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難興文

2月2日 正月初九 星期日 天氣晴朗


多難興文

羅胖子反問:“難道沒災難就興不了邦嗎?”多難是不是興邦,我不考證,但多難興文,我是肯定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哪一篇、哪一句不是危急存亡的關頭湧現出來的?就連這幾天被反覆引用的《紀念劉和珍君》裡的著名片段,不也是魯迅有感於民族危亡而創作的麼?

當前的局勢不僅是百年未遇,可以說有史書記載起就從未出現過。在這個很難有冷兵器戰爭的社會里,此時就是最容易出英雄的。當不了靠真本事的醫生,又不能在廟堂運籌帷幄,同時還沒有雄厚的財力,用文字來戰鬥就成了最低的進入門檻了。一如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我,將文字列為了自己抗擊疫情的武器一樣。

所以,這幾天增長的數字,不僅僅有死亡的、治癒的、確診的、疑似的病例,還有那些滿懷戰鬥激情的正規軍、野戰軍們創造的各路作品。其速度、其數量、其熱情足讓“火線入黨”退避三舍。後果就是,“不信謠、不傳謠”的“承諾書“火遍了全網——因為消息源太多不知道真相了。消息源究竟有好多?反正漫天飛舞的各路消息大軍足以讓“十八路反王、六十四道煙塵”羞愧地躲進被窩。


多難興文

另一個現象是,這麼難得的創作契機以及廣為激發的創作欲之下,湧現出來的10W+卻並不多,甚至跑不贏王者榮耀這些遊戲,也造就了出來一篇,群體轉發一篇,彷佛可讀文章非常少,一個朋友圈刷下來,翻來覆去就那幾篇。那麼這些爆款文章都是憑藉什麼贏來“霸屏”的呢?

  1. 真實的哀情虐文

《在人間》、《三聯》、《財新》的不少文章都是走這個路線。把一個個悲情普通人的故事,用細膩的筆調刻畫出了,尤其注重對心理活動的煽情,讓讀者忍不住為這一幕幕人間悲劇而流淚痛心。如《媽媽在武漢隔離病房去世》(在看10W+)、《為給高燒8天的父親找一個床位,她撥通了自我舉報電話》《統計數字之外的人》。“我沒有媽媽了”“父親到死也沒有確診,連統計數字都不是”,直白的文字卻力透紙背。甚至於《女孩追殯葬車慟哭》沒有文字,數秒的一截視頻都成為了霸屏文,被瘋轉。

總結:這類文章將人心底的那份善是徹底激發了,為故事主人翁深深的鳴不平,也為社會居然出現了這麼殘酷的事實而悲憤。

寫作指導:反映重大事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普通人的悲情故事、反面教材一直是最容易打動人心的,用白描故事手法效果是最好的。不過在揭露苦難之時,不能讓陷入悲情和憤怒成為唯一的讀後感。把悲傷和憤慨轉化為反思或者其他更有現實意義的事件,那文章就更加立體了,但切記硬邦邦的講理想、展道德。這樣才能讓那些連數字都沒有“貢獻”的人靈魂上天堂,因為他們用命買來了他人的歲月靜好。

  1. 激發人心弘揚正能量

就像鍾南山所說:“勁頭上來了,很多事就解決了。”尤其是人間悲劇之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些正面的鼓舞。所以《武漢85家酒店支援醫護》(在看4.6w)、《滯留海外的湖北公民,祖國派包機接你回家》(在看4.2W)、《我連命都交上去了》(在看1.5W)、《解放軍防化團開進武漢城區》(在看1.2W)等等文章雖短,但足以振奮人心。另外,各種捐贈信息(免房租接力)成為封城後頭幾天的刷屏消息,出稿相對容易外,也是因為其傳遞的是正能量,表現的人性關懷和企業責任。河南硬核防護在武漢剛封城後被瘋轉,其實也是一種弘揚正能量,只是方法有問題,所以被一部分人詬病,後來甚至造就了另一類文章的火爆。

