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晴天
現在的古裝劇幾乎都是一個腔調在說話,而且根本不是在對話,而是自言自語,臺詞爛,念臺詞的功底也爛,爛到忍無可忍地步,我已經好多年沒看電視了,網絡上也很久沒看了,只是偶然家人看的時候瞟幾眼,給我感覺很沉悶無趣,別說看一集,半集都很難堅持,一直很奇怪這樣的東西居然有人追劇,臺詞說上句能猜出下句來,真侮辱智商,另外演員的臉也快分不誰是誰了,看起來男演員和女演員都一個樣子,我不會罵導演和演員,因為這是人家的工作,各種原因身不由己,而看的人就不可原諒,就是因為有了無腦追劇人,才導致資本不斷投資爛劇,如果人人都不看,電視臺就不會購買播放,網絡點播是零的話,電影網站自然關閉,老實說,中國有沒有影視根本無所謂
用戶3678542918742
確實,現在的內地電視劇,多數存在聽不清人物對白的情況,需要依賴字幕。但是八九十年代,還有本世紀初的絕大多數電視劇,沒有字幕,卻能聽得清清楚楚。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很多,但不得不說的是,正是因為字幕的大量引入,才導致了演員發音清晰度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這裡引入一個例子來類比。古時候,唱歌主要是民歌、戲曲和美聲,特點就是字正腔圓,聲音高亢。每個字都要求咬字清晰,絕不含糊。比方說唱“我”、“說”這些字時,嘴要張很大,圓形。而在近幾十年,才出現了通俗唱法,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流行歌。發音不再必須清晰,聲音不再必須高亢,不再禁止假聲。為什麼?很簡單,因為麥克風的發明。沒有麥克風就必然不會有流行歌。比方說如果周杰倫生活在古代(沒有麥克風和音響),他唱歌時連十米之外都聽不清楚。而唱戲或美聲,一百米外都能穿透。
老一輩喜歡聽字正腔圓,高亢有力。但是現代多數人更接受流行唱法。流行唱法更加自然,更加簡單,更加個性(不像美聲或民族幾乎都是一個腔調)。
不是因為古時候就不想唱“自然的”通俗唱法,實在是沒有麥克風和擴音設備。好了,電視劇的演員發音也是類似的道理。字幕的出現,使得發音清晰度不再那麼重要。要說到最清晰的,當要數播音員,特別是新聞播音員,還有就是相聲和小品演員。但是大家仔細想想,相聲和小品清晰,是為什麼?有沒有覺得他們說話和我們平常說話不太一樣!你能明顯感覺到相聲小品中的對白是故意把聲音抬高了的,比日常說話聲音“尖”一些,“響”一些。就給人一種“害怕別人聽不見”,扯著嗓門說話的感覺。朗誦,話劇,這些場景也有這種感覺。就是都略帶誇張。都是字正腔圓,有時感覺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的,不能拖泥帶水。
早期的電視劇,也或多或少是這種感覺。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以港臺劇為主,內地播放的全部用的配音,當時叫“國語”,現在叫普通話。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配音功底很深,而且說話字正腔圓,略帶誇張。所謂誇張,就是說和平常說話不太一樣。換個角度看,就是說你一聽就知道是電視劇或電影裡的聲音,不是現實中的錄音。現實中不會用這種腔調說話。相反,當你看新聞裡的記者採訪時,那種普通民眾的聲音你就分不清是普通人的錄音還是電視新聞採訪的聲音。也就是採訪中的聲音是自然的,“不誇張”的腔調。
