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之下斬殺徐晃,又多次另謀新主,孟達的結局究竟如何了?

羅日新


既然說到了孟達一怒斬徐晃,那我們就以演義為範本,來說說這個孟達到底是練就了什麼絕世武功,竟然可以斬殺了曹操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自然,徐晃死了,孟達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徐晃不論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毫無爭議的三國一流名將。不但在五子良將之中,甚至整個曹營之中,徐晃都是智謀靠前的武將。特別是在襄樊之戰,徐晃用計擊敗了“威震華夏”的關羽,解了樊城之圍,威名也達到了巔峰。

可就是這麼一位三國一流武將,卻被二三流的孟達給殺死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還要從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身死說起。關羽死後,孟達因為沒有援救關羽,怕被責罰,再加上劉封的欺壓,憤而投降了曹魏,並得到了曹丕的重用,受封新城太守。

曹丕死後,孟達為朝中多人嫉妒,日夜不安。恰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孟達就修書給諸葛亮,準備響應諸葛亮,在新城起兵反魏。只是事不機密,被當年同他一起反蜀降魏的申耽、申儀兄弟,秘密告發給了當時駐軍宛城的司馬懿。

司馬懿獲報後,未經請示曹叡,立刻發兵,千里奔襲孟達。演義中寫的也十分有趣,司馬懿“行了二日,山坡下轉出一軍,乃是右將軍徐晃”。徐晃這是在夢遊呢。兩人相見後,司馬懿就和徐晃合兵一處,並任命徐晃為先鋒,一同前往新城攻打孟達。

最搞笑的還在後面。

司馬懿僅用了八天時間,奔襲了一千兩百多里,跑到了孟達駐守的城外。

孟達得報,說是“城外塵土沖天,不知何處兵來”。登城一看,只見一彪人馬,打著“右將軍徐晃”的旗號飛奔城下。孟達吃了一驚,趕快讓人升起了吊橋。

再看徐晃,一路猛衝,“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徐晃騎馬衝的太快太猛,一直衝到了護城河邊。這跟襄樊大戰時的徐晃一對比,這個徐晃一定是瘋了,這明明就是演義中的盲夏侯或者猛張飛的作為麼。

徐晃勒馬站在護城河邊,衝著城上大罵:“反賊孟達,早早受降!”

孟達聽到徐晃罵他,大怒,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原來,孟達這是習得了當年李廣的神箭之法,百步穿“晃”,百發百中呀。

徐晃中箭落馬,被魏軍救走,“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我們現在玩遊戲經常說“千里送人頭”,原來《三國演義》中的徐晃也幹過這種事呀。一代名將徐晃就這麼死於孟達之手,真是有點冤呀。

孟達呢?被司馬懿大軍圍困,正在焦躁之時,聽報說是申氏兄弟率軍前來。孟達一聽,覺得申氏兄弟是來救援他了,毫不猶豫的打開了城門,率軍殺出,準備和申氏兄弟一起擊敗司馬懿。

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申氏兄弟率軍進攻孟達,城池也被兩名內奸李輔、鄧賢所奪。孟達只得率軍突圍。激戰良久,“達人困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槍刺於馬下,梟其首級。”曹睿得到戰報之後,諭令“將孟達首級去洛陽城市示眾”。

演義中,反覆不定的孟達最後得了一個身首異處,首級示眾的結局。

孟達雖然死了,徐晃的仇也算報了,可怎麼都覺得徐晃死的也太窩囊了吧。別急,看一下在羅貫中筆下,五子良將中每一個人的結局就會釋然了。

227年,徐晃在鎮守襄陽防禦孫吳時,染病去世。而演義中,羅貫中卻讓孟達射死了徐晃。實際上,孟達反魏,要到228年了,諸葛亮在該年進行了第一次北伐。

218年,樂進無疾而終。演義中,羅貫中讓甘寧一箭射中樂進,從此謝幕。

222年,張遼駐守江都,抵禦孫吳時病逝。演義中,羅貫中讓丁奉射死了張遼。

還好,張郃在正史中也是被蜀軍亂箭射死的,而於禁則是被曹丕羞辱致死的,羅老先生也就沒做太大的改動。

這麼一看,羅貫中一定是跟曹操有仇,才這麼黑曹操手下的將領。其實,這都是當時流行的“尊劉反曹鄙孫”思想在作怪。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把周瑜黑成了“鼠肚雞腸的小心眼”;為了“尊劉反曹”,在演義中,還把再次反叛的孟達,也給塑造成了“忠義之心,不忘故舊”的優秀代表。這就是徐晃等曹營將領被羅貫中黑的比較慘的真實原因。

