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不杀了李渊?

历史的荒野


李渊能够成功建立李唐江山,李世民功不可没,要知道没有李世民强烈的建议,李渊根本不会从太原起兵,进而夺取天下,但论功行赏之时,李渊并没有将李世民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上,毕竟当初很多大臣都是拥戴李世民为太子的。

玄武门兵变后,太子之位一定是李世民的,但为什么不直接登上皇位,杀死李渊呢?

首先分析玄武门兵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是无可奈何的,言外之意便是并非自己愿意这样,只不过是李建成想要挑事,一决雌雄。可以认为李建成是心胸狭隘的,本就是属于李世民的太子之位,落到了你李建成头上,居然还想要害李世民。


李世民是忍无可忍发动了这场兵变,这可要多亏尉迟恭等人的极力劝阻,不然都不知道李世民会不会死惨死在李建成、李元吉的屠刀之下,毕竟李世民的兵马是后来的,李建成早已在玄武门准备好,准备杀李渊、世民,登大位。


李世民首先是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其次是保护李渊的安全,李渊就算是对李世民再不好,他也是李世民的亲生父亲,我认为这次兵变属于自我防卫,并非想要诛杀建成、元吉,相信建成不动手,世民也不会动手。

其次分析玄武门兵变后,李世民为什么无事

玄武兵变将要结束之时,尉迟恭收到了徐茂公的命令,进宫控制皇上,待秦王杀死建成、元吉之后再来请秦王定夺是否要杀李渊,进皇帝大位。此刻的御林军形同虚设,李世民王府中的府兵,都是跟着世民出生入死,便可以把御林军的战斗力不放在眼里。


李渊看到尉迟恭带兵器上朝,瞬间大怒,准备命人将尉迟恭赶出殿中,却不想,尉迟恭说:皇上,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欲刺杀秦王世民,现已镇杀,秦王派我来保护皇上的安慰。李渊大惊,世民这是要谋反吗?


不一会李世民上殿,请死罪,此时的李渊怎么会赐死李世民的呢?一共四个儿子,李元霸早已离世,开国后剩三子,玄武门一变只剩李世民一个直系亲属,不论此时李渊有多么震怒,李世民都会安然无恙。

其次来说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李渊

李世民杀死建成元吉后上朝,此时的江山继承者只有李世民一人,李世民是稳稳的能够做上皇帝,先说明李渊是不可能动手的,毕竟这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家现存唯一的血脉。


当时的李世民如若杀了李渊的话,一定能够登上皇位,并且不用等好几年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在做皇帝,我认为李世民心怀愧疚,玄武门变后,李渊失去了两个风华正茂的儿子,已然惹得天下人不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再杀李渊,可能天下就要大乱,毕竟李世民得来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自然有人群起而攻之,李世民为了天下子民能够安定乐业,因此没有这样做。

综上所述:李世民是绝对有这个本事的,当时的宫内御林军的掌控权在李世民手中,徐茂公也是不敢建议李世民杀,遭到天下人唾弃后,各种有用的国策无法实行,还不如让李渊多做几年皇帝,自己安心的做个太子。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这个问题,老梁有过研究!

话说自从李世民玄武门之中痛下狠手,直接给自己哥哥(即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弄死之后,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从此是彻底站了起来:我秦王可还有谁人胆敢小瞧!!!而当时被尉迟敬德围在宫里的李渊可以说急的是热锅上的蚂蚁,可以他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呀,直到他看到了自己两个儿子的人头滚到了他的脚下,他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太子凉凉了!

这一刻,老李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他在想:我的儿子连自己的哥哥弟弟都杀了,那他为了这权利,会不会杀了我?老李一个哆嗦,他真的怕了,谁能不怕死,特别是一个当上了皇帝,正在享尽荣华富贵的老李,他真的怕了!但是李世民没有选择杀李渊,这到底是为何?且听老梁为君一一分析:

一、老李很懂事

老李怕的要死,生怕李世民发起疯来连亲爹都杀,所以他非常非常听话的就交了权,很快李世民就被立为了太子(关键其他的该杀的也都被李世民给杀了呀),又很快李渊就当上了太上皇,最起码这样李渊还可以开开心心的肆意享乐了,再也不用是担心自己这颗项上人头了。从此李渊就只有了两件事:一是吃喝玩乐;二就是不忘了造小孩,给李世民也添了不少的弟弟妹妹啥的。

而针对李渊这个状态史学家们也是做出了分析,有的人说李渊这是受的刺激太大了,先是儿子互相残杀,然后又被逼放弃了皇位(其实这个时候李渊还是不到退位的年纪的),实在没办法,只能借酒消愁,只能享乐忘忧了;而有的人则是表示这就是一种假象,一种李渊故意营造出来给李世民看的假象,因为当时的不少老臣都还是支持李渊的,李渊心里也清楚,于是为了自保,为了麻痹李世民,为了告诉李世民“我真的没有心思争权了”,所故意营造出这种错觉,只是为了苟活一世而已。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的,你怎么看呢?

