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柳宗元《江雪》裡,既然已經“人蹤滅”了,怎麼又冒出個“孤舟蓑笠翁”呢?

蔣新國


……朋友你好!您問的題意很有思考性,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飛鳥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鉤寒江雪

…我們以前所學和老師教給我們的直譯為,所有的山上看不到鳥的影子,所有的路上看不到人的蹤跡,唯獨有一個老人穿著蓑衣在江上鉤魚

……現在依個人的觀點只能認為象這樣的情況,生活在船上的魚民與在地上的居民生活習慣不同而已

……第一句與第二句的描寫看大多是半夜後的情景,如描寫為白天那有見不到人呢


用戶43O41963


雪在不停的下,柳老先生來到江邊,欣賞美景,放眼對岸,山岱起伏,人蹤皆無,晴日江面上一群群的鳥兒已不見,天空中唯有雪花飛舞,想到自己仕途不順,看到蕭殺寒冬中的此景,煩悶之心稍舒,久久不願離去,長時駐足,不知何時雪已停了,再望對岸,江邊一棵老歪脖子樹,象一個戴笠披蓑的老翁,一動不動的坐在岸邊,正在垂釣,江心有一座小島,貌似船形。眼觀此情此景,大詩人來了詩興,詩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俞遠通


問題:有人問:柳宗元《江雪》裡,既然已經“人蹤滅”了,怎麼又冒出個“孤舟蓑笠翁”呢?


前言

柳宗元《江雪》一詩是五言絕句種的精品,四句都是寫景,但是景中含情: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前面說無,後面說有,在古詩中其實很常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是整幅畫面的背景

在圖畫、攝影裡襯托主體事物的景象我們稱之為背景。

在江雪一詩中,前兩句是背景,孤舟蓑笠翁是主要景物,用今天的話說處於c位。

詩詞基本就是把情和景的安排好用以表達主題。詩中的景物類似於畫面中的景物,有遠景、有近景,有宏大的景物,有細微的景物。

例如江雪詩中,遠景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近景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種景物的安排,可以襯托出漁翁的孤單與寂寞的身影,其實更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二、省略與轉折

詩家語中,常有省略的現象。這首江雪也可以理解位:千山萬徑,鳥無蹤人無跡,唯有一個老漁翁在垂釣。省略了“唯有”二字。

這種前面否定,後面轉折的現象在古詩中比比皆是,例如:

白居易《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夜淚闇銷明月幌,春腸遙斷牡丹庭。人間此病治無藥,唯有楞伽四卷經。

第三句不是說沒有治病的藥方了嗎,第四句又給出了一個藥方: 楞伽四卷經。意思是除了...就沒有了,倒裝用法。

施肩吾《金吾詞》
行擁朱輪錦幨兒,望仙門外叱金羈。染須偷嫩無人覺,唯有平康小婦知。

第三句說沒有人發覺,第四句卻說有一個人知道。

韋莊《登咸陽縣樓望雨》
亂雲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滿渭川。盡日空濛無所見,雁行斜去字聯聯。

第三句說看不到什麼東西,第四句卻說,(只有、除了)天空中飛翔著一行大雁。

結束語

修辭學中 有消極修辭與積極修辭的區分,詩家語不可與論文、散文的語法相提並論。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萬徑人蹤滅,就是說很多路上都沒有人的蹤跡了,10001條上還有一排腳印。就是釣魚者的腳印。還有一個就是老頭兒划著船來的,還有一個就是老頭兒常年住在船上。還有一個就是老頭兒昨天來釣魚的,一晚上都沒回去,結果第二天下大雪了。😂😂😂😂😂😂😂😂😂


向正義人鼓掌


沒啥問題,閒得無聊,釣雪釣到成雪人,懶行懶動徑無蹤,許是老柳最美的遇見吧,鳥兒不拉屎的寒江竟會有一舟一人從心上掠過……人蹤人蹤人蹤滅,飛絕飛絕鳥飛絕。


驚鴻一8一


千萬不要隨便胡說而毀了這首詩的意境,這是古詩中我非常喜歡的一首。對於一個北方人來說,尤其是小時候在鄉下農村裡長大的人來說,那時候的冬天真的呢能夠深刻體會到詩中的意境。白雪皚皚的田野和小山,一個人也沒有,世界就像進入了童話模式,靜悄悄的,我都想融化在這白皚皚的世界裡。後面兩句更是神來之筆,在這樣的環境裡,一片孤舟、一個老人、一片江雪,更加加深了詩的意境,讓人讚歎不已。每次讀到這首詩,總是感同身受,意境滿滿,歎為觀止。


哇啦456


又一個閒的蛋疼的


二七塔下


老柳可是大家,而且不是別的什麼大家,而是文學大家,專門為當世乃至後世提供文學智慧的,這就很不得了,誰也比不上,當今之人,連他的一根汗毛也別想比得上,只有我除外。

老柳這首詩作,真可謂千古絕唱。四句頭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倒過來就是“獨孤萬千”,也非常通順。

作品中的那個老翁,也許是老柳本人。他是為了生計去釣魚嗎?我看不是。作品中明確的說“獨釣寒江雪”,可見不是釣魚。那麼寒江雪能釣嗎?顯然不能。不惟寒江雪不能釣,天上雪更不能釣。

但是當我們遠遠的看到有人坐在河岸邊釣魚,首先會想到什麼呢?會想到一種境界,一種天地皆淨,萬籟俱寂的境界,這就是自然之美,不帶一點兒人為修飾人為雕琢。這種美是古典之美,自古美到今,而且會永遠美下去,直到萬古千秋。

這種美一直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人多的地方也有,只是被人糟蹋了,破壞了,就像今天這樣子,把天地圖畫糟蹋殆盡,而且不知止,還在死勁兒糟蹋,美其名曰發展。

老柳描繪的地方是聖地,是天堂,是淨土,但願我們都能來到這個地方,開啟一場淨化心靈之旅。

如果你找不到這麼一個地方,那麼就把老柳的這首詩裝在心裡吧。也可以濃縮成一句對偶聯:野渡雨來風戲水,空山雪飛月照花。


故園春秋892


柳宗元的《江雪》中“人蹤滅”與“蓑笠翁”,是前後矛盾嗎?其實不然。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兩句是寫景,也是這首詩的背景。這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在作者眼中,山上的鳥都歸巢了,路上的行人也都回家了。是因為天降大雪了。而這時候作者在做什麼?他是這首詩裡描寫的主人翁,正戴著斗笠,披著蓑衣,在江面上釣魚呢。

他如果是在家,而不是在江面上,有怎麼能看到這美麗、壯觀的雪景呢?

所以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


張志學689360


此詩的鏡頭攝取了多個點,“千山”但沒鳥了,“萬徑”卻沒人了,繼而轉到“孤舟”上只有漁翁獨自一人在江上垂釣,說明陸路上沒人行走,但江上還有人在釣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