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銀行,數萬名官員遍佈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陳永恩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封建歷史上,很多人都會發現關於古代官僚的工資待遇歷代都不相同,總的來講,高級官僚的合法收入——俸祿其實往往就要遠遠勝過普通的自耕農的全年收入,更不要說高級官僚還有各項補貼乃至灰色收入,至於中下級官僚,他們的俸祿也不低,一般來講都是普通自耕農的好幾倍。

歷代王朝俸祿當中有部分就是糧食和一些其他東西,比如唐代的俸祿當中會包含一些絹布絲綢也可以當做俸祿算,在唐代,朝廷制定過許多收稅的法規,其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家裡該交的稅如果實在籌不出來,那麼就可以用家裡面織的布、絹來充數,這麼一來,真正的俸祿也就摻雜了大量所謂“等價”的其他東西了。

但是,這就給許多現代人帶來了一些疑惑,那就是這麼多的絹布糧食,古代又沒有支付寶、銀行等業務,而且似乎靠著京城還好,可以發“現金”,但要是在邊緣地區,那可怎麼辦啊,派人押送“快遞”業務嗎,那也太耗人力物力了吧:一路上人吃馬嚼的,得空耗多少國力啊,更何況這樣送過去得要猴年馬月啊。

實際上,並不存在現在許多人推測的通過“快遞業務”進行押送“工資”給邊遠地區為官的人,這裡以宋朝乃至宋朝之前為例。

在宋朝,由於右文抑武政策的持續發力,大宋對於文官極為優待,往往給予驚人的俸祿與福利,而且宋代有鑑於五代軍人亂整導致國家四分五裂,因此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與整治:派遣文官擔任地方長官之後,還特別增設了地方通判進行系列監督,此後對於地方財政進行嚴厲規定,不允許地方自留大量財物,而是堅決的要求將當地稅賦中的大部分全部交給中央朝廷所在的京城國庫,那麼還有一小部分是作為行政開支留在地方府衙庫房之中等待取用,這裡的行政開支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其實就包含當地官員的俸祿發放。

一旦當地出了事,行政總開支入不敷出了,當地官員往往就暫時沒有俸祿可以領了,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持續多久,只要國家還能夠正常運轉,在上一級地方政府的參與命令下,周圍的州府也都會給予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嘛,就比如說四大名著當中的《水滸傳》就寫得非常清楚,一旦大宋的哪個州府缺糧了,往往要在上表朝廷之後,得到上級政府的同意後,才去隔壁的州府進行請求支援。

我們再來說一下大明朝和大清朝,在大明朝早期,用一種非常時髦的辦法來發工資俸祿——用“紙幣”來支付。與宋代類似,大明朝收稅的時候也會收大量的糧食和各種各樣折價的東西,但是呢,明太祖朱元璋是個不喜歡官員的君主,所以他給官員制訂了很苛刻的工資水平,接著又用所謂的“大明寶鈔”來支付官員的工資,“大明寶鈔”由於缺乏正常的貴金屬儲備,濫發紙幣的下場自然而然導致“大明寶鈔”如同廢紙,官員們叫苦連天,到了明代中期以後再也看不到紙幣的影子了。

在明中期以後,由於白銀的大量流入,使得白銀普遍為百姓所接受;至於在清,貨幣因此基本變成了白銀,雖然也有銅板發行,但白銀的流通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在這種時候,大清朝就開始發放用白銀支付官員們的工資了,白銀比起糧食和絹布要靠譜許多,方式也與宋朝類似,大部分是從地方庫房進行分配後,拿了就能用。


無筆


真是替古人操心啊!這個事情其實很簡單,跟現代類似,各級官員雖由上級任免,但工資都在地方領取,由地方財政支出,不可能由中央一一發放。

以宋朝為例,宋朝實行差遣制,知縣及以上級別的差遣職務都由朝廷統一任免,從中央到路、府、州、縣這幾級的官員都是如此。

北宋巔峰時,全國有20多個路,200多個州,上千個縣,從中央到地方州縣,朝廷任免和管理的官員達數千上萬名,這種超級集中的幹部管理體制比如今還要嚴格。

這麼多的官員,他們的俸祿如何發放?

