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曾挖掘雍正陵墓,為何專家才挖兩米就緊急叫停了?


先說說雍正陵的基本情況。

大清朝最個性的皇帝雍正-愛新覺羅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子,按照老理兒子隨父葬,原本打算陪著老爹在清東陵找尋自己的陵地,但是找來找去發現清東陵的地質都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說白了就是地宮進水的可能性太大,所以雍正不惜破壞所謂的祖宗成法,安排自己最信任的老十三弟允祥給他在別的地方找尋萬年吉地。


要說這允祥,也是不辜負老哥的期望,帶領著的風水大師團終於在河北易縣西的山腳下找到了一片山清水秀的吉壤,這裡要風水有風水,要氣勢有氣勢,可以說是非常完美,於是乎,雍正立馬在此地開始營建其大清朝的第二個皇家陵區-清西陵,而雍正自己的陵叫做泰陵。

在1980年,河北省文物局突然收到一個報告,稱雍正帝的地宮被盜了!這簡直是晴天霹靂的事件,要知道位於清東陵的康熙和乾隆都在戰亂的時候被盜了,雍正這個由於地理位置倖免於難,沒想到在和平時期出現這樣的事兒,於是乎,文物局馬上成立的工作組,準備對雍正的地宮進行搶救性挖掘,在民間一直流傳雍正是被暗殺的,在下葬的時候配了個金頭,所以這次能清理地宮大家也都希望揭開這個謎團,但是,當考古隊員在泰陵方城啞巴院的影壁下探查的時候,發現盜洞沒有打通金剛牆,換句話說,雍正的地宮沒有被盜,這是虛驚一場。

處於保護文物的考慮,現場的專家立刻決定,開掘作業緊迫叫停。並封閉盜洞,不對雍正地宮開啟挖掘程序,重新對泰陵進行更加周密的保護!就這樣,雍正還安靜的躺在地宮中,關於他的謎團還將會流傳下去。


老豬的碎碎念


雍正陵叫“泰陵”,位於河北省易縣,與雍正同時入葬泰陵地宮的還有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年羹堯的妹妹)。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泰陵的一處發現了一個盜洞,經批准,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泰陵進行搶救性挖掘,結果在挖到地宮內的【金剛牆】時,盜洞消失了。也就是說盜墓者並未得手,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去打開一座保存完好的帝陵了。

  • 萬曆皇帝陵的金剛牆的樣子(大家可以做個參考)

雍正的“泰陵”屬於“清西陵”。“清西陵”是清入關後開闢的一處皇家陵園,具體位置是在河北省易縣梁各莊以西。陵園內的帝陵有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緒的崇陵。

其中,雍正的泰陵歷時6年完工(1730年-1736年)。雖然營建時間不長,也是挺勞民傷財的,據統計,為了營建雍正的泰陵,遷走了19個村莊,拆除了大量的民間房屋,其中瓦房73間、石板房14間、草房1336間、草棚461間。搬遷山廠200處,砍伐樹木6154棵,圈佔各種地畝84頃13畝5分7釐5毫8絲。

  • 泰陵,乾隆年間繪

泰陵的地面建築有許多特別的地方,比如一處“火焰牌坊”,這也是進入陵區的第一座建築。無論是明朝的帝陵,還是清初關外三陵、清東陵,都沒有立火焰牌坊的先例。所以 ,這處的火焰牌坊到底有什麼用途也是挺令人費解的。

  • “火焰牌坊”

清史上關於雍正的帝陵及身後事的文墨並不多。據清宮檔案記載,泰陵地宮地面共用二尺金磚473塊。由於地宮並未打開,對於很多人關心的在泰陵地宮裡面,雍正遺體是否有頭,是真頭還是金頭?也是不得而知的。


  • 泰陵陵門

前面還說到與雍正帝同時入葬泰陵地宮的還有兩個人,即孝敬憲皇后和敦肅皇貴妃。皇后入帝陵這是無可厚非的,敦肅皇貴妃為何也能入帝陵地宮陪葬?

