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大明王朝1566》中嚴嵩對嚴世藩說“那我問你,裕王又是誰的兒子”?

歷史是什麼


《大明王朝1566》不但是迄今為止中國電視劇的巔峰之作,更是一部燒腦神劇,沒有一定的歷史認識觀,一般的觀眾還真的只能看個熱鬧。

《大明王朝1566》最為牛逼的應該是編劇劉和平,他能夠把一個杜撰的故事安在了嘉靖朝代,而且能夠把一部演義之作編成了幾乎是歷史正劇,這水平可以說在中國影視編劇界是扛把子的。

借題主提出的這個小細節,就能知道劉和平有多麼的牛逼了。

《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最大的虛構就是“改稻為桑”這條國策,在嘉靖朝是沒有這麼一條所謂的國策出現的,甚至在整個嘉靖朝的經濟主體和財政收入都是不在絲、綢、布上面。

劉和平能夠把一個虛構的國策架於歷史空間裡面,而且毫無違和感,讓人感覺這就是一部歷史正劇,同時通過這一條攸關王朝命脈的國策來展開,引出當時整個嘉靖朝的各種政治勢力的角力,向觀眾展示幾百年前的大明王朝的歷史原貌。

嘉靖在御前會議上制定了“改稻為桑”的國策,這條國策看似關乎朝廷經濟收拾,其實是政治鬥爭的舞臺,嘉靖在搭建這個舞臺的時候做了很多的鋪墊,比如第一集就被打死的觀天監張雲逸,用他的死來告知當朝的兩股政治勢力——嚴黨和清流,你們要拿出自己該有的態度——國庫沒有錢了,皇帝要修道觀,你們怎麼辦。

改稻為桑,這條國策單純從經濟角度來說,結合當時明朝的經濟特點,無益是一劑上好的良方,但是,如果從政治角度來講,那一定是危機重重,甚至政治意味比經濟意味更濃!

如果沒有政治因素,憑張雲逸那封奏疏,怎麼可能被打死,頂多也就是貶職罷官而已。

改稻為桑讓這雙方都看到了其中的危機,嚴黨首魁嚴嵩更是非常明白,這是皇帝要動真格的了;清流領軍人物徐階更是清楚,這是扳倒嚴黨的最好機會;皇帝嘉靖更是精明,我既要你們給我弄錢,更要通過此事重新調整朝政格局,要給裕王接班打好基礎。

但是更精明還有胡宗憲,他雖然是嚴嵩的學生,名義上是嚴黨,但他更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封疆大吏,他很洞悉這其中的玄機:經濟上,強制推行改稻為桑,那是拔苗助長;政治上,改稻為桑一定會牽扯很多朝中重臣進來,政治的平衡將為打破。

於是,胡宗憲給嚴嵩上了一封信,這封被嚴嵩的兒子嚴世蕃看到,引起了他的不滿,認為胡宗憲準備腳踩兩條船,要進行政治投機,只有嚴嵩很清楚胡宗憲的用心,他與兒子嚴世蕃的談話有點爭鋒相對,最終嚴嵩一句:裕王又是誰的兒子?點出了整個事件的精髓。

不要以為裕王是清流黨的靠山,也不要以為嘉靖皇帝是真真的想扳倒嚴黨!徐階、高拱、張居正一直以裕王老師自居,都認為裕王既信任他們,更是依賴他們,所以以清流自居,在朝中與嚴嵩進行權力爭奪,但是嚴嵩好像並不在于徐階、高拱、張居正他們,而且從朝中的政治局勢來看,還是嚴嵩佔了上風。

嚴嵩看到了所有事情的本質:朝中大權,唯一掌握在嘉靖皇帝手中。其他的所有勢力都不足與也不敢撼動皇權!

而嘉靖皇帝的權力移交唯一的對象只能是裕王,他們是父子,從隱性的權力格局來看,父子是一體的,嚴世蕃有父親嚴嵩的極力合乎,那是出於父對子的舐犢之情;難道嘉靖皇帝對自己的兒子沒有那種感情嗎!?

徐階等清流把嘉靖和裕王的權力劃分分得太過清楚,認為嘉靖是嘉靖,裕王是裕王,殊不知,無論嘉靖怎麼的對待裕王,他兒子始終是要接自己班的,裕王更是清楚,他遲早要接班登基,現在依賴於徐階等清流,那是要鞏固自己的地位。


在改稻為桑國策推行中,裕王在清流黨的建議下,不但推薦了高翰文去杭州做知府,還推薦了軍事官員譚倫前往,從明裡看來,清流黨要對嚴黨的權利範圍進行滲透,所以嚴世蕃非常的不滿,認為清流黨要對嚴家動手了,而嚴嵩很清楚,這其實是皇帝的意思,這是要給兒子利用清流黨打擊嚴黨製造條件。

嚴世蕃有父親嚴嵩無私的照顧著,難道裕王就沒有父親嘉靖照顧?這才是本質!

