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長大會怎樣?

農夫老嶽


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長大後自己的耐心也會很少,也會動不動就打自己的孩子。小時猴子有多痛恨自己的父母,現在就有多像自己的父母。





兩個妞兒的媽


我就是那個從小經常被父親打的孩子!

從小到大不知捱了父親多少皮帶(我父親是礦工,單位每年都會發許多下井專用皮帶,又厚又硬又結實,打在身上……一個字:疼)

都是為什麼捱打呢?印象中最多的就是父親總說我不聽話,喜歡頂嘴。也就是沒按大人要求去做,然後又死不認錯。其實我之所以頂嘴是覺得父親對我們姐弟四個區別看待太嚴重。我家是三女一男,弟弟最小,加上爺爺、奶奶輩是地主,注重香火。而我爸恰巧是三代單傳,所以對弟弟格外關愛,從小到大不管弟弟做什麼,他都會默許。而我卻整天被嫌棄不像個女孩子。

捱打的經歷一下子持續到三年級,當時我把家裡重男輕女的事寫了個文章,父親看了一個月沒理我,但從此便沒再打我……

因為從小便知道努力是惟一可以讓父母高看我一眼的條件,所以學習一直都不錯。雖然父親並沒有在家裡表揚過我,也沒有批評過考試一般的父親。但是成績不錯在上學時也帶給了我許多福利,比如老師的喜歡和同學的青睞以及學校的社團活動都有我的身影,可以說學校給了我許多展示的機會,彌補了我在父親那裡的失落。

長大後,工作順風順水。生了孩子後,看到許多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盲點,心底暗暗發誓要給女兒更好的家庭教育,不能讓我身上的歷史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開始研究兒童心理學與行為學......

我曾經在篇原創文章中提到過父親兒時的教育(《“ 重男輕女 ” 到底給 “ 聽話男 ” 帶來了什麼? 》、《摔跤吧,爸爸‖女兒,你除了可以成為“公主”,也可以成為“冠軍”》),關注父母教育的家長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現在我想對所有的父母們說:父母是人不是神,要學會蹲下來與孩子平等的溝通。生一個聽話的孩子是你的運氣,生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是你的福氣。前者讓你省心,後者讓你走心。只要用心教育,每個孩子都可以憑錯自己性格中的優勢成為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萬人迷。


凱瑞心理說


自卑心很強,沒安全感。小時候我爸常年在外邊打工,家裡我媽帶著我和我弟,我家是農村的,農活特別多,所以在我七歲起,我家的中飯和晚飯都是我做,那時候我還沒有灶臺高,就搬個凳子站在上面做,一邊看著鍋,一邊還往下面加柴火,有時候貪玩,忘做飯了,媽媽就會拿著棍子打我們,那種棍子是農村的一種樹條,一抽就是一條紅印子,可能是小孩心性,打一次能聽話很長時間,過一段時間又想玩,我還比較貪睡,放暑假的時候天比較熱,媽媽都是五點多去幹活,讓我做早飯,結果我一睡就睡到了八點多,媽媽都餓死了,結果我還是沒做飯,直接拿起棍子就打,那一次打的特別狠,我繞著村子跑,她在後面追 ,追住了就抽,那一次是除了臉,身上無一倖免。

後來走出社會後,總是感覺不自信,不管幹什麼總覺得低人一等,我成了討好型人格的人,我顧慮所有人的感受,我怕別人受傷害,從來都沒有考慮過自己的感受,就算是哭,也是偷偷的哭,現在我結婚了,也有自己的孩子,我幾乎不打孩子,脾氣上來的時候就兇,因為小時候捱打的感覺太深刻了。


miss姚愛上水


我雖然不是被父母從小打到大的孩子,但是卻是一直被貶低的孩子,行為不同但性質類似,所以我就用自己的感受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留守兒童,從小被外婆帶大,外婆是一個能幹又強勢的人,小姨和我們住在一起,小姨的脾氣得到外婆的真傳。遂安我知道她們很愛我,畢竟養大一個孩子不容易,但是我的童年卻過得不快樂。

外婆喜歡罵人,不高興的時候就喜歡罵身邊的人,小孩子沒有選擇就只有默默地在一邊聽著。做錯事是要被罵的,不是被外婆罵就是被小姨罵,所以我就是伴著“這麼蠢”、“只曉得讀死書”、“怎麼這麼笨”等諸如此類的話長大的,所以,我從小就很自卑,在還對自己沒有清晰認識的時候“笨”和“蠢”就成為我的標籤,然後我就認為自己一定是很笨很蠢,不她們就不會這樣罵我了。在學校裡我表現得清高、不合群,不是因為我看不起別人,而是因為害怕自己漏餡兒,害怕別人知道了我“笨”而被人看不起。我從小學到初中、高中都沒有過知心朋友,因為心理有一道界限,害怕別人對自己好,也害怕別人對自己不好。

