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不殺了李淵?

歷史的荒野


李淵能夠成功建立李唐江山,李世民功不可沒,要知道沒有李世民強烈的建議,李淵根本不會從太原起兵,進而奪取天下,但論功行賞之時,李淵並沒有將李世民放到一個合理的位置上,畢竟當初很多大臣都是擁戴李世民為太子的。

玄武門兵變後,太子之位一定是李世民的,但為什麼不直接登上皇位,殺死李淵呢?

首先分析玄武門兵變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是無可奈何的,言外之意便是並非自己願意這樣,只不過是李建成想要挑事,一決雌雄。可以認為李建成是心胸狹隘的,本就是屬於李世民的太子之位,落到了你李建成頭上,居然還想要害李世民。


李世民是忍無可忍發動了這場兵變,這可要多虧尉遲恭等人的極力勸阻,不然都不知道李世民會不會死慘死在李建成、李元吉的屠刀之下,畢竟李世民的兵馬是後來的,李建成早已在玄武門準備好,準備殺李淵、世民,登大位。


李世民首先是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其次是保護李淵的安全,李淵就算是對李世民再不好,他也是李世民的親生父親,我認為這次兵變屬於自我防衛,並非想要誅殺建成、元吉,相信建成不動手,世民也不會動手。

其次分析玄武門兵變後,李世民為什麼無事

玄武兵變將要結束之時,尉遲恭收到了徐茂公的命令,進宮控制皇上,待秦王殺死建成、元吉之後再來請秦王定奪是否要殺李淵,進皇帝大位。此刻的御林軍形同虛設,李世民王府中的府兵,都是跟著世民出生入死,便可以把御林軍的戰鬥力不放在眼裡。


李淵看到尉遲恭帶兵器上朝,瞬間大怒,準備命人將尉遲恭趕出殿中,卻不想,尉遲恭說:皇上,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欲刺殺秦王世民,現已鎮殺,秦王派我來保護皇上的安慰。李淵大驚,世民這是要謀反嗎?


不一會李世民上殿,請死罪,此時的李淵怎麼會賜死李世民的呢?一共四個兒子,李元霸早已離世,開國後剩三子,玄武門一變只剩李世民一個直系親屬,不論此時李淵有多麼震怒,李世民都會安然無恙。

其次來說李世民為什麼不殺李淵

李世民殺死建成元吉後上朝,此時的江山繼承者只有李世民一人,李世民是穩穩的能夠做上皇帝,先說明李淵是不可能動手的,畢竟這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李家現存唯一的血脈。


當時的李世民如若殺了李淵的話,一定能夠登上皇位,並且不用等好幾年後李淵退位當太上皇,李世民在做皇帝,我認為李世民心懷愧疚,玄武門變後,李淵失去了兩個風華正茂的兒子,已然惹得天下人不滿。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再殺李淵,可能天下就要大亂,畢竟李世民得來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自然有人群起而攻之,李世民為了天下子民能夠安定樂業,因此沒有這樣做。

綜上所述:李世民是絕對有這個本事的,當時的宮內御林軍的掌控權在李世民手中,徐茂公也是不敢建議李世民殺,遭到天下人唾棄後,各種有用的國策無法實行,還不如讓李淵多做幾年皇帝,自己安心的做個太子。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話說自從李世民玄武門之中痛下狠手,直接給自己哥哥(即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當時的齊王)李元吉弄死之後,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從此是徹底站了起來:我秦王可還有誰人膽敢小瞧!!!而當時被尉遲敬德圍在宮裡的李淵可以說急的是熱鍋上的螞蟻,可以他也沒有絲毫的辦法呀,直到他看到了自己兩個兒子的人頭滾到了他的腳下,他才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太子涼涼了!

