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制鹼法對於制鹼工業貢獻很大,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諾獎是要獎勵給原創性極強,具有劃時代意義且基本上屬於獨家一份的那種級別的貢獻的。而侯氏制鹼法雖然對我國制鹼工業貢獻極大,但並非完全屬於原創性,而且當時除了侯氏制鹼法,還有其它各式各樣的制鹼法,所以於情於理,侯氏制鹼法都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制鹼工業史上有三大制鹼法,即呂布蘭法、索爾維法(氨鹼法)和侯氏制鹼法(聯合制鹼法)。呂布蘭制鹼法因為產能落後而遭淘汰,索爾維法和侯氏制鹼法是現在常用的制鹼法,其制鹼示意圖分別如下:

可以看出,兩種制鹼法原理都是一樣的,都是利用食鹽、二氧化碳、氨為原料,經過一些列化學反應得到純鹼。只不過二者的工序過程不太一樣,所以最終的產品也所有區別。但不管怎麼說,侯氏制鹼法在我國近代積貧積弱、技術被國外封鎖的狀況下,能夠獨立自主地摸索出來一套世界級制鹼技術,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所以,侯氏制鹼法在當時的意義可想而知是多麼的重大。

但是,諾獎的評選並不是看這些的。侯氏制鹼法說到底還是對已有的技術進行的升級改進,並非是第一次獨創。所以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並非不可缺少,不沒有明顯促進人類認識或者文明進步,所以沒有拿到諾貝爾獎。這就像我們老一輩科學家研製出來核彈,也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一樣。

但拿不拿獎,並不影響我們對於侯氏制鹼法的推崇,也並不能否定侯氏制鹼法對於我國化工乃至世界化工行業的巨大貢獻。


科學探秘頻道


說實話,看到這個問題問出來,題主的化學老師的做法一定是:



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搞明白侯氏制鹼法的原理是什麼,它是怎麼樣的一個化工流程,又是在誰基礎上作出的改進。

從純鹼工業的發展來看,主要有呂布蘭法(已淘汰,本文不贅述,相關資料請自行百度),索爾維法和聯合制鹼法(侯氏制鹼法)。



這時候應該說一下侯氏制鹼法和索爾維法的區別了。索爾維法創立於19世紀60-70年代,侯氏制鹼法創立於20世紀20年代。

索爾維法的主要流程是什麼?見下圖。


而侯氏制鹼法的化工流程是什麼?

見下圖。


從這兩個圖,大家仔細看一下,會發現,二者其實是大同小異的。依賴的原理和反應方程式均相同,都是“氨鹼法”,主要工藝也沒有區別,只不過侯氏制鹼法在原料來源和副產物的回收方面做了改動。

雙方的區別在哪裡?主要區別就是在“氨鹼法”原理之下,索爾維法中反應生成的氯化銨、銨鹽在最後一步由石灰回收替換出來,氨循環使用,石灰變成氯化鈣副產物。而侯氏制鹼法中,氯化銨直接就是產品(化肥),不需要回收。那反應中必備的氨從哪裡來?很簡單,合成氨工廠。

一句話,二者的區別就這麼簡單。也就是說,侯氏制鹼法其實算不上一個獨立的方法,只能算索爾維法的一個延伸和改動。畢竟索爾維法出現的時候還沒有合成氨工業,而侯氏制鹼法其實是把合成氨工業和純鹼工業捏在一起的一種工藝,所以侯氏制鹼法又稱“聯合制鹼法”,其道理就在於此。

請大家注意我之前用了“改動”而不是“改進”,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索爾維法和侯氏制鹼法,實際上各有優劣。

在我們的化學課本上,索爾維法最大的問題就是,產生大量氯化鈣廢渣,汙染環境,而侯氏制鹼法副產物是氯化銨,是一種化肥,因此侯氏制鹼法優於聯合制鹼法。

問題在於,課本上這句話並不完全對,是有問題的。

第一,氯化銨因為含有氯,它並不是一種普適性的化肥。施用在水田裡可以,但是麥田、玉米、棉花等田地裡長期施用會導致土壤酸化板結,更何況馬鈴薯、菸草等植物忌氯,不能施用。

第二,氯化鈣也沒有課本上說得那麼不堪只能當廢渣。首先,這貨溶解度大,溶液冰點極低,因此是一種良好的除雪劑。其次,這玩意是一種必備的水泥添加劑,能增加水泥硬度和耐寒能力。第三,氯化鈣是目前工業上最廉價好用的氣體乾燥劑,幾乎百搭。

這一進一出,加上還必須和合成氨裝置配套使用,因此實際上侯氏法也就沒有課本上講得那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了。