宋朝的地方官員俸祿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正俸(相當於基本工資),二是職錢(相當於崗位津補貼),三是職田(相當於田租)。


1、正俸,即基本工資,一般按照官員級別核定,列入地方預算,朝廷核定標準後開具介紹信,官員擔任後憑介紹信在地方支取工資。

2、職錢,即崗位津補貼,一般按照官員實際擔任的職務核定,宋朝實行職務和差遣分離制度,即便是同一品級,由於擔任的差遣職務不同,職錢高低也不同,類似崗位津補貼。

3、職田,即由官方配給地方官員耕地,可供他們出租給佃農耕種,自己收取佃租,而且可以免納賦稅,職田的面積一般根據官員級別界定,面積越大,收益越高,這是地方官專屬。

無論是俸祿的哪一部分,凡是地方官員,其俸祿全部由所在地方財政支出,直接在地方領取,具體形式也不完全是現錢,而是由現錢、糧食、綢帛等按照一定比例組成。官員調動後,手持介紹信到新任職地領工資。


至於職田,當然是在任職地配備,一旦離開任職地,職田就要收回,到新的任職地再重新配備,但在中央任職的官員一般是沒有職田的。

所有這些俸祿,凡是按照規定由朝廷統一發放的,都在中央領取;但凡到地方任職的官員,無一例外都由朝廷核定標,地方財政發放,方便易行。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中國從秦朝開始,就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大一統王朝,而且採用郡縣制度,各地官員都由中央任命。僱人幹活,就要付工錢,具體到國家機器上就是俸祿。

而在古代沒有完整地銀行金融系統,更沒有微信支付寶轉賬,那麼官員是如何領到自己的工資呢?是全部到都城領取,或者皇帝派人下來發嗎?

不是的。事實上古代有一整套完整的俸祿制度,保證了官員工資的正常到位。

具體操作為:

1、首先,工資不一定是錢

在當時貨幣體系還不完善的時代,完全的貨幣時代還沒有到來,因此存在著相當數量的以物易物的交易,而且,當時的百姓向上交的賦稅也不是錢幣,更多的是實物,比如糧食、絲綢、布匹等。

所以官員更多時候,領到的俸祿就是實物。

郡縣制推行後,皇帝會向各地派出辦事機構,作為對地方行政的監督,這些監督機構在旅行監察職責的同時,也充當著辦事處的作用。官員在領取俸祿時,就需要到這些辦事處領取折實,相當於糧票等憑證。

領取折實後,憑摺實到朝廷制定的地方領取糧食等實物。歷朝歷代發放俸祿的機構都不同,唐代發放的辦法,在《唐六典》等書中有記載:京朝官的祿米、布帛等,由司農寺屬下的太倉署負責發放,地方官員的祿米、布帛,由各州郡倉曹負責發放。發放時間是半年一給,一年兩次。

到了宋朝,官俸的領取憑證稱"券歷",內含各種以實物形式發給的補貼,通稱"給券",具體名目有館券、驛券、倉券等區分,均由持券者到指定地點領取。

明朝就很有意思了,明代官俸折實的花樣特別多,總是受祿者吃虧,明朝鄭和下西洋後,國庫中堆積著大量西洋帶回的香料胡椒等物品,一度作為官員的俸祿進行發放。

2、其次,朝廷不一定發錢

這種情況在古代確實不多見,但是也是存在的,比如北魏前期。

我們看電視劇《錦繡未央》中,李尚書工作中犯了錯,太武帝拓跋燾龍顏大怒,下旨罰了李尚書一年的俸祿。

其實這是一個明顯的史實錯誤,為什麼呢?因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官員是沒有俸祿的,冰敬碳敬養廉銀什麼的統統沒有。

那官員吃啥喝啥呢?問得好,當時的北魏還未完全成為封建制度的政權,還保留了大量的遊牧民族的殘餘。北魏朝廷規定,官員的俸祿取決於自己的能力,什麼意思,就是放任官員去搶奪和搜刮百姓,這是北魏官員的生財之道!

