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陈永恩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很多人都会发现关于古代官僚的工资待遇历代都不相同,总的来讲,高级官僚的合法收入——俸禄其实往往就要远远胜过普通的自耕农的全年收入,更不要说高级官僚还有各项补贴乃至灰色收入,至于中下级官僚,他们的俸禄也不低,一般来讲都是普通自耕农的好几倍。

历代王朝俸禄当中有部分就是粮食和一些其他东西,比如唐代的俸禄当中会包含一些绢布丝绸也可以当做俸禄算,在唐代,朝廷制定过许多收税的法规,其中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家里该交的税如果实在筹不出来,那么就可以用家里面织的布、绢来充数,这么一来,真正的俸禄也就掺杂了大量所谓“等价”的其他东西了。

但是,这就给许多现代人带来了一些疑惑,那就是这么多的绢布粮食,古代又没有支付宝、银行等业务,而且似乎靠着京城还好,可以发“现金”,但要是在边缘地区,那可怎么办啊,派人押送“快递”业务吗,那也太耗人力物力了吧:一路上人吃马嚼的,得空耗多少国力啊,更何况这样送过去得要猴年马月啊。

实际上,并不存在现在许多人推测的通过“快递业务”进行押送“工资”给边远地区为官的人,这里以宋朝乃至宋朝之前为例。

在宋朝,由于右文抑武政策的持续发力,大宋对于文官极为优待,往往给予惊人的俸禄与福利,而且宋代有鉴于五代军人乱整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因此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与整治: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之后,还特别增设了地方通判进行系列监督,此后对于地方财政进行严厉规定,不允许地方自留大量财物,而是坚决的要求将当地税赋中的大部分全部交给中央朝廷所在的京城国库,那么还有一小部分是作为行政开支留在地方府衙库房之中等待取用,这里的行政开支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其实就包含当地官员的俸禄发放。

一旦当地出了事,行政总开支入不敷出了,当地官员往往就暂时没有俸禄可以领了,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持续多久,只要国家还能够正常运转,在上一级地方政府的参与命令下,周围的州府也都会给予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就比如说四大名著当中的《水浒传》就写得非常清楚,一旦大宋的哪个州府缺粮了,往往要在上表朝廷之后,得到上级政府的同意后,才去隔壁的州府进行请求支援。

我们再来说一下大明朝和大清朝,在大明朝早期,用一种非常时髦的办法来发工资俸禄——用“纸币”来支付。与宋代类似,大明朝收税的时候也会收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各样折价的东西,但是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个不喜欢官员的君主,所以他给官员制订了很苛刻的工资水平,接着又用所谓的“大明宝钞”来支付官员的工资,“大明宝钞”由于缺乏正常的贵金属储备,滥发纸币的下场自然而然导致“大明宝钞”如同废纸,官员们叫苦连天,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再也看不到纸币的影子了。

在明中期以后,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白银普遍为百姓所接受;至于在清,货币因此基本变成了白银,虽然也有铜板发行,但白银的流通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在这种时候,大清朝就开始发放用白银支付官员们的工资了,白银比起粮食和绢布要靠谱许多,方式也与宋朝类似,大部分是从地方库房进行分配后,拿了就能用。


无笔


真是替古人操心啊!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跟现代类似,各级官员虽由上级任免,但工资都在地方领取,由地方财政支出,不可能由中央一一发放。

以宋朝为例,宋朝实行差遣制,知县及以上级别的差遣职务都由朝廷统一任免,从中央到路、府、州、县这几级的官员都是如此。

北宋巅峰时,全国有20多个路,200多个州,上千个县,从中央到地方州县,朝廷任免和管理的官员达数千上万名,这种超级集中的干部管理体制比如今还要严格。

这么多的官员,他们的俸禄如何发放?