《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真心的燒腦,很多的細節和臺詞讓人拍案叫絕,的確是神劇!


沉墨I方之城


這句話是電視劇第二集的內容,大致的故事背景是嚴世蕃在浙江強推改稻為桑,搞得天怒人怨,因此遭到了嚴嵩門生兼浙江總督胡宗憲的抵制。後來

胡宗憲上了一道奏疏,指出了改稻為桑的問題,希望能暫緩推行改稻為桑。結果這一道奏疏激怒了嚴世蕃,於是便有了下面嚴世蕃和嚴嵩的這一段對話。

嚴世蕃說:胡宗憲這樣做,是想甩開我們直接向皇上進諫言。

嚴嵩說:別人不敢保證,胡宗憲決不是忘恩的人,只不過他現在的處境很尷尬,他身邊有一個裕王派去的譚綸監視他。這個譚綸是裕王的人,裕王背後就是皇上。胡宗憲現在叫停改稻為桑,他是在為我的名聲考慮。

嚴世蕃說:可是這個改稻為桑本身就是皇上的旨意啊!

嚴嵩說:胡宗憲也沒說不推行改稻為桑。關健是現在有個譚綸在監視他。如果他要照你們的那種改法搞,就會給人抓到把柄。你這是在故意刁難他。

嚴世蕃說:爹,你不要袒護胡宗憲了。我看他的這封奏疏擺明了就是在拍裕王馬屁。現在證據都擺到您老的眼前了,您老還要護著他?你還說他這只是跟我過不去。那我問你,我是你的什麼人?我是你的兒子!現在你都八十一歲了,你怎麼就不想想,哪一天你致仕了,或是百年了,除了我跟你養老送終,你老人家還能指望誰?現在你除了支持我,你沒退路了

嚴嵩說:那我問你,裕王又是誰的兒子?你們知不知道,皇上今天下午要去哪裡?皇上去裕王府,去看孫子




以上便是嚴嵩與嚴世蕃對話的全內容,那麼這段對話應該怎麼理解呢?其實,很好理解:嚴嵩與嚴世藩的這一番對話,立時就表明了兩人在政治境界上差距。嚴世蕃跟他爹相比,簡直太嫩了

嚴嵩心裡很清楚,裕王是嘉靖的獨苗,並且還剛給嘉靖生了孫子,裕王將來會繼承皇位,簡直是清晰的不能再清晰了。

第一集時,馮寶揣摩聖意,打死周雲逸,呂芳就對馮保說,周雲逸是裕王的人,這大明的天下遲早是裕王的,你打死他的人,這不是在找死嗎?於是,呂芳為了自己,也為了馮保,就讓馮寶到裕王府做萬曆的伴讀,這叫置之死地而後生。

後來,就連惡狗陳洪也懂這個道理。他靠給嘉靖充當惡犬上位的同時,還不讓忘用苦肉計向裕王示好。任憑裕王妃怎麼羞辱他,也不敢說個不字。為的就是給自己在日後留一條後路。



太監們尚且懂的道理,玩了一輩子政治的嚴嵩會不懂嗎?

嚴嵩心裡很清楚嘉靖在想什麼。皇帝重用他們這些人,是讓他跟清流黨對著幹,本質上是為了制衡朝廷的政治,也順便幫嘉靖背黑鍋。不代表他就可以把手伸到裕王那裡!

因為裕王是嘉靖的獨苗,同時裕王還有嘉靖的獨苗寶貝孫子,除了嘉靖本人,誰都不可以動裕王!這是嘉靖的政治底線。

但是,嘉靖的這條底線,嚴世蕃不懂。他以為嘉靖讓嚴黨去跟清流黨搞政治平衡,就是玩了命的跟裕王較勁。豈不知,這已經是犯了嘉靖的忌諱。

只不過,嘉靖需要嚴黨替他斂財,替他平衡政治。所以只要嚴世蕃別乾的太過火,嘉靖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權當做沒看見。

然而,後來嚴世藩遇事就把故意節奏往嘉靖身上帶,激起嘉靖和裕王的矛盾。他這麼做固然可以保一時安危,但從長遠來看,完全就是在找死。因為嚴世藩把嘉靖拉下水,嘉靖看在面子上會保他,但是對他的辦事能力也會產生懷疑,而裕王對嚴黨也會更加的不滿,雙方的矛盾更大。

