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恐惧、抑郁 心理上出现“疫情”如何防控?心理专家为你支招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 (记者 张晴悦)这段时间,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给节日的气氛带来了阴霾,也给不少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焦虑、恐惧甚至抑郁,这些心理变化正常吗?心理上出现“疫情”后,我们又该如何防控处置?昨日,三秦都市报记者连线陕西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张天布、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贾晓明为大家支招。

不同人群心理援助策略不同

张天布主任和贾晓明教授均认为,当前的抗新冠肺炎的心理援助中,需要清晰的对援助的对象人群施行分级、分类对待,对所面临的工作情景做好分阶段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各种技术援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避免低效率或者不恰当的处置。

焦虑、恐惧、抑郁 心理上出现“疫情”如何防控?心理专家为你支招

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张天布按照疫情所处的感染风险和可能承受的心理应激强度将人群进行了分级分类:一级人群:住院的重症患者,一线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二级人群: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就诊的发热者;三级人群:一二线人员的家人,亲友,同事等,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居家医学隔离观察者;四级人群: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人群。

然后根据各类人群的心理问题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心理援助策略。“针对一级人群的住院重症患者,我认为需要进行伤害相关的风险评估;支持倾听,安抚情绪;同时提供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信息,鼓励配合治疗;以及关注情绪状态,必要时提供精神科会诊。”张天布说,针对于一级人群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管理人员,应教授减压技术,帮助纾解不良情绪;提醒劳逸结合,保证饮食、睡眠、休息;鼓励寻求心理支持,增加各种交流;建议发现情绪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针对二级人群,提供有关疾病和相关服务的信息,教授科学防范技能;鼓励健康生活方式(营养,锻炼,休息);开展健康宣教,减轻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建议寻求社会支持,借助热线、在线平台等帮助自己舒缓情绪。

针对三、四级人群,开展健康宣教,提供有关疾病的科学防控知识;引导积极应对,鼓励适应性行为;教授识别不良情绪和自我调适的方法;消除恐惧,不歧视患者和疑似者。区分居家医学观察与隔离保护的不同,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心理急救是当前援助范畴 建立安全感与稳定感是关键

贾晓明教授则向记者具体阐述了分阶段心理援助的关键和技术要点。

她称,从当前抗疫所处的整体状态来看,目前所施行的心理援助属于心理急救的范畴,而不是日常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也不同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心理急救的关键是建立安全感和稳定感。至于如何增强安全感,贾晓明说,第一点是确保第一时间的人身安全,为受灾者提供舒适的人身环境:利用可获得的资源,做一些积极的、实用的、熟悉的事情,与可获取的切实可用的资源建立联系;其次是提供有关应对灾难的活动与服务的信息,以及可靠的信息获得渠道:以便于受灾者获得当前的、精确的、及时更新的信息,避免让其暴露于不准确的,特别是令人不安的信息中;提供主流媒体正规信息发布渠道,告诫其不听信小道消息。提供疫情正在变得越来越安全的信息;同时为与家人及照料者分离开的儿童、老人提供有效的照料,或帮助寻找到照料的资源;最后是关注与创伤后哀伤的话题,避免更多的创伤体验和导致创伤的提示。

帮人稳定情绪的技术要点则有,建立稳定的援助关系,切记游走式帮助,即不要求多助人,而要注重有效的助人;倾听与理解:以关注的态度,设身处境地倾听,并做适度的共情性回应,增强信任感;适度的情绪释放:给予受助者语言及行为上的支持,适当释放情绪压力;释疑解惑:对受助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关注、解释及确认,减轻疑惑;实际协助:提供实际的帮助,接受因灾难而发生改变了的生活环境;重建支持系统:与主要的支持者或支持来源(家人、朋友、社区、单位的帮助资源等)之间建立联系,与自己的身体与心理感受间建立联系,与抗疫的社会资源间建立联系;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对常见心理状态识别、以及对困难状态应对的知识和技能;联系沟通相关的救助服务部门,做好援助者的交接。

冷静有信心 防疫从自身做起

最后,关于最近的疫情,张天布主任向市民给出三点心理上的建议:

第一:保持沉着稳定。遇事不恐慌,也不胆怯;

第二:保持信任和信心。听信主流媒体发布的关于疫情的知识和建议,相信我们政府和机构组织的组织力、协调力、管理能力和责任心。不听信小道消息传播的那些夸大的信息,也不传播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信任有影响的不利消息;

第三点:保证行为得当。在个人行为上,做好个人的卫生工作,做好自己的防护措施,居家隔离,减少去公共场合、公共环境中活动,一般如果有小病,没有密切接触史,减少到医院里去被交叉感染的机会;如果确有过与高危人员的接触史,在去医院就诊时,做好个人的隔离和防护,以保护家人和自己周围的人。

张天布期望,每个人都能在这困难的时候,保持良好的个人状态,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