決定皇貴妃能否祔葬在帝陵,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①該皇貴妃是皇帝的寵妃;②皇帝陵地宮有空餘的棺位;③該皇貴妃在皇帝入葬前死亡。

敦肅皇貴妃是年羹堯的親妹妹,年羹堯也曾權傾一時,是雍正黨的頭號功臣,但年羹堯是被雍正賜自盡的,難道敦肅皇貴妃年氏沒有受到牽連嗎?

雍正三年(1725年),年氏被晉升為皇貴妃,然而晉封才七天,尚未來得及行冊封禮,年氏就病死在圓明園中。半個月後,年羹堯被賜自盡。

年氏死後,她的金棺並未立即安放進雍正泰陵,而是移到阜成門外十里莊殯宮暫安。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二十二日,年氏金棺才隨孝敬憲皇后梓宮移入泰陵。時間上來說,年氏已經被封為皇貴妃,並且死在了雍正的前面,她是有資格入泰陵的,但是,直到乾隆年間,她才入泰陵,這究竟是雍正的意思,還是乾隆的安排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阿斗,喜歡我的回答就賜個贊吧。喜歡文物考古聊歷史,就關注我吧!


文物考古聊歷史


專家叫停雍正陵寢的挖掘,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處於對泰陵地宮及其內部文物的保護。

1956年,成為新中國考古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也就此形成了“停止不適當的考古挖掘工作”的共識。

這一年,在郭沫若的主持下,考古隊對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進行挖掘。考古隊挖開了定陵的地宮,獲得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和價值連城的文物,但是由於受到當時科技水平和文化認知水平的限制,受到破壞、損壞的文物更是不計其數,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就連萬曆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屍骨都在日後遭到了焚燬。

也正是因為看到了挖掘定陵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以及對於珍貴文物不可逆轉的破壞,周恩來總理同意了當時國家文物局的申請,就此停止了不適當的考古挖掘工作。

而這一規定也就此成為了中國考古界的既定慣例被沿用至今。與此同時,郭沫若想要在對秦始皇陵和武則天乾陵的挖掘計劃也就此終止。在這之後的考古挖掘,都是陵寢遭到盜掘或者遭遇重大工程建設時所進行的搶救性挖掘,再沒有主動對完好的陵寢或者古蹟進行考古挖掘工作。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確定雍正皇帝的泰陵未被盜掘後,也隨即停止了對於泰陵的考古挖掘工作。

對於雍正泰陵挖掘工作的呼聲,起始於1975年,原因是有學者在泰陵寶城琉璃影壁發現了盜洞,認為泰陵地宮已經被盜,並且此時剛剛完成了對於乾隆裕陵的清理和保護,希望就此對雍正的泰陵進行研究,以獲得相應的史料,揭開歷史謎團。

於是在1980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泰陵地宮進行清理發掘,並且在當年4月8日,挖掘泰陵地宮的工作正式開始。

但是在沿著盜洞口下挖了兩米以後,發現下面是原封土,由此證實泰陵沒有被盜過。

該消息通過媒體傳了出去,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的夏鼐知曉後,當即向國家文物局彙報要求停止發掘,並把國家文物局關於立即停止發掘泰陵地宮的命令急告當地。實際上,夏鼐如此激動而又急迫的表現,與其參與了當年的定陵挖掘事件有著重要關係,正是因為見到了定陵被挖掘後文物遭到了大面積的破壞和損毀的慘狀,才讓夏鼐必須要爭分奪秒的叫停泰陵的挖掘以保護泰陵內的珍貴文物。

最終,在4月11日,夏鼐親自來到易縣清西陵泰陵發掘現場,當眾宣佈了國家文物局的書面指示,泰陵地宮的發掘即告終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盜口砌死。


民間和史學界對於泰陵關注的焦點,實際上還是在於“雍正死因之謎”以及“雍正金頭之謎”,這兩大歷史謎團。

雍正年間,爆發了著名的“曾靜逆案”。儘管雍正皇帝沒有處罰曾靜,但是對於宣揚“反清復明”思想,進而影響到曾靜等人的呂留良,雍正則是給予了嚴厲懲罰。儘管呂留良已經過世多年,但是仍被雍正下令,扒墳掘墓、挫骨揚灰,他的家人和學生或被殺,或被流放。