所以,嚴嵩為什麼要幾次呵斥嚴世藩不要把節奏帶到嘉靖身上,帶到裕王身上?他就是希望把嚴世蕃點醒。但是嚴世蕃就是點不醒,最後還是把手伸到了裕王頭上。

他先是誣陷齊大柱通倭,繼而誣陷海瑞也私通倭寇。嘉靖看著嚴世蕃得寸進尺,心中已然是不滿!再讓嚴世藩這麼折騰,是不是也要查查裕王是否通倭?畢竟海瑞是裕王推薦的人。

到了這個份上,嚴世藩想不死都不行了……


面對嚴世蕃的作死,嚴嵩無語了。他很清楚嘉靖交給他的任務之一,是制衡裕王,陪裕王練級,但是又不能傷了他。但是,嚴世藩死活就是不明白,最終玩過火了。現在眼瞅著嘉靖要處理嚴世蕃,他還得替兒子擦屁股。

於是,嚴嵩對嘉靖暗示:我不但能夠給你背黑鍋,還會給你提拔人才。我可以下臺,但是我給你推薦的那些人,可都是人才,你不能棄之不用。

言外之意,朝廷需要我的人來處理政務,維持運轉。那些跟皇帝慪氣的人,也要我提拔的人才能收拾。我的目的不是要讓嘉靖皇帝離不開我,而是讓大明朝離不開我!即使是裕王,也離不開我!

同樣的話,嚴嵩也給嚴世蕃說過:你爹之所以能屹立朝廷二十年不倒,關鍵在用人!只要用對了人,就不是皇帝離開我,而是大明朝離不開我!就算嘉靖不在了,裕王登基了也仍然要用我的人!但是這些年我把權力交給你,你看看你都用了些什麼人,何茂才鄭泌昌?這些人除了撈錢,就是出賣朋友

他們把你賣了,你焉能獨善其身?你要是被追究了,我是不是也要陪你一起玩完?

所以說,嚴世蕃和嚴嵩的政治水平,差了十八條大馬路的境界。嚴世蕃遇事總是喜歡把別人拖下水,動輒就嚷嚷沒退路了,不把裕王拖下水,他就不罷休;而嚴嵩則非常的清醒,他早就給自己留了後路,並且他也希望嚴世蕃能夠把眼光放長遠一點。

但是,嚴世蕃已經著魔了。任憑嚴嵩百般的敲打,就是點不醒。最終,他不僅坑死了自己,也坑慘了自己的爹。


Mer86


這是一部很優秀的歷史劇,儘管我還沒有看完。

當我看到這句臺詞的時候也是挺懵的,心想著“難不成裕王是嚴嵩的兒子?”

後來履了下思緒算是明白一點了。


這故事背景:嘉靖年間,天災很多,嘉靖曾爺爺那輩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那時候,發生了土木堡之變,那一次的國難基本上把大明的國力都耗空了,雖然後來複國的,但是就像一個人大病一場一樣,元氣大傷,不可能恢復成原來的樣子,更何況大明朝原本強的時候也屬於比較窮的朝代。嘉靖這皇位屬於兄終弟及,明武宗沒有子嗣,本來該嘉靖他爹繼位,不過嘉靖爹早早仙逝,所以他才能登上皇位。

他繼位之後妃子不少,但好多年無子,生怕像明武宗一樣絕後,於是愛上練制丹藥,還為這事發生了宮女們想勒死他的事,不過好在丹藥確實有用,終於他有兒子了,所以裕王在他心目中的份量是可想而知的,現在裕王妃又生了孩子,他後繼有人了。

面對朝廷缺錢大量虧空的情形,嚴世蕃提出改稻為桑政策,嘉靖也默認了,問題是突然 的改稻為桑會導致糧食青黃不接,到時候農民沒有糧食吃可能發生民變,但是上面又逼得緊,要求三年內必須交五十萬匹絲綢,面對這樣棘手的情況,胡憲宗上書朝庭請求推遲改稻為桑,或者逐步改,這樣農民在桑樹還沒長出來之前不至於斷了糧。

胡宗憲是雖然是嚴嵩推薦的,但他立場是站在人民這邊的,確實是一心為民,而嚴世蕃認為他背判了嚴嵩,站在了反對改稻為桑那一面,他覺得胡宗先是為自己私心想做人民心中的老好人,給自己留後路。

