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王玥波的評書比郭德綱差嗎?

峰谷的風骨


師出有門,正兒八經的評書藝人。

王的評書託相聲的福,有釐頭,有架勢,有內涵,有真傳。

努力過的東西外化肯定是不一樣,雖然他的評書自媒體流傳不多,但在京津是有口碑。

至於德綱評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肯定是沒有他的相聲地位高。

坑挖得填得少,哪有時間啊!

就等他年邁之時去欣賞吧。

王的評書每個禮拜都有。只要你人在皇城。

都是式微的曲藝形式,總得有人拯救它吧。

加油!王之評書。😘😘😘


老楊246688373


王玥波與郭德綱都是從小學習評書,但現在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二人之間已經拉開了很大的距離,王玥波各方面都要比郭德綱差。

王玥波缺點太明顯

現在專業說評書的不多了,但矮子裡面拔高個,王玥波這樣的也算是佼佼者。畢竟從小學習評書,後來雖然說過一段時間相聲,最終還是專門說評書。

也說了那麼長時間,有了一定的歷練和和作品,《聊齋》、《隋唐》說的都不錯,是一個比較專業的評書人。


但是,王玥波由於天賦的原因,評書有個很明顯的缺點。

首先,王玥波的口齒不清晣,京味兒太重,這並不是好事兒。畢竟面對的是全國的觀眾,不只是北京那邊的人,很多人聽不慣京味兒,會覺得很彆扭,還是應該用大眾的普通話比較好。

其次,王玥波的口誤太多,很明顯基本功有欠缺。

他還特別喜歡嘮叨,嘴很碎,一段話總是翻來覆去的說,聽多了會讓人覺得很煩躁。


而且說話的聲音也不行,聽著感覺不爽,先天條件比郭德綱差遠了。郭德綱最起碼口齒清晰,說話抑揚頓挫,節奏把握的很好,就像聊天一樣,聽著一點都不煩。

王玥波的格局和文化水平均比郭德綱差

王玥波所說的評書中規中矩,故事就是故事,沒有太多加工,聽著比較死板一點,就像是傳統老藝人一樣的感覺,沒有什麼特色。


而郭德綱就不一樣了,他的評書二次加工的力度很大,更像是相聲評書,把相聲與評書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相聲裡有評書,評書裡有相聲,節奏特別歡快,創新元素很大。

郭德綱讀書多,見識多,經歷多,知識面很廣,通過評書針砭時事,洞察人情,優勢很快就顯示出來了。而王玥波還是那樣傳統的講歷史故事,個人的感悟和見解比較少。

郭德綱本身單口相聲說的就很好,自然說評書對他來說更容易。郭德綱最近的《坑王駕到》就不錯,每次開場前都有十幾分鐘的閒白,把臺下的觀眾逗得哈哈大笑,進而再把他們引到評書裡面。

聽王玥波的評書,觀眾只是感覺聽到了一個歷史故事,很多人聽完以後就忘了,不值得回味。但聽郭德綱的評書,不僅能夠聽到歷史故事,還有很多笑點,事後讓人回味無窮。

所以,王玥波成不了大器,最多隻是一個藝人,但郭德綱卻可以成為大家。

王玥波觀眾緣沒有郭德綱好

郭德綱現在人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王玥波。儘管王玥波也是從小學藝,後面專業說評書很多年了,但名氣遠不如郭德綱,觀眾緣差很多。

王玥波外表的胖子形象看著比較死板一點,沒有喜慶的感覺,又缺乏老藝人的範兒,感覺不那麼吸引人,就好像是一個賣藝的。

而郭德綱則不一樣了,小黑胖子看著就特別招人喜歡,加上他之前相聲的魅力,說評書也有很多人追捧。他們更多是衝著郭德綱本人來的,不管說什麼都好聽,就喜歡聽他說,而且確實可以學到東西,還能得到快樂,這就夠了。

郭德綱現在帶領的德雲社快速發展,他的評書功夫也要提高才能對得起觀眾,一直在進步。王玥波進步不明顯,各方面比郭德綱已經落後了很多。


R娛記


對不起各位,我想胡說幾句,可能礙了各位的眼,不喜歡請移步。

我喜歡王玥波的評書,也喜歡郭德綱的評書,說不上來誰不好。回應題主一句:“王玥波的評書不比郭德綱的評書差。”

各位可以想一下,你們從什麼時間開始聽郭德綱的評書?從那段開始聽的?我是從《醜娘娘》開始,後來聽了《善惡圖》、《濟公傳》。真好!沒有郭德綱我可能這輩子沒什麼機會再聽評書了,因為這些故事感覺差不多,沒什麼新意。倒騰來倒騰去,都是這點兒玩意。