二、小李很明智

李世民傻吗?他当然不傻!杀兄杀弟的人是他吗?当然不是!是他手下的人为了“保护”李世民,而情急之下“一不小心”就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所以说你看看史书,觉得不是李世民杀的他们!李世民如此爱惜名声而又小心翼翼的一代明主,又怎么可能犯下大忌,弑父弑君呢?一旦他犯天下之大不韪,那么“群雄起义”特别是李渊以前的老部下,那李世民岂不是又得再打一遍江山?所以说李世民肯定不会杀他,最起码现在不会,先控制住李渊,先控制住政权,剩下的不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李渊不就任人宰割了吗?听话你就继续养着,不听话随便来个罪名或者不小心生了个病,这就没办法了嘛!

所以说,李世民不杀李渊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李世民是真的一介雄主,心机之深,谋划之多,运筹帷幄,纵然不齿,但令人敬佩!

论人文历史那些事,且听老梁为你一一道来。认认真真的原创,不搬运,不剽窃,喜欢文史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动力,谢谢!(图片来源于网络)手机码点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点赞和关注,谢谢。

老梁说历史


李世民没必要杀李渊,杀了李渊得不偿失。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先发制人,干掉了毫无准备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且斩草除根,把李建成、李元吉两人的儿子不论年龄大小全部杀掉,开除出宗室籍,其预谋不可不谓歹毒,其手段不可不谓无情,充分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狠辣。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仅李建成、李元吉毫无准备,就连李渊也彻底懵圈。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带着一帮大臣“泛舟海池”,不亦乐乎,却听到玄武门方向传来一阵喊杀声,他还没反应过来,李世民手下猛将尉迟敬德就带兵闯了进来。

李渊一见是尉迟敬德,便问发生了什么事,尉迟敬德回答说是太子、齐王造反,秦王举兵平叛,还专门派臣带兵来保护陛下的安全。

李渊何等老练,瞬间明白了一切,他调不了一兵一卒,只好顺水推舟,表示秦王一直是我最欣赏的儿子,既然太子、齐王已经伏诛,我就把兵权全部交给秦王,让他处理吧。

交出兵权的李渊实际上成了没牙的老虎,但李世民没有像对外哥哥、弟弟那样,把老爹也杀掉,反而尊其为太上皇,安享晚年。很多人发出疑问:李世民为何不把李渊干掉?

很简单,杀掉李渊不如留着李渊,这是一笔划得来的政治账。

1,李世民没有干掉李渊的理由。

李世民干掉李建成、李元吉的理由是两人作乱造反,这个理由很牵强,甚至可以说毫无凭据,纯属诬陷,但至少在表面看“造反”算是一个理由。不过,李渊是皇帝,他完全没必要造自己的反,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杀皇帝,李世民也找不到任何理由。

2,李世民需要合法的皇位来源。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目的当然是为了当皇帝。历朝历代,想当皇帝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己打天下打来;二是从别人那里继承而来。皇位坐在李渊屁股底下,而李世民作为李渊的儿子不可能自己把皇位打来,只能继承而来,在李渊还活着的情况下,他主动禅位给李世民无疑是最合法的皇位取得途径,而李世民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偿所愿的。

3,李世民为了制造舆论的需要。

封建王朝一向强调“以德治国”,而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中最首要的因素就是“孝”,父亲犯了再大的错,儿子也不能杀死父亲,这是伦理道德的底线。如果李世民为了强夺皇位,直接杀掉李渊,做一个大逆不道的人,那他就完全丧失了做皇帝的道德底线。为了制造舆论效应,营造自己仁明孝敬的明君形象,李世民也不可能杀掉李渊。

李世民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残酷的政治家。如果只有杀掉李渊才能达到取得和巩固皇位的目的,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做,但留着李渊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李世民才会选择留着李渊,这既是李渊的不幸,也算是他的幸运吧。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那么为什么留下了自己的老子李渊呢?主要是为政权的平稳过渡,为自己被立为太子与登上九五至尊留个好名声。



1.李渊现场妥协,稳定了局势,否则,一定会死在乱军之中了

玄武门喋血后,凶神恶煞般的尉迟恭(后来做了门神就是这爷)披甲执锐,带领武装力量闯进后宫来见李渊,在陈述了事变经过后,李渊深知四个儿子已去了三个(三儿子玄霸早走了),精神已经跨了下去,而凶神尉迟能进后宫,说明抵抗已经无望,因而作了妥协,主动让步.如果下令顽抗到底肯定是另一番情形。


2.李渊见风使舵的本领起了作用.