嚴嵩那樣問他,是提醒他:裕王是嘉靖的兒子,他是我們的天,搞改稻為桑的國策衝政績雖然重要,但是如果因此得罪了裕王反而捨本逐末就划不來了,要認清當前的形勢 ,不要只顧埋頭往前衝,都不知道自己的是天是誰。


歷史隨筆


關於這個兒子論,不僅嚴嵩這麼說過,李妃也這樣說過。

題目問的劇情是出自《大明王朝1566》第2集,單看這一集並無法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必須結合下文來談。

在《大明王朝1566》第12集,嘉靖帝因為浙江絲綢商打著織造局牌子買田之事,找了嚴嵩和嚴世藩,一番較量之後。雖然表面上沒有怪罪嚴嵩或嚴世藩,但其實已經拉開了“倒嚴”的序幕。

因為嘉靖帝需要的是會遮風擋雨的嚴黨,不是會招風惹雨的嚴黨,而嚴世藩顯然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回去的路上還在跟嚴嵩爭辯,提出自己才是為老爹遮風擋雨的。

這句話跟題目中嚴世藩說的話意思相近,都在闡述自己的委屈,而嚴嵩卻回答他:

“嚴世蕃,我告訴你。大明朝只有一個人可以呼風喚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遮風擋雨,那就是我,不是你!你和你用的那些人沒有誰替我遮風擋雨,全是在招風惹雨!皇上呼喚的風雨我遮擋二十年了,你們招惹的風雨沒有人能替你們遮擋。一部《二十一史》都只誅滅九族,唯有我大明朝可以誅滅十族!”

我們返回去思考嚴嵩的這句話,嚴世藩所謂的沒有退路,其實嚴嵩何嘗不知道。自己跟裕王交惡,而裕王又是嘉靖帝的兒子,以後怎麼辦?有退路嗎?

由此,我們就推出了本劇最大的疑點:那就是嚴嵩明明知道裕王是帝位的繼承人,也知道裕王他們對自己不感冒,那麼他為什麼不提前巴結一下裕王呢?

這裡面是有很多原因的,先說三條原因:

嚴嵩把持內閣二十年,在二十年前,他並沒有這麼飛揚跋扈,也沒有讓現在的官員這麼嫉恨。那時候的他根本沒有必要去巴結某位皇子,畢竟嘉靖帝還很年輕。

等到了劇中的時候,嚴嵩已經80歲了,嘉靖帝又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其強盛的皇帝,怎麼會容許自己的近臣去巴結裕王?這是大忌,一旦嚴嵩有了這個念頭,不用等裕王即位,嘉靖帝就能幹掉他。

這個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就像後來大清朝的和珅一樣,嘉慶帝都已經即位了,和珅這麼聰明的人,為什麼還不巴結?因為太上皇還在啊,太上皇在,權力就下發不了嘉慶帝手中,和珅就只能慢慢等死,只能盼著乾隆帝多活幾年,除非奮力一搏。

另外的原因在於,嚴嵩面對的不僅僅是裕王,更是裕王手下的徐階、高拱、張居正。就算他投靠了裕王,到時候首輔的位置也不是他的,跟徐高張鬥,也是勝算不大,到時候死的更慘。

至於第三點就有點隱蔽了,嚴嵩之所以對裕王冷漠,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嘉靖帝的命令。對於嘉靖帝這種淡漠親情的皇帝,也會做出這種事情的,畢竟皇權這種東西是不能隨便分享的,即使是兒子,不敲打敲打裕王,怎麼成才?

這倒是跟《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的情況很像,不要以為康熙帝要求眾臣舉薦新太子是好事。不要覺得佟國維是傻子,他帶領眾臣舉薦老八胤禩之日,就是老八胤禩永遠離開皇位之時,皇權就是這樣自私!

所以,嚴嵩就跟後來的呂芳一樣,能撐一天算一天,最好嘉靖帝能多活幾年,自己也能多撐幾年。畢竟年歲已大,命運早就註定,只是在儘量延緩罷了,就像大明朝的氣數,也隨著後期幾個皇帝的揮霍,消耗的差不多了。

為什麼劇中的胡宗憲明明知道嚴黨撐不久,還要堅持不“倒嚴”,就是因為他存在的基礎就是依靠嚴黨,弄掉自己的根基,自己也就離死不遠了。

可是胡宗憲還是能看到自己的歸宿,這由不得他選擇,最後能全身而退已經是用光了自己的運氣!

所以,嚴嵩那句話其實挺悲哀的,等於是明著告訴了嚴世藩,我們真的沒有退路!