而這時便有了呂留良的後人呂四孃的傳說。相傳呂四娘不僅從家中的變故中逃過一劫,活了下來,之後更是成功混進宮中,不僅成功刺殺了雍正,還將雍正的人頭取下帶走。所以,為了給雍正以全屍下葬,乾隆皇帝命人給雍正打造了一枚金頭,這也就是“雍正金頭之謎”的來源。而這一事件也被文學作品反覆演繹,在民間廣為流傳。

當然,我們非常清楚,出現呂四娘刺殺雍正的事情是斷然不可能的,並且通過史料分析,雍正因為長期迷戀丹藥,死於重金屬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對於雍正死因,依舊無法蓋棺定論,而這也就此形成了“清宮八大疑案”之一的“雍正死因之謎”。

由於泰陵未被盜掘,因而在科技手段尚未實現對於文物能夠的完好保護之前,雍正的泰陵地宮再無被打開的可能,所以我們只能寄希望於科技的發展,在未來科技發展到足夠水平的時候,來對雍正的死因和雍正的“金頭之謎”一探究竟了。


雍親王府


清朝“康乾盛世”真正的奠基人非雍正皇帝莫屬,他不僅是一位實幹明君,他鞏固了國防,更是把原本空虛的國庫(康熙留下的爛攤子)治理的充盈富足!



(入正題) 1975年,考古學家清理已被孫殿英盜空了的清東陵墓收貨相當小。這時考古學家有人就建議發掘泰陵(雍正陵墓),因為歷史上對雍正突然死亡爭議頗多。“據野史和民間傳說,雍正因實行文字獄時期,斬殺了呂留良滿門,但是呂留良一個小女兒呂四娘卻逃過一劫,呂四娘為了報仇上山拜隱世高人為師,習得武功,刺殺了雍正皇帝並割了雍正的頭顱帶走了。雍正死後乾隆皇帝捉拿呂四娘未果。只有找工匠,照著雍正皇帝的畫像用黃金做了一個頭顱,放到棺材內下葬。”

因為,打開泰陵對雍正死因歷史考證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當時就有人建議打開。但是當時國家規定沒有遭受到破壞的皇陵墓禁止發掘。

直到1980年清西陵有消息傳來說,清西陵裡的泰陵頂上出現了盜洞,專家心想這下終於有機會解開這歷史謎團了,當天立馬上報,上級指示先確認好泰陵被破壞程度再做決定。考古隊員就沿著盜洞往下挖,可是挖到兩米左右的時候發現兩米下夯土層完好,盜洞並沒有挖到陵墓。所以考古隊立即停止了發掘工作,歷史現在雍正皇帝的陵墓依然完好並未發掘,雍正死亡之謎依然還未解開!

記得點關注,點贊,謝謝!!!


筆畫龍蛇


我國被允許的考古發掘方式

說個冷門點的知識吧,我國在考古學領域與西方國家有個很大區別,咱們更擅長田野考古學(field archaeology),而西方更擅長海洋考古學(Maritime archaeology)和城市考古學(Urban archaeology)。

其中具體有什麼區別吐槽機就不細說了(其實是也不知道),總之古代傳統的洛陽鏟結合現代科技後對考古調查的幫助很大。我們的考古學家經常可以通過種種方法找到野外深埋的遺蹟和遺物,這讓很多外國同行羨慕不已。

但是我們也存在一些短板,在調查之後的考古發掘與室內整理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換句話說我們能找到文物位置,可沒法妥善保存發掘的文物。故此我們在考古發掘階段會非常謹慎,一般只有兩種情況才允許發掘。

首先是由於盜墓或者工程建設已經對文物造成破壞,這屬於被動的搶救性發掘,目的是為了保存被破壞的文物,2011年的海昏侯墓就屬於這種。其次是為了解決重大歷史課題的主動發掘,前段時間對通州路縣古城的發掘就屬於主動發掘,其目的是為了確定北京城的發展脈絡。

