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可以烧木头的九一式装甲车,还可以在铁路上快速奔跑

九一式装甲车是日本在1930年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的一款早期装甲车,它的作用就是伴随部队提供一定的轻火力掩护,和当时各国装备的轻型轮式装甲车差不多,具有造价低,制造简单等特点。不过九一式装甲车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在中国战场上作战,因此有一些较为独特的设计。


侵华日军可以烧木头的九一式装甲车,还可以在铁路上快速奔跑

九一式装甲车

这型装甲车全重只有5.6吨,采用一台75马力汽油发动机,最大公路速度60千米每小时,齐装满员时只有约40千米每小时。车长6.58米,宽1.9米,高2.95米,成员不固定 ,一般在6~8人。之所以人员不固定,主要是装甲车内没有固定武器,只有一些射击窗口,一般来说装备3挺6.5毫米机枪,其他的士兵则使用手中的轻武器自由射击。装甲防护上则比较弱,只有6毫米厚装甲板,只能抵御轻武器的射击。

作战时,缺少反装甲武器的中国军队很难对付这种有很强机枪火力的装甲车,并且装甲车不仅可以带领士兵冲锋,而且能够在关键时候放出几名车内搭载的士兵作战,形成步坦协同般的作战模式,尤其是在城市作战中至为重要。在淞沪会战等城市战中都有这种装甲车的出现。

侵华日军可以烧木头的九一式装甲车,还可以在铁路上快速奔跑

九一式装甲车

不仅如此,因为日本占领的中国国土主要依靠铁路网实现各地域之间的联系,日本还专门研发了公路、铁路两用的九一式装甲车。这种两用装甲车比较麻烦,由公路转换成铁路模式时,需要把装甲车开上铁路上方,通过千斤顶把装甲车顶起来,再将四个轮子换成可以再铁路上行驶的轮子,放下千斤顶后就能够在铁路上行驶了,反之也是如此。这一过程需要十余名士兵的协同操作,一个训练有素的小队也需要十多分钟才能完成上述操作。

但是作为铁路巡逻装甲车,九一式两用装甲车的表现却很优异。主要是如抗联、铁道游击队等抵抗组织缺少重火力,无法有效击穿装甲车的装甲。而且九一式两用装甲还能串联起来形成装甲列车一般的军列,同时也能作为牵引车头,用于少量车厢的牵引动力使用。当年中国军民为了消灭这种装甲车费了不少的精力。

侵华日军可以烧木头的九一式装甲车,还可以在铁路上快速奔跑

铁道游击队

杨振宇将军就曾率领士兵成功的摧毁过九一式两用装甲车,他们的方法是破坏铁路,然后在破坏段之前伏击单辆的装甲车;受到袭击的装甲车因为没有队友支援,所以加速逃跑,结果在被破坏路段刹车不及脱轨侧翻。

除此之外,因为石油资源的紧缺,日本也进行了木柴汽车的研发,也就是利用木柴加入燃气发生器内产生可燃气体,然后将这些气体储存在燃气包里作为发动机的燃料。采用这种模式会造成发动机的动力会严重下降,装甲车的行驶速度和动力都很差,只能作为一种预备动力。这种动力方式在抗日战争中的我国也曾研制过,并且还较为普遍的装备过,据说至今朝鲜仍然在少量使用这种动力的汽车。

侵华日军可以烧木头的九一式装甲车,还可以在铁路上快速奔跑

木柴汽车

作为早期的日本装甲车,纯粹的陆军版本生产的不多,一般认为只有一百多辆,而两用版本的则较多,大约有1000余辆。后来日本又研制了更加成功的九五式两用坦克,这种坦克在模式的转换上更加快速简单,不需要士兵冒着危险在铁路上更换轮胎,所以实战效果更好,日本生产了一百多辆用于我国东北地区和缅甸等地的铁路巡逻。

侵华日军可以烧木头的九一式装甲车,还可以在铁路上快速奔跑

日军装甲车

大部分的九一式都被用于战线后方的巡逻、反游击等工作,因为薄弱的装甲防护能力较低,遇到装备钢芯弹的马克沁都会被打成马蜂窝,所以渐渐的在一线很少露面了。残存的九一式一直使用到了1945年,留存至今的非常稀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