楊角風發作


嚴世蕃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把嘉靖和裕王分開來看。他把裕王和徐高張等人聯繫一起,一直想打壓裕王。

當時朝廷主要是三股勢力,以嚴嵩為首的嚴黨、以裕王為首的清流、以呂芳為首的司禮監。嚴格來說,呂芳的司禮監還不算是一股獨立的勢力。呂芳自幼跟隨嘉靖,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個人沒有太強的權力慾望,他必然是聽嘉靖的。所以他主要的作用便是執行嘉靖的意思,嘉靖重用嚴黨,他便幫著嚴黨。嘉靖要罷黜嚴黨,他便幫著裕王。

這樣大明朝實際上主要是嚴黨和清流之間相互鬥爭。嚴黨的優勢在於他們把持朝政二十多年,從朝廷到地方,到處都是嚴黨的人,樹大根深,盤根錯節。更重要的是,嘉靖需要嚴黨。一方面嚴黨擋在前面,給嘉靖弄銀子蓋宮殿,替嘉靖背黑鍋以及懲治跟嘉靖作對的人。另一方面,嚴黨中還是有很多有能力的人,比如東南的封疆大吏胡宗憲,平定倭寇必須要靠他去完成。


清流主要是以裕王為首,加上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他們的優勢主要有兩點,一是裕王是嘉靖唯一的兒子(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在世子誕生以後,他必定是大明王朝未來的接班人。二是他們這些大臣相對來說,要知道嚴黨的核心人物嚴嵩已經八十多了,未來時日必然不多了。

當然,清流不會傻傻的等著老嚴嵩去世,無論是周雲逸事件,御前會議,還是後面的改稻為桑,清流都在不遺餘力的攻擊嚴黨。

他們之所以這樣,一方面來說也是形勢所逼,另一方面這也是嘉靖有意為之。畢竟他們兩撥人在朝廷裡面鬥,嘉靖只需要在中間維持平衡就可以了。


不過,他們幾個人也不是鐵板一塊。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句臺詞說得很好,官場無朋友。無論是裕王、徐階、高拱,還是張居正,他們之所以團結起來,是因為他們的共同敵人是嚴嵩。

裕王其實又和徐高張不一樣,畢竟裕王是要繼承大統的。所以裕王和嘉靖應該是父子一體,他們才是一夥的。

可是嚴世蕃卻不這麼想。比如周雲逸事件背後的主使人是裕王,嚴世蕃一直要把這件事情搞大,牽扯上裕王。嚴嵩就懂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不借著這個事情打擊裕王。

當嚴世蕃知道胡宗憲上疏請求朝廷延緩改稻為桑以後,他便立刻認為胡宗憲是要賣主求榮。嚴嵩雖然年邁,但是對很多事情的認知還是比嚴世蕃老辣一些。憑藉他對胡宗憲的信任,他不斷的替胡宗憲說話。

這就讓嚴世蕃非常不爽了,估計是吃胡宗憲的醋了,畢竟他爹明顯更喜歡胡宗憲,更相信胡宗憲。這個時候,嚴世蕃立刻以兒子的身份來威逼老嚴嵩。這明顯是讓嚴嵩在做一個選擇題,你兒子和學生同時掉在水裡,你到底救誰?

這個時候嚴嵩便提醒嚴世蕃,裕王是誰的兒子。為什麼嚴嵩能夠不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嘉靖護著他們。嘉靖已經暗示了裕王要做老朱家的接班人。比如賞賜世子“棗栗子”,親自去裕王家看孫子,賞賜李妃十萬匹絲綢都能看出來。

裕王就是嘉靖,嘉靖就是裕王,所以嚴世蕃不應該把裕王對立來看。

按道理來說,嚴世蕃應該奉承裕王才對。畢竟狠毒如陳洪還照樣倒向裕王,誰都明白以後天下是誰的天下。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有歷史,有情節,有深度的好劇,因此想要看懂一句臺詞或者一段情節,很難單純依靠其本身,而是需要一集中更前面或更後面的內容,數集前後的內容,甚至還可能需要聯繫整部情節。

正如題主所問的這段話,在第二集中,就通過三對父子之間的對話或關係來向我們闡明。

第一對,嘉靖和裕王父子

第二集開篇承接了上一集內容,久旱的京城終於降下了一場瑞雪,彷彿暫時緩解了京城內緊張的氣氛。而與此同時,宮外傳來了裕王妃產下皇孫的消息,這也是嘉靖目前存活的唯一皇孫。