有幸的是,後來的孝文帝改革後,北魏完成封建化進程,官員也有了固定的薪水。

3、最後,官員不一定需要俸祿

這裡指的是朝廷統治的羈縻地區。

歷朝歷代,羈縻地區佔到了王朝統治區域的很大一部分。而這一部分的官員雖然都是朝廷來任命,但是基本都是當地的部落首領。

雖然掛著朝廷官員的頭銜,但是他們是真正的獨立王國,部落首領就是國王。他們平時除了承認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定時向朝廷上貢,朝廷很少直接干預羈縻地區內部事務。

因此,關於官員發錢的事,朝廷大多數也是以賞賜的名義給了部落首領,這和俸祿性質上不一樣。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好久沒答題了,試著說說這個問題。古代官員眾多,沒有銀行,也沒有現代的物流,各地的官員們怎麼領到錢,是個問題,一般是到京城去領取俸祿,比較麻煩,比如康熙時給蒙古各部親王、郡王等貴族的俸錢,需要他們親自到京城領取,發工資的時間還是六月最熱的時候,經常中暑,康熙二十年,朝廷為表示體恤蒙古各部貴族,決定把俸錢運到張家口,讓蒙古王爺們去張家口領錢,蒙古王爺們不用在大熱天的跑去北京曬太陽了。

此外,古人有古人的智慧,為了讓各地的官員能夠按時領到工資,也是發明了很多的辦法的。來看看我們古人的智慧吧。

為解決遠距離發工資不方便的問題,唐朝發明了職分田的方法。職分田按照官員等級分配田地,最高級官員可以分到12頃,最低的也有50畝,官員自己找人去耕種,當然,為了防止官員趁機撈好處,朝廷規定不準地方官去找有田產的人去耕種職分田,只准找“浮戶”(沒有田產的人)去耕種,這樣官員就不能借機去侵佔租種職分田的佃戶的田產。

職分田的收入,基本上可以保證官員的吃飯問題,同時規定:職分田不準出售,卸任的時候要移交給下一任官員,所以職分田不是官員的資產,官員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宋朝更厲害,朝廷為保證地方官的工資發放,專門在各地設置了“俸戶”,將每個縣裡的中等財產的家庭選一部分出來成立“俸戶”,每個俸戶每月給官府上交500文錢,為保證俸戶能夠穩定的給地方政府上交俸錢,凡是被選為俸戶的家庭,可以免除給官府正常的上交兩稅,還可以免除傜役,即不用繳稅,還不用去給官府幹活,所以這是一個優差。

宋朝對職分田也有一些改革,宋朝商品經濟發達,錢比實物更管用,所以當時職分田的耕種的糧食收穫以後,由當地政府將境內所有官員的職分田的收穫統一收入官倉,再統一出售,所賣得的錢按各級官員的職分田的多少折價用錢支付給官員們,這樣免去了官員去催繳職分田的佃戶的田租,趁機欺壓老百姓的問題。

當然,這些方法還是不能解決官員領工資的問題,為了保障工資的發放,古代是有專門的俸料庫之類的東西的,每月是可以從地方上的倉庫領錢的,有時還因為領錢時鬧出事情來。《明史》記載,明武宗的時候,一批錦衣衛去倉庫領俸錢,仗勢橫取,搞得倉一片狼籍,當時主持倉場的官員把錦衣衛們抓起來打了一頓,結果這批錦衣衛向皇帝告發倉場官員毆打皇帝的禁衛官,這個倉場官員被下獄流放。


