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煙鎖池塘柳”,考生:“太難,太難!對不出來!”,結果成狀元!你怎麼看?

瓜太郎


好大喜功乾隆帝

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君王之一。之所以最高,一來在於乾隆初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達到最後一個巔峰,二來則要歸功於小說家們的積極宣傳。

歷史上的乾隆帝以好大喜功著稱。乾隆帝確實有一定的聰明才智,加上有幸成為清帝國的最高掌舵人。因此,乾隆帝藉此機會開始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些行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文治方面。乾隆帝開始修書,並且頻繁創作詩歌,根據專家統計,乾隆帝一生共計創作詩歌四萬多首。四萬多首詩歌是個什麼概念?人一生倘若活一百歲,並且出生當天就會作詩,一天做一首,也不過三萬六千五百篇。而乾隆帝一生作詩四萬多首,可見一天作詩十幾首的情況是司空見慣了。因此個人懷疑:乾隆帝的這些詩,自己做完後,能記得幾首?

武功方面。乾隆帝在位期間參與了十場戰爭,即乾隆帝津津樂道的“十全武功”。

白卷狀元

乾隆帝在位期間,曾經有次科舉考試。選拔出的頭榜進士中,前兩位才華方面旗鼓相當,但是狀元只能有一個。

於是乾隆帝對兩位進士出了一幅上聯:煙鎖池塘柳——這個上聯在描繪一幅美麗畫卷的同時,還隱藏了五行因素,因此要求下聯也要符合這一點。

甲乙二進士面對這一問題,甲進士很乾脆表示:太難,太難,對不出來。主動表示放棄。

而乙進士則冥思苦想、沉吟半天,才表示想不出下聯。

正當周圍大臣以為乾隆帝會另出題目的時候,乾隆帝表示:欽定甲進士為狀元。

而這個故事,信息量很大,如果仔細挖掘,會發現,這個故事佐證了乾隆帝的好大喜功,同時也為大清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原因探究

個人感覺,從態度上說,正如魯迅先生所講:中華民族能延續至今,靠的正是埋頭苦幹的人。

故事中的乙進士,雖然也沒能答出下聯,但是,他是在經過一定的努力、一定的嘗試以後,見確實找不到合適下聯,才表示放棄,這種知難而上的態度,值得鼓勵和讚揚,這也是一種埋頭苦幹的精神。

而甲進士,就因為難而不做任何嘗試,就放棄了答題,這種取巧心態一旦形成風氣,無疑會敗壞幾代人。而甲進士主動放棄答題,無疑滿足了乾隆帝的虛榮心——乾隆帝會覺得:自己出的題目就是天下第一。因此,乾隆帝才欽點了甲進士為狀元。

乾隆帝作為大清的國家象徵,他的這個舉動,無疑起到了導向作用,最終,乾隆一死,嘉道中衰來了。


藤樹先生


煙鎖池塘柳,水漫金山寺。


葉落古城139


乾隆皇帝這個人很喜歡附庸風雅,一生寫詩無數,可是能讓人記住的卻一首也沒有,可見此人才學有多不堪了。

可是,不論才學有多不堪,卻也始終擋不住乾隆那顆追求文藝的心,反正寫得再怎麼不好,也總會有馬屁精給他拍馬屁。

對於乾隆而言,一時不聽別人拍馬屁,他就渾身難受,和珅為何能夠受寵幾十年?原因便在於他摸準了乾隆的喜好和小心思,所以一頓馬屁拍過去,樂得乾隆暈乎乎的,他自然也就更加受寵了。

乾隆喜好什麼呢?當然是喜好顯擺了。

這不,即便到了科舉殿試的時候,乾隆這位爺仍然沒有忘記附庸風雅,仍然沒有忘記好好顯擺顯。

據說在一次殿試上,乾隆原本只是想著好好地用幾個早已擬好的題來考究考究參加殿試的考生們的學問,可是他問完了,考生們也答完了之後,他又覺得不太滿意,也不知道應該點誰為狀元。

所以,他決定再加一題,誰給這道附加題一個好的答案,便點誰為狀元。

想了半天,乾隆愣是想不出來有什麼難題可以為難這幾個考生,正當他準備放棄的時候卻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一道好題,於是便笑呵呵地對考生說:“朕給你出個對子,你們給對一對,看看誰對的好,聽好了,煙鎖池塘柳!”