我一直都在治療自己,後來讀大學、工作也漸漸有了起色,慢慢地也開始有了幾個朋友。今年我已經32歲了,至今還沒有談過戀愛,大家都認為我這麼優秀一定是我很挑剔,其實只有我自己看得到那個在心底的叫做自卑的種子。


墨家子燕


我二哥家三個孩子,兩位姐姐被嫂子打的比較多,比如不吃飯呀,耍點小脾氣,寫作業寫錯了,或者幹嘛幹嘛,不打也得被罵,特別兇那種,姐姐小時候可能也是老被忽略,耍小性子,嫂子看見就會一巴掌上去,不吃飯也是一巴掌上去,看的我都驚了,現在二級了,長大了,漸漸的也妥協了!就是你們說什麼就是什麼,也不會頂嘴。不會反抗,但姐姐不喜歡媽媽,害怕,甚至說恐懼,不想見到媽媽,覺得媽媽壞!只敢在我面前講那些!前幾天姐姐還跟我講說姑姑,以前媽媽拿充電線打我這裡!姐姐妹妹都補想見到媽媽,我帶他們去超市,回來一看樓下門關著,證明媽媽的摩托車還在,就是沒走,倆姐妹就特別失落!!!!說媽媽怎麼都走!

就是從小打孩子就會產生恐懼

大哥家倆兒子沒被打,現在一個四年級,一個二年級,怎麼管都管不住,你大聲,他比你更大聲!對爺爺也是特別大聲!慣的厲害,寵的厲害


小星星De


哈哈,從小打到大。

小時候挑食捱打,不好好吃飯捱打,不起床捱打,哭鬧捱打,不去上學捱打……因為各種不聽話捱打。

長大了性格活潑開朗,極其自信和外向,還經常有點小自戀。

主要是媽媽每次打我是因為“恨鐵不成鋼”,小時候瘦瘦小小的一副養不活的樣子,總擔心我身體不健康,長不胖,長不高。媽媽打完了我,自己又心疼的不行,有段時間還給我寫過道歉信,但是過後照舊打。苦命的我啊,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頑強成長。

爸爸有時候會幫著解釋說,你媽小時候在外婆家,就是被外婆這樣養大的,她也不知道該怎麼愛你,不自覺就跟外婆一樣了。現在想來,其實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了。

後來剛畢業上班的時候,同事聊天說她家女兒不聽話又不敢打,怕留下心理陰影。另個同事就指著我說,你看這位以前經常捱打的,有啥心理陰影嗎?哈哈哈哈


阿慢慢YL


請不要懲罰孩子!!

很多家長相信懲罰是兒童行為管理的最有效的方式。這一信念來自於我們傳統的文化觀念,比如“棒子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就得狠狠罰他,否則還不得上天了!”“不用費什麼口舌,一罰就靈!”“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現在不也好好的!”

懲罰是什麼呢?懲罰指的是人為的結果,是指成人強加而造成的結果,目的是故意讓孩子感到厭惡或不愉快,而這一結果和孩子的行為沒有任何聯繫。比如,

l 打、捏、威脅的眼神和語言。“你再砸一下試試,看我不揍你!” “不收拾好玩具,就甭想吃甜點!”

l 限制活動、取消好處。“老師說你今天又和小朋友打架了,罰你一星期不準玩電腦!” “誰讓你飯不好好吃,下午不許去公園玩!”;

l 被迫做不想做的事情。比如,“我說過不許在教室裡跑,你就是不聽,去牆角那兒站著,好好反省!”“就知道亂髮脾氣,自己去小黑屋待著,等你平靜下來,能好好說話了再出來。”“看你弄得一團糟的,不把客廳收拾乾淨就不要吃飯了!”

那麼,懲罰真的能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嗎?很多教育教學專家發現,表面上懲罰能讓孩子立即改變不良行為,變得聽話、順從,效果似乎立竿見影,而實際上懲罰只能顯示出短期的效果,而且後患無窮。

懲罰會帶來哪些不利的後果呢?

◆ 懲罰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心。

成人通過懲罰羞辱孩子,給孩子貼上懶惰、固執、不聽話、沒有禮貌、愚蠢等標籤,孩子會把這些成人的看法納入自我概念,成為他們對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毫無價值的、不可愛的、缺乏能力等。

◆ 懲罰會讓兒童產生攻擊性。

通常,受懲罰的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會對成人產生憤怒情緒,他想報復成人,但是,因為成人通常比他更強壯、更有權力,如果報復成人只會受到更大的傷害,所以,他會把這種憤怒轉變為攻擊性行為,指向別的、比他弱小的人或物。如用力關門,踢貓,欺負別的孩子。