要練就這種高級配音的水平,是有一點難度的。這就好比美聲,民歌,話劇,朗誦一樣,需要專業訓練。我們在八九十年代,已經非常習慣於那種聲音。甚至認為電視劇就應該用那種聲音說話,用自然說話的腔調反而不正常。
而近年來內地的電視劇,說話聲音越來越接近正常說話,相對說來,不再刻意要求字正腔圓。特別是都市劇,有的完全就是不加任何修飾。
但是,這種“正常”的腔調,反而不容易聽清楚了。這就好比,流行歌不用專業發聲方式,用的“自然”發音,就沒有美聲聽得清楚歌詞。
導致這種情況,字幕的作用很大。因為有了字幕,才讓(配音)演員說話更傾向於使用自然發聲。正如同有了麥克風,才有了不刻意高亢發聲的流行唱法一樣。以前不是不想用自然發聲,而是沒有字幕(針對影視劇),沒有麥克風(針對歌唱)。
國外很多地區的影視劇是沒有字幕的,比如美國、日本、韓國。我國以前也沒有。後來才規定必須有字幕。或許是為了照顧特殊人群。沒有字幕有沒有字幕的好處,就是更加專心地看人物表情,動作等。但是既然國內已經養成看字幕的習慣,那麼發聲清晰度就退居其次了。
除了上面說的配音方式發生改變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代的很多電視劇背景音樂過於嘈雜。八九十年代的背景音樂以我國古典樂器為主,而且往往比較單一。比如趙雅芝的新白娘子傳奇,背景基本就是以笛子為主,不會干擾演員說話。而現代電視劇,加入了太多的西洋樂器,以鋼琴和多個小提琴為主,多聲部,和絃。感覺就是嗡嗡嗡的,很吵。我在不看字幕時有的電視劇只要背景音樂沒有播放,基本能聽懂大部分,但是一旦嗡嗡嗡的背景音樂一響起,能聽懂90%的字就不錯了。我在看一些軍旅題材的電視劇時,專門留意過,背景音樂甚至超過80%的時間。有時候一集看下來,就沒有安靜過,交響樂一直在響。可能美其名曰烘托緊張氣氛吧。
這種區別在於,以前的電視劇,背景音樂較少,而且多數是單聲部單一樂器,有主旋律。而現代電視劇背景音樂較多,多聲部,多種樂器,無主旋律。也可以簡單地說,以前是獨奏,現在是合奏。哪個更吵想必就很清楚了。以前背景音樂我們能記住,琅琅上口(代表有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黃日華天龍八部等),現代背景音樂簡直就是噪聲,難聽還記不住主旋律。
犍為真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科學現象”吧!
英國某心理學家有一次在準備一段影片的時候,主人公發出了ba的聲,但卻做出了ga的口型,但令人驚訝的一點使,大家都認為自己聽到的不是ba,也不是ga,而是da,隨後這位心理學家就對此進行了研究。
該為心理學家準備了一段影片,並安排了四組聲音與口型不一樣的方案,分別是ba的口型,ga的聲音;ga的口型,ba的聲音;ka的口型,pa的聲音;pa的口型,ka的聲音。而測試者被分成兩組,分別以看影片+聽聲音和只聽聲音兩種方式進行測試。
結果發現,只聽聲音時,90%以上的人能夠準確的辨別,但是在看影片的時候,錯誤率極高,成人的錯誤率高達92%,這也意味著口型作為一種視覺信息,影響了人對聽覺信息的認知,隨後,人們將這種效應稱為“麥格克效應”。
所以人們在看電視的時候,只要沒字幕就覺得聽不清楚,就是“麥克格效應”在作怪,因為不管劇中人物的發言是什麼樣的,字幕是擁有“最終解釋權”的。
當然了,這是客觀解釋。個人覺得,這還與部分演員的臺詞水平有關,像《我愛我家》中,也是沒有字幕的,但是大家卻能夠聽的清除,在86《西遊記》中,李揚先生學猴說話,大家都能夠聽得清除,所以部分年輕演員臺詞功底不行,也只能讓人看字幕了,那麼對此你怎麼看呢?
