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可以燒木頭的九一式裝甲車,還可以在鐵路上快速奔跑

九一式裝甲車是日本在1930年研發成功並投入使用的一款早期裝甲車,它的作用就是伴隨部隊提供一定的輕火力掩護,和當時各國裝備的輕型輪式裝甲車差不多,具有造價低,製造簡單等特點。不過九一式裝甲車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在中國戰場上作戰,因此有一些較為獨特的設計。


侵華日軍可以燒木頭的九一式裝甲車,還可以在鐵路上快速奔跑

九一式裝甲車

這型裝甲車全重只有5.6噸,採用一臺75馬力汽油發動機,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每小時,齊裝滿員時只有約40千米每小時。車長6.58米,寬1.9米,高2.95米,成員不固定 ,一般在6~8人。之所以人員不固定,主要是裝甲車內沒有固定武器,只有一些射擊窗口,一般來說裝備3挺6.5毫米機槍,其他的士兵則使用手中的輕武器自由射擊。裝甲防護上則比較弱,只有6毫米厚裝甲板,只能抵禦輕武器的射擊。

作戰時,缺少反裝甲武器的中國軍隊很難對付這種有很強機槍火力的裝甲車,並且裝甲車不僅可以帶領士兵衝鋒,而且能夠在關鍵時候放出幾名車內搭載的士兵作戰,形成步坦協同般的作戰模式,尤其是在城市作戰中至為重要。在淞滬會戰等城市戰中都有這種裝甲車的出現。

侵華日軍可以燒木頭的九一式裝甲車,還可以在鐵路上快速奔跑

九一式裝甲車

不僅如此,因為日本佔領的中國國土主要依靠鐵路網實現各地域之間的聯繫,日本還專門研發了公路、鐵路兩用的九一式裝甲車。這種兩用裝甲車比較麻煩,由公路轉換成鐵路模式時,需要把裝甲車開上鐵路上方,通過千斤頂把裝甲車頂起來,再將四個輪子換成可以再鐵路上行駛的輪子,放下千斤頂後就能夠在鐵路上行駛了,反之也是如此。這一過程需要十餘名士兵的協同操作,一個訓練有素的小隊也需要十多分鐘才能完成上述操作。

但是作為鐵路巡邏裝甲車,九一式兩用裝甲車的表現卻很優異。主要是如抗聯、鐵道游擊隊等抵抗組織缺少重火力,無法有效擊穿裝甲車的裝甲。而且九一式兩用裝甲還能串聯起來形成裝甲列車一般的軍列,同時也能作為牽引車頭,用於少量車廂的牽引動力使用。當年中國軍民為了消滅這種裝甲車費了不少的精力。

侵華日軍可以燒木頭的九一式裝甲車,還可以在鐵路上快速奔跑

鐵道游擊隊

楊振宇將軍就曾率領士兵成功的摧毀過九一式兩用裝甲車,他們的方法是破壞鐵路,然後在破壞段之前伏擊單輛的裝甲車;受到襲擊的裝甲車因為沒有隊友支援,所以加速逃跑,結果在被破壞路段剎車不及脫軌側翻。

除此之外,因為石油資源的緊缺,日本也進行了木柴汽車的研發,也就是利用木柴加入燃氣發生器內產生可燃氣體,然後將這些氣體儲存在燃氣包裡作為發動機的燃料。採用這種模式會造成發動機的動力會嚴重下降,裝甲車的行駛速度和動力都很差,只能作為一種預備動力。這種動力方式在抗日戰爭中的我國也曾研製過,並且還較為普遍的裝備過,據說至今朝鮮仍然在少量使用這種動力的汽車。

侵華日軍可以燒木頭的九一式裝甲車,還可以在鐵路上快速奔跑

木柴汽車

作為早期的日本裝甲車,純粹的陸軍版本生產的不多,一般認為只有一百多輛,而兩用版本的則較多,大約有1000餘輛。後來日本又研製了更加成功的九五式兩用坦克,這種坦克在模式的轉換上更加快速簡單,不需要士兵冒著危險在鐵路上更換輪胎,所以實戰效果更好,日本生產了一百多輛用於我國東北地區和緬甸等地的鐵路巡邏。

侵華日軍可以燒木頭的九一式裝甲車,還可以在鐵路上快速奔跑

日軍裝甲車

大部分的九一式都被用於戰線後方的巡邏、反遊擊等工作,因為薄弱的裝甲防護能力較低,遇到裝備鋼芯彈的馬克沁都會被打成馬蜂窩,所以漸漸的在一線很少露面了。殘存的九一式一直使用到了1945年,留存至今的非常稀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