視頻等是這場沒有硝煙戰場上的“輕騎兵”。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新藍網在強化新聞性同時發力公益宣傳,並以設計師金京強等人為主力組成戰“疫”海報小分隊。在設計過程中,金京強與同事充分發揮所長,將強烈厚重的視覺元素與溫暖人心的情感符號相融合,連續推出《最新發布》《專家訪談》《今日份浙江戰“疫”報告》等系列海報產品,給人砥礪前行的力量……


戰“疫”特別縱隊:執炬“逆行”的廣電記者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金京強團隊。


“既有恐懼,也有忍耐,更有期盼,每個人都希望這場災難能快點過去。”這場全民“戰疫”中,廣播電視記者與你我他一樣,他們是子女,是父母,他們也有害怕,也有委屈,但他們依然選擇“逆行”而上,是因為相信、堅信——相信使命、堅信勝利。他們用奔跑的身影、飛速書寫的筆、手中緊握的話筒、肩上的機器,展開新聞的追蹤報道,記錄下這個特殊時期的新聞故事,也記錄下了我們的共同記憶。

沒有一場大雪能覆蓋整個華夏,每一個冬天都會過去,哪怕是病毒肆虐的這個凜冬。等待春和景明,等待所有“逆行者”早日凱旋。

執筆 | 高琦 牛春穎 曾宇衡 佘博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