娛樂新連線
80後一定記得,小時候看的那些電視劇,基本上都沒有字幕,最多就是片頭片尾曲會出現歌詞字幕。
比如87版的《紅樓夢》。
劇集中也會出現字幕,但是僅僅只限於出現詩詞的時候。比如著名的《好了歌》、《葬花吟》等等。
並且這些字幕還都是手寫體,相當有藝術感。
至於平常的劇情,我們是看不到字幕的,卻從未有過聽不清的情況。
劇中人說話,都是字正腔圓,清清楚楚。哪怕有一些生僻字,也不會影響整句話的理解。 尤其是《紅樓夢》這種對語言藝術非常考究的劇,
每句話平平仄仄皆有節奏。不看屏幕,光是聽著都覺得是享受。《紅樓夢》在開拍之前,演員就已經集訓了幾年,學習臺詞舉止,甚至唱戲,力求每一個人全方位都融入到戲中。
其實演員們的臺詞全都練得非常熟練了,但演員可以用兩三年學習到古人的舉止儀態,唯獨口音卻最是難改。
比如說,要符合林黛玉的聲音,必得有一種柔弱嬌嗔的味道在裡邊。但陳曉旭本身的聲音卻不太符合要求,於是就由專業配音演員張海玲來給林黛玉配音。
畢竟是專業配音,改變聲線效果比演員要容易得多。 很多人說,林黛玉這個角色的成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配音演員。我覺得並未誇大。
有些人可能陷入了誤區,覺得演員用原聲才是最棒的,顯得專業 。
原聲如果符合人設,當然用原聲最好。若不符合人設,比如楊冪演的白淺,你若讓她用那把嗲嗲的聲音來說臺詞,白淺哪裡還會有上神的氣勢!
現在讓人聽不清楚臺詞的國產劇,有很多都是由演員自己配音的。
本身臺詞功底就很差的情況下,硬要凹個敬業人設強行用原聲,最後就會導致觀眾不看著字幕壓根不知道你在嘟噥啥。
《青春鬥》上線時,很多粉絲瘋狂吹捧鄭爽用原音特別棒,但是不看字幕你能知道她說什麼嗎?
劇中她演的本是一個四川姑娘,說話又非得往北京話上面靠,一句“真牛兒”懵得我倒回去又聽了好幾遍,確定兒字音可以這樣濫用?
如果你說現代劇對臺詞不需要那麼講究,那麼我們可以拿現在的一些古裝劇和以前的現代劇比較一下,在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期,即便是現代劇也是吐詞清晰字正腔圓的。
當然也不是現在所有國產劇都存在吐詞不清的問題
近年來比較正面的代表是《父母愛情》,這部劇你不看屏幕也能清清楚楚聽得清每個演員的臺詞。即便德華那帶點兒方言特色的普通話,聽起來也完全不費勁。
說到底,觀眾的聽力從來都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演員的配音。用專業配音很正常,演員自己也是要背熟臺詞的,否則在演戲的時候,配音容易和嘴型對不上,更關鍵的是,不背熟臺詞,也無法入戲。
如果嘴裡說著12345,或者表情空洞or誇張,再好的專業配音演員也救不了你啊!