政治高手李渊主动提出立李世民为太子,而这就是李世民政变要达到的目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必要让天下恐惶, 杀李渊会引起社会动荡,流血成河也是秦王不愿意看到的.

3.最大的和根本原因,在于李世民是杰出的政治家,政治头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渊态度作了转变后,李世民的随机应变能力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他含泪"吮上乳"以表示亲昵,把自己的被逼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另一层意义,让天下人都知道我秦王如果是太子的话,一定会孝顺老爸,这一箭双雕之举,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如此高超的政治手段已经预示,秦王不同凡响,以后亲手开创了"贞观之治"就是证明.



所以李世民不杀李渊实为彰显自己孝顺的形象以网罗天下人心,对今后政权的平稳过渡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不杀了李渊?

首要原因:是政权合法性的需要,即正统论。……不能弑君弑父篡位……

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又逼父禅让,继位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位杰出的帝王,富有韬略,精于权术,并且开创了二十多年的我国帝制时代少有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为唐朝繁盛奠定了基础。

作为雄才大略,审时度势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如何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已经内禅,让位于他的父王呢,弑君弑父与弑兄杀弟,那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嘛!

当然,如果需要,相信唐太宗李世民也会毫不手软地弑君弑父滴!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

既有能力发动玄武门兵变,在掌握最高统治权力之后,更自然有能力防止其父李渊东山再起……这是李世民没有杀掉其父李渊的最重要的原因……

同时,李渊在禅让于李世民之后,更是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尽情地享受当太上皇的乐趣……上演了父慈子孝,跪而上乳,嚎恸戚天的场面……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继承皇位,完全掌控全局的情况之下,根本就没有必要杀掉其父李渊……





逛一逛3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他的亲兄弟,为什么不杀李渊?(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武德九年六月,突厥进犯,太子李建成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出征,李渊同意,李元吉趁机请求把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秦琼等人一同带走,并把李世民的精锐士兵调走,准备先下手为强。

他们没想到的是,太子东宫的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王晊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他密报李世民,太子与齐王准备在大军出征的饯行宴会上杀死李世民,坑杀尉迟恭、秦琼等人,在公孙无忌等人的极力建议下,李世民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骑马入城,到临湖殿感到形势不对,立即回转,李世民杀出,李元吉惊慌失措,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射死李元吉,割下二人头颅,太子援军才撤去。

此时的高祖李渊正在湖里划船,尉迟恭穿着盔甲闯进去,将太子、齐王已死的消息告诉李渊,李渊大惊,周围大臣顺势而为,劝说李渊将帝位让于李世民,李渊无奈的说”好!这正是我速来的心愿呀!“

李渊宣布敕令,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跪下来,伏在李渊的胸前,嚎啕大哭了很长时间。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都被处死,宗室的名册上也删掉了他们的名字,女眷全部没入宫中,成为李世民的后宫,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被李世民纳为妾,宫中称为“巢剌王妃”,是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唯一一个生下子女的嫔妃。

一场轰轰烈烈的宫廷政变就此结束,在这场政变中,最痛苦的莫过于高祖李渊了,一日之内,痛失两个儿子十几个孙子,政变后,李渊名为太上皇,实则形同软禁。

李世民对兄弟、子侄痛下杀手,为什么不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李渊呢?

首先,杀不得

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借口是他们起兵作乱,这个借口还可以愚弄一下天下百姓,但是杀死李渊,用什么借口呢?这样李世民在政治上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古往今来以孝为先,杀死李渊就等于背负了弑君杀父的罪名,弑君乃是大逆之罪,这个罪名李世民背不了,也不敢背。杀死兄弟已经是李世民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污点了,再杀死自己的父亲,这和无道昏君隋炀帝还有什么区别呢?

其次,没必要杀

李世民的敌人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现在他们已死,李渊只不过是李建成攻击李世民的一个工具而已,现在李渊已经被李世民软禁起来,失去自由,李世民根本就不用自己动手,让大臣们去劝说,晓以利害,李渊自然能看清当前形势,将皇位让出来,李世民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登上地位,天下百姓和文武大臣自然会归心,李世民又何必因小失大,有近路不走绕远路行呢?