曾經的教訓

通常來說現在我國基於對文物負責的態度,不太鼓勵主動發掘,考古界更有一條鐵律——不主動發掘任何帝王陵墓。這是1956年主動發掘明定陵留下的深刻教訓,那次的損失實在太大了。

萬曆皇帝的陵墓中確實有大量的文物,發掘也確實解開了一些歷史謎團(比如長期不上朝),可是那些文物裡袍料、匹料和服飾用品就佔600多件,在地宮的微環境中尚可長久保存,一旦接觸外界環境就迅速朽化了。

本來這些文物的損失就已經無可挽回,更糟糕的是這次挖掘起了某種示範作用,當時各地都開始興起挖掘帝王陵墓的苗頭。最終總理定下了基調,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1997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了這點。

驚險的泰陵發掘

關於雍正泰陵的發掘其實是始於1975年對乾隆裕陵的整理工作,民國時期裕陵曾經被東陵大盜孫殿英給盜掘過,破壞挺嚴重的。所以文物部門打了個擦邊球,開啟了被破壞的裕陵,對地宮進行了整理。

這之後呼籲開啟泰陵的聲音就出現了,巧合的是1980年在泰陵寶城琉璃影壁右下角發現了一箇舊盜洞,這座帝王陵墓很可能早已被盜,符合搶救性發掘的標準。於是國家國家文物局批准了對泰陵的發掘請求,工作於當年4月8日正式開始。

挖掘當天泰陵熱鬧無比,各路記者雲集,上午9時開工後卻發現那個盜洞只向下打了2米,在地宮第一道屏障金剛牆附近就消失了。那麼就證明泰陵並沒有被盜,考古學大師夏鼐(nài)立刻向文物局彙報此事,緊急叫停了發掘工作。並且用水泥將盜洞徹底封死,雍正皇帝是否被換了個金腦袋只能繼續成迷了。


總結起來吧,對泰陵的發掘本來就是搶救性的,在發現陵墓沒有被盜後緊急叫停符合考古原則,這是無可厚非的。目前我們能期待的是文物保存技術取得長足發展,那樣才會有更多傳世之寶重見天日,否則就算知道《蘭亭序》在哪埋著,你挖出來就爛掉也是白費。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清王朝的歷史上有很多的謎題,其中就包括乾隆皇帝的生母到底是誰?孝莊皇太后是否曾經下嫁多爾袞?同治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道光皇帝的死到底誰是罪魁禍首?這些都成為了現在很多歷史學家,無法給出答案的謎題。除此之外呢,還有另外的一個人的視野,非常的蹊蹺,那就是雍正皇帝的死!

當年雍正皇帝已從九子奪嫡當中費盡了心思才僥倖勝出,也成為了康乾盛世的創始人。但是他在位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僅僅十三年他就去世了。大家對於他的去世官方解釋就是他太累了,因為作為皇帝,他每天都兢兢業業的處理朝廷上的事務,現在作息時間也都非常的穩定,要睡覺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勤於政務讓他身體透支厲害,所以說他就是過勞死。

在雍正皇帝死後被葬在了清西陵。因為清朝末年民憤過於嚴重,所以就說清朝皇帝的這些陵墓多半也都遭到了盜墓賊的注視。比如說自己太后的陵墓就被人家忘得一乾二淨,乾隆皇帝的陵墓也沒能夠逃得過一劫。在建國之後這些專家們也都想辦法能夠儘量的對於這些陵墓進行一些彌補和止損。

當這些考古專家挖開雍正皇帝的陵墓的時候,卻看了一眼之後,就立刻讓人把這個陵墓用水泥給封死了後,從此再也沒有人去挖掘過他的陵墓。


山高水闊a


考古專家曾挖掘雍正陵,才挖兩米便被緊急叫停,是事實。

挖掘是專家想揭示真相,因他未葬東陵,被垢病他皇位得來不正。而他又緣何突然駕崩?史學界爭論了很久卻無定論,據聞雍正是被刺客殺死,頭被割掉了,陵墓中只有一顆金頭顱。究竟是怎麼回事,考古學家主張挖掘泰陵一探究竟,本來政府不允,但因泰陵有盜洞,說明已被盜過了,就批准開挖了一一時間是1980年4月。

考古隊員順著盜洞的痕跡往下挖,希望順著盜洞進入地宮,但才挖了兩米就突然被叫停了,這是為什麼呢?