這一刻,老李彷彿一下子老了十歲,他在想:我的兒子連自己的哥哥弟弟都殺了,那他為了這權利,會不會殺了我?老李一個哆嗦,他真的怕了,誰能不怕死,特別是一個當上了皇帝,正在享盡榮華富貴的老李,他真的怕了!但是李世民沒有選擇殺李淵,這到底是為何?且聽老梁為君一一分析:

一、老李很懂事

老李怕的要死,生怕李世民發起瘋來連親爹都殺,所以他非常非常聽話的就交了權,很快李世民就被立為了太子(關鍵其他的該殺的也都被李世民給殺了呀),又很快李淵就當上了太上皇,最起碼這樣李淵還可以開開心心的肆意享樂了,再也不用是擔心自己這顆項上人頭了。從此李淵就只有了兩件事:一是吃喝玩樂;二就是不忘了造小孩,給李世民也添了不少的弟弟妹妹啥的。

而針對李淵這個狀態史學家們也是做出了分析,有的人說李淵這是受的刺激太大了,先是兒子互相殘殺,然後又被逼放棄了皇位(其實這個時候李淵還是不到退位的年紀的),實在沒辦法,只能借酒消愁,只能享樂忘憂了;而有的人則是表示這就是一種假象,一種李淵故意營造出來給李世民看的假象,因為當時的不少老臣都還是支持李淵的,李淵心裡也清楚,於是為了自保,為了麻痺李世民,為了告訴李世民“我真的沒有心思爭權了”,所故意營造出這種錯覺,只是為了苟活一世而已。我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的,你怎麼看呢?

二、小李很明智

李世民傻嗎?他當然不傻!殺兄殺弟的人是他嗎?當然不是!是他手下的人為了“保護”李世民,而情急之下“一不小心”就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所以說你看看史書,覺得不是李世民殺的他們!李世民如此愛惜名聲而又小心翼翼的一代明主,又怎麼可能犯下大忌,弒父弒君呢?一旦他犯天下之大不韙,那麼“群雄起義”特別是李淵以前的老部下,那李世民豈不是又得再打一遍江山?所以說李世民肯定不會殺他,最起碼現在不會,先控制住李淵,先控制住政權,剩下的不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淵不就任人宰割了嗎?聽話你就繼續養著,不聽話隨便來個罪名或者不小心生了個病,這就沒辦法了嘛!

所以說,李世民不殺李淵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李世民是真的一介雄主,心機之深,謀劃之多,運籌帷幄,縱然不齒,但令人敬佩!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絡)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老梁說歷史


李世民沒必要殺李淵,殺了李淵得不償失。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先發制人,幹掉了毫無準備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且斬草除根,把李建成、李元吉兩人的兒子不論年齡大小全部殺掉,開除出宗室籍,其預謀不可不謂歹毒,其手段不可不謂無情,充分顯示出一個政治家的狠辣。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不僅李建成、李元吉毫無準備,就連李淵也徹底懵圈。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帶著一幫大臣“泛舟海池”,不亦樂乎,卻聽到玄武門方向傳來一陣喊殺聲,他還沒反應過來,李世民手下猛將尉遲敬德就帶兵闖了進來。

李淵一見是尉遲敬德,便問發生了什麼事,尉遲敬德回答說是太子、齊王造反,秦王舉兵平叛,還專門派臣帶兵來保護陛下的安全。

李淵何等老練,瞬間明白了一切,他調不了一兵一卒,只好順水推舟,表示秦王一直是我最欣賞的兒子,既然太子、齊王已經伏誅,我就把兵權全部交給秦王,讓他處理吧。

交出兵權的李淵實際上成了沒牙的老虎,但李世民沒有像對外哥哥、弟弟那樣,把老爹也殺掉,反而尊其為太上皇,安享晚年。很多人發出疑問:李世民為何不把李淵幹掉?