一個好的配音演員,能將角色賦予靈魂,和演員的配合是相輔相成的,演員哭,配音也會哭,但不能哭到影響發音。
給白淺配音的季冠霖曾透露過,自己說到有些臺詞時會入戲哭到無法正常發聲,這樣就得重新來過,在抽泣和吐詞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配出完美的聲音。
甚至配音演員為了聲音充分入戲,會不自覺的配合到眼神等細微變化,比起很多明星的演技還要精湛。
由於他們都居於幕後,甚少被觀眾得知。你若仔細聽一聽,近年來大部分古裝劇的女主,音色都很熟悉。男主亦是。
所以有那麼一句玩笑話:古裝劇看來看去其實就是這幾個配音演員在談戀愛啊……
目前正在熱播的《陳情令》就是邊江和路知行兩位資深配音演員給藍忘機、魏無羨配的音。
並且也是首次將配音演員的名字和主角名字放在一起登上海報。
演員的臺詞功底是基本功,配音是角色需要,並不能因為這個演員用了配音就認為TA在糊弄觀眾。
反而基本功不紮實還非要用原音的,才是真正在糊弄觀眾。
而今糊弄觀眾的確實有點多,所以我們才會有不看字幕就聽不清檯詞的感覺。
至於那些連臺詞都懶得背,全靠配音撐著的明星……就純屬玩弄觀眾了。
墨娛
答:現在一些國產劇不看字幕,都聽不清楚演員在說什麼,並不是觀眾的聽力下降,而是演員們說話快,發音不準的問題。
就拿前一段時間播放的《流淌的美好時光》來說,這部根據郭敬明小說《悲傷逆流成河》改編的電視劇,由鄭爽飾演女主易遙。鄭爽在裡邊好像是沒用配音,聲音就有點飄,總感覺咬字不清楚。還有之前因劇情節奏太快而備受爭議的 《青春鬥》,由鄭爽飾演的女主向真,說話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本人挺喜歡鄭爽的,但是當時看劇,總感覺需要認真看著字幕,對著演員的口型,不然就聽不清。
其實想想現在國產劇中,出現這樣的問題還比較常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覺得主要得從演員和拍攝要求兩方面來說。
原來拍攝電視劇,選拔演員的要求比較高,選中的演員無論從演技還會形態、說話方面,都無可挑剔,說話肯定也是字正腔圓。而現在演員大部分都是後期配音,導致很多不敬業的演員有了懈怠心理,對自己的發音、吐字之類額不重視,長此以往,說話越來越不清晰。
現在社會的人整體比較浮躁,娛樂圈更是如此,很多人削尖腦袋,只想著各種方法混進娛樂圈,讓自己火起來,掙很多錢,但是卻從沒有靜下心來打磨演技,也沒有敬業態度。
還是希望演員們可以,對自己的職業有敬畏之心,踏踏實實地拍戲,字正腔圓地說話,不要以應付的心態拍戲。畢竟你可以糊弄觀眾一時,不可能糊弄觀眾一世。
浮光書影
因為現在的演員說話太快?不會斷句?一句話包含的信息量太大?現在回憶起來86版的《西遊記》唐僧一句“悟空”,在記憶力就這兩個字,迴音就是2、3秒,一句話說這麼長時間,觀眾怎麼會聽不清楚呢?
臺詞、配音還原人物生命力
以前的電視劇都是沒有字幕的,老演員腔調足,吐字清楚、絕不咬字,普通話也很標準,跟霍建華不一樣,霍建華說話時,有些字彷彿就是含在嘴裡出不來。那個時候還不留行跨區域拍戲,因此也不存在港臺腔的問題。
除了吐字清楚之外,老演員說話也是有停頓的,感情不光表現在戲裡,也表現在文字上,比如孫悟空說:妖精,還我師傅!看到這幾個字,朋友你不僅把聲音還原了,就連孫悟空的表情,你也能想到。
林黛玉使小性子:呸!我打諒是誰,原來是這個狠心短命的!看到這句話,朋友你還是想到了黛玉的聲音和表情。其實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那些老演員之於角色的塑造,不單單是塑造形象,就人物的聲音都成了人物生命力的一部分。
其實只要是專業的演員都知道,演員演戲是第一創作階段,後期剪輯是第二次的創作生命,配音決定了多大程度還原本有的生命力,角色的生命力固然是演員創造的,但是聲音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還原角色。
劇組亂象太多、太浮躁
現在拍攝情況是什麼?演員劇組軋戲、做劇組夫妻、想著怎麼從群演身上剋扣工資,現在很多製片都成了這樣,怎麼能好好鑽研人物?
