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童養媳”悲慘的人生,多舛的命運

童養媳,這個詞語在如今的社會中顯得格外陌生,但是在古代,這個詞語卻是很多女孩的噩夢。舊社會貧窮落後,百姓的生活低下,很多人因為家庭經濟問題,不得不選擇賣女兒,或者是因為娶不到兒媳選擇去抱養,抱養的女孩以後就嫁給自己的兒子,這些女孩就被稱為童養媳。

舊社會“童養媳”悲慘的人生,多舛的命運

童養媳現象起源很早,至少在漢代就有少量的個案發生。西漢昭帝的皇后上官氏,進宮時年僅六歲。當時昭帝也才八歲,由姐姐鄂邑長公主撫養。公主有個相好的叫丁外人,與大臣上官安交情不錯,通過他的運作,上官安六歲的女兒得以被送進宮,先是被封為婕妤,後又立為皇后。漢代法律規定女子十三歲才能結婚,這個上官皇后無疑就是最早的童養媳了。

上官皇后雖為“童養媳”,但她可以說是所有童養媳裡最幸運的。大多數童養媳的命運都是悲慘的,一生都被奴役在悽苦的生活中。童養媳一般來說會比兒子要大一點,因此她們自然而然擔負起了照顧丈夫起居的責任,由於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她們的性格是具有奴性的,認為自己一生都只是一個奴隸,當然也就不知道什麼是反抗。

舊社會“童養媳”悲慘的人生,多舛的命運

《蕭蕭》是一部短篇小說,創作於1929年,是沈從文先生的大作,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這部短篇小說以湘西農村生活為背景,用清新自然,優美淡雅的語言,展現了舒緩而又質樸,豐富而又細膩的故事情節,訴說了一個農村童養媳的遭遇與悲慘命運。從小寄居在大伯家12歲的蕭蕭成了剛剛斷奶,三歲小丈夫的童養媳。蕭蕭在婆婆家主要的任務就是哄小丈夫。當然,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說白了,蕭蕭就是一個婆家只管吃穿的免費保姆。

在那個重男輕女、貧窮落後的舊社會年代,女子大多數都是弱勢群體。在封建社會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之下,女子被當作商品一樣買賣。她們大多不識字,深受封建思想的壓迫,不懂得怎麼從那種封建枷鎖中掙脫出來,只能認命。她們當中有奮力反抗者,但是反抗的結果是變本加厲,因為她們沒有生存的本錢和技能,社會沒有她們的容身之處。幸好這種情況已經消失,不然有多少女子深受這種荼毒之苦。

舊社會“童養媳”悲慘的人生,多舛的命運

雖然民國也出現過一些女權運動者,呼籲婦女解放,爭當社會新女性。但數百年來的精神毒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早已深入骨髓,裹腳是減少了,但童養媳現象還是很普遍。

關於“童養媳”的成因大概有以下兩點:

第一,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讓人們認為女兒遲早要嫁人,生養女兒宛如幫別人家養媳婦,嫁女兒時還要忍受一次親人別離之苦。因此許多人家女兒一生出,即便有能力撫養,也會尋找適合人家送出去,或交換,買賣,指腹為婚等。

第二,婚禮浪費大,陪嫁多,而這種習俗常人又無力抗拒。童養媳習俗可以大大減少這種開支,男方抱養“待年媳”不需要彩禮。等到正式結婚,儀式要比大娶簡單得多,不需要花多少錢,女方家也不需要陪嫁妝,沒有破家嫁女之憂。

舊社會“童養媳”悲慘的人生,多舛的命運

解放後,國家頒佈了婚姻法,抱養童養女的問題在有的地區終於徹底得到了解決。但還有一些偏遠地區仍未認真重視,童養媳現象依舊存在。福建有一個叫坪洋村的,全村大大小小的童養媳就多達近千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