李渊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身边的旧臣和影响力都是不可小觑的,如果李渊死,轻则国家把发内乱,重则陷入四分五裂、军阀混战的状态,所以,李渊活着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三是,杀死会后患无穷

做帝王者,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子孙们篡权夺位,李渊死,李世民即位,那百年之后,大唐如何传承,玄武门的骨肉相残,已经在大唐的君主传承中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了,李世民如果杀死李渊,将为自己的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为了皇位,任何亲情都是可以舍去。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李世民恐怕再也睡不着了。

所以,李渊一定杀不得,其实,李渊也非常聪明,在这种危险的情形下,他精明的选择了容忍。

面对李世民的杀兄屠弟,李渊违心的说“善,此吾之夙心也!”,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自保意识。

很快,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颁布诏书“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李世民的时代开启了,李渊过起了没羞没臊的太上皇生活,又给李世民生了不少的弟弟妹妹,后来中风,于贞观九年病逝,终年七十岁。





葛大小姐


大家好,先给大家唠唠“玄武门之变”这个故事:


唐高祖李渊继位之后,封皇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赫赫,在群众中的威望极高,李建成一度觉得这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向来皇子争储是历史常情,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于是他和三弟李元吉密谋,从后宫嫔妃开始,向唐高祖进谗言,同时集结党羽,并多次明里暗里计划杀害李世民,私下还打算策反尉迟恭等人。因为他们的谗言,唐高祖对李世民的猜忌日益渐深。这就给本来心里就有争储心意的李世民一个非常合理的借口。


李建成他们迫害日盛,尉迟恭等人都力劝李世民要有所行动。李世民称手足相残实在有违道德,但在群臣们的极力劝阻下,最终终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所以,玄武门之变,目的在于翦除自己的直接皇位竞争者:李建成。

而我们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导致唐高祖李渊提前退位。而唐太宗又不用背上弑父的罪名。

我是钦同古史,爱好文史,愿与你分享每一本看过的书,每一个听过的故事。 欢迎骚扰


禅史倌儿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屠弟已属篡逆之举,再杀李渊,那他就真成了众矢之的,连自己的性命都堪忧了,所以李世民不会蠢到连自己的父皇都杀。


我们来看看玄武门之变发生后高祖的反应,可以用“孤立绝望”、“六神无主”八个字来形容。



高祖对宫外发生如此重大的事情可以说是完全浑然不知,因为他当时正在宫内的海池上悠闲地划船。秦王李世民遣尉迟敬德入宫宿卫,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持长矛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

高祖大惊,知道发生大事了,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何为?”

尉迟敬德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秦王李世民为何在政变发生后极速派尉迟敬德入宫宿卫,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高祖,防止其他人接近高祖,也防止高祖与外界联系,这等于是把高祖软禁起来了。)



政变发生前,高祖已经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召进宫里,欲查验秦王李世民揭发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与后宫妃嫔淫乱之事。

当时这些人都在场,高祖首先问老臣裴寂:“不想今天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不等裴寂回话,萧瑀和陈叔达马上进言道:“太子与齐王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什么功劳。他们因为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高祖淡淡的回了几个字:“善,此吾之夙心也。”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高祖的一句违心话,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高祖是什么都不能做,或者说是什么都做不了,尉迟敬德这个门神名为奉秦王之命过来宿卫,实则是来逼宫高祖,高祖若不从,不杀也是直接软禁,所以,高祖说这话既是自保,也是给自己台阶下。)

当日,高祖颁布诏书,大赦天下,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叛逆元凶,余党概不追究。这一份诏书非常重要,这是坐实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谋反大罪,自然,秦王李世民平乱有功,理应晋位太子。

三日后,秦王李世民被高祖立为皇太子,并下诏书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奏闻。”这是皇位过渡的重要一步,太子李世民已经手握军国大权,离皇位只一步之遥了。



从玄武门之变发生到后续的处理,李世民可谓是既精明又老道,他深知父皇必不会对自己杀兄屠弟选择漠视,所以首先想到的就是封锁宫内宫外的消息,在政变成功后第一时间派尉迟敬德入宫宿卫控制住高祖,只有控制住高祖了,使其不能有所行动,那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李世民可以杀兄弟,但是高祖却万万不能杀,杀了高祖那就是弑君,弑君是真正的大逆,所以李世民不可能这么做。