只愛潘多拉


在沒有匯款轉賬等技術服務的古代,“發工資”這樁現代人看來簡單的事,卻是樁技術含量十足的折騰事。放在不同經濟水平的王朝裡,這個折騰事,也是各有各的招數。

首先比較簡單粗暴的,就是漢朝。俸祿一年一發,所以叫“年俸”,工資額以糧食來結算。所以漢朝形容官員品級時,常是“年俸XX石官員”。不過具體執行起來,也不止發糧食。漢朝的賦稅裡,就有收取錢幣的算賦。所以西漢政府發工資,也經常把糧食折算成錢。到了東漢時,乾脆改成“錢穀各半”,京城以及各地大小官員,每年固定時間,在所在地指定倉庫領取錢糧。

比如東漢末年曾擔任安喜縣縣尉的劉備,他的年俸當時是一百石,理論上說“半錢半谷”,但在東漢兵荒馬亂的年頭,糧價月月飆升,基層官員拿到手的糧食,常見一半都不到,其他的只能用貨幣湊數,基本上發錢的速度,遠比錢貶值的速度慢的多。領工資時這錢還能買一斤糧,轉天半斤都買不上。在鞭打督郵出去闖天下前,三國梟雄劉備早年的小官生活,就是這麼清苦。

到了晉朝時,工資發放就複雜了一些,以《晉百官注》的記載,晉朝縣令級別的官員,工資已經是按月發放。形式和漢朝差不多,定期去指定倉庫領。縣令年薪四百斛米,摺合成每月,變成領十五斛米外加兩千五百錢。等於是每天領五斗米。大詩人陶淵明做詩人時那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悲憤的就是這事。

但千萬別以為,悲憤的陶淵明縣令,就只有這點工資。晉朝發工資的另一個辦法,是“官佔田制”,只要是官員,就可以按照品級領一塊田,所有權歸國家,田裡收成歸個人。還可以驅使衙門裡的屬吏給自己種田。陶淵明做縣令時,也分到了三頃田地。所以悲憤辭官的陶淵明,喊完“不為五斗米折腰”後,卻也一度賴在任上不走,眼巴巴算秋收的日子。走?那得收割完莊稼,結清工資後再走。

當然,這種發工資的方法,雖說拿錢方便,但也雜亂無章。到了唐朝時,就變得更正規了。《唐六典》記載,唐朝的工資發放,改成了半年一發,京官工資由太倉署發放,地方官的工資由各州郡敖倉發放。除了發祿米和錢外,主要還是發絹帛。拜唐代突飛猛進的紡織技術所賜,
絹帛在唐代已是硬通貨,十貫以上交易就要用絹,一匹絹摺合500錢。所以,每到發工資的日子時,唐朝官員家的僕人們,就常見大車小車,吃力把絹帛往家來。

不過如果唐朝官員們肯出點錢,領工資也不一定這麼吃力。長安城的太倉,只要官員支付“腳錢”,就有“送工資上門”的服務項目,《朝野僉載》記載,唐朝清官李畲 領工資,就是由太倉派腳伕送到家裡來。李母為表達兒子清廉品格,拒絕太倉討好,堅持結清“腳錢”。而《舊唐書》更記載,太倉門前更有大批腳伕,專以“送工資上門”為業。領工資,都領出火爆產業。

至於晉朝時的“佔田”,唐朝的規矩也變了,改成叫“職分田”,且允許官員們佃租給農戶耕種,是為官員們的另一份收入。到了宋代,又變為了更優厚的“職田”。

而除了職田外,北宋官員的其他工資收入,看上去也十分豐厚,除了每月的“正俸”外,還有各種補貼。宋朝的官員們,可以憑著朝廷發放的“券歷”,在指定的地點領取補貼。比如北宋“包青天”包拯,開封府尹任上,以《宋史》統計,僅每年憑券領取的額外“公使錢”就有一萬八千貫。而北宋淮南一個州的賦稅,也不過一萬五千貫。北宋高官的待遇,不算基本工資,就已這麼嚇人。