很簡單,殺掉李淵不如留著李淵,這是一筆劃得來的政治賬。

1,李世民沒有幹掉李淵的理由。

李世民幹掉李建成、李元吉的理由是兩人作亂造反,這個理由很牽強,甚至可以說毫無憑據,純屬誣陷,但至少在表面看“造反”算是一個理由。不過,李淵是皇帝,他完全沒必要造自己的反,而且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去殺皇帝,李世民也找不到任何理由。

2,李世民需要合法的皇位來源。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目的當然是為了當皇帝。歷朝歷代,想當皇帝一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自己打天下打來;二是從別人那裡繼承而來。皇位坐在李淵屁股底下,而李世民作為李淵的兒子不可能自己把皇位打來,只能繼承而來,在李淵還活著的情況下,他主動禪位給李世民無疑是最合法的皇位取得途徑,而李世民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償所願的。

3,李世民為了製造輿論的需要。

封建王朝一向強調“以德治國”,而封建倫理道德體系中最首要的因素就是“孝”,父親犯了再大的錯,兒子也不能殺死父親,這是倫理道德的底線。如果李世民為了強奪皇位,直接殺掉李淵,做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那他就完全喪失了做皇帝的道德底線。為了製造輿論效應,營造自己仁明孝敬的明君形象,李世民也不可能殺掉李淵。

李世民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殘酷的政治家。如果只有殺掉李淵才能達到取得和鞏固皇位的目的,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做,但留著李淵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李世民才會選擇留著李淵,這既是李淵的不幸,也算是他的幸運吧。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眾所周知,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李世民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那麼為什麼留下了自己的老子李淵呢?主要是為政權的平穩過渡,為自己被立為太子與登上九五至尊留個好名聲。



1.李淵現場妥協,穩定了局勢,否則,一定會死在亂軍之中了

玄武門喋血後,凶神惡煞般的尉遲恭(後來做了門神就是這爺)披甲執銳,帶領武裝力量闖進後宮來見李淵,在陳述了事變經過後,李淵深知四個兒子已去了三個(三兒子玄霸早走了),精神已經跨了下去,而凶神尉遲能進後宮,說明抵抗已經無望,因而作了妥協,主動讓步.如果下令頑抗到底肯定是另一番情形。


2.李淵見風使舵的本領起了作用.

政治高手李淵主動提出立李世民為太子,而這就是李世民政變要達到的目的.願望實現了,沒有必要讓天下恐惶, 殺李淵會引起社會動盪,流血成河也是秦王不願意看到的.

3.最大的和根本原因,在於李世民是傑出的政治家,政治頭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李淵態度作了轉變後,李世民的隨機應變能力突出地表現了出來,他含淚"吮上乳"以表示親暱,把自己的被逼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另一層意義,讓天下人都知道我秦王如果是太子的話,一定會孝順老爸,這一箭雙鵰之舉,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如此高超的政治手段已經預示,秦王不同凡響,以後親手開創了"貞觀之治"就是證明.



所以李世民不殺李淵實為彰顯自己孝順的形象以網羅天下人心,對今後政權的平穩過渡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不殺了李淵?

首要原因:是政權合法性的需要,即正統論。……不能弒君弒父篡位……

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又逼父禪讓,繼位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位傑出的帝王,富有韜略,精於權術,並且開創了二十多年的我國帝制時代少有的治世局面——“貞觀之治”,為唐朝繁盛奠定了基礎。

作為雄才大略,審時度勢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如何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掉已經內禪,讓位於他的父王呢,弒君弒父與弒兄殺弟,那可是有本質區別的嘛!

當然,如果需要,相信唐太宗李世民也會毫不手軟地弒君弒父滴!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

既有能力發動玄武門兵變,在掌握最高統治權力之後,更自然有能力防止其父李淵東山再起……這是李世民沒有殺掉其父李淵的最重要的原因……

同時,李淵在禪讓於李世民之後,更是不得不識時務者為俊傑,盡情地享受當太上皇的樂趣……上演了父慈子孝,跪而上乳,嚎慟戚天的場面……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已經繼承皇位,完全掌控全局的情況之下,根本就沒有必要殺掉其父李淵……





逛一逛3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他的親兄弟,為什麼不殺李淵?(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武德九年六月,突厥進犯,太子李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出征,李淵同意,李元吉趁機請求把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秦瓊等人一同帶走,並把李世民的精銳士兵調走,準備先下手為強。