部分资料引用自《资治通鉴》


大国布衣


李世民靠玄武门杀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才得以当上皇帝。其实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经为唐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虽然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封赏,包括天策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但他的势力还比不过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秦王府里只有800家兵,而李建成则掌握了京城的防务,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先发制人,李世民听从了房玄龄的建议,事先将800家兵偷运到皇城之中,引诱两个兄弟到皇城之内,并同时挟持了皇帝李渊到皇城内的湖心。事发时,李建成的优势军队无法进入皇城护驾,太极宫的禁军在没有得到李渊命令的情况下也不敢轻举妄动,就这样李世民获得局部优势,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那么在除掉两个兄弟之后,杀红了眼李世民为何不继续干掉李渊呢?


李世民不杀李渊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必要。

因为在除掉两个兄弟之后,已经再没有其他皇子有能力可以跟自己抗衡了,李渊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立李世民为太子。也就是说李世民的终极目的已经达到,他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杀掉父亲,背负弑父的千古骂名了。为什么说李渊没有其他选择了呢。因为虽然李渊有22个儿子,但玄武门事变之时,除了参与事变的三个儿子外,李渊最大的第六个儿子也才8岁,心智完全还没有成熟到要参与争权夺利,剩下的十几个儿子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个原因是,李世民需要李渊出面稳定局势,并为自己正名。

虽然李世民干掉了两个最强劲的对手,但在朝廷上还做不到说一不二,凭他自己还没法稳定局势。如果李世民杀掉了李渊,那他谋权篡位的罪名就算是坐实了。

但如果李渊能够站出来为李世民洗白呢,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李渊他毕竟是皇帝,他说谁有罪谁就有罪,谁是清白谁就是清白。本着这个思想,李世民胁迫李渊下诏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心怀不轨,所以李世民杀掉他们是对的,并且正式册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样,

李世民借助李渊皇帝的威信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太子,并在不久之后接受禅位成为了新皇帝。经过这么一番操作,李世民就由篡位之徒变成了合法地继承皇位了,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第三个原因是李渊看清了时势,答应了李世民的全部要求,包括立太子、节制天下兵马和让位。

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李世民已经杀红了眼,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另外,李渊也深知李世民的能力超强,是个文武全才,自己活着的其他儿子们跟李世民比起来都差十万八千里,太子之位非他莫属了。虽然李渊肯定心有不甘,但大唐江山交给李世民,至少可以确保江山姓李,且保持国家的强盛。不论从哪一方面看,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李世民都是皇位的不二人选。因此,李渊识时务,顺水推舟,果断退位,既保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李世民,也成就了后来的唐太宗,和流芳千古的治世“贞观之治”。


哈达博士


先上结论:没有必要。

在刚刚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兄长李建成,麾下大将尉迟敬德送齐王元吉永归极乐,之后控制了李渊本人。

虽然李渊还有很多儿子,但是没有一个在十岁以上的。遥不可及的帝位就摆在了李世民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何苦要给自己揽上一个不孝弑父的罪名?

虽说天家父子无亲情,但是陇西李氏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帝王之家。李渊常年在外当官,一直都是带着世民的。虽然父子俩因为储位之争常有矛盾,但有矛盾不代表就不能有感情了。

为了夺取帝位,李世民发动了宫廷政变,但是政变已经结束,剩下需要的就是安抚人心了。不止是别人的,还有李世民自己的。杀兄和弑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历史上兄弟相残的不要太多,可是儿子杀父亲的还真是寥寥无几。亲手射杀同胞兄长,已经给李世民带来了良心上的严重不安。如果再杀了李渊,晚上还能不能睡着恐怕都是个问题。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在意后世评价的人,杀兄屠弟已经给他带来了难以洗去的骂名,再去杀老爹李渊,这辈子他都别想被后世之人评为明君。

当然,这是站在李世民的立场上来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必要杀李渊,跟李渊本人的态度也有关系。

很明显,李渊在得知建成元吉都被干掉的消息之后,很快就知道是李世民发动政变了。为了保住性命,他很没有骨气的妥协了,他没有为大儿子四儿子的枉死跟李世民做困兽之斗垂死一击,这也是李世民不杀他的主要原因。李渊毕竟是当朝皇帝开国之君,要人有人,要能力有能力,只是一时受制于李世民,如果他下定决心要给李世民找麻烦,李世民敢不敢留他一命还真不好说。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李渊妥协了,接受了玄武门之变的事实,承认了李世民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没有必要杀李渊。一来自己良心好受些,而来将来洗白的时候难度也要小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