一一原來這個盜洞在這兩米處突然間沒了,說明盜賊壓根就沒有進入到地宮之中,這座墓根本沒有被盜掘過。

該不該繼續挖,專家們很糾結,國家文物局領導獲此信息後,當機立斷決定停止挖掘工作。

此後,國家規定: 非不得已情況,不主動挖掘任何古墓。故雍正陵到現在都沒有被挖掘。


三峽孬張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事叫小孩沒娘說起來話長啊。這事咱的從頭裡說,不然半截話,沒法解釋的清楚。

開頭交代的一些個事

整個清朝十二個皇帝,分三處埋葬,關外一處,關內兩處。

這關外邊的您可以看成是愛新覺羅家的祖墳,老一輩還沒當皇帝,就這埋著,還有順治之前的皇帝都擱這裡埋著。這入了關做了皇帝之後,就全都埋到了關裡邊。

這關裡邊他又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兩處。

話說這清東陵比較悲催,除了第一位入駐的皇帝——順治,他的孝陵沒有被盜之外,其他幾位全讓洗劫了,就剩下點犄角旮旯點東西,骨頭都讓人家丟了一地。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盜墓賊為嘛瞅準了清東陵呢?”

這事要怪就怪,這地埋了倆主,一曰乾隆,二曰慈禧。

大傢伙也都知道,歷史上這倆位,這都是喜歡享受的主,乾隆七下江南,其實就是為了溜達溜達,那花費國庫多少銀子,自不必說,所以他的墓裡邊您感覺東西能少了嗎?不能夠啊!

再加上慈禧,那翡翠玉白菜啥的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所以盜墓賊的眼睛全盯著這清東陵。

說道這裡,小夥伴一準會好奇,這順治的孝陵咋就躲過一劫呢?這是因為順治是第一位埋進入的皇帝,他還遵守著滿人的習慣,這下葬的時候,把東西全燒了,所以墓裡面沒啥東西。

另一處就是清西陵。

這地除了光緒的墓被盜了之外,其他都好好的,

而雍正就是這清西陵第一位入駐的皇帝。

那麼雍正為嘛選了清西陵,不和自己的老爺子康熙埋到一塊呢?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雍正是在清東陵給自己選了一塊地,後來感覺不行。

這主要是因為,這清東陵這地土質當中帶著砂石。那麼這有什麼問題呢?他擋不住水,這老天爺一下雨,這水就會通過這砂石過濾,直接就灌倒了陵墓裡邊,這陵墓整個就成了一水簾洞了。

雍正不敢想象自己個萬年之後,住在一水坑裡,所以他拒絕擱這裡建陵墓。

所以後來他就讓老十三,去給自己再尋一塊,這就是現在的清西陵。

這地,不僅地勢高,土質還不錯,能夠有效的抵擋雨水的侵蝕。

其實這麼做,能瞅出雍正的眼光是不錯,就現在康熙的景陵還在水裡邊泡著呢?而且現在乾隆的裕陵還時不時的進行抽水作業。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好奇:“這乾隆為嘛不跟著雍正埋到清西陵,咋就跑到了清東陵了呢?”