例如,樂樂因為破壞了甜甜的積木城堡,被老師罰站,結果在戶外活動的時候,他把浩浩從鞦韆上推了下來。

◆ 通常只有懲罰者在場,懲罰才能壓制住特定的行為。

懲罰並不能促使孩子將規則內化,進行有效地自我約束,懲罰只能教會孩子學會逃避,一旦成人不在場,孩子還會故伎重演。因此,懲罰不利於孩子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發展。

◆ 懲罰會引誘孩子學會防禦性地撒謊。

孩子害怕受到懲罰時,他們會隱瞞自己的錯誤,希望不被發現,而一旦孩子覺得把自己的錯誤告訴父母不安全時,在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形成了一道牆,孩子和父母之間愛的聯接就會被打斷,孩子就很難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支持。

◆ 懲罰教會孩子將懲罰與懲罰者相聯繫,而不是與自身的行為相聯繫。

孩子不會去想自己遭受的懲罰是因為自己錯誤的行為,不會去想為什麼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也不會去考慮如何改正錯誤,相反,他會憎恨成人,把成人看成一個令人厭惡的巫婆或者魔鬼,是導致自己悲慘生活的根源。

◆ 懲罰導致孩子的報復性行為。

報復性的行為包括破壞、暴力、拒絕參加活動、悶悶不樂等,他的目的是通過傷害你來彌補自己所受到的傷害。比如,打掃客廳的時候,故意把水盆打翻;參加聚會的時候一言不發,或者說肚子疼。

◆ 針對某一行為的懲罰會導致這一行為的持續堅持。

成人在懲罰孩子時通常會有激烈的情緒反應,而當孩子看到你變得很生氣和心煩意亂時,他們同樣也可以體驗到擊敗成人和獲得勝利的感覺,有的孩子甚至為此寧可甘願受罰。

所以,兒童可能會決定接受懲罰,但是卻不會改變那些讓人討厭的行為。他會向成人發起挑戰,告訴他們:“別以為你能打敗我!”“你不能阻止我!”

◆ 懲罰教會孩子用武力解決社交中的衝突。

言傳不如身教。如果父母總是用懲罰這種簡單粗暴的控制手段來達到目的,解決親子衝突,孩子會認為憑藉武力和攻擊解決人際關係中的衝突是有效的、被允許的,因此在處理同伴關係中也會仿效他們的行為。

很多成人一開始並不想懲罰孩子。而當他們生氣、失望、黔驢技窮的時候,最後還是訴諸於各種懲罰手段,因為懲罰即簡單又省事,還解氣。所以,懲罰在很大程度上是成人顯示自身權威或釋放怒氣的工具,是一種對孩子缺乏尊重的表示,也是成人缺乏必要的耐心、自制力和溝通能力的表現。它告訴孩子:“我比你優越,我比你有力量,所以,我可以不管你的感受和需要,而你必須滿足我的期望。”對於管理兒童的行為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我們為人師、為人父母的,請不要懲罰孩子。


心奕心語xinyixinyu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會有陰影,而且會伴隨整個童年,這種孩子性格容易暴躁和叛逆,膽小懦弱怕事,長大為人父母后也許會把這種教育方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現在民主社會,講究平等,父母和孩子雖然有輩分之差,但是人格是平等的,平常不管遇到什麼事情要像朋友一樣跟孩子交流探討而不是居高臨下我行我素。孩子不但要身體健康,心理更要健康。所以經常打孩子的那些父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啊!不要為了洩氣圖一時爽快而後悔終生!


牽手硬筆練字


可以說絕大多數孩子小時候都被父母打過,關鍵是看怎麼打,於原因,要打的有理,於力度,下手知輕重,於位置上,要避開身體要處,還要曉之以理,如些方起到教肓作用,讓孩子知曉並改正缺點錯誤,胸存戒心,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很有幫助,長大後會理解並感激父母的。反之,則為家暴,一般會產生兩種結果,孩子長大後,不是膽小怕事,畏首畏尾,就是叛逆惹事,薄情寡恩。


方琪悅爺爺


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

  1. 我們調換一下次序來看看,父母經常打孩子,什麼樣的情況下會這樣做?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那個孩子實在實在太皮了,太熊了,惹的父母暴跳如雷,才會招來男女混合雙打。
  2. 事實上,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啊!孩子要是聽話,父母犯得著動不動拳腳相加嗎?無法可想時,父母才會期望用這招能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人才。而對孩子來說,經常性皮肉之苦的滋味真不好受,抗壓能力強的,後續的發展成長不會受到影響,也不會偏離正軌,會成長為世俗意義上的一個正常的人。抗壓能力不足的,極可能心理上會出現陰影,對人際關係的處理可能會畏畏縮縮,放不開手腳!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內在的,從一個人的表面上無從察覺出來。
  3. 所以呢,為人父母不容易,教育好孩子是一門學無止境的學問,這個工程長期而又艱鉅,征途漫漫。沒有哪個父母願意天天打著孩子玩,教育孩子“恩威並施”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