至於孟達的真實結局,我們拋開演義,看正史,其實孟達是被諸葛亮給害死的。諸葛亮對於孟達這種反覆之人,並無好感。他擔心孟達雖然這次反魏降蜀了,但並不能保證在蜀國遇到困境時,孟達不會再次反蜀。所以,諸葛亮派郭模詐降,並將孟達可能造反的消息透漏給了申儀。這一點,並非像演義中所說,孟達主動聯絡的申儀、申耽兄弟,實際上孟達和申氏兄弟之間有矛盾。

諸葛亮正是藉助孟達和申氏兄弟之間的矛盾,逼迫孟達反魏,至於孟達能不能成功,諸葛亮並不怎麼關心,只要亂了就好。這樣子,孫吳就可以趁亂攻擊曹魏,而蜀軍也可以以支援孟達為由,從上庸方向進攻魏國。

只是呢,孟達的對手是司馬懿。司馬懿千里奔襲上庸城,“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經常叛變的孟達,最後被自己人出賣,落了個身首異處的結局。


奕天讀歷史


徐晃作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怎麼會被孟達斬殺,孟達是個什麼鬼?也有這個能耐!

在三國曆史上,徐晃是曹魏政權中不可多得的將才,建安二十四年,蜀漢政權不斷對外擴張,關羽率軍北上攻打曹魏,當時曹仁駐紮樊城,于禁、龐德駐紮樊城北,徐晃駐紮在宛城,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斬殺龐德,生擒于禁,包圍樊城,威震華夏,就連曹操都打算遷都,避其鋒芒。

徐晃在此時,被臨危受命抵擋關羽的進攻並且解圍樊城,徐晃以聲東擊西的戰術擊敗關羽,大破蜀軍,樊城之圍遂解,曹操稱讚他的功勞可以跟孫武破楚相提並論。

在凱旋的時候,曹操親自出營七里迎接,十分敬重。

此後,徐晃一直駐守在荊州這一片,震懾蜀漢和東吳,公元前227年徐晃在駐守襄陽抵抗東吳期間,因病去世。

這就是徐晃,並非被孟達所殺。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貶低曹魏政權,尤其是徐晃這樣打敗關羽的人,極力的進行貶低,所以就說,徐晃去攻打孟達,結果被孟達一箭射中頭顱,當晚就掛了。

這個孟達到底是個什麼鬼呢?

孟達原本是劉璋的屬下,在之前有什麼經歷咱也不知道,咱也找不到啊!

劉璋要求劉備入蜀去攻打張魯,並且派遣法正前去迎接,孟達是跟著法正一塊去的,後來劉備與劉璋鬧掰,最後吞併劉璋,孟達因此投降給劉備。

劉備命其駐守江陵,劉備打敗劉璋後,任命其為宜都太守,後來受命進攻上庸,劉備擔任孟達不行,就派遣自己的義子劉封前去統帥孟達的軍隊。這說明,劉備對其並不信任,在這裡說一點,劉備這個人看人還是挺準的,比如他臨死之前,告訴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諸葛亮沒當回事,因此才有了蜀漢第一次北伐的失利,痛失北上的時機。

劉封是劉備的義子,以勇猛而著稱,實際上智商應該是不在線的,當時正處於關羽荊州之戰時,正在與曹魏打得不可開交,關羽曾多次要劉封和孟達派兵援助,兩個人拒絕了。

最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孟達竟然叛蜀降魏,上一次降劉備咱也不清楚是怎麼回事,這麼快又降曹魏。

關於這次孟達投降,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關羽後來戰敗還被殺了,對蜀漢政權產生重要的打擊,當時孟達沒有支援關羽,肯定會被劉備責罰;另一方面,劉備派來的劉封也不是什麼好鳥,總是欺負他,孟達一看,等著劉備反過勁來,還不得搞死他。

因此,孟達率領四千多私軍投奔曹魏而去,孟達這次叛變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退路,受到曹丕的重用,直接給封了個平陽亭侯。

儘管東漢末年,封侯已經是家常便飯,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講,依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尤其是蜀漢政權方面,關羽對外一直以漢壽亭侯自居,可見這個含金量多高,蜀漢政權中,文臣武將很少封侯,劉備稱帝的時候趙雲、魏延、諸葛亮等都未封侯。一直到劉備死後,劉禪即位才給諸葛亮封的鄉侯,趙雲和魏延封為亭侯。

曹丕將房陵、上庸、西城合為新城,授予其新城太守,隨後與徐晃一起去攻打劉封。

其實,孟達還是很聰明的,如果留在蜀漢絕對沒有好果子吃,這一點從劉封就能看出來,孟達打劉封的時候就寫信讓劉封也投降,來了就封侯啊!劉封感覺自己是劉備的義子,不能做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結果劉封回成都後就被劉備給剁了。