嘉靖以民間傳統早早的準備了冬棗和栗子,並由呂芳口中說出了“早立子”的民間寓意,無疑再一次在群臣中奠定了裕王的地位。

但同時也親口說出了“家事、國事、天下事,朕是不敢不知!”再配合上鏡頭中特寫的高拱表情,顯然是嘉靖針對周雲逸事件,對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的敲打。

果然,嘉靖以徐階、高拱、張居正是裕王老師侍講的身份,打發了他們去裕王府賀喜,但獨獨留下了嚴嵩父子。

待三人走後,嘉靖第一句便是“家事、國事、天下事,朕也不是全知。”並問到了“周雲逸到底有沒有後臺。”

這件事嘉靖實際應該是知道的,但卻對著嚴嵩父子問出來,實際是表示了嚴嵩父子才是嘉靖自己的心腹,要幫我盯著,不要有什麼事瞞著我。

年輕的嚴世蕃差點回答出來,但被嚴嵩攔住。因為這個答案雖然大家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能說出來。一旦說出來,就是把隱藏的矛盾揭露出來,嘉靖沒有退路,嚴嵩父子更加沒有退路。

所以嘉靖需要的也不是他們的答案,所以很快就說:“今天是元宵節,留下吃各元宵吧。”

這一幕通過徐階三人遠去的背影,和嘉靖與嚴嵩父子的對話,實際還是表達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舊兩代勢力已經形成,但現在還是嘉靖當這個家,可裕王是儲君,終究這江山是他的。

第二對,呂芳馮保父子

明朝太監喜歡收義子,分兩種,一種是宮中同為太監的義子,這種是為自己老了以後留退路的;另一種是宮外的,一般為同宗侄子,過繼來繼承自己的香火。

馮保就是呂芳在宮中的義子之一,在上一集中,馮保剛剛主持廷仗打死了周雲逸,又在降下瑞雪時繞過了包括呂芳在內的其他大太監,向嘉靖報喜邀功。

這明顯是一種遭人嫉恨的找死行為,因此呂芳罰其跪在雪中,以至於凍僵。

在救醒之後,呂芳對馮保說出了本劇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對話。

“我再教你兩句話。一句是文官說的,做官要三思。什麼是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錯了,往後改怎麼做,這就叫思變。”

因此呂芳將馮保安排到了裕王府當差,這對於剛剛杖殺了周雲逸的馮保來說,無異於羊入虎口,是沒有退路的,是死地。

呂芳又說:“我在教你武官常說的一句話,置之死地而後生,看我大明的氣數,這皇位遲早是裕王的,到了那一天,你才真是個死呢。我現在以皇上的名義,派你到裕王府做皇孫的大伴,你要夾著尾巴,讓裕王和他府裡的人重新看待你。如果真有一天裕王入主大內,乾爹這條老命還得靠你。”

如果說歷朝以來誰最能看清大勢,往往就是這群太監。果然,看似死路卻是一條退路,第二集不久後的一段情節也可以佐證。正是因為以皇帝名義派去的皇孫大伴,裕王雖然厭惡馮保,卻以為他是嘉靖的眼線,而不敢動他。

而在歷史上,馮保也是因為相對有文化,又表現的老實本分,在裕王府得到了裕王妃和張居正的賞識,在萬曆繼位後,相互勾連,把持朝政,權傾一時。

第三對,嚴嵩嚴世蕃父子

如果說沒有看懂前兩對父子,嚴世蕃突然這句“這世上除了你兒子沒退路,誰都有退路。”會覺得沒頭沒腦,不知所謂,但是這句話正是對應了呂芳的那一段話。

表面上,這句話是嚴世蕃向嚴嵩表示,自己才是真心實意為嚴嵩著想,擋在嚴嵩面前,為其“遮風擋雨”不會後退的人。

但當時世上最沒有退路的其實恰恰是嚴世蕃的老爹嚴嵩,還有那呂芳。他們早以被深深的刻上嘉靖親信,奸臣,舊時代代表的標籤。當有一天嘉靖死去,裕王繼位,這些腐朽的東西統統是要給先皇陪葬的,好將之前掌握的權利和地位讓給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些潛邸舊臣。

嚴世蕃並非沒有退路,但他早已將自己和嚴嵩的權利集團融為一體,主動的站立到了裕王的對立面,將自己和整個嚴家逼到了死地。

如“改稻為桑”一事中,嚴世蕃將其簡單的當成了一次派系黨爭,將代表裕王的譚綸放到了敵人的角度。實際上是已經為私慾所矇蔽,看不清大勢,所以才會以為胡宗憲投向了裕王一黨。