這“煙鎖池塘柳”自然不是出自乾隆之手,出於明朝陳子升《中洲草堂遺集》一書。

乾隆自詡風流,自然也看過這個對子,並且嘗試過對出下聯,只可惜呀,他的能力有限,無論如何也想不出一個好的下聯,最終只能放棄。

這幾個考生一聽完乾隆出的上聯,頓時臉色也是一變,這個上聯可是鼎鼎有名的千古“絕對”呀!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上聯不僅描繪出了一副池邊煙霧繚繞、楊柳依依,煙霧繚繞著楊柳,煙如楊柳,楊柳如煙的畫面,更重要的是上聯的五個字竟然囊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誰要是對得出來,恐怕也得是謝靈運那樣的“一斗之才”了。

他們在心裡吶喊著,太難了,太難了。

可是,他們卻又不得不對,因為這事關他們的前程,誰對出下聯,誰就可能成為狀元,這個誘惑沒幾個人能抵得住。

所以呀,他們只能眉頭緊鎖地想,使勁地想。

過了好一會兒,突然有一個考生出聲了:“皇上,這個對子太難了,太難了,我對不出來,我不對了!”

這話一出,頓時所有人驚愕地看向他,對出來可能就是狀元了,就這樣放棄?怕不是腦袋被驢踢了吧?

然而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乾隆在愣了一會兒之後,竟然笑哈哈地指著放棄對對子的那個考生說:“好,你就是朕的狀元了!”

乾隆這話一出,所有人更加驚呆了,皇帝你這是鬧哪樣?他都沒對出來,你就點他當狀元,這對別的考生不公平吧?

乾隆為什麼要點那個第一個說對不出“煙鎖池塘柳”這個對子的考生為狀元呢?乾隆當然有他的原因。

乾隆是誰?是皇帝呀!是一個怎樣的皇帝?是一個自詡多才多藝的皇帝,是一個一生寫了數萬首詩的皇帝呀!

可是,這樣一個“有才學”的皇帝想了很久都沒能對得出來,這時候如果讓幾個考生用了一點點時間便給對出來了,那乾隆這個皇帝豈不是很沒面子?乾隆是一個很好面子的人。

所以,他一看到有人說對不出來的時候,心裡很高興,果然不是朕不行,是這個對子真的太難了!

所以,他得趕緊結束這個對對子的題,萬一真有人對出來了怎麼辦?

於是,乾隆也就給第一個說不行的考生送了一份大禮——狀元給你了,反正將來能當多大的官也得看你的實際能力如何!

除此之外,乾隆點這個考生為狀元,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這個考生在經過了思考之後,確定自己對不上來了,於是及時放棄,這讓乾隆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品質。

第一是誠實,這是個不錯的優點。

第二是知難而退,懂得審時度勢,這樣的人將來到了官場之後,想來混得也不會太差,畢竟人力有窮時,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懂得審時度勢乃是為官不可或缺之道。

第三是敢為天下先,不論是為官也好,是平時處事也罷,難免總會遇到一些別人不願意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事,這時候便得有一個敢為天下先的人站出來,這樣的人到來官場之後或許也能夠成為一個能吏。

所以,這個第一個站出來說自己不行的考生反倒成為了最後的幸運兒,這就是命。


寧糊塗


從這件事看,乾隆皇帝也是有些小虛榮的。我試對一個下聯,自認為比目前公認最好的下聯“炮鎮海城樓”好些,請各位看官評價。我下聯是:

柳烰鎮江城(烰,音服,熱氣上升)

我認為“炮鎮海城樓”這個下聯平仄不對,五行雷同,意境牽強,不是最佳。我的下聯首尾迴環,平仄對應,五行相生,意境更吻合。

對子:煙鎖池塘柳–柳烰鎮江城

五行:火金水土木–木火金水土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感覺比《巧對續錄》中載的文句:“秋唫澗壑松”武句:“炮鎮海城樓”都好些。