小時候就開始聽評書,中午1點電臺廣播,單田芳先生《三俠五義》、《白眉大俠》、《小五義》,我沒聽過更多,我被哪些人物吸引住了,我以為我的人生以後就是遊俠為生:“二指寬一個小紙條,無論有什麼事我都到。”太愛了,真的無以復加。

我是看《少林寺》長大的一代人,武俠,是我們那個年代最流行的。

後來,評書不流行了,我們改成了電子遊戲。聽到《岳飛傳》,我也會扭頭走開,因為我知道我聽不完,太長了,我還要長大,沒有電匣子我哪能聽得完?而且他太長了,我還要去做一些別的有意思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我聽到了《醜娘娘》,鍾離無鹽、齊宣王、血葫蘆僧。郭德綱說的太好了,太有意思了。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很不齒,這不就是劉寶瑞的《君臣鬥》嗎?換湯不換藥,有什麼意思?(我真想給當時的自己倆嘴巴,你是什麼東西?就是一個屁也不懂的普通聽眾,聽過幾天收音機,把你能耐的。劉寶瑞,那是劉寶瑞!還不就《君臣鬥》嗎?)仗著自己聽的多一點,喜歡給那些新入坑的人們講以前我聽過的,講我所理解的東西。其實都是一些沒味的屁。

後來,很多人都聽郭德綱,我看不起他們:俗!瞎幾把樂,這你就樂了?後面的你怎麼不樂呢?這不該樂的那麼誇張,該樂的地方你又不樂,可惜了這些藝術。

我真的喜歡郭德綱,就像李寅飛在《相聲有新人》的舞臺上說:“你知道我多懷念05、06年那個郭德綱。”說的我眼淚汪汪的,我他媽也懷念。

有一次在網吧,沒事,想聽點東西,就打開了王玥波評書,一下子就陷進去了。如果沒記錯,應該是聊齋《陸判》,然後是《羅剎海市》,一部接一部,真的是停不下來。

如果用王玥波的《大隋唐》對比郭德綱的《濟公傳》,我更愛《濟公傳》。如果用王玥波的《聊齋志異》來對比,我真的認為無人能敵。說到這,一定有人罵傻逼。聽《聊齋》不聽劉立福的嗎?《王者》、《毛大福》,這是陳家門裡的傳承,這是精品。王玥波差嗎?

就好像《百家講壇》,紀連海可以說清史,王立群先生也可以說,你們不懂而已。不是說好壞,是角度,是帶著個人色彩的評論,你聽的是什麼?

劍走偏鋒,可以啊!你要給我評書的本質,我要聽的是評書,不是胡勒!

王玥波和郭德綱比起來不差,一點都不差,你們可以不喜歡,不能抹殺他們各自的成績。



流氓也誠實


光論評書的話,王玥波比郭德綱強很多,無論是敘事方式,還是包袱處理,以及跟觀眾扯閒白等,王玥波比郭德綱高出一個檔次。

因為郭德綱說的是單口,包括他的《坑王駕到》系列,裡面包括《濟公傳》、《封神演義》、《九頭案》、《馮天奇鬧通州》等長篇故事,郭德綱也都是把它們處理成了單口相聲的模式,壓縮劇情,加入大量小包袱,讓整個敘事節奏明快,聽著過癮,最關鍵是你可以摘中間任何一段聽,都不會影響觀感。這是單口相聲的技法,不是評書。

但兩人不同的地方在於:

郭德綱在單口相聲領域,目前在世的人裡面,沒有比他好的。郭德綱的好在於賣力氣,而且敢於創新,另外他非常擅長把幾部不同的書攢在一起,並且揉進去很多笑料包袱,成為一個新的單口相聲。光憑這一點,他在單口領域就是單獨一檔的存在。

王玥波在評書領域只是非常出色的年輕藝人,他的特點也是說得多說的巧,而且王玥波也有相聲功底,所以他也擅長把小包袱塞進書裡面。但王玥波跟郭德綱不一樣的是,他的包袱植入相對弱勢,也就是笑歸笑鬧歸鬧,重點還是服務於劇情展開。人物可以逗比一點,但不能因為搞笑而垮掉,在這點技法處理上,王玥波比郭德綱更專業,或者說王玥波在評書領域更專業。


郭德綱說長篇單口,以封神演義為例,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將長篇評書做單口處理的典範。《封神演義》這部書其實不好說,像袁闊成老先生說出來都不是那麼精彩,因為這部小說原著就很散,屬於古代網絡爽文的類型,人物眾多故事支線凌亂,打鬥情節也單一化,各種上下級別分明。講這部書很容易就變成流水賬敘事,因為裡面人物刻畫太單薄,必須說書先生自己下大量功夫去重新塑造人物,袁老就給紂王妲己姜子牙等加了很多內心戲和豐富的性格元素,但相對於這個龐大的故事框架來說,還是過於單薄。