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國的純鹼工業,依然是索爾維法為主。我國鹼廠使用索爾維法的比例,佔6成上下。用侯德榜法的不到4成。還有少量西部地區的鹼廠,因為有便宜的水電撐腰,實際上是用電解鹽水生成的苛性鈉再與二氧化碳行中和之事,但比例不高。

畢竟相比氯化銨,農民伯伯們還是更喜歡尿素一些,而我們“基建狂魔”的名號,每年消耗大量水泥、鋼材,氯化鈣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早已摘掉了“廢渣”的帽子。

對於侯氏制鹼法,目前我們更多的還是鼓勵民心士氣,畢竟在那個我國積貧積弱,火柴、釘子都要叫做“洋火”、“洋釘”的年代,能有侯德榜這種創新,打破外國人對制鹼技術的壟斷,讓很多人知道“原來中國人也能做些什麼”。在當時已屬非常難得。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否認侯德榜聯合制鹼法對我們精神上的激勵意義。

但是我們也應該明白,侯氏制鹼法放到現在這種中華民族正在復興,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可能也就是“一次重大的工藝創新”,它對於工業方面的價值,應該不會比把電廠發電餘下的廢熱利用起來作為印染廠漂布的熱水能量源這種改動來得更有意義。就這種層面上的改動,拿個我國科技進步傑出貢獻獎都不一定拿得到。

至於想什麼拿諾貝爾化學獎,純粹是想多了吧……


Magic6981045


諾貝爾獎會頒給第1個發現青黴素的人。

而沒有頒給那些讓青黴素只賣幾塊錢人。

改良,提高效率對於一個領域非常重要。

但對於發現來說,還是差了一點。


工業文化


當時索法是技術保密的 侯氏得從頭破解原來的東西 再去改進 現在的化工工程師 幾個有自信回到那個年代的知識水準 能自己把這一套工藝做出來?你學過和你能從頭做出來兩碼事


正經大俠


諾獎只是西方人的遊戲


天石情苑


合成氨應該能拿諾獎


飯糰子633


諾貝爾化學獎是獎給在化學領域的重大發現或發明,或在化學領域對人類的貢獻極大的發明者或研究者,顯然,侯氏制鹼法雖生產工藝先進,但還沒有達到諾貝爾化學獎的標準要求。


天宇智力


主要原因應該是缺乏原創。諾貝爾獎主要獎勵原創發明,以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為例,這也是劃時代的成果,也是被普遍認為最有希望獲獎。不過,在這以前,胰島素已經貢獻了兩個諾獎,1923年,兩位科學家因為發現胰島素獲獎,1958年英國科學家就因為測定胰島素氨基酸序列獲得諾貝爾獎。人工合成胰島素,先後有三個國家獨立完成,無論是最早的中國,還是其後的美國、聯邦德國,合成胰島素,用的都是已知的辦法,缺乏原創性的創新,所以,三家誰都沒獲得諾貝爾獎。反而是屠呦呦的青蒿素是原創的,獲獎了。另外,中國還有一個有希望獲獎的,就是斷肢再植(陳中偉先生,於2004年逝世)和沙眼衣原體(發現者湯飛凡先生,這項成果,1957年被科學雜誌評為當時最重要三項生物學成果之一,其餘兩項先後獲得諾獎,我們應該記住這位先生,他在中國首次實現了青黴素的合成,拯救了無數抗日戰士的生命,他還組織研發疫苗,為中國人解決了鼠疫、天花、脊髓灰質炎,1958年自殺。)另外,還有一位讓中國人尊重的科學家袁隆平,對中國人的貢獻無可置疑,但是他也沒有獲得諾獎,因為第一個完成雜交水稻的是一個美國人,1963年就完成了,只是效果不好。日本人在1968年完成“三系法”雜交水稻,效果同樣不好。袁隆平先生是1971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的,他成功了,但是已經不能稱為原創了,無法獲得諾獎也是非常可惜的。不過,近年來,中國已經出現了一些非常重大的原創性成果,例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離諾獎很近了。


深林裡的青苔


侯氏制鹼法是對索爾維制鹼法的一點改進,以使因為日本侵略而導致被迫遷往遠離海洋的內陸的制鹼廠能夠繼續保持生產而不會產生無法處理的廢料。

整體原理和索爾維制鹼法幾乎一致。而實際上索維爾制鹼法性價比更高,對環境傷害也沒有想象中大,所以今天仍然還在使用。

即使獲得諾貝爾獎,也是索爾維的功勞,侯德榜先生的功勞是衝破了索爾維壟斷集團的技術壁壘,使我們可以生產出自己的更便宜的純鹼。


化學興趣者


首次合成一種化學物質,並且該物質很重要,獲諾獎比較有希望,對一種重要化學物質合成方法的改進,希望比較小,況且純鹼的屬性距工業性較近距學術性較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