宋朝的地方官员俸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正俸(相当于基本工资),二是职钱(相当于岗位津补贴),三是职田(相当于田租)。


1、正俸,即基本工资,一般按照官员级别核定,列入地方预算,朝廷核定标准后开具介绍信,官员担任后凭介绍信在地方支取工资。

2、职钱,即岗位津补贴,一般按照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核定,宋朝实行职务和差遣分离制度,即便是同一品级,由于担任的差遣职务不同,职钱高低也不同,类似岗位津补贴。

3、职田,即由官方配给地方官员耕地,可供他们出租给佃农耕种,自己收取佃租,而且可以免纳赋税,职田的面积一般根据官员级别界定,面积越大,收益越高,这是地方官专属。

无论是俸禄的哪一部分,凡是地方官员,其俸禄全部由所在地方财政支出,直接在地方领取,具体形式也不完全是现钱,而是由现钱、粮食、绸帛等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官员调动后,手持介绍信到新任职地领工资。


至于职田,当然是在任职地配备,一旦离开任职地,职田就要收回,到新的任职地再重新配备,但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般是没有职田的。

所有这些俸禄,凡是按照规定由朝廷统一发放的,都在中央领取;但凡到地方任职的官员,无一例外都由朝廷核定标,地方财政发放,方便易行。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一统王朝,而且采用郡县制度,各地官员都由中央任命。雇人干活,就要付工钱,具体到国家机器上就是俸禄。

而在古代没有完整地银行金融系统,更没有微信支付宝转账,那么官员是如何领到自己的工资呢?是全部到都城领取,或者皇帝派人下来发吗?

不是的。事实上古代有一整套完整的俸禄制度,保证了官员工资的正常到位。

具体操作为:

1、首先,工资不一定是钱

在当时货币体系还不完善的时代,完全的货币时代还没有到来,因此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以物易物的交易,而且,当时的百姓向上交的赋税也不是钱币,更多的是实物,比如粮食、丝绸、布匹等。

所以官员更多时候,领到的俸禄就是实物。

郡县制推行后,皇帝会向各地派出办事机构,作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这些监督机构在旅行监察职责的同时,也充当着办事处的作用。官员在领取俸禄时,就需要到这些办事处领取折实,相当于粮票等凭证。

领取折实后,凭折实到朝廷制定的地方领取粮食等实物。历朝历代发放俸禄的机构都不同,唐代发放的办法,在《唐六典》等书中有记载:京朝官的禄米、布帛等,由司农寺属下的太仓署负责发放,地方官员的禄米、布帛,由各州郡仓曹负责发放。发放时间是半年一给,一年两次。

到了宋朝,官俸的领取凭证称"券历",内含各种以实物形式发给的补贴,通称"给券",具体名目有馆券、驿券、仓券等区分,均由持券者到指定地点领取。

明朝就很有意思了,明代官俸折实的花样特别多,总是受禄者吃亏,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国库中堆积着大量西洋带回的香料胡椒等物品,一度作为官员的俸禄进行发放。

2、其次,朝廷不一定发钱

这种情况在古代确实不多见,但是也是存在的,比如北魏前期。

我们看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李尚书工作中犯了错,太武帝拓跋焘龙颜大怒,下旨罚了李尚书一年的俸禄。

其实这是一个明显的史实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冰敬碳敬养廉银什么的统统没有。

那官员吃啥喝啥呢?问得好,当时的北魏还未完全成为封建制度的政权,还保留了大量的游牧民族的残余。北魏朝廷规定,官员的俸禄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什么意思,就是放任官员去抢夺和搜刮百姓,这是北魏官员的生财之道!

有幸的是,后来的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完成封建化进程,官员也有了固定的薪水。

3、最后,官员不一定需要俸禄

这里指的是朝廷统治的羁縻地区。

历朝历代,羁縻地区占到了王朝统治区域的很大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官员虽然都是朝廷来任命,但是基本都是当地的部落首领。

虽然挂着朝廷官员的头衔,但是他们是真正的独立王国,部落首领就是国王。他们平时除了承认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定时向朝廷上贡,朝廷很少直接干预羁縻地区内部事务。

因此,关于官员发钱的事,朝廷大多数也是以赏赐的名义给了部落首领,这和俸禄性质上不一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这个问题问得好,好久没答题了,试着说说这个问题。古代官员众多,没有银行,也没有现代的物流,各地的官员们怎么领到钱,是个问题,一般是到京城去领取俸禄,比较麻烦,比如康熙时给蒙古各部亲王、郡王等贵族的俸钱,需要他们亲自到京城领取,发工资的时间还是六月最热的时候,经常中暑,康熙二十年,朝廷为表示体恤蒙古各部贵族,决定把俸钱运到张家口,让蒙古王爷们去张家口领钱,蒙古王爷们不用在大热天的跑去北京晒太阳了。