不過,這嚇人的工資水平,也只限於高官階層,基層的官員,還是一個賽一個苦,比如這津貼,就是各種不靠譜。蘇東坡被貶官到黃州時,拿著官府的“券歷”領補貼,結果卻領來一堆賣酒用的包裝袋。可憐蘇東坡大文豪,每個月只好把錢裝成三十袋掛房樑上,每天節衣縮食用一袋,過得十分清苦。南宋學者周密《浩然齋雅談》裡,也記載了不少小官典當度日的慘狀。

到了明清年間,特別是號稱官員俸祿低的明代,領工資的方式也沒發生變化,依然以米糧和錢為主。但明朝前期比較悲催的是,官員們要領的米糧,相當多都要折成紙鈔,而紙鈔貶值的速度更是飛快。所以特別是京城中小級別的官員,常見清苦不堪。

15世紀中葉時的明朝,還常用外國進貢的蘇木胡椒貨物頂工資。趕上貨物行情看漲的年頭還好,倘是貨物貶值,那更叫官員們叫苦不迭。

一直到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後,明朝至清朝的官員工資,改為貨幣與米糧支付,情況才稍好些。清代時又有了“養廉銀”,清代正七品官員的年俸是45兩,遠高於明朝的25兩。至於“養廉銀”呢?養廉銀的發放,是地方財政撥錢,全看地方府庫的家底,所以在窮地方做官,困難可想而知。

當然,看上去清苦的明清官員,有一點可不苦,在極其發達的科舉制下,有功名的明清官員們,兼併土地逃稅也都更輕鬆。看過《儒林外史》就知道,只要功名在手,土地錢糧都是坐著就來。官員們苦哈哈熬幾年,家裡頭就土地連成片。就靠這隱形福利,再苦再累?也遠比老百姓幸福。


歷史風雲錄


現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簡直是太便利了,到了發工資的日子,單位直接通過銀行轉賬就把工資打進了銀行卡,而且通過手機軟件或者短信提示,我們就知道工資有沒有到賬了,但是在沒有通訊設備的古代,朝廷是怎麼給官員們發工資的呢,畢竟在古代也可以說官員們都是給皇上打工的嗎。

古時候發放工資沒有線上轉帳,當然也不可能由各地官員到月了就去國都領俸祿,不然都不用幹別的了,半個月去半個月回,剛到家又到了下個月發工資的時候了,那麼古代官員們的工資是怎麼發放的呢?

我們可以把他分為兩個時期,分別是秦朝之前的分封制以及建立郡縣制的秦朝之後。

分封時期

秦朝之前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夏朝是由部落大聯盟演變出來的朝代,由最大的部落進行領導,其他部落屬於依附的狀態,這些依附的部落受到中央的分封,從天子到諸侯,卿大夫,士,再到平民和奴隸。

因為那個時期還沒有全國流通的貨幣,所以俸祿都是以土地收成為主,天子將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再一級一級的下發,各級統治者除了自己剩餘的土地收成之外,還有分發給下級土地的提成。

所以當時官員的俸祿並不是由上級進行發放,而是通過自己管理的土地的營收以及下級的供奉,而因為分封制都是世襲的,所以又被稱為世卿世祿。

秦朝建立郡縣制

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實行了郡縣制,各地的管理者變成了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而官員對於自己的屬地只有管理權沒有統治權,他們的俸祿是上級也就是中央政府規定好的。

這就涉及到我們題目中的問題了,並不是由各地方官員去京城去取的,在各個朝代都是有國庫的,而且這個國庫並不是只有一家在京城,他在各個地方行政單位都是有分店的,而地方官員 到了領取俸祿的時候,直接去離得最近的地方庫領取就行了。

每一個朝代呢,發放的俸祿也是不同的,比如漢朝就是銀兩,黃金(其實就是銅),如果官員想要糧食的話,也可以根據市價給官員換成糧食;再比如唐朝,唐朝是以銀兩為主,再加上一些珍貴的絲綢等其他製品為輔助的俸祿內容。