其實說道根子上,這乾隆最喜歡,最崇拜的是康熙。當年康熙做了啥,他乾隆都喜歡跟著做一遍。而對自己的老爺子雍正,有點瞧不上的意思,後來他上位之後,把雍正很多好的政策都廢了,就是從他手上開始的。

可惜雍正從康熙接受八百萬兩,積攢起來六千萬兩的銀子了,乾隆不僅沒有繼承雍正的政策,還給廢了,拿著這些個銀子到處的花,這不清朝就是從乾隆的手上開始衰敗的。

好了,這不是咱今天的正題,咱接著聊。

那麼雍正這泰陵,開頭的時候,大傢伙以為已經被盜掘了,因為在那琉璃壁下邊就有一個烏漆嘛黑的盜洞,就這盜洞也不知道啥時候有的,這都好幾年了。

當時國家本著保護性挖掘,這就準備開挖這雍正的泰陵。

結果沒成想,這挖下去之後才發現,這盜洞才兩米,壓根就沒有挖到底,也就是說這泰陵就沒有被打開過。

咋整?保護性挖掘是在陵墓被破壞了之後才能進行的,現在人家好好,你挖個啥勁啊!

那麼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兩種意見,一種就是不要再挖了,另一種是想要挖下去,因為雍正這人身上就有很多的疑團,比方說他的死,傳說他死的時候是沒有頭的,頭被呂四娘給宰了去,下葬的時候,鑄造了一個金頭。

那麼如果挖開了,這一切的謎題就可以解開了。

最終討論的結果是不挖,本著的原則還是保護性挖掘,這條線不能碰,所以這事就停了下來。

好了,今天就說道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雍正的陵墓為泰陵,雍正帝的泰陵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它在清西陵的陵寢中,建造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體制最完備,氣勢最恢宏。堪稱西陵之首。泰陵的地宮中葬有雍正帝的孝敬憲皇后那拉氏和敦肅皇貴妃年氏。泰陵背靠永寧山,前朝元寶山,在五千米長的神道旁邊坐落著70多座古建築。而就是這樣一座帝陵,為人們留下了很多謎團。

雍正之死造下謎團

公元1735年10月8日凌晨,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在圓明園駕崩了。

據史料分析其死前三天的活動知道:從雍正發覺身體不適,到死亡還不足兩天時間,死的太突然和離奇,而對於雍正的死因歷史資料中很少有記載,

以至於關於其死因的說法眾說紛紜,有病死說、宮女殺死說、中毒說、遇刺說,但流傳最廣的就是,雍正皇帝遇刺說,認為雍正是被仇家所殺——呂四娘。 民間流傳,呂四娘殺掉雍正皇帝后把他的頭給割下來帶走了,至今不知下落。皇帝死了,得按時下葬啊。可是,沒有頭顱的事被百姓們知道了多失皇家臉面。當時的人想了一個辦法,為了保持雍正皇帝的尊嚴,留一個全屍,大臣們派人做了一個金腦袋給安在雍正皇帝的脖子上,這才風光下葬了。就是這樣,後世一直廣為流傳的未解之謎就是雍正皇帝的金頭之謎。

謎團之下的挖掘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開始上升,對於雍正歷史中的謎團迫切需要解開,在雍正地宮未打開之前所有的說法都是推論,而不是定論。同時,當時先後打開了乾隆陵、慈禧陵、香妃陵的地宮。這些清代人物的地宮的清理和開放,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的許多疑案,更重要的是當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旅遊事業因此而迅猛發展,並促進了經濟和物質文化產業的連帶發展。因此,守護著具有同樣巨大文物價值和旅遊潛力的易縣清西陵也不甘寂寞,經過仔細勘察、詳細論證後,有專家提出了開啟清理雍正帝泰陵地宮的大膽而又實際的方案,這不能不說是當時的正確抉擇。因為在清西陵文物管理處成立前,人們就在泰陵的啞巴院內琉璃影壁下發現有一個盜口,洞內填滿爛磚碎瓦和垃圾,而且當地人普遍認為該陵已經被盜匪盜掘過了,既然明十三陵和清東陵都已經有開啟皇陵地宮的先例和成功經驗,於是提出了清理被盜掘過的泰陵地宮。


挖掘一半卻戛然而止

1980年4月8日,清西陵的文物管理處為順利開啟雍正的地宮,事前做好了一切周密的準備,準備開挖雍正的帝陵。於是,開啟雍正地宮的消息快傳出,引來了很多媒體記者的關注。考古工作者開始沿著之前盜賊留下的盜洞進行挖掘,人們總算等到了謎團解開的那一刻,可是當挖掘工作進行到第三天的時候,當挖到地宮的第一道屏障金剛牆時,竟然發現盜洞並沒有打通地宮,由此可知墓室並沒有遭到盜墓者的破壞,繼續挖掘,打開地宮一切謎團終將解開,可是工作人員叫停了。泰陵已挖開的昔日盜洞因此被堵上了,泰陵地宮的那種神秘在次被蒙上了往日的面紗

