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優秀的工作習慣值得學習?

從職場小白做到管理者的過程中,如果問我工作中有什麼好的工作習慣,我認為時間管理是一種人人都能掌握,並且可以產生巨大正向影響的工作技能。因為不管你同不同意——You Are Your Time. 你過去的每一分鐘所花費的時間都塑造了現在的你,所以,未來的你時間花在哪裡,你就成為了誰。

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有哪些我覺得還是一直好用的時間管理小貼士呢?

1. 讓定期審視自我成為習慣

生活中,總有一些Moment讓我們覺得感人至深,意義非凡,例如流星劃過,皓月當空;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例如跨生日,跨春節,跨新年……在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時刻,我們總是想要做一些充滿儀式感的事情,忍不住想要審視自己的過去,規劃未來的人生。然而過了一個季度看著尚未開始的新年計劃,我們不曾繼續當初的自我剖析,也自覺放棄了對未來的追趕,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日復一日又一季又一年。

聰明如我們,“吾日三省吾身”,其實精確地描述問題就已經解決了問題的80%了,那麼讓自省的動作刻意為之,固定一個期限,比如每天、每週、每月,在對自己誠實的過程中對自己(包括自己的偏好)越來越瞭解,瞭解才會喜愛,喜愛才會珍惜。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買個漂亮的手帳本子(或者APP),堅持寫總結,這樣到年底不但收穫了不一樣的自己,總結能力也會有一個不小的提升。


2. 合理分配工作內容,謹記要事第一原則

定期的、客觀的審視讓我們對自己有了足夠的瞭解,獨立的判斷。但不再人云亦云亦非特立獨行,而要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特長,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或者有意義的事,定義自己的成功。

法國作家格雷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成功的公分母》,裡面調研了各個領域中的數百位佼佼者,他發現促使大家成功的因素千差萬別,只有一條是相同的,既不是溝通,也不是戰略,而是“要事第一” (First thing First)。

成功的人都具有一項能力,那就是在各種壓力或放縱的狀況下,始終堅持優先做重要的事,而不是緊急的事,更不是容易的事。而重要的標準就看它們是不是可以幫助你實現你的人生目標,或者可以讓你離目標更近一些。請注意,是你的目標而不是別人的。

3、生活工作難平衡?一份周計劃很有必要

當列出計劃時,需要立即把計劃的事情放入具體的日程表中。一個月的審視週期太長,不好調整;每天又太瑣碎,容易失去重點。所以我建議大家用周計劃的形式來記錄。

首先把每週大事件先在日曆中預留出時間,例如假期、家人生日、裝修的進度等等;然後是週期性事件,例如會議,電話,郵件,出差,聚會,鍛鍊等等;剩下的時間留作空白,以防突發事件發生可以及時解決,例如員工談話,客戶投訴等等。

強烈建議使用統一集成的周計劃,即工作和生活計劃每週放在一起進行規劃,因為畢竟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每週佔據的是共同的168小時。按照這個方式,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你可以更加理智地知道,由於項目或者排期的需要,你這周可能要工作60小時甚至更久;但也可以確定,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和家人、朋友的聚會不能錯過。

有哪些優秀的工作習慣值得學習?

  • 圖來源於《精進》


4、高效的工作方式不是快,是一次就做對

很多人覺得高效就是同時做很多事情,身體上或腦子裡要多個任務並行處理,平常一點的就是鍛鍊身體時聽音頻,進階一點的就是和朋友吃飯時玩手機,玩命一點的就是開車路上回郵件……我把這種狀況稱之為“生活在別處”。

很多年前我也屬於這些號稱的高效率人士中的一員,直到發現鍛鍊時聽音頻並沒有學到知識、開車回郵件並沒有升職加薪……就知道自己陷入了“看起來很忙”的窘迫境地。要知道,勤不一定能補拙,勤只能讓拙的自己看起來不那麼淒涼。

於是,我開始每次只專注做一件事情,排除所有干擾,爭取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做好。這樣可以不返工,不重複,也不糾結。例如我在寫文章的時候會關掉所有的即時通訊,不吃零食,不收發郵件,讓自己完全處在思考和文字之中,直至完成當天計劃的任務。

當你完成了一項工作之後,不要再沉浸在上一件事裡,而是儘量迅速開始下一項任務,減少兩件事情之間的過渡和交接的時間,讓時間儘量緊湊。如果你需要休息調整(起床和睡覺的過渡浪費往往最明顯),那麼就選擇你認為最好的休息方式進行全身心的放鬆,不要在休息時還想著某一件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事。


5、拖延爽一時,早起益一生

無論是職業還是生活都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需要良好的體能和節奏感,因此長期的、可持續的計劃和鍛鍊遠比一時的好勇鬥狠有意義。夜晚固然令人沉醉,不過清晨更加生機勃勃;夜晚利於反思,而清晨有益規劃;在每一個運籌帷幄的清晨,可以讓我們更加清醒,更加從容、更加熱情地開始這獨一無二的一天。

時間是稀缺的,卻是公平的,對於不能重來一次的事情不妨規劃一下,對於規劃好的重要的事情就優先執行,執行一次就做對往往要求以專注換高效,瞭解自己的能量場,早起更有利於吸收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