他們沒想到的是,太子東宮的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王晊已經被李世民收買,他密報李世民,太子與齊王準備在大軍出征的餞行宴會上殺死李世民,坑殺尉遲恭、秦瓊等人,在公孫無忌等人的極力建議下,李世民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騎馬入城,到臨湖殿感到形勢不對,立即迴轉,李世民殺出,李元吉驚慌失措,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射死李元吉,割下二人頭顱,太子援軍才撤去。

此時的高祖李淵正在湖裡划船,尉遲恭穿著盔甲闖進去,將太子、齊王已死的消息告訴李淵,李淵大驚,周圍大臣順勢而為,勸說李淵將帝位讓於李世民,李淵無奈的說”好!這正是我速來的心願呀!“

李淵宣佈敕令,傳位於李世民,李世民跪下來,伏在李淵的胸前,嚎啕大哭了很長時間。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都被處死,宗室的名冊上也刪掉了他們的名字,女眷全部沒入宮中,成為李世民的後宮,李元吉的妻子楊氏被李世民納為妾,宮中稱為“巢剌王妃”,是長孫皇后去世以後唯一一個生下子女的嬪妃。

一場轟轟烈烈的宮廷政變就此結束,在這場政變中,最痛苦的莫過於高祖李淵了,一日之內,痛失兩個兒子十幾個孫子,政變後,李淵名為太上皇,實則形同軟禁。

李世民對兄弟、子侄痛下殺手,為什麼不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殺了李淵呢?

首先,殺不得

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藉口是他們起兵作亂,這個藉口還可以愚弄一下天下百姓,但是殺死李淵,用什麼藉口呢?這樣李世民在政治上是站不住腳的,中國古往今來以孝為先,殺死李淵就等於揹負了弒君殺父的罪名,弒君乃是大逆之罪,這個罪名李世民背不了,也不敢背。殺死兄弟已經是李世民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歷史汙點了,再殺死自己的父親,這和無道昏君隋煬帝還有什麼區別呢?

其次,沒必要殺

李世民的敵人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現在他們已死,李淵只不過是李建成攻擊李世民的一個工具而已,現在李淵已經被李世民軟禁起來,失去自由,李世民根本就不用自己動手,讓大臣們去勸說,曉以利害,李淵自然能看清當前形勢,將皇位讓出來,李世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登上地位,天下百姓和文武大臣自然會歸心,李世民又何必因小失大,有近路不走繞遠路行呢?

李淵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身邊的舊臣和影響力都是不可小覷的,如果李淵死,輕則國家把發內亂,重則陷入四分五裂、軍閥混戰的狀態,所以,李淵活著有很大的利用價值。

三是,殺死會後患無窮

做帝王者,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子孫們篡權奪位,李淵死,李世民即位,那百年之後,大唐如何傳承,玄武門的骨肉相殘,已經在大唐的君主傳承中起到了很壞的示範作用了,李世民如果殺死李淵,將為自己的後世子孫留下一個強烈的信號,那就是為了皇位,任何親情都是可以捨去。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李世民恐怕再也睡不著了。

所以,李淵一定殺不得,其實,李淵也非常聰明,在這種危險的情形下,他精明的選擇了容忍。

面對李世民的殺兄屠弟,李淵違心的說“善,此吾之夙心也!”,表現了一種強烈的自保意識。

很快,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頒佈詔書“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李世民的時代開啟了,李淵過起了沒羞沒臊的太上皇生活,又給李世民生了不少的弟弟妹妹,後來中風,於貞觀九年病逝,終年七十歲。





葛大小姐


大家好,先給大家嘮嘮“玄武門之變”這個故事:


唐高祖李淵繼位之後,封皇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李世民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功赫赫,在群眾中的威望極高,李建成一度覺得這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向來皇子爭儲是歷史常情,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於是他和三弟李元吉密謀,從後宮嬪妃開始,向唐高祖進讒言,同時集結黨羽,並多次明裡暗裡計劃殺害李世民,私下還打算策反尉遲恭等人。因為他們的讒言,唐高祖對李世民的猜忌日益漸深。這就給本來心裡就有爭儲心意的李世民一個非常合理的藉口。


