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也是个自带BGM的男人



01


我曾经也是个自带BGM的男人

我觉得听歌是绝大多数人的爱好吧。


小时候自己没有智能手机嘛,经常趴在电视机面前看央视三套的音乐节目,其实就是听歌,像凤凰传奇《荷塘月色》这样类似的歌曲。


后来表哥买了个智能手机,我和弟弟经常没事就跑到他家去,想要蹭歌听,那时候傻乎乎的,还偷拿老爸的老年机,打开录音功能,最原始地复制粘贴歌曲。

那时候听的歌,是许嵩的《多余的解释》《情侣装》,是小贱的《当我唱起这首歌》,是安琥的《天使的翅膀》。


我当时很想有个MP3,一方面是为了听歌,另一方面是在公交车上听歌。


可能青春故事看多了,我一直很向往一个场景,就是我安安静静地坐在公交车上,戴着耳机,头看向车窗外,阳光透过玻璃,打在我脸上,我眯起眼,悠闲地听着许嵩或者汪苏泷。


可现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后来的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MP3,花了二十几块钱买的,插卡的那种,然后我去坐公交车,戴着耳机,那公交车自身的声音很大,再加上拥挤的乘客,叽叽喳喳的声音,把我的美好幻想给蹂躏了。


那个时候我些许知道,青春片都是骗人的。


不过,至少我还可以边写作业边听歌,至少我拥有了属于我自己的音乐世界。


02


我曾经也是个自带BGM的男人

我的高中生活,过得不是很如意,甚至有一段很长的低潮期。在那段时间,音乐给了我很大的支撑。


高二我买了一只录音笔,说来有点可笑,它承载着我那微弱的作家梦。

但是,这个录音笔还有MP3的功能,里面存着很多许嵩、周杰伦的歌曲。


我喜欢在做一些重复性很高、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时,听歌,不对,放歌,外放的那种,比如洗澡时、打扫卫生时、跑步时,或者自己发呆时。


许嵩和周杰伦是我最喜欢的歌手,他们的歌曲支撑着我走过高中三年,尤其是高三那年,压力真的超级大,每天下午上完第四节课,时间本来就不多,但我还是选择去操场跑跑步,听听歌。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我大学时期,以至于室友称呼我,“自带BGM的男人”。


每周三四次的样子,我会带着用了三四年左右的录音笔,外放歌曲,奔跑在二期有点破烂的田径场上。


03


我曾经也是个自带BGM的男人

歌曲其实承载着很多意义。


我总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两位自己喜欢的歌手,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随机听歌,切到哪首歌就添加个红心,没有特定的喜爱歌手。


了解一个人,或许可以从对方喜欢的歌手、喜欢的歌曲入手。


已经忘了在哪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朋友和他的女朋友第一次约会回来后,坐在出租车上沉默着,然后朋友突然问她,“要听歌吗?”

那时候的耳机还是有线的,他摘下其中的一只,食指和大拇指捏着一条线,递给她。


而后打开手机,点开歌单,熟悉的旋律霎时响了起来。

接下来的路程,他们都没说话,只是一首首地听音乐,每一首都是她喜欢的歌曲。


其实约会的前一天晚上,朋友特意翻了她的朋友圈,把她曾经分享过的音乐,都加进了那张以她名字为拼音缩写的歌单。


当时看到这个故事,心想,“这操作666啊,我以后也要这么干。”


其实,我朋友圈里也有许多同学会转发歌曲,他们或许觉得好听想分享给他人,或许觉得歌词应景想抒发一下,甚至有人被吐槽在跟QQ音乐谈恋爱。


还记得刷屏的网易云音乐年度总结吗?

似乎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年度听歌报告。


有人的年度歌手是李健,

有人的年度歌手是阿细,

有人的年度歌手是薛之谦,

还有好多同学的年度歌手我都不认识,顿时感觉自己落伍了。


音乐的力量其实很强大,

但我并不想说那些宏大的意义。

它们给我们最大的帮助,

也许就是在某一个伤心难过的时候,

让我们缓缓平复下来,

也许在我们撑不下去的时候,

给了我们一丝丝动力,

也许在不经意的瞬间,

让我们想起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画面……


由于我剪视频的缘故,我需要听很多的歌,寻找合适的BGM。在搜寻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还有好多好听的歌曲在等着我呢!


不开心的时候,去听歌吧,日推也好,私人FM也罢,总会有一首歌触动我们的心弦,给予我们以慰藉.

一切都会变好的,只是需要点时间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