附:乾隆出對傳說

傳說中,乾隆有一次主持殿試考試,其中兩名考生的卷子,難分伯仲,考官就交給了乾隆欽定。乾隆看完兩人的答卷,也覺得無法定奪。可是,他一抬頭,望見殿外的池塘,靈光乍現。乾隆想起了下江南晨遊西湖時,風拂垂柳,煙霧嫋嫋的景色,提筆便寫了:“煙鎖池塘柳”的上聯。第一名考生一看之下,大驚失色,連稱:“太難,太難,對不出來!”而另外一位考生,看了半天,才說對不出。乾隆看兩人都對不出下聯,得意地笑道:“無妨,是朕出的上聯太難了。”然後御筆一揮,將首先說“太難,對不出”的考生點成了狀元,而另外一位則點為了榜眼。








積善承德


答:這是一個民間故事,不是真事。

古代科舉制度是非常嚴肅的,豈能由某個人放了某個彩虹屁,哄得皇帝高興,就能成為狀元的?

這不就太兒戲了嗎?

不過,雖然不是真事,但人民群眾喜歡聽,說明這故事還是頗有生命力的,裡面的故事性還真值得說道說道。

故事說的是,乾隆年間舉行科考,有兩份卷子文采勢均力敵、難分高下,狀元和榜眼當屬這兩人,但誰屬狀元、誰屬榜眼,主考官無法定奪,只好請乾隆出面欽點。

在民間傳說裡,類似狀元和榜眼難於決擇的情況出現了很多次。

唐朝的都是“看臉”,誰帥選誰。

據說擁有狀元才的鐘馗就因為長得醜,落選了,憤然氣死,死而為神。

又據說大詩人羅隱也是長得醜,從此亡命江湖。

鹽梟世家出身的黃巢,也是長得醜,落草為寇,搞垮了唐政權。

宋朝喜歡看身體——宋太祖讓兩個文采旗鼓相當的考生摔跤,誰贏誰是狀元。

比乾隆晚出現的慈禧喜歡看名字,劉春霖的名字比朱汝珍好,慈禧就選了劉春霖。

……

乾隆治學廣博,琴、棋、書、畫、詩、賦、歌、辭樣樣出彩,選狀元可不會像宋太祖那樣粗鄙,也不會像慈禧那樣白痴,他想了個妙招,讓這兩個考生對對子,誰對得好,誰就是狀元。

嗯,出什麼對子好呢?

乾隆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自認為是無下聯可對的絕對,雲:煙鎖池塘柳。

這個絕對一出,其中一個考生立刻面色大變,雙拳抱拳,朝乾隆一拱手,說“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太難,太難!對不出來!告辭,告辭。”轉身走了。

另一個考生本欲張口應對,卻又覺不妥,眉頭一蹙,回思細想,反覆推敲,時如老僧入定,一動不動,時如瘋癲,如痴似狂,長思不得,最終口吐白沫,仰天暈倒。

那麼,這兩人都對不出下聯,該定誰為狀元呢?

按一般人的邏輯,第一位見了上聯,立刻當縮頭烏龜,應該是個懦夫、膽小鬼,直接淘汰。

第二位奮力應戰,雖然最終敗陣,但也殫精竭慮,精神可嘉,可以定其為狀元。

但是乾隆哈哈大笑,對考官說,把暈倒之人抬下!然後硃筆一揮,把先告辭那位定為狀元。

眾官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齊問:為什麼?

乾隆眉飛色舞地解釋道:“老夫,哦,不,朕這一個上聯可是絕對,天下人絕不可能有人能對得出下聯。第一位剛剛聽到,就秒懂其難,可謂高手中之高高手;第二位不其知妙,自不量力,白白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終於心力交瘁,可笑可笑!”

故事非常有意思,結局出人意外,卻也有幾分歪理在其中。

尤其是故事推出“煙鎖池塘柳”這一上聯,更引無數人躍躍欲試,挑戰乾隆,挑戰絕對,一旦對出,就以狀元自居,洋洋得意,其樂無窮。

故事也因此生命力極強,越傳越廣。

實際上,編故事之人是從明朝陳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遺集》中摘錄出“煙鎖池塘柳”這一上聯的。

而陳子升在書中已記載有他自己所對的三個下聯,分別為“燈垂錦檻波”、“烽銷極塞鴻”、“鍾沉臺榭燈”,都非常妙。


覃仕勇說史


煙鎖池塘柳,

雲遮月中桂!