劇組把大量的經費都給了演員,高片酬請他們演戲,可他們是怎麼回報觀眾的呢?數字小姐、綠布先生、摳圖娘子,這都是什麼演員啊,拿著超高的片酬,只是走過場,拍戲全都是撈錢,這叫什麼演員?有這樣的演員,能有好作品才怪。
以上那都是不專業的,就先不說了,說說現在的專業演員吧,娛樂圈太浮躁,他們也跟著浮躁起來,仗著自己是普通話,不需要矯正港臺腔,就不把嚼臺詞放在眼裡了,有些影視劇的確是用他們自己的聲音不假,但也只是聲音,沒什麼情感在裡面,不走心。
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後期很多劇組都找了專業的配音演員,這樣一來更是形成循環,明星覺得自己不用配音了,更加肆無忌憚。
而那些配音演員,有時候是根據演員的個人特點來配音的,比如說季冠霖就給孫儷、陳喬恩、楊冪、唐嫣等女明星配過音,真的有時候可以以假亂真,但是有時候,加了演員特點的聲音,著實讓人聽不清。
但是現在不全是這樣,有些電視劇配音還是挺好的,比如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父母愛情》《知否》等,劇的質量是過關的,演技、配音都是過關的,假如是《父母愛情》都是戲骨,《知否》是有年輕流量演員的,一數馮紹峰的口音最重,但是不至於不看字幕就聽不懂,總比《青春鬥》裡鄭爽的臺詞好吧。
其實可見,是製片方的要求,要求了就會有質量,不要求,一落千丈。
入行娛樂
此問題的提出不但揭示了現在電影、電視劇的亂象,也是在為弱勢群眾維權和吶喊。
我用幾個典型的小事例證實影、劇侵犯了那些人的利益。有一個老者78歲了,耳聰目明,只是聽不懂方言和外語,而眼睛又跟不上快速消失的字幕,所以,每次看新電影和電視劇都要讓年過半百的兒子相伴提詞。還有一對盲人夫妻,開了一家按摩店,可店裡總是播放著老電影的錄影帶,客人問他們為什麼不看聽新的影視劇,他們的回答也真是雷同,聽不懂方言、吐字不清的對白,特別是聽不懂大段的日子鬼子話。還有一個老奶奶,年輕時也曾上過掃盲班,可歲月的流逝學的字早已忘的差不多了,而老人又是比較新潮爰看新的影視劇,這可就苦了上初二的小孫女,成了奶奶的提詞器。為了能看好聽清影視劇的對話和歌詞,老人們頻繁的更換不同度數的老花鏡;孩子們不斷詢問這是那個省的方言。
有們影視劇還創新性的引入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所謂特邀演員,裝腔作勢的滿口噴著不知出處的語言,如不看字幕一定會被搞的一頭霧水。就連熱播劇《亮劍》我對門的鄰居家還有一個小序曲呢。鄰居的兒子今年6歲上幼兒院大班,這不放假了嗎,特愛看打仗的影視,《亮劍》就是其中之一且連看幾天,這就害了照頋他的奶奶,每當出現日夲鬼子對話,就抻著脖子喊奶奶來當翻譯,多虧奶奶背熟了這段臺詞。
人們的聽力水平如常,影視劇服務大眾的初宗變了。
車車好棒
這類情況較普遍,尤其是在演藝圈裡有些人,好像得了吐音不準的語痴之頑疾。自己就是國人,卻沒有把漢語學好,卻不能把漢字的讀音讀準。老一代的藝術家以德養藝,字正腔圓,剛勁有力。之所以現在看影視劇必須要看字幕,就是因為說話唱歌讀音發音不準,咦呀學語時家長沒引導好,上小學學漢語拼音的時候沒有認真學好,沒啥準確讀音的基礎。再加上走上演藝道路上老師沒有糾正好,自己還要賣萌,把讀音不準做為一種時尚去追求。夢音硬要唱成目音,好像多麼的好聽似的!難道沒有準確的讀音就唱不了歌說不了話了嗎?