此外,古人有古人的智慧,为了让各地的官员能够按时领到工资,也是发明了很多的办法的。来看看我们古人的智慧吧。

为解决远距离发工资不方便的问题,唐朝发明了职分田的方法。职分田按照官员等级分配田地,最高级官员可以分到12顷,最低的也有50亩,官员自己找人去耕种,当然,为了防止官员趁机捞好处,朝廷规定不准地方官去找有田产的人去耕种职分田,只准找“浮户”(没有田产的人)去耕种,这样官员就不能借机去侵占租种职分田的佃户的田产。

职分田的收入,基本上可以保证官员的吃饭问题,同时规定:职分田不准出售,卸任的时候要移交给下一任官员,所以职分田不是官员的资产,官员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宋朝更厉害,朝廷为保证地方官的工资发放,专门在各地设置了“俸户”,将每个县里的中等财产的家庭选一部分出来成立“俸户”,每个俸户每月给官府上交500文钱,为保证俸户能够稳定的给地方政府上交俸钱,凡是被选为俸户的家庭,可以免除给官府正常的上交两税,还可以免除傜役,即不用缴税,还不用去给官府干活,所以这是一个优差。

宋朝对职分田也有一些改革,宋朝商品经济发达,钱比实物更管用,所以当时职分田的耕种的粮食收获以后,由当地政府将境内所有官员的职分田的收获统一收入官仓,再统一出售,所卖得的钱按各级官员的职分田的多少折价用钱支付给官员们,这样免去了官员去催缴职分田的佃户的田租,趁机欺压老百姓的问题。

当然,这些方法还是不能解决官员领工资的问题,为了保障工资的发放,古代是有专门的俸料库之类的东西的,每月是可以从地方上的仓库领钱的,有时还因为领钱时闹出事情来。《明史》记载,明武宗的时候,一批锦衣卫去仓库领俸钱,仗势横取,搞得仓一片狼籍,当时主持仓场的官员把锦衣卫们抓起来打了一顿,结果这批锦衣卫向皇帝告发仓场官员殴打皇帝的禁卫官,这个仓场官员被下狱流放。


只爱潘多拉


在没有汇款转账等技术服务的古代,“发工资”这桩现代人看来简单的事,却是桩技术含量十足的折腾事。放在不同经济水平的王朝里,这个折腾事,也是各有各的招数。

首先比较简单粗暴的,就是汉朝。俸禄一年一发,所以叫“年俸”,工资额以粮食来结算。所以汉朝形容官员品级时,常是“年俸XX石官员”。不过具体执行起来,也不止发粮食。汉朝的赋税里,就有收取钱币的算赋。所以西汉政府发工资,也经常把粮食折算成钱。到了东汉时,干脆改成“钱谷各半”,京城以及各地大小官员,每年固定时间,在所在地指定仓库领取钱粮。

比如东汉末年曾担任安喜县县尉的刘备,他的年俸当时是一百石,理论上说“半钱半谷”,但在东汉兵荒马乱的年头,粮价月月飙升,基层官员拿到手的粮食,常见一半都不到,其他的只能用货币凑数,基本上发钱的速度,远比钱贬值的速度慢的多。领工资时这钱还能买一斤粮,转天半斤都买不上。在鞭打督邮出去闯天下前,三国枭雄刘备早年的小官生活,就是这么清苦。

到了晋朝时,工资发放就复杂了一些,以《晋百官注》的记载,晋朝县令级别的官员,工资已经是按月发放。形式和汉朝差不多,定期去指定仓库领。县令年薪四百斛米,折合成每月,变成领十五斛米外加两千五百钱。等于是每天领五斗米。大诗人陶渊明做诗人时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悲愤的就是这事。