雪落凡塵753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五六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就是號稱十全老人著名的打油詩,最後一句還是別人代筆的!從這首詩我們可以很明顯的得出結論:"煙鎖池塘柳"這種高大上的詩句是乾隆萬萬作不出的!




“煙鎖池塘柳”有多高大上呢?

“煙鎖池塘柳”可認為是歷史上的絕對,因其結構上五個字使用五行作為偏旁;意境上描繪了一個幽靜的池塘、綠柳環繞、煙霧籠罩!

同時,池塘是一個合成詞;煙字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霧如煙;霧隱藏了池塘和柳,而作者出句又用煙字隱藏了霧!

因此欲對出合乎五行並且意境相符的詩句實屬不易!



那麼,“煙鎖池塘柳”是誰的作品呢?

該句最早見於陳子升的《中洲草堂遺集》,是作為對句的存在!陳子升在四首《柳波曲》做了三個對句,皆以五行對五行!

分別為:

“煙鎖池塘柳,燈垂錦檻波。”

“煙鎖池塘柳,烽銷極塞鴻。”

“煙鎖池塘柳,鍾沉臺榭燈。”

本來詩中之對仗,若未單獨使用,不當作對聯看。但陳子升在詩的自序中寫到:“客有以‘煙鎖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屬餘為對句,因成《柳波曲》二首,與好事者正之。”

自此,“煙鎖池塘柳”成為了絕對,難倒了一批又一批的才子文人!



迴歸主題,乾隆以“煙鎖池塘柳”為上聯,讓考生出下聯!

可想而知,乾隆是把難題扔給了考生。自己作不出好下聯,想看看考生們幾斤幾兩,亦或者有其它想法在裡邊!

不出所料,“煙鎖池塘柳”一出馬,考生們就呆住了。畢竟難度擺在那裡,有個考生很乾脆:“太難,太難!對不出來!”直接徑直走開,選擇了放棄!

而其它考生竭盡腦汁,想了半天,最終一樣的結局,答不出來!有的人難得地憋出一句來,也是驢頭不對馬嘴,徒增笑料!

乾隆反而是很滿意,對考官說:直接走的那位考生就是狀元了!”考官不解,乾隆解釋道:“才高八斗者,也需有自知之明。煙鎖池塘柳乃絕對,此人不去庸人自擾,對不可為的事情不去一味強求,人才也!”


關於“煙鎖池塘柳”,大家有什麼絕妙的下聯呢?

我先來了個:“油鍋炸楊坤”!(某位網友的智慧)

大神們,出招吧!


瀚海說史


古往今來,選拔人才的方式在不停地變化,從禪讓,世襲,到推薦,再到科舉,這一步步走來,不僅讓人才的選拔更加的公平,也讓階級更加流動。

科舉的誕生更是讓寒門學子看見了希望,讓平民百姓明白了努力的方向,有多少寒門人士通過科舉變換門庭,成為了人上人,又有多少賢能人士也通過科舉進入官場,流芳百世。而據史料記載,在科舉開始後,中國曾經出現過近800位狀元,跟狀元有關的事蹟也數不勝數,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因為學會拒絕而變成狀元的神奇故事。

相傳在乾隆期間,有一次在江南科考,出現了兩位伯仲之間的才子,而乾隆則在他們兩個之間猶豫不決,無法決斷,他認為兩位都有狀元之才,但狀元只能欽點一位。

乾隆思來想去,決定還是以對對聯的形式來決定誰才是真正的狀元。其實乾隆是一位非常喜愛文學之人,雖然乾隆沒有什麼傳世的名作(只有一首剛剛入選小學生語文教材),但他寫的詩歌卻高達幾萬首,而且江南詩歌之盛由來已久,以對對聯來檢驗兩人文學修養與思維敏捷的程度,是相對公平合理的選擇,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人誰也沒有對出下聯。

因為乾隆出的上聯“煙鎖池塘柳”太難了。

這一句不僅從意境上描繪了一個幽靜的池塘裡綠柳環繞、煙霧籠罩的景象,五個字的偏旁還暗含“水金火木土”五行,所以要對上這短短的五個字不僅要暗含五行,還要符合這句的意境。