李建成他們迫害日盛,尉遲恭等人都力勸李世民要有所行動。李世民稱手足相殘實在有違道德,但在群臣們的極力勸阻下,最終終於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所以,玄武門之變,目的在於翦除自己的直接皇位競爭者:李建成。

而我們知道,在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也採取了一系列手段,導致唐高祖李淵提前退位。而唐太宗又不用背上弒父的罪名。

我是欽同古史,愛好文史,願與你分享每一本看過的書,每一個聽過的故事。 歡迎騷擾


禪史倌兒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屠弟已屬篡逆之舉,再殺李淵,那他就真成了眾矢之的,連自己的性命都堪憂了,所以李世民不會蠢到連自己的父皇都殺。


我們來看看玄武門之變發生後高祖的反應,可以用“孤立絕望”、“六神無主”八個字來形容。



高祖對宮外發生如此重大的事情可以說是完全渾然不知,因為他當時正在宮內的海池上悠閒地划船。秦王李世民遣尉遲敬德入宮宿衛,尉遲敬德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徑直來到高祖所在的船上。

高祖大驚,知道發生大事了,問:“今日亂者誰邪?卿來何為?”

尉遲敬德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秦王李世民為何在政變發生後極速派尉遲敬德入宮宿衛,其目的就是為了控制高祖,防止其他人接近高祖,也防止高祖與外界聯繫,這等於是把高祖軟禁起來了。)



政變發生前,高祖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召進宮裡,欲查驗秦王李世民揭發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與後宮妃嬪淫亂之事。

當時這些人都在場,高祖首先問老臣裴寂:“不想今天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你們說說應該怎麼辦?”

不等裴寂回話,蕭瑀和陳叔達馬上進言道:“太子與齊王本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兵反抗隋朝的謀略,又沒有為天下立下什麼功勞。他們因為嫉妒秦王功勞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奸邪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陛下如果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他,就不會再生事端了。”



高祖淡淡的回了幾個字:“善,此吾之夙心也。”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高祖的一句違心話,在當時的這種情況下,高祖是什麼都不能做,或者說是什麼都做不了,尉遲敬德這個門神名為奉秦王之命過來宿衛,實則是來逼宮高祖,高祖若不從,不殺也是直接軟禁,所以,高祖說這話既是自保,也是給自己臺階下。)

當日,高祖頒佈詔書,大赦天下,以李建成、李元吉為叛逆元兇,餘黨概不追究。這一份詔書非常重要,這是坐實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謀反大罪,自然,秦王李世民平亂有功,理應晉位太子。

三日後,秦王李世民被高祖立為皇太子,並下詔書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奏聞。”這是皇位過渡的重要一步,太子李世民已經手握軍國大權,離皇位只一步之遙了。



從玄武門之變發生到後續的處理,李世民可謂是既精明又老道,他深知父皇必不會對自己殺兄屠弟選擇漠視,所以首先想到的就是封鎖宮內宮外的消息,在政變成功後第一時間派尉遲敬德入宮宿衛控制住高祖,只有控制住高祖了,使其不能有所行動,那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李世民可以殺兄弟,但是高祖卻萬萬不能殺,殺了高祖那就是弒君,弒君是真正的大逆,所以李世民不可能這麼做。

部分資料引用自《資治通鑑》


大國布衣


李世民靠玄武門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後,才得以當上皇帝。其實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經為唐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雖然也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封賞,包括天策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但他的勢力還比不過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秦王府裡只有800家兵,而李建成則掌握了京城的防務,實力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先發制人,李世民聽從了房玄齡的建議,事先將800家兵偷運到皇城之中,引誘兩個兄弟到皇城之內,並同時挾持了皇帝李淵到皇城內的湖心。事發時,李建成的優勢軍隊無法進入皇城護駕,太極宮的禁軍在沒有得到李淵命令的情況下也不敢輕舉妄動,就這樣李世民獲得局部優勢,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那麼在除掉兩個兄弟之後,殺紅了眼李世民為何不繼續幹掉李淵呢?