當然啦,不僅僅是俸祿,很多官員的生活依仗還有朝廷的賞賜等等的方式,每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都是最適合他們所處的時期,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更需要感謝我們的先輩們,帶給了我們和平富足的生活。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古代的官僚系統是十分龐大的,官員遍佈全國,空間上的廣度是非常大的,那麼官員的薪水問題要怎麼樣解決呢?畢竟古代貨幣制度是非常複製的,很長時期內都沒有貨幣流通,更不用說存在我們現在看來非常普遍的銀行了。但是既然官員制度是完善的,那麼俸祿制度就一定是跟隨著發展的。要知道找人幹活就得給錢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那麼朝廷會如何將俸祿發到全國各地的官員手中呢?實際上不同時期是有不同方式操作的。春秋戰國之前,官員的俸祿比較單純,就是田邑,各級官員都有自己的土地,這就是他們的收入。隨著時代的進步,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另一種俸祿形式,即實物俸祿,它是作為土地的一個補充出現的。到了漢朝就開始出現了貨幣形式的俸祿。

實物也好,貨幣也好,再發到官員手中就不會像土地那麼簡單,就必須有一個部門專門來分發工資。我們以唐朝為例來說明,唐朝時期的俸祿制度已經是非常完善了。

俸祿的主要發放形式就是錢帛和粟米以及土地。同樣的,土地的話比較好解決,當時的土地分為永業田和職分田,還有一個公廨田(這個不太常用),永業田和職分田都是按照官職大小、內官外官來設定,一般是逐級降低的。

除了土地之外,官員的主要俸祿就是月俸和祿米。月俸主要是俸銀, 在唐初是分很多項的,也因此比較混亂,容易被投機分子鑽了空子。比如一名正一品的官員月俸8000,食料1800,雜用1200,還有96名防合等。到了唐玄宗開元時期,就將這些全部放在了月俸中,“令百官防閤、庶僕俸食雜用以月給之,總稱月俸。”因此一品官員月俸錢31000貫。

而祿米則是按年算,比如一品官員是700石,依次遞減。外官比同等級的京官再降一等。如果沒有粟米則以鹽代替。到了唐中期之後,官員的福利還有很多別的形式。官員的俸祿形式是跟著稅收的形式變化 ,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而發放俸祿的部門就是戶部,掌全國的戶籍、土地、賦稅、俸祿等,相當於現在的民政部和財政部。其有四屬:戶部、度支、金部和倉部。其中俸祿的審核發放就在金部和倉部。

金部主錢帛,倉部主粟米。

百官領月俸的時候要帶著自己的符、牒到相關部門領取月俸,一般按季度來領,到時候金部會下發110只木契到太府寺和有關部門,木契和符、牒對上,則官員就能在太府寺有關的部門領到月俸。月俸裡面並不只是貨幣,還有縑、帛。

而百官的祿米則是一年領兩次,分別在春天和秋天領取,也是有專門的符、牒,倉部下發100個木契到司農寺和相關倉庫與部門。木契和符、牒對上後,官員就可以在司農寺相關倉庫領到祿米,

這些部門之間都是根據符、牒和木契(分雌、雄)作為憑證取得聯繫,然後實現官員俸祿的發放。

這一整套程序走下來,保證了俸祿的及時和準確發放,可以說是相當完善的。隨著時代繼續往前走,制度只會越來越完善,總之,官員的俸祿發放完全不是問題。古代有古代的辦法,現在有現在的辦法。不管是銅板、銀子、紙幣還是粟米、布帛、鹽都能發放到官員手中。


尚宮女史


現代財政講究收支兩條線,也就是說所有的收入先要上繳國庫,然後再從國庫中支出。這需要一個非常成熟的資金結算體系。所以有些人才會形成困惑,覺得古人沒有辦法進行財政撥付。

但在古代財政的運作,採用的是就地收支原則。其實原理非常簡單,一個地區的財政收入,在應對本地財政支出之後,有剩餘,則向中央財政移交,有虧空,則請中央財政調撥。

那麼地方官員的收入如何發放?