但胡宗憲哪裡是投靠裕王,就如嚴嵩和譚綸所認識的那樣,胡宗憲在大事上絕不糊塗。江浙地區是天下的糧倉,而浙江當時又是倭患嚴重,嚴世蕃一黨還想借著“改稻為桑”大肆圈佔百姓土地,謀取私利。可這樣做,一旦官逼民反,就會將數十萬百姓推向倭寇一方,就會是一場大亂。

大亂一起,這個責任誰來負?譚綸背後是裕王,裕王是嘉靖的兒子,國家的儲君,未來的皇帝。

所以嚴世蕃現在只有讓了是退路,任何其他的舉措反而是讓自己沒有退路。因此,嚴嵩才會也莫名其妙的來一句“那裕王又是誰的兒子”,同時提醒嚴世蕃,嘉靖竟然親自去裕王府看望皇孫。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因為“二龍不相見”的原因,嘉靖是從來不會和自己的子女見面的。此行實際是表明,嘉靖已經老了,大明的氣數已經在裕王這邊,這天下也遲早是要交給裕王的了。

於是,嚴嵩將胡宗憲關於“改稻為桑”的奏章交給嚴世蕃,讓他到裕王府交給呂芳,再轉交給嘉靖,讓嘉靖在裕王府就做出決定。這實際是,嚴嵩給嚴世蕃準備的退路,大明朝的“家事、國事、天下事”還是教給老朱家他們自己解決吧。

可惜,劇中的嚴世蕃明顯沒有真正的將嚴嵩的話放到心裡,只以為自己的父親老了。此後,在“改稻為桑”的浙江一事上與裕王一黨依然步步緊逼,最終將自己逼上了真正的絕路。


潘不安講究史


我是劉忙觀點,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大明王朝1566》還沒有看完,但我知道,電視劇裡充滿了各種鬥爭,皇帝與內閣,內閣大臣之間,內閣與六部、皇帝與太子,太子與內閣,等等有糾纏不開的關係。



嚴嵩這句話說到了點上,就是大臣們再怎麼厲害,也是鬥不過皇帝的。嘉靖皇帝愛好修道煉丹,也很少上朝,但不上朝不等於不理政,各地的奏摺,依然由皇帝親自批覆,而且嘉靖皇帝始終掌握著國家的政治、軍事、財政大權,可以說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最精明的皇帝。



嘉靖皇帝用太監監視群臣,用錦衣衛來威懾大臣們,可以說沒有一個臣子敢造反,一旦發現有反動和不聽話的苗頭,他從宮裡遞出二指寬的條子就可以把你殺死。以嘉靖如此聰明的個性,嚴嵩為啥還能把持朝政二十幾年呢?第一個原因是嚴嵩是個背鍋俠,嘉靖皇帝執政期間,朝政混亂、國庫空虛、倭寇騷擾,這一切都是為君的錯誤,但嘉靖怎麼能自己打自己臉呢?於是嚴嵩就替皇帝背鍋了。嘉靖皇帝愛好修道,嚴嵩也投其所好,竭盡所能去編道家所謂的青詞。歷史記載,青詞的格式複雜極其難寫,但是嚴嵩和他兒子嚴世蕃總是加班加點的給皇上寫完,保證陛下的修仙大業。



二十多年的陪伴和勾心鬥角,嚴嵩太瞭解皇帝需要什麼了。尤其是嘉靖晚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皇權的順利交接,他一生有八個孩子,長子夭折,次子20歲夭折,四子在嘉靖四十五年去世,五、六、七、八字還沒有滿歲就去世了,唯一能繼承皇位的是三子,也就是後來的明穆宗,萬曆皇帝的老爹。



為了培養這位皇子,嘉靖皇帝可謂費勁心思,一方面要平衡朝局,讓嚴嵩、徐階、高拱和張居正之間內鬥,另一方面又把後三人派到裕王身邊做老師。一方面以改稻為桑的國策試探大家的忠心,另一方面又為裕王的即位積澱財政基礎。一方面讓嚴嵩繼續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又讓海瑞等人來給嚴嵩拆臺。



其實從繼位的觀點來看,一定會產生兔死狗烹的現象,也一定會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況發生。嚴嵩心裡清楚,裕王即位後,自己和自己的嚴黨一定會被清算,他這句話是警告嚴世蕃,不要那麼張揚,做人還是要低調,要夾著尾巴做人,我這一世,也勉強能安全著陸,至於你,將來不敗家,不掉腦袋就不錯了。