李世民不殺李淵的首要原因是沒有必要。

因為在除掉兩個兄弟之後,已經再沒有其他皇子有能力可以跟自己抗衡了,李淵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選擇立李世民為太子。也就是說李世民的終極目的已經達到,他完全沒有必要再去殺掉父親,揹負弒父的千古罵名了。為什麼說李淵沒有其他選擇了呢。因為雖然李淵有22個兒子,但玄武門事變之時,除了參與事變的三個兒子外,李淵最大的第六個兒子也才8歲,心智完全還沒有成熟到要參與爭權奪利,剩下的十幾個兒子就更不用說了。

另一個原因是,李世民需要李淵出面穩定局勢,併為自己正名。

雖然李世民幹掉了兩個最強勁的對手,但在朝廷上還做不到說一不二,憑他自己還沒法穩定局勢。如果李世民殺掉了李淵,那他謀權篡位的罪名就算是坐實了。

但如果李淵能夠站出來為李世民洗白呢,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李淵他畢竟是皇帝,他說誰有罪誰就有罪,誰是清白誰就是清白。本著這個思想,李世民脅迫李淵下詔說李建成和李元吉心懷不軌,所以李世民殺掉他們是對的,並且正式冊立李世民為太子。這樣,

李世民藉助李淵皇帝的威信名正言順地成為了太子,並在不久之後接受禪位成為了新皇帝。經過這麼一番操作,李世民就由篡位之徒變成了合法地繼承皇位了,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的。

第三個原因是李淵看清了時勢,答應了李世民的全部要求,包括立太子、節制天下兵馬和讓位。

他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李世民已經殺紅了眼,如果不答應他的要求,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另外,李淵也深知李世民的能力超強,是個文武全才,自己活著的其他兒子們跟李世民比起來都差十萬八千里,太子之位非他莫屬了。雖然李淵肯定心有不甘,但大唐江山交給李世民,至少可以確保江山姓李,且保持國家的強盛。不論從哪一方面看,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李世民都是皇位的不二人選。因此,李淵識時務,順水推舟,果斷退位,既保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李世民,也成就了後來的唐太宗,和流芳千古的治世“貞觀之治”。


哈達博士


先上結論:沒有必要。

在剛剛發生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兄長李建成,麾下大將尉遲敬德送齊王元吉永歸極樂,之後控制了李淵本人。

雖然李淵還有很多兒子,但是沒有一個在十歲以上的。遙不可及的帝位就擺在了李世民面前,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何苦要給自己攬上一個不孝弒父的罪名?

雖說天家父子無親情,但是隴西李氏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帝王之家。李淵常年在外當官,一直都是帶著世民的。雖然父子倆因為儲位之爭常有矛盾,但有矛盾不代表就不能有感情了。

為了奪取帝位,李世民發動了宮廷政變,但是政變已經結束,剩下需要的就是安撫人心了。不止是別人的,還有李世民自己的。殺兄和弒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歷史上兄弟相殘的不要太多,可是兒子殺父親的還真是寥寥無幾。親手射殺同胞兄長,已經給李世民帶來了良心上的嚴重不安。如果再殺了李淵,晚上還能不能睡著恐怕都是個問題。

李世民是一個非常在意後世評價的人,殺兄屠弟已經給他帶來了難以洗去的罵名,再去殺老爹李淵,這輩子他都別想被後世之人評為明君。

當然,這是站在李世民的立場上來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李世民之所以沒有必要殺李淵,跟李淵本人的態度也有關係。

很明顯,李淵在得知建成元吉都被幹掉的消息之後,很快就知道是李世民發動政變了。為了保住性命,他很沒有骨氣的妥協了,他沒有為大兒子四兒子的枉死跟李世民做困獸之鬥垂死一擊,這也是李世民不殺他的主要原因。李淵畢竟是當朝皇帝開國之君,要人有人,要能力有能力,只是一時受制於李世民,如果他下定決心要給李世民找麻煩,李世民敢不敢留他一命還真不好說。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李淵妥協了,接受了玄武門之變的事實,承認了李世民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沒有必要殺李淵。一來自己良心好受些,而來將來洗白的時候難度也要小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