義子尚且剁了,何況孟達這樣半路跟劉備的將領了。

本來孟達在曹魏政權混得挺好的,結果曹丕去世,政權內部出現傾軋,當時曹魏政權被各種搞,本身就已經疲憊不堪,很多明眼人都不看好曹魏政權能持續下去。

孟達因為身份敏感而不安,畢竟投降過來的,說不定啥時候就被清算了。

劉曄就說:“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

諸葛亮當即抓住孟達的這個心理,決定策反孟達,從心理戰這方面,諸葛亮的確在行,在諸葛亮的誘導下,孟達企圖歸蜀,畢竟當時劉備已經死了,諸葛亮就是話事人,結果孟達還沒等叛變,就被魏興太守申儀告發了,司馬懿還寫信安撫孟達,當時孟達也考慮到,曹魏政權可能要對他下手了,因此加快投蜀的準備。

結果司馬懿來了一個急行軍,孟達還沒動身就被司馬懿包圍了,當時孟達的屬下開城投降,孟達因此被斬殺,傳首京師。

在三國時期,大部分將領投降一次,就終生抬不起頭,比如呂布就被罵為三姓家奴,而於禁被關羽生擒後,回到曹魏不久就鬱鬱而終了,孟達能夠前後多次叛變,可見倒戈能力之強,只是常在河邊走的,哪有不溼鞋的。


史論縱橫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孟達降魏後,為什麼又要反魏

孟達本是蜀將,受劉備養子劉封節制。由於劉封跋扈囂張,把孟達的私人樂隊都佔為己有,孟達一怒之下,給劉備留了一封信後,便向曹丕投降了。孟達降魏後,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賞識與寵幸,與尚書令桓階、徵南大將軍夏侯尚等交情不錯,這些年也混得有模有樣,坐鎮魏蜀吳三國邊界附近的新城,監視蜀國與吳國的一舉一動。

不料世事難料。幾年後,曹丕駕崩了,桓階、夏侯尚等人也相續過世,孟達風光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他開始受到新權貴的排擠,內心鬱鬱寡歡。孟達是個有心機的人,隱隱感覺曹魏帝國已經容不下他了,不如早作打算,便暗地裡與蜀、吳兩國保持聯絡,這也是希望在必要的時候,能得到蜀、吳兩國的幫助。

第二,孟達與諸葛亮秘密往來

說實話,諸葛亮不喜歡孟達這樣的人,反反覆覆,唯利是圖,哪有君子風範呢?討厭歸討厭,值此特殊年代,多一個朋友總是多一個敵人好吧。於是他寫了一封密信給孟達,勸他歸降。孟達不由得心裡一動,他對諸葛亮有好感,當年凌辱他的劉封,就是在諸葛亮的堅持下被賜死。

雙方互通信使,來回幾次後,孟達暗中答應諸葛亮:時機一成熟,自己便起兵響應。然而,諸葛亮卻看透了孟達,他只是在盤算著利益的最大化:是投靠蜀國呢,還是投靠吳國,或者自己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呢?

為了逼迫孟達趁早起兵,諸葛亮耍了一個詭計:他故意把孟達要起事的消息洩露給魏興太守申儀。

第三,申儀向朝廷舉報孟達

申儀是什麼人呢?孟達的死對頭。

孟達與申儀的矛盾由來已久,兩人勢同水火,毫不相容。究竟他們結了什麼怨,以致如此深仇大恨呢?

起初孟達是蜀國大將,申儀是魏國官員,他哥哥是魏國上庸太守申耽。孟達率兵攻打上庸,申儀與他的哥哥放下武器,向蜀國投誠,後被封為西城太守。後來孟達投降魏國,反過來攻打蜀國,這時身為蜀國官員的申耽、申儀哥倆只好又投降了魏國。你想想,申儀兩次被孟達攻打,兩次投降,顏面全失,要不是自己投降得快,說不定都成孟達的刀下之鬼呢。

政治鬥爭是爾虞我詐的,各方都有自己的盤算。孟達遲遲不起兵,諸葛亮派一個名為郭模的部下,假裝向申儀投降,和盤托出孟達的陰謀。諸葛亮的用意是很明顯的;逼孟達速速起兵,宣佈脫離魏政權。

申儀獲悉孟達圖謀不軌,心中大喜,報復的機會來了,快馬向朝廷檢舉揭發,同時告知駐紮在宛城的司馬懿。

第四,司馬懿設計穩住孟達

司馬懿一看,倒吸口涼氣。

要是孟達叛反,魏國就麻煩了。孟達駐守的新城郡毗鄰蜀、吳兩國,有武當山作為屏障,地形險峻,要是得到蜀、吳的軍事援助,不容易攻克。怎麼辦呢?軍事決戰,首先在於智謀決戰,謀高者勝。鎮壓孟達,必須快、準、狠,在他下定決心起兵之前徹底解決。現在孟達陰謀敗露,隨時可能起兵,必須先設法把他穩住。

怎麼穩住孟達呢?