關於挖掘工作叫停其實我國有一項政策規定:沒有被盜過的古代帝陵一般不能主動發掘。在我國帝陵發掘史中,主動發掘帝陵的只有一處,那就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但是在發掘定陵過程中給考古留下了很多的遺憾,由於當時的發掘保存防腐技術的落後,使得地宮內很多精美的文物在瞬間灰飛煙滅,整個都遭到了破壞,基於此次的教訓,考古不在主動發掘古代帝陵,所以泰陵在開挖到一半的時候被叫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地宮內的稀世珍寶。

限於目前的技術對帝王陵的發掘保護工作很難達到完全不損失。雍正陵未被打開其實是對歷史文物最好的保護,是對歷史最大的尊正。雍正的謎團也只能由未來去真正解答了。


時間的背後0


清朝懸案中,關於雍正皇帝的就佔了2起,其中一起是雍正之死的懸案。

因為野史有傳言說雍正因曾靜一案興起文字獄,曾靜被捕的時候說自己是因為學了山東呂留良的某些著作才產生了反清的念頭,於是,雍正皇帝對已死多年的呂留良挫骨揚灰,到這裡,還是歷史事實。可是後面的就不得而知了,說是呂留良的女兒逃過了雍正皇帝的殺戮,拜師學藝,苦練武功,最後成為一個絕頂高手,然後混入皇宮,刺殺了雍正皇帝,割下了雍正皇帝的頭顱而去,為呂留良報仇雪恨。

據說雍正死後,給他安裝了一個黃金頭顱以為全屍。

當然,關於雍正皇帝之死還有多個版本,比如還有一說,說是雍正皇帝好煉丹之術,為了長生不老,吃了過多了仙丹丹藥,中毒而死。

故,呂四娘刺殺雍正成為雍正皇帝之死的一個江湖版本。

雍正皇帝到底是呂留良的女兒刺殺而死還是因為服用仙丹中毒而死,歷史書記載不詳,野史也莫衷一是,成為清宮懸案之一。

要證實雍正皇帝到底怎麼死的,最可靠的辦法就是打開雍正陵墓,看看雍正的頭顱是否真的不在,或者利用現代檢測技術,看看他是否服用過多丹藥汞中毒而死。

雍正死後安葬於河北保定易縣,雍正陵墓稱泰陵,是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黃帝陵墓。

鑑於清東陵等陵墓被盜著居多,對於已經被盜的文物皇帝陵墓,國家有政策可以進行科研調查或考察。

而對於雍正泰陵,也存在盜洞(盜墓賊進出的洞口),泰陵是否也真的也遭受過盜墓賊的清洗不得而知,因為黃帝陵設計十分嚴密,地宮等核心機關一般很難進行檢測到,加之若干年的塵封和風化,普通工具難以查證。

於是,為了揭示雍正皇帝之死這樁懸案,有專家要求打開泰陵雍正地宮,得到文物保護部門的批准。1980年4月,考古隊員沿著泰陵留下的盜洞進行開發挖掘,但是才挖到2米處就突然叫停了。

為什麼呢?

因為考古隊員發現,這個盜洞並沒有深入到雍正地宮,也就是說,即使有過盜墓賊想盜雍正地宮,但是並沒有進去,雍正地宮保存完好。

那麼為什麼考古隊員也不能再深入進去了呢?

因為按照當時的文物保護法規定,保存完好的皇帝陵墓(文物)不得隨意進行考察開發。如果擅自打開泰陵雍正地宮,就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了。

什麼時候能打開雍正皇帝地宮一探究竟,明確雍正皇帝之死的秘密,只有等到國家文物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調整,才有可能讓懸案塵埃落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