總結:人心向善,尤其是苦難面前,中國人意識深處就是堅定自己的信心。越是危急、越是慌亂、越是悲傷的時候,我們越需要鼓舞。我們需要安穩內心,尋求精神的力量。所以軍隊有文工團,打仗前要有戰鬥檄文。

寫作指導:客觀來說,這類文章最容易完成,文字簡短、口號響亮、主題明確就容易成為爆款,但通常而言存活的時效性也是最短的。

  1. 與自身息息相關的

《面對疫情,任何僥倖都可能奪人性命》、《房東,可以免租一個月嗎》等都是轉發率非常高的文章。只因為其內容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符合讀者利益。至於《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回形針》(在看36.4萬)這類製作精良的精品文更是成為了必讀範文。雙黃連被搶購事件的教訓就是對於自身安危絕對是每個人最關注的,而權威平臺會讓這種影響力無限增強。

總結:人都只關心與自己相關的。就像這次疫情關注度如此高,因為已經深入影響到大家的生活了。像《免房租》等文,因為可以為一部分人帶來直觀的利益。

寫作指導:這類文章,就是牢牢抓住一類人的需求,或者做一類人的代言人。這類文章最容易犯的錯就是因為代言而喪失客觀、丟掉正義。如極個別的企業捐獻了一點微不足道的東西就要強行出一篇深度文章來吸眼球、表存在。所以,天天爆款、條條10W+,是我們的夢想,但即使到成為骨灰那一天還沒有創造出10w+,也不用沮喪,因為沒有為了追求10W+而喪失人格。即使有些選題可能成為100W+、100y+,也不要去碰。從長遠看,不划算。

  1. 熱點事件的客觀評論

《請保持理性,不要再加入烏合之眾的狂歡》(在看8.5W)、《四川紅會實力6 吊打湖北紅會》(在看6.2W)、《我最擔心的是武漢人的心理創傷》(在看3.2W)、《500萬人離開武漢不用驚慌》(在看2.5W)、《雙黃連能否抑制肺炎先不提,顯然能抑制智商》(在看1.0)、《願武漢人民早日坐在街頭吃碗熱乾麵》

等文章,無一不是言之有物、句句在理的深度好文,湧現的金句更是讓無數人摘抄:“這不是武漢一個地方的事,也不是湖北的事,而是全國的事”“因為魯迅那時候不知道互聯網可以批量製造腦殘”“這座已經無力哀嚎的城市,它不曾被洪水沖垮,卻溺於愛它的人民的淚”等語句言簡意賅力透紙背,將正義的呼聲、普通人的情感和事件的真相融於一體。當然,能完成這一類稿件的人,以大V居多。

總結:大v用他們敏於世人的目光和高超的文字,為我們創造了深入靈魂的吶喊。


多難興文

寫作指導:首先,立意要準要高,選題要瞄準最熱點,這是基石。其次,用筆要辛辣而客觀,所以論據最好用大家熟知的、有共鳴的東西,大眼的文章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以當前發生的熱點事件為推手突出論點,在事件的挑選上最好是選用大家都耳熟能詳,一說就懂的事。再次,與主流或者大眾觀點要有異,但一定要言之成理。如《500萬人離開武漢不用驚慌》明顯是針對熱傳的500萬人離開武漢引發的恐懼;《我最擔心的是武漢人的心理創傷》則將靶子描向了各地排斥武漢人的錯誤做法。此外,語句不用赤裸裸、不用戰鬥文,而是據理講事。除了大眼的筆調過於諷刺外,好幾篇都是娓娓而談,顯得非常理性。最後,既要防止太過敏感,也要提防觀點太偏激,當然對於某些在案名人,無論怎樣都改不了被刪的下場。

