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皋琴譜》特點有哪些?( 上)


《東皋琴譜》特點有哪些?( 上)

一、音樂觀

在清初東渡日本的僧人中,東皋禪師無疑是其中多才多藝的一位。他除了精於詩歌、書法、篆刻、繪畫外,還在日本傳授中國的古琴音樂,直接或間接地培養了不少的江戶琴士,從而成為日本300年來的琴學奠基人。而流傳至今的《東皋琴譜》則可以說是他在日本從事古琴藝術活動和音樂實踐的結晶。雖說今天所稱謂的《東皋琴譜》可以說是由其後學收集整理的出版物 (版本也不止一種)及一些手抄遺譜所組成,其中情況頗為複雜,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來探討從這些琴譜中所反映的和體現的一些總體性特點。筆者擬先就東皋的琴曲曲目來發表一些關於東皋琴樂觀的己見。

《東皋琴譜》特點有哪些?( 上)

東皋禪師

作為一名僧人和作為一名琴人,東皋似乎是可以分開的。從其琴歌創作來看,他並未和他的前輩南宋的普庵禪師那樣來以梵唄入琴 (在《東皋琴譜》的數十首琴歌中未見與佛教音樂有直接關係的曲目) 。而且,在東皋生活的時代,琴曲《釋談章》、《普安咒》等已問世有年。明代琴譜《三教同聲》(1592年) 中已取上述之曲。另外,比東皋略早的琴人韓石耕 (東皋曾向其學琴的琴人莊臻鳳之師友) 也以彈奏《釋談章》著稱。東皋在中國時是否會彈《釋談章》或《普安咒》目前尚不可考,但他赴日本時所帶《伯牙心法》(1609年) 、《理性元雅》(1618年) 收有《釋談章》(或注又名普安咒) 一曲。再則,莊臻鳳所著《琴學心聲》中也收有此曲。何以東皋未能以此為模式而推演之以傳佛音,確亦頗費猜詳。

東皋遺譜中一首與佛教有關的琴曲可以說是《靜觀吟》,它又名《靜觀音》。經查有關資料 , 有三十多種存世琴譜中載有此曲,其中僅明代《琴書大全》一書名之為《靜觀音》。東皋禪師曾親手精抄此曲,雖把曲名抄作《靜觀唫》(按唫即吟),但他之所以珍重此曲 ,是否因為它又名《靜觀音》呢?值得推敲。不過筆者以為有一點是可以推論的,即東皋對“靜觀”二字的哲學涵義是激賞和深許的。讓我們首先來看大部分琴譜寫在此曲前的解題:

嘗慨世之紛紛撓撓,見役於物不復休息者,大都以動觀,而未嘗以靜觀也。惟靜觀,則心境澄清,外誘不撓,必能浮雲富貴,草芥功名;而魚躍鳶飛之景象,吟風弄月之襟懷,在在皆然,殆將與造化為徒矣。區區世味,何足以攖其方寸哉?故曰:萬物靜觀皆有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程子之言,庶幾靜境矣。是由乃寫其靜中雅趣,據梧者尤當以靜弄之。《楊倫伯牙心法》 (1609年)

以上這段引文提到了宋代理學大師程顥的詩句,無獨有偶,在《東皋琴譜》中我們發現了一首名為《偶成》的琴歌,它的歌詞是程顥這首詩作的全部: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此時是豪雄。

《東皋琴譜》特點有哪些?( 上)

我們暫時不對“靜觀”二字作詳細的語源學的探討,無論是以儒見佛,還是從佛入儒,都可以說明在東皋的禪學音樂觀中儒學所佔的比重和地位。關於儒學在東皋琴樂中的地位問題,我們必須注意到被收入《東皋琴譜》的另外兩首琴曲,它們是《三才引》和《大哉行》。這兩首琴曲的歌詞均出自儒學經典《四書》之《中庸》第二十六章和第二十七章,其詞為: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中庸》第二十六章)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遵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歟。(《中庸》第二十七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