郭德綱版的封神則是在原著就單薄的情況下,將它進一步簡單化,故事主線捋出來,快進鍵拼命推進。但用閒白和小包袱填充的非常飽滿,比如對於紂王的背景介紹,郭德綱處理得就很好,通俗易懂而且不拖沓。但這種快餐式處理的後果,就是人物集體卡通化,也就是說老郭的封神裡面好像沒什麼壞人,即使殘暴的紂王在老郭這裡也只是一個做了壞事的逗比而已,聽著很輕鬆,但也記不住什麼,這也是老郭倡導的相聲宗旨。

而在扯閒白方面,王玥波走的是傳統書場的路數,有時候一走就是幾萬裡,感覺他自己都忘了怎麼回去,舉個例子王玥波《大隋唐》裡面斬單雄信的劇情,全書一共說了兩次,第一次是扯閒白,第二次是正常劇情,兩次說的完全不一樣。這不是王玥波功夫不行,而是書場老先生就這麼玩的,經常在劇情推進中植入一段閒白,能扯出上下五千年,聽到你忘了這是什麼書。幾天之後他回到書裡面,再給你找補之前的劇情,又能混幾十分鐘,這都是說書人打錢的手藝,王玥波在這方面傳承的很好。


所以王玥波跟郭德綱沒必要強行拉到一起對比,郭德綱確實是評書開蒙,而且他早年也說過評書,但現在他說的是單口相聲,用單口相聲跟評書比,屬於跨領域強行同框,得出的結論也沒有意義。


鹹魚茶館


兩人作品我基本都聽全了,不太好說高低,可是如果你讓我推薦的話,我推薦王玥波,為什麼?因為王玥波的書,聽起來更像是“書”,也就是評書的屬性更強,更有味道。

我看到樓上各類回答有說王玥波京味太濃的,有說他口誤太多的,這個的確是,尤其早起作品裡口誤比較多。不過,京味是門派傳承,這個見仁見智,這是他的表演風格,不能算是缺點。口誤多,明顯是因為基本功還沒到位,可是話說回來 ,那是早期作品,近期的已經沒有那麼嚴重,不影響什麼效果。

說回到主題,王玥波的書,有明顯的個人烙印,風格極其明顯,且其感染力非常強,沒聽過的朋友可以聽聽大隋唐中最有名的一段“鎖五龍”,一個評書演員,說書把觀眾說哭了,是什麼樣的感染力?此為其一。

其二,王玥波貴在專注,隋唐和雍正劍俠圖,說了多少年?老聽眾都知道。這是評書的核心魅力,也就是郭德綱也常說的“過日子的心” ,營造一套語境,一套完整的評書世界,不容易,這種老聽眾的樂趣,難以言喻,只有體會了才知道。

郭德綱已經很難再說大書了,所以這個事情上也沒法再比較了。

我覺得有些網友對王玥波的評價算是中肯:

“青年一代,已無出其右”


老夫想減肥


風格不一樣,西河門的同門,但是不同風格。王是純京派,京子京音,北京風格盡顯。郭德綱更傾向於天津的碼頭評書,博採眾家之長。王玥波有很大的問題就是口誤多加口齒不清,口誤多這個問題,以前郭德綱也有,說書沒有不口誤的。但是明顯王玥波的知識量不如郭德綱,所以由於知識量引起的口誤再加上口齒問題就很大了。不像個先生。郭德綱的聲音口齒不用說了,全中國也挑不出幾個口條比他利索的。但是他的缺點是評書不是正業。不能有一部連貫性強,邏輯清晰,有頭有尾的作品。大部分評書都是自己瞎扯。