  1. 對正義的吶喊

《曾光回應武漢8人被約談》、《黃岡一問三不知衛健委主任被免職》等文都咋愛網上贏來了一片叫好聲。就是因為他們代表了正義。不管多麼黑暗,相信正義是人性的本能。越是悲情時刻,人們對正義的呼聲就越大。這類文章就極大了滿足了人類的情感。還有一些文章如《扒一扒武漢病毒所所長的成功史》(在看10W+)這一類文章,本質上是人們憤怒之後的一個疏散口,是人們對於社會不公平的另一種反應。

總結:對於正義,永遠不過時,哪怕正義暫時被浮雲遮住了眼。媒體記者、社會賢達最應該做的,就是去挖掘真相,還社會公義。其實所有的正面文章,終極目標都是伸張正義。寫作指導:注意不要以個人情緒代替社會公義。保持客觀、調查公正全面,要規避出現新時期袁從煥,尤其不要以偏概全、以局部概括整體,如被刪的《中國紅十字會的驚天黑幕》(四川紅會、杭州紅會近期還被稱硬核)、批判社區不作為的可以去讀讀《領導幹部親自搬遺體》(此文標題導向不嚴謹)。歸根到底,那些值得奔走相告的好消息,是最值得抓取的。

寫作指導:出於善意,確保自己的調查真實可信,全文無漏洞,並保留證據以供查詢。保護好自己。

  1. 一線調查,真相揭露

事件發生了,瞭解事件的真相、發生的過程和變化,是人之常情。所以,《名古屋機場上海乘客與武漢乘客的抗爭》(在看7.4W)、《封城十天|攝影鏡頭下的武漢》(在看3.9W)、《武漢封城7天,我的真實經歷》(在看3.3W)、《進入武漢,中國記者冒死記錄珍貴畫面》(在看2.0W)、《從發現大奧封城,武漢一線醫護覆盤疫情為何爆發》等來自一線的報道都成為搶手貨。所以,明知現場危險,但各個報社都依舊不斷派遣記者前往,只為帶回第一手的紀實性報道。

總結:記者不是在新聞現場,就是在前往新聞現場的路上,做這一類選題最具優勢。這個時代,真正的記者永遠不能缺席。前方危險、報道的難度越大,內容就越讓人愛不釋手。當然,內容雙方的產生的爭議性又讓話題感更加引人入勝。戰地記者、戰爭評論家也由此成為最受尊敬的人。

寫作指導:走到一線去,多聊天,多瞭解,把看到的、聽到的如實記錄下來就是。而找到有代表性的、權威性的人,那麼稿件的質量將直線上升,當然,平時多交朋友,多增加一些信息源就是功夫在平時了。

結論一下:一篇好報道的第一步:發現關注點最高的。通常越是群體性事件、關注人群越多的、越出乎常理的就是關注點最高的。第二步第一時間切入。最短時間簡訊第一,時間間隔長了,就選擇深度。深度可以是紀實體(有一線走訪,用故事打動),可以是評論體(無法走訪,可以選用已被公開報道的事件)。第三步:立意。渲染情緒方面,虐文和戰鬥文效果最佳,但不能將所有讀者一網打盡,那就只代言某一部分人群。

第四步:文字。多一些金句,很多文章之所以被流傳,就在於其中的一些句子打動了讀者。第五步:發佈平臺。雙黃連的故事說明了一切。

也特別梳理了幾篇酒業文章,因為一時之間的慣性。

多難興文

酒行業媒體報道統計

總結:《重》這是目前酒業媒體中唯一的一篇10W+。所以,在利益(群體利益、個人利益,好利益、不好利益)面前,理性、時效、正義、理智統統可以走開。或許,除了能力,這也是我和團隊出不了10W+的一個重要原因吧。原諒我的酸葡萄心理吧。還有一個遺憾是1月26日之前都沒有對疫情跟進,雖然大家在朋友圈刷的不少。也許跟放假無法及時安排,一時之間也不曉得挺進有關吧。所以時不時的還會發一些跟疫情無關的消息。從這個角度看,幾個第一篇難能可貴。1月26日首發的《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因為用圖片形式已經先期轉發,在公眾號不是首發,數據有失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