但千万别以为,悲愤的陶渊明县令,就只有这点工资。晋朝发工资的另一个办法,是“官占田制”,只要是官员,就可以按照品级领一块田,所有权归国家,田里收成归个人。还可以驱使衙门里的属吏给自己种田。陶渊明做县令时,也分到了三顷田地。所以悲愤辞官的陶渊明,喊完“不为五斗米折腰”后,却也一度赖在任上不走,眼巴巴算秋收的日子。走?那得收割完庄稼,结清工资后再走。

当然,这种发工资的方法,虽说拿钱方便,但也杂乱无章。到了唐朝时,就变得更正规了。《唐六典》记载,唐朝的工资发放,改成了半年一发,京官工资由太仓署发放,地方官的工资由各州郡敖仓发放。除了发禄米和钱外,主要还是发绢帛。拜唐代突飞猛进的纺织技术所赐,
绢帛在唐代已是硬通货,十贯以上交易就要用绢,一匹绢折合500钱。所以,每到发工资的日子时,唐朝官员家的仆人们,就常见大车小车,吃力把绢帛往家来。

不过如果唐朝官员们肯出点钱,领工资也不一定这么吃力。长安城的太仓,只要官员支付“脚钱”,就有“送工资上门”的服务项目,《朝野佥载》记载,唐朝清官李畲 领工资,就是由太仓派脚夫送到家里来。李母为表达儿子清廉品格,拒绝太仓讨好,坚持结清“脚钱”。而《旧唐书》更记载,太仓门前更有大批脚夫,专以“送工资上门”为业。领工资,都领出火爆产业。

至于晋朝时的“占田”,唐朝的规矩也变了,改成叫“职分田”,且允许官员们佃租给农户耕种,是为官员们的另一份收入。到了宋代,又变为了更优厚的“职田”。

而除了职田外,北宋官员的其他工资收入,看上去也十分丰厚,除了每月的“正俸”外,还有各种补贴。宋朝的官员们,可以凭着朝廷发放的“券历”,在指定的地点领取补贴。比如北宋“包青天”包拯,开封府尹任上,以《宋史》统计,仅每年凭券领取的额外“公使钱”就有一万八千贯。而北宋淮南一个州的赋税,也不过一万五千贯。北宋高官的待遇,不算基本工资,就已这么吓人。

不过,这吓人的工资水平,也只限于高官阶层,基层的官员,还是一个赛一个苦,比如这津贴,就是各种不靠谱。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时,拿着官府的“券历”领补贴,结果却领来一堆卖酒用的包装袋。可怜苏东坡大文豪,每个月只好把钱装成三十袋挂房梁上,每天节衣缩食用一袋,过得十分清苦。南宋学者周密《浩然斋雅谈》里,也记载了不少小官典当度日的惨状。

到了明清年间,特别是号称官员俸禄低的明代,领工资的方式也没发生变化,依然以米粮和钱为主。但明朝前期比较悲催的是,官员们要领的米粮,相当多都要折成纸钞,而纸钞贬值的速度更是飞快。所以特别是京城中小级别的官员,常见清苦不堪。

15世纪中叶时的明朝,还常用外国进贡的苏木胡椒货物顶工资。赶上货物行情看涨的年头还好,倘是货物贬值,那更叫官员们叫苦不迭。

一直到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后,明朝至清朝的官员工资,改为货币与米粮支付,情况才稍好些。清代时又有了“养廉银”,清代正七品官员的年俸是45两,远高于明朝的25两。至于“养廉银”呢?养廉银的发放,是地方财政拨钱,全看地方府库的家底,所以在穷地方做官,困难可想而知。

当然,看上去清苦的明清官员,有一点可不苦,在极其发达的科举制下,有功名的明清官员们,兼并土地逃税也都更轻松。看过《儒林外史》就知道,只要功名在手,土地钱粮都是坐着就来。官员们苦哈哈熬几年,家里头就土地连成片。就靠这隐形福利,再苦再累?也远比老百姓幸福。


历史风云录


现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简直是太便利了,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单位直接通过银行转账就把工资打进了银行卡,而且通过手机软件或者短信提示,我们就知道工资有没有到账了,但是在没有通讯设备的古代,朝廷是怎么给官员们发工资的呢,毕竟在古代也可以说官员们都是给皇上打工的吗。

古时候发放工资没有线上转帐,当然也不可能由各地官员到月了就去国都领俸禄,不然都不用干别的了,半个月去半个月回,刚到家又到了下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了,那么古代官员们的工资是怎么发放的呢?