首先,地方官員的收入不完全是金屬貨幣。實際上在早期的時候完全是實物。到清代的時候,既包括銀兩,也包括糧食。因此不需要全部用貨幣來支付工資。

其次,官員就地收支,直接從稅收當中支出自己的工資,不需要中央政府調撥。稅收是逐層遞交的,在交稅的過程當中,實際上也就同時將官員的工資支付了。古代的官員都是採用年薪制,稅也是一年一交。舉例而言,某縣令收稅的時候,扣除所有公務支出之後,全縣一共收了銀500兩,糧食一千擔。而縣令的工資為50兩白銀加一百擔糧食。那麼縣令只需要向上級政府移交450兩白銀和900擔糧食,然後將相關的賬目上報即可。

最後,稅收向上調配的成本實際上是由民眾承擔的。古代有勞役制,就是為政府做義務勞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為政府運輸稅收。清代的時候,往往採用繳納地方附加稅的方式來免除勞役。換句話說,繳稅者承擔稅收的運輸成本。

就地收支最大的問題在於給了官員貪腐的機會。地方官員巧立名目設立各種附加稅,同時虛報支出,就可以直接套取稅收,這實際上是古代官員灰色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現代財政強調收支分別核算,以防止官員上下其手,從中漁利。


用戶4325101516


我們得慶幸我們活在現在這個社會,就是不出門,只要你有能力錢都可以自動到你口袋裡,因為我們有銀行轉賬、微信轉賬等等;然後吃飯也有美團外賣、餓了嗎等等直接送到家門口;公交更不用說了滴滴打車等等無論你人在哪,滴滴一下馬上就到。

在來反觀一下我們古代時期,交通除了馬車、自己騎馬、人工轎車還有啥,而且這些交通的速度與我們現在的交通速度是根本沒法比的,不然就沒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典故了。而在古代一個國家,就算只是在京城,官員都有很多,皇帝有那麼多工作要做,日理萬機的,他是如何給他們發工資的呢?那些遠離京城的官員又是如何領工資的呢?

古代發放工資的機構

首先要說的是古代沒有銀行,他們那時候發工資不叫工資而是“俸祿”,他們雖然沒有現在的銀行,但是他們有類似於銀行的發放俸祿的機構,這個機構像我們現在的銀行一樣是遍佈各地的,各地又有這類機構的分支,這個分支就是古代朝廷在地方的辦事處,官員可以從這裡領取領俸祿的憑證,相當與我們現在的“工資條”然後在到指定地點領取俸祿。

而這些機構的收入來源則是各地上交的賦稅,所以在古代交通雖然不方便,地獄還遼闊,官員又眾多,但是他們根本不用擔心放工資的事,朝廷也從未出現拖欠俸祿或者是不予俸祿的。

古代發放俸祿的形式

古代發放俸祿可不是像我們現在一樣是直接發錢或者是真金白銀的,而是以糧食為主,在加一些布匹或者一些生活必須品為輔,有時候為了減輕俸祿方面的開支,會給一些官員劃撥土地,用來抵扣俸祿。而俸祿的多少則是按照官員的官階來給的,有幾千斤糧食的也有幾萬斤不等的。

而這麼多的糧食官員們不可能自己去領的,一般都是讓自己的家僕拿著他的“工資條”去領的,所以到了領俸祿的日子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的,當然,他們那時候也有送貨上門的服務。官員收到貨後,給一些腳費就可以了,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快遞費,這個最出名的一個故事就是唐代監察御史李畲了。