嚴世蕃此人,比他老爹更貪婪,各地官員只要進京述職,肯定要去嚴府給他送禮,否則他就會給官員們捅爐子、穿小鞋。有一段時間,連裕王都要向他送禮才能得到歲賜。他還經常用這個事來對外宣揚,其實已經犯了大忌。

嚴嵩倒臺後,嚴世蕃被嘉靖皇帝賜死,原因有三:其一勾結倭寇。其二勾結盜賊,其三犯上。這就是不懂得臣道、不懂得自保的結果。


劉忙觀點


大明王朝是一部很優秀的歷史劇,裡面的每個人物都刻畫得很好,演員的演技也很精湛。想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對當時的局勢有個大致的瞭解。大明嘉靖年間,以嚴嵩、嚴世蕃為首的嚴黨和以裕王、高拱等為首的清流在朝堂上明爭暗鬥,勢不兩立;嘉靖皇帝表面不問朝政,一心修道,實則牢牢把握實權。一方面需要依靠嚴黨為其斂財揮霍,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的名聲,於是用清流進行平衡。裕王雖一直不受家境皇帝的喜愛,但自從萬曆皇帝的出生,裕王皇位繼承人的位置已牢牢確立。嚴嵩之所以對嚴世蕃這麼說,是想告訴他,不管怎麼樣,最終他是鬥不過裕王的,希望他不要太過分,能有所收斂。


古時那些事


大明朝只有一個人可以呼風喚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遮風擋雨,那就是我,不是你!你和你用的那些人沒有誰替我遮風擋雨,全是在招風惹雨!皇上呼喚的風雨我遮擋二十年了,你們招惹的風雨沒有人能替你們遮擋。一部《二十一史》都只誅滅九族,唯有我大明朝可以誅滅十族!

《大明王朝1566》是一本非常讚的書籍,講述的是嘉靖三十九年,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奸臣嚴嵩黨羽密佈、權傾朝野。 藉助補國庫虧空為由,嚴黨提出的增加絲綢生產,擴大進出口貿易以填補國庫虧空,而旨在進一步兼併百姓田地的所謂“改稻田為桑田”的國策,而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最後以海瑞上疏嘉靖達到了高潮。

關於題主所說的兒子論,發生在嘉靖帝因為浙江絲綢商打著織造局牌子買田之事,找了嚴嵩和嚴世藩,一番較量之後。雖然表面上沒有怪罪嚴嵩或嚴世藩,但其實已經拉開了“倒嚴”的序幕。

裕王是誰的兒子?

當然,裕王是嘉靖皇帝的兒子,且在當時,裕王已經成為嘉靖皇帝的唯一兒子,儲君 的人選。嚴嵩問嚴世藩的這段話,就是在敲打嚴世蕃,提醒他注意自己的所作所為。

嚴世蕃所犯的錯誤在於,他把嘉靖皇帝和裕王看成了兩個人,裕王一直和那些清流走的很近,比如高拱、張居正、徐階等,而這些人,正是壞了嚴世蕃“改稻為桑” 舉措的關鍵人物,嚴世蕃就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些人是受了裕王的旨意,故對裕王就難免有不滿,而他沒有看到的就是,裕王將來必定是皇上,與裕王作對,就是和將來的皇上作對,另外,即便是現在嘉靖因為裕王的一些過錯懲罰於裕王,但畢竟這是親兒子,這將來是要將皇位傳於他的,你一個小小的嚴世蕃,大的過嘉靖的父子情深嗎?就算懲罰了裕王,嘉靖皇帝心裡就對嚴世蕃沒有意見嗎?所以,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講,和裕王作對,就是自掘墳墓。正是嚴嵩看到了這一點,才對嚴世蕃說出了這番“兒子論”


史曉生


說白了,天下是嘉靖的,但未來是裕王的。

你跟裕王的人作對,就是不給自己留退路。

嚴世蕃只顧當下,不講未來,所以他說自己沒有退路。

嚴嵩看的長遠,不能得罪裕王,否則將來咋蹦噠?自己老了,但兒子還長久,所以需要兒子去靠向裕王。

反觀呂芳馮保父子,就顯得機智多了,雖然當初和裕王結下仇恨,但馮保置之死地而後生,衷心服飾裕王,最終裕王登基之後,也享得大運。

不過,最後總結一下,嚴嵩父子如果真的站到裕王這一邊,就能有好下場嗎?嘉靖的帝王之術玩的可謂是一個6,平衡一旦打破,估計嚴嵩父子下場依舊。

所以,嚴嵩父子既然鐵了心當嘉靖的狗,除了忠心嘉靖,根本無路可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