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秦朝之前的分封制以及建立郡县制的秦朝之后。

分封时期

秦朝之前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是由部落大联盟演变出来的朝代,由最大的部落进行领导,其他部落属于依附的状态,这些依附的部落受到中央的分封,从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再到平民和奴隶。

因为那个时期还没有全国流通的货币,所以俸禄都是以土地收成为主,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一级一级的下发,各级统治者除了自己剩余的土地收成之外,还有分发给下级土地的提成。

所以当时官员的俸禄并不是由上级进行发放,而是通过自己管理的土地的营收以及下级的供奉,而因为分封制都是世袭的,所以又被称为世卿世禄。

秦朝建立郡县制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实行了郡县制,各地的管理者变成了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而官员对于自己的属地只有管理权没有统治权,他们的俸禄是上级也就是中央政府规定好的。

这就涉及到我们题目中的问题了,并不是由各地方官员去京城去取的,在各个朝代都是有国库的,而且这个国库并不是只有一家在京城,他在各个地方行政单位都是有分店的,而地方官员 到了领取俸禄的时候,直接去离得最近的地方库领取就行了。

每一个朝代呢,发放的俸禄也是不同的,比如汉朝就是银两,黄金(其实就是铜),如果官员想要粮食的话,也可以根据市价给官员换成粮食;再比如唐朝,唐朝是以银两为主,再加上一些珍贵的丝绸等其他制品为辅助的俸禄内容。

当然啦,不仅仅是俸禄,很多官员的生活依仗还有朝廷的赏赐等等的方式,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都是最适合他们所处的时期,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更需要感谢我们的先辈们,带给了我们和平富足的生活。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古代的官僚系统是十分庞大的,官员遍布全国,空间上的广度是非常大的,那么官员的薪水问题要怎么样解决呢?毕竟古代货币制度是非常复制的,很长时期内都没有货币流通,更不用说存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普遍的银行了。但是既然官员制度是完善的,那么俸禄制度就一定是跟随着发展的。要知道找人干活就得给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那么朝廷会如何将俸禄发到全国各地的官员手中呢?实际上不同时期是有不同方式操作的。春秋战国之前,官员的俸禄比较单纯,就是田邑,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土地,这就是他们的收入。随着时代的进步,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另一种俸禄形式,即实物俸禄,它是作为土地的一个补充出现的。到了汉朝就开始出现了货币形式的俸禄。

实物也好,货币也好,再发到官员手中就不会像土地那么简单,就必须有一个部门专门来分发工资。我们以唐朝为例来说明,唐朝时期的俸禄制度已经是非常完善了。

俸禄的主要发放形式就是钱帛和粟米以及土地。同样的,土地的话比较好解决,当时的土地分为永业田和职分田,还有一个公廨田(这个不太常用),永业田和职分田都是按照官职大小、内官外官来设定,一般是逐级降低的。

除了土地之外,官员的主要俸禄就是月俸和禄米。月俸主要是俸银, 在唐初是分很多项的,也因此比较混乱,容易被投机分子钻了空子。比如一名正一品的官员月俸8000,食料1800,杂用1200,还有96名防合等。到了唐玄宗开元时期,就将这些全部放在了月俸中,“令百官防閤、庶仆俸食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因此一品官员月俸钱31000贯。

而禄米则是按年算,比如一品官员是700石,依次递减。外官比同等级的京官再降一等。如果没有粟米则以盐代替。到了唐中期之后,官员的福利还有很多别的形式。官员的俸禄形式是跟着税收的形式变化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发放俸禄的部门就是户部,掌全国的户籍、土地、赋税、俸禄等,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和财政部。其有四属:户部、度支、金部和仓部。其中俸禄的审核发放就在金部和仓部。