一次,差役照常給李畲送俸祿,巧好他的母親在家,他的母親就叫人拿稱來稱,發現多了三石糧食,他的母親為人一向正直,便問差役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倉庫人員為了巴結李畲,便在李畲糧食出庫時不把高出鬥口的部分刮平,也從不收快遞費,李畲母親知道後不僅命差役把多餘的糧食和快遞費都帶回去了,還責備了李畲。其實李畲也是不知道這個事的,他知道後就去懲罰了倉庫管理員的罪。

古代發放俸祿的時間

我們現代都是以月為單位的,古代則不是,漢朝時期,他們是按照年薪發放的;隋朝時期是按季度發放的,一年發兩次,分別是春季和秋季;魏晉時期,縣令以上的官員則是按月發放的。

逢節假日、換季或者有功勞時,古代也會發放高溫費等,當然他們不是發高溫費,他們是發冰塊,冬季是放木炭。

其實到了宋代,古代也開始慢慢出現紙幣了,當時稱呼為“交子”,之後紙幣就開始慢慢代替以“糧食”為主的俸祿了。


貓眼觀史


咱們今天月底發工資,直接通過銀行轉賬,然後直接到銀行去取錢查賬,非常的方便,那麼在沒有電子通訊技術的古代,朝廷官員的俸祿以唐朝為例(宋朝發明紙幣,到後來明清兩朝發工資基本都是發紙幣),年薪通常都是幾十兩銀子,各地要撥發俸祿到官員手上是非常不方便的,那麼當時數萬的官員衙役,分佈在全國各地,朝廷是怎麼給他們發工資的呢?

其實我們今天有銀行這樣的機構,在古代其實我們也是有類似機構的,看古裝劇我們常會聽到庫銀這個詞,國庫在當時就相當於銀行這樣的機構,當然這是不對民間百姓開放的,通常官員們到了該發工資的時候,就會自己到國庫去領工資,可能讀到這讀者們就會想這部胡說嗎,古代交通多不便利,到國庫去領錢,一去一回平時不用上班啊?其實國庫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就在皇城有一家,其實在各地區各省都是有分號的,所以其實官員們領工資都只是到最近的地方國庫去領工資的,這樣就會方便了很多,到了年末各地國庫在把當年的收支彙總上去,給朝廷做一個統計。

這裡我們插個嘴,其實在古代雖然是中央集權,但是中央是有中央國庫,地方有地方的,每年地方的稅收除了給官員們發工資,賑災,修建這一類,也有一部分要上交到中央的,中央國庫有根據各地情況進行調度,哪有個天災人禍就中央撥款接濟下,同樣的,就像蒙古叛亂時,中央國庫也沒錢,於是就下令各省通過各類稅收,富商捐助湊錢,然後再調配到前線做為軍餉,古代國庫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運作的,雖然我們不能說他多麼便捷,但是在那個時代,是具有科學運作的原理的,但是同樣這樣的系統容易滋生腐敗。

中國自古有學而優則仕這樣的說法,其實說實話單看工資,其實像明清官員的工資不算高,宋朝當官的都是暴發戶,清朝一品文官的年俸也才180兩年俸,單靠這些要養活一大家人,一堆僕人有點拮据,沒錢的官員難免就會貪汙,統治者自然是知道這一點的,於是就有了養廉銀的出現,也就是說官員們好好幹,不要貪汙,年底給你們發獎金,清朝二品文官的養廉銀是16000兩,除此之外古代官員的收入還在有其他各種各樣的成分,糧食絹帛(也存放在國庫),土地房子,也就是說吃穿用度政府全包,當然有時候也是折算等價的錢發了。

在宋朝以前工資通常是一年一發,半年一發,因為取錢不易。直到宋朝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質貨幣交子,這樣的情況才有所改變,後來到了清朝晚期,由於物價飛漲,貨幣貶值速度變快,所以朝廷為了省錢通常就不在給官員們發俸糧,就一併折算成現金支付了,所以雖然我們看晚清時期,位居高位的官員貪汙腐敗,但是小官們大多過得是很清貧的,還整日提心吊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