但是,王玥波是正經說書的,在故事性邏輯性方面遠超郭德綱。如果單說評書角度,他比郭德綱強太多,但是要是說吸引力,就不行了

簡單說,王玥波是個中規中矩的作家,質量一般但是勤勤懇懇,有功夫。郭德綱是個故事會作者,天賦高但是沒心思多寫,精華有但是摻水太多。

真想聽評書聽王玥波。就為了解悶兒,聽郭德綱


穆景天


相聲原來是分宗立派的,現在都混為一談了。評書亦一如此,也各有各的門派,但現在能說得好的藝人太少了,門派也就淡漠了。郭德綱和王玥波的評書,就個人好惡而言,王玥波字正腔圓,大氣有度,得以真傳,處處留露著連老太的口風!郭德綱雖也正式拜師學藝,但他的評書,被他自我改造成了單口相聲,太鬧騰,太雜亂,有時他還要賣派。評書裡的“學問”,其實都很淺顯,你如果在臺上裝大瓣蒜,想冒充教授哲學家,那你就栽透了!王胖子說評書,中規中矩,鋪墊紮實,人物心理變化拿揑得的非常準確,雖然偶爾也抖個包袱,都在情理之中。郭德綱的評書已沒有發展可言。王胖子前程遠大,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太羅嗦,太瑣碎,如不加以當頭棒喝,他的聽眾也許只剩下一群老太太!王胖子必須迎頭趕上,精準之餘,當斷則斷,別急於說太長的段子,方可糾偏,發揚光大。


愛吃魚的貓8571


評書評書,要有評才叫評書,評書不是有聲小說,基本功再好沒閱歷、眼界和理解也說不好書;我沒聽過巔峰時期袁先生的書不敢做評價,最喜歡的評書演員是單先生,單先生的人生經歷和文化底蘊決定了其更為豁達的胸襟,書自然也就好聽了。

王先生評書的基本功應該是在郭先生之上的,但閱歷、眼界這些遠遜郭先生;而且如果現在兩人說同一本書,大部分人對郭先生有更大的期待,雖然這與評書本身無關,但演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你願意來聽我說書,這點上郭先生和王先生已不在同一位面,甚至無法相提並論。


用戶9058405466464


一直認為老郭的單口比對口還要好,也就是老郭的評書比王玥波強,但是王玥波已經是這波說書人裡的佼佼者。但是比老郭還是差一些。


特別特別正經


在相聲圈裡面如果說評書說的不錯的做一個排名的話,王玥波和郭德綱應該能夠都在前10之內。因為評書是一個極為特殊的行業,它與相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卻又不完全等同於相聲。王玥波的評書理論上來說比郭德綱要略強一些,只不過,在評書以外的與評書相關的東西來看,郭德綱要更盛一些。

王玥波的評書不急不緩,照本宣科

王玥波理論上比郭德綱出名要早一些,沒有辦法,因為自身的身世和家庭環境以及所在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王玥波在早期的時候在相聲圈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一位藝人。那個時候郭德綱還在三進北京城,為自己的傳承和師承找一份依託。

郭德綱在北京落了腳之後,王玥波曾經與郭德綱互為搭檔一段時間,作為朋友。郭德綱漸漸在所有的相聲藝人中嶄露頭角,尤其是年輕一批的相聲藝人當中漸漸嶄露頭角。王玥波與郭德綱之間的合作也算是頗也不錯,受到觀眾的呼聲也是很廣。

相比王玥波的相聲而言,王玥波在評書方面的功底也是不落下風。之前曾經在北京,有個王玥波的評書專場,觀眾去得很多,而且很多人都會買一朵、買幾朵鮮花,聽王玥波的相聲也能圖個樂呵。而且王玥波對於故事情節的敘述能力非常強,哪怕整本書裡面涉及到15個人甚至20個人物情節,他都能夠把每一個情節表演得惟妙惟肖,通俗易懂,這對於講評書的藝人來講是一件天大的難事。

郭德綱的評書更偏向於搞笑

早期的時候郭德綱的評書其實也是照本宣科,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把觀眾引入情節之中。只不過在05年之後,尤其是《醜娘娘》開書的時候,郭德綱的評書風格完全換了另一種也就是說我們常見到的以搞笑為主,並且這種搞笑方式被觀眾喜聞樂見。

郭德綱在評書方面的造詣,理論上來說比王玥波要稍微差一點,可是對於故事情節的拿捏,以及在什麼地方該做出什麼動作表情,在什麼地方拋下個包袱而言,比王玥波要強之萬里。之前聽過郭德綱講過的包袱有很多都能讓人笑的喘不過氣來,而這些包袱安插到評書當中的時候,就是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為典型的就是郭德綱在開場白之後講的那一段旁白,那段典型的是沒有任何推動情節作用的單口相聲,可即便如此,很多觀眾都非常喜歡聽,並不急於去聽評書的相關情景,只是單純的來聽評書的過程中途一個樂呵。郭德綱也準確的抓住了觀眾的心理,使得郭氏評書發揚光大。

結語:俗話說得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王玥波的評書與郭德綱的評書屬於兩種類型,兩種不同的道路,沒有辦法去切實的辨別誰的好誰的壞,只是給觀眾帶來的體驗和感觀截然不同罷了。就目前來看,喜歡郭德綱評書的觀眾,可能要多於喜歡王玥波評書的觀眾。在近年來的發展當中,王玥波也很少把精力放在評書上面,當然這與個人的發展前景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