金部主钱帛,仓部主粟米。

百官领月俸的时候要带着自己的符、牒到相关部门领取月俸,一般按季度来领,到时候金部会下发110只木契到太府寺和有关部门,木契和符、牒对上,则官员就能在太府寺有关的部门领到月俸。月俸里面并不只是货币,还有缣、帛。

而百官的禄米则是一年领两次,分别在春天和秋天领取,也是有专门的符、牒,仓部下发100个木契到司农寺和相关仓库与部门。木契和符、牒对上后,官员就可以在司农寺相关仓库领到禄米,

这些部门之间都是根据符、牒和木契(分雌、雄)作为凭证取得联系,然后实现官员俸禄的发放。

这一整套程序走下来,保证了俸禄的及时和准确发放,可以说是相当完善的。随着时代继续往前走,制度只会越来越完善,总之,官员的俸禄发放完全不是问题。古代有古代的办法,现在有现在的办法。不管是铜板、银子、纸币还是粟米、布帛、盐都能发放到官员手中。


尚宫女史


现代财政讲究收支两条线,也就是说所有的收入先要上缴国库,然后再从国库中支出。这需要一个非常成熟的资金结算体系。所以有些人才会形成困惑,觉得古人没有办法进行财政拨付。

但在古代财政的运作,采用的是就地收支原则。其实原理非常简单,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在应对本地财政支出之后,有剩余,则向中央财政移交,有亏空,则请中央财政调拨。

那么地方官员的收入如何发放?

首先,地方官员的收入不完全是金属货币。实际上在早期的时候完全是实物。到清代的时候,既包括银两,也包括粮食。因此不需要全部用货币来支付工资。

其次,官员就地收支,直接从税收当中支出自己的工资,不需要中央政府调拨。税收是逐层递交的,在交税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就同时将官员的工资支付了。古代的官员都是采用年薪制,税也是一年一交。举例而言,某县令收税的时候,扣除所有公务支出之后,全县一共收了银500两,粮食一千担。而县令的工资为50两白银加一百担粮食。那么县令只需要向上级政府移交450两白银和900担粮食,然后将相关的账目上报即可。

最后,税收向上调配的成本实际上是由民众承担的。古代有劳役制,就是为政府做义务劳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为政府运输税收。清代的时候,往往采用缴纳地方附加税的方式来免除劳役。换句话说,缴税者承担税收的运输成本。

就地收支最大的问题在于给了官员贪腐的机会。地方官员巧立名目设立各种附加税,同时虚报支出,就可以直接套取税收,这实际上是古代官员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现代财政强调收支分别核算,以防止官员上下其手,从中渔利。


用户4325101516


我们得庆幸我们活在现在这个社会,就是不出门,只要你有能力钱都可以自动到你口袋里,因为我们有银行转账、微信转账等等;然后吃饭也有美团外卖、饿了吗等等直接送到家门口;公交更不用说了滴滴打车等等无论你人在哪,滴滴一下马上就到。

在来反观一下我们古代时期,交通除了马车、自己骑马、人工轿车还有啥,而且这些交通的速度与我们现在的交通速度是根本没法比的,不然就没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了。而在古代一个国家,就算只是在京城,官员都有很多,皇帝有那么多工作要做,日理万机的,他是如何给他们发工资的呢?那些远离京城的官员又是如何领工资的呢?

古代发放工资的机构

首先要说的是古代没有银行,他们那时候发工资不叫工资而是“俸禄”,他们虽然没有现在的银行,但是他们有类似于银行的发放俸禄的机构,这个机构像我们现在的银行一样是遍布各地的,各地又有这类机构的分支,这个分支就是古代朝廷在地方的办事处,官员可以从这里领取领俸禄的凭证,相当与我们现在的“工资条”然后在到指定地点领取俸禄。

而这些机构的收入来源则是各地上交的赋税,所以在古代交通虽然不方便,地狱还辽阔,官员又众多,但是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放工资的事,朝廷也从未出现拖欠俸禄或者是不予俸禄的。

古代发放俸禄的形式

古代发放俸禄可不是像我们现在一样是直接发钱或者是真金白银的,而是以粮食为主,在加一些布匹或者一些生活必须品为辅,有时候为了减轻俸禄方面的开支,会给一些官员划拨土地,用来抵扣俸禄。而俸禄的多少则是按照官员的官阶来给的,有几千斤粮食的也有几万斤不等的。