對那兩個人來說,要對出合乎五行且符合意境的詩句,琢磨一個月興許已經算是實屬不易,短短的面聖時間內,想要對出合適的對聯簡直是痴人說夢。而且這句在歷史上也可以說算是“絕對”了,這句最早出現於陳子升的《中州草堂遺集》,可直到乾隆時期也無人能對出來,所以乾隆也沒有指望兩個人能夠當場對出來,畢竟他也明白要對出這句難度有多高。

在歷史上,還有人提出五行不能同位相對,有合掌之嫌;更有人為了增加難度,甚至要求五字都是名詞(事實鎖字雖是兩用詞,但句中只能作動詞用),而這也為對出這副對聯增添了不少難度。而兩位舉人自然也明白自己面臨的處境。

果然,當中一人在聽完乾隆出的考題後,叩謝聖恩後,立馬掉頭離去,表示自己無法對出,而另外一人則在冥思苦想好半天后,才黯然離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乾隆居然欽點了第一位為狀元,這一變故讓在一旁的大臣也不得其解。

乾隆說:“我此聯為絕對,能一見斷定者,必高才也。”至少你還知道自己斤兩!應該表揚!

不得不說,乾隆還是非常有遠見的。

兩個人不同的解決方式卻讓其中的一個人成為了狀元,這個故事大概是想告誡大家,在遇到一件一看就不是自己能夠完成的東西時,選擇放棄,遠比選擇堅持一會後不得不放棄,要好得多。能夠及時的選擇放棄,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不做無用功,不去不撞南牆不回頭,也是一種明智。


歷來現實


煙鎖池塘柳,

霧繞山間松。


百姓家長裡短


說到對聯筆者第一時間想到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綽號對王之王的對穿腸和華安比對的經典橋段:

圖畫裡龍不吟虎不嘯,小小書童可笑可笑,
棋盤內車無輪馬無韁,叫聲將軍提防提防。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
雨雨風風花花葉葉年年暮暮朝朝。... ...

這個片段可以說是文化與娛樂的完美結合,它充分展現了對聯的魅力。對聯是我國特有的文字藝術形式,一直以來深受文人騷客的喜愛,同時是文人騷客們比拼才學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國曆史上曾出現過許多有名的對聯,而題主中所提到的“煙鎖池塘柳”就是千古名對之一,出對者則是明代才子陳子升,並非乾隆爺。這個上聯被稱為是史上最難對的對聯,幾百年來難倒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相傳乾隆爺曾以這個上聯為科舉考題,並選拔了一名狀元。


那一年乾隆爺下江南巡視科考,其中有兩名才子的才華相當,難分伯仲。乾隆便出了“煙鎖池塘柳”這個上聯。該上聯可謂難得的絕對,其偏旁包含了五行;刻畫出一幅深幽靜謐、煙霧繚繞的池塘圖景。其中一個才子聽說後立馬退下了,另一個才子思慮良久,終無結果。乾隆就親點先退下的才子中榜。眾人不解,問其故。乾隆說,此聯乃千古絕對,第一個才子一聽就反映過來了,說明思慮頗敏。此後這個上聯就此流傳開來,而一直也沒人能完美對上。

那這個上聯是不是無解呢?

也不是,據說科舉過後的幾年,有大清第一才子之稱的紀曉嵐,對出了“炮鎮海城樓”這樣貌似完美的下聯。據說此聯一出,立即傳為佳話。許多人認為此下聯堪稱完美,但是筆者不這麼認為。“炮鎮海城樓”初看之下,確實工整,但細細品味之後就會發現,此聯只是形似神不似,在整體意境上,卻千差萬別。

“煙鎖池塘柳”簡單的五字,難點在於字字嵌五行為偏旁,意境極為巧妙。經常能滿足五行但是沒意境,對聯沒了意境就失去了靈魂。比如網友們對出的:“深圳鐵板燒”!五行極為工作讀起來也非常爽口,但就不是那個味~~~

最完美對句:桃燃錦江堤

傳說在開封包公湖旁出土的一塊石碑上,就刻著這個對聯,下聯便是“桃燃錦江堤”!具體何人所做已經考究不到,桃對煙,燃對鎖,錦江堤對池塘柳。筆者認為,這才是堪稱完美的對法。格律、意境可以說全契合,偏旁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