用戶62848073919
反駁兩點,不是“現在很多國產劇不看字幕,都聽不清楚演員在說什麼”
以前很多國產劇,不看字幕也不知道演員說什麼,和“以前現在”時間點沒什麼關係。
外國人看外國劇不看字幕,有時候也蒙圈了,跟國產和進口合資劇也沒關係,
電視劇不看字幕就覺得聽不清,不是觀眾聽力下降了,而是觀眾注意力下降了。
電視劇作為一個單向信息傳播載體,比廣播多了畫面,比直播少了互動。
一、比廣播多了畫面
廣播沒字幕能聽清,電視就不行,除了廣播都是標準普通話,而電視人物不好好說話之外,就是,多了畫面
多了畫面,就意味著眼睛和耳朵要同是集中精力工作去接受信息
以前覺得看電視沒字幕聽的清楚一些,是因為以前娛樂項目少,大家吃完飯沒事幹的時候,大都聚精會神守著電視看
再看看現在,娛樂項目五花八門,新聞八卦此起彼伏,你多久沒踏下心專門看電視了?不是打開電視邊吃飯邊看,就是做家務看孩子時候聽個聲音吧?更不用提在平板和手機上追劇開著2倍速和看彈幕的了。
你越不專心,聽得就越不清楚,心不靜,則不定。
二、比直播少了互動
還是回到單向傳播這來,看電視看電視,你只能看電視,而不能和劇中人物聊天,你沒辦法參與進去,所以導致有時候跟不上思維。
直播之所以不需要字幕,是因為你一言我一語的在交流,跟平時聊天一語,而看電視就是他說,你必須聽。
就好比,平時有人聊天,大家都同一個話題,聽得清楚,而在不聊天情況下跟你說話,突然跟你說一句:“你就是個愚蠢的土撥鼠”,你聽清了也心裡嘀咕是不是沒聽清,對吧。
電視劇就是這麼一個情況,你永遠不知道他下一句要說什麼。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是咱們觀眾的原因,而是演員的關係導致聽不清。
就好比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邊長安崔器,兔唇還愛咀嚼薄荷,說話咬著後槽牙還帶方言口語,說的不都是普通話還摻雜文言文,這不看字幕換成神仙也聽不清,對吧。
四斤
聽力下降是不會的,因為你換一個年輕人,聽力狀況檢查良好的,給他放無字幕的電視劇,看完之後讓他回憶演員說了些什麼,十有八九也說不清楚的。
所以不是聽力下降的原因,是長時間注意力集中能力和信息儲存記憶能力下降了。(當然這是排除掉演員臺詞功底差勁和收音配音效果差等客觀原因)
長時間注意力集中能力
現在這個時代是充斥著碎片化信息的時代,想想看現在的短視頻,幾分鐘一個視頻就涵蓋這大量信息。人們的注意力不斷的被轉移、被吸引,以致於現在普遍長時間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大大下降。
而沒有了字幕,只有聲音接收這一個途徑來理解演員說了些什麼,一部劇好歹也有個四十分鐘,這麼長時間的專注力,現在根本很少能有人做到, 因此,當然會聽不清演員在說什麼,因為你注意力已經被分散了。
現在也有很多專門培訓提高專注力的項目,來抗衡注意力不斷下降的趨勢。
信息儲存記憶能力
聽清,這裡面是有兩道程序的,首先你要聽,然後你要清,就是要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後理解,這裡面就有涉及到一個記憶力的問題了,試想你根本沒記住演員說了些啥,怎麼可能聽“清楚”。
而信息儲存記憶能力的下降,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信息爆炸,有太多的信息需要被處理,另一方面是因為網絡搜索能力的強大,很多人喪失了記憶的動力,而不經使用和訓練,能力是最容易退化的。
字幕的補充功能
正因為注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現在國產劇基本都標明瞭字幕,就是為了讓大家在注意力和記憶力開小差的時候,還能通過第二種方式進行強化。
你沒聽見的概率大,你沒聽見又沒看見的概率就能小很多。
當然,有時候劇作的品質好壞,也影響一個人看劇能不能“聽清”,你說有些雷人狗血劇,聽清了能有啥,根本不用管那麼多,但有些比較優質燒腦的,你聽不清還會倒回去再看一遍。比如我看《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
這也是差別啊,你不是聽不清,是覺得不值得費那個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