而这么多的粮食官员们不可能自己去领的,一般都是让自己的家仆拿着他的“工资条”去领的,所以到了领俸禄的日子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的,当然,他们那时候也有送货上门的服务。官员收到货后,给一些脚费就可以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快递费,这个最出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唐代监察御史李畲了。

一次,差役照常给李畲送俸禄,巧好他的母亲在家,他的母亲就叫人拿称来称,发现多了三石粮食,他的母亲为人一向正直,便问差役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仓库人员为了巴结李畲,便在李畲粮食出库时不把高出斗口的部分刮平,也从不收快递费,李畲母亲知道后不仅命差役把多余的粮食和快递费都带回去了,还责备了李畲。其实李畲也是不知道这个事的,他知道后就去惩罚了仓库管理员的罪。

古代发放俸禄的时间

我们现代都是以月为单位的,古代则不是,汉朝时期,他们是按照年薪发放的;隋朝时期是按季度发放的,一年发两次,分别是春季和秋季;魏晋时期,县令以上的官员则是按月发放的。

逢节假日、换季或者有功劳时,古代也会发放高温费等,当然他们不是发高温费,他们是发冰块,冬季是放木炭。

其实到了宋代,古代也开始慢慢出现纸币了,当时称呼为“交子”,之后纸币就开始慢慢代替以“粮食”为主的俸禄了。


猫眼观史


咱们今天月底发工资,直接通过银行转账,然后直接到银行去取钱查账,非常的方便,那么在没有电子通讯技术的古代,朝廷官员的俸禄以唐朝为例(宋朝发明纸币,到后来明清两朝发工资基本都是发纸币),年薪通常都是几十两银子,各地要拨发俸禄到官员手上是非常不方便的,那么当时数万的官员衙役,分布在全国各地,朝廷是怎么给他们发工资的呢?

其实我们今天有银行这样的机构,在古代其实我们也是有类似机构的,看古装剧我们常会听到库银这个词,国库在当时就相当于银行这样的机构,当然这是不对民间百姓开放的,通常官员们到了该发工资的时候,就会自己到国库去领工资,可能读到这读者们就会想这部胡说吗,古代交通多不便利,到国库去领钱,一去一回平时不用上班啊?其实国库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就在皇城有一家,其实在各地区各省都是有分号的,所以其实官员们领工资都只是到最近的地方国库去领工资的,这样就会方便了很多,到了年末各地国库在把当年的收支汇总上去,给朝廷做一个统计。

这里我们插个嘴,其实在古代虽然是中央集权,但是中央是有中央国库,地方有地方的,每年地方的税收除了给官员们发工资,赈灾,修建这一类,也有一部分要上交到中央的,中央国库有根据各地情况进行调度,哪有个天灾人祸就中央拨款接济下,同样的,就像蒙古叛乱时,中央国库也没钱,于是就下令各省通过各类税收,富商捐助凑钱,然后再调配到前线做为军饷,古代国库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运作的,虽然我们不能说他多么便捷,但是在那个时代,是具有科学运作的原理的,但是同样这样的系统容易滋生腐败。

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说法,其实说实话单看工资,其实像明清官员的工资不算高,宋朝当官的都是暴发户,清朝一品文官的年俸也才180两年俸,单靠这些要养活一大家人,一堆仆人有点拮据,没钱的官员难免就会贪污,统治者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于是就有了养廉银的出现,也就是说官员们好好干,不要贪污,年底给你们发奖金,清朝二品文官的养廉银是16000两,除此之外古代官员的收入还在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成分,粮食绢帛(也存放在国库),土地房子,也就是说吃穿用度政府全包,当然有时候也是折算等价的钱发了。

在宋朝以前工资通常是一年一发,半年一发,因为取钱不易。直到宋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变,后来到了清朝晚期,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速度变快,所以朝廷为了省钱通常就不在给官员们发俸粮,就一并折算成现金支付了,所以虽然我们看晚清时期,位居高位的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小官们大多过得是很清贫的,还整日提心吊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