司馬懿先是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決不相信孟達會造反,那都是蜀國人的反間計罷了。在信中,司馬懿寫道:“以前將軍棄暗投明,脫離劉備,效力朝廷。朝廷把疆埸重任委託給將軍,任憑將軍規劃攻略蜀國的計策,真可算是推心置腹了。蜀國上下,無不對將軍咬牙切齒,諸葛亮早就想消滅您,只是苦於沒有辦法。如今申儀聽了郭模的一面之辭,這種大事,諸葛亮怎麼可能輕易洩露,郭模哪能那麼容易得知內情呢?”

正當孟達焦頭爛額,想要倉促起兵之際,司馬懿的信不期而至。孟達閱信後不禁鬆了一口氣,從司馬懿的語氣中可看出他對申儀的檢舉不以為然,這就意味司馬懿的部隊不會很快兵臨城下。

第五,孟達對局勢出現嚴重誤判

現在孟達放心了,又打起太極,似乎為自己能在諸多勢力之間遊走而沾沾自得。他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說:“司馬懿在宛城,距離洛陽八百里,距離我這兒一千兩百里。他聽說申儀告發我要起事,定會先上奏朝廷。從宛城與洛陽一來一回,起碼得拖上一個月。到時我的城池已經防守堅固,各軍也做好準備。我這兒地形險峻,司馬懿肯定不會親自前來,要是派別的將領來,我根本就不擔心。”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孟達是比較忌憚司馬懿的,明白此人老奸巨猾,足智多謀。但他還是過於樂觀了,對形勢做出兩個致命的誤判:其一,他相信司馬懿不可能在一個月內發動進攻;其二,他認為司馬懿不會親自前來。

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孟達為自己的判斷沾沾自得時,司馬懿的精銳部隊正晝夜潛行,直殺奔新城而來。司馬懿果然手段老到,他兩手準備:在寫信穩住孟達的同時,當機立斷出動大軍,絕不拖泥帶水。有些將領提醒司馬懿說,孟達與蜀國、吳國都有往來,應該先偵察其動向,再考慮動用武力。司馬懿斬釘截鐵地說:“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人,現在正是他遲疑不決的時候,我們應該乘他還沒下決心,先下手為強,迅速解決他。”

司馬懿對人性有很深的認識,像孟達這種人,談不上對誰忠誠,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罷了。只是孟達機關算盡,到頭來還是栽了跟頭。

第六,兵貴神速,司馬懿殺孟達

司馬懿進軍之神速,遠遠超乎孟達的想象。

八天。

僅僅八天的時間,司馬懿就兵臨城下了。

孟達亂了陣腳,他趕緊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信中寫道:“我起事才八天,司馬懿就兵臨城下,怎麼如此神速啊!”言下之意,希望蜀國方面能給予必要的援助。然而,司馬懿的快刀名不虛傳,他沒有拖拖拉拉,馬上組織大軍攻城。

當時孟達的城池三面臨水,他還在城外修有木柵防禦工事。不過,看似險要的地形根本沒法阻擋司馬懿的進攻。司馬懿先聲奪人,渡水後迅速攻破木柵,直搗城下。他知道必須速戰速決,否則若蜀、吳派出援兵前來,勢必陷入持久中。在他的嚴令之下,魏軍從分八路,晝夜進攻。

在司馬懿的猛攻下,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人為了自保,打開城門向魏軍投降。司馬懿的部隊衝入城內,擒殺孟達,把他的腦袋砍下送往京師。孟達麾下一萬多名官兵被俘,全部押往宛城。

孟達自詡堅不可摧的城池,只堅持區區十六天就陷落了。


君山話史


孟達一生沒啥大的才能,卻有一項吃香本領,能揣摩形勢,攀附主人,做到左右逢源,他的存在和轉換陣營,在不同時期都發生一定影響,而他鎮守的新城,恰好處在孫曹劉交界,東通漢中,西達荊州,只是山路險峻難行,因此也受到各方看重提防。孟達與法正是好友,同是雍州扶風人,在劉璋時期因亂避入蜀地投奔劉璋,見劉璋為手下左右,懦弱而不能成事,心生外向,想迎立明立以展身手立功業。與法正張松等一同選定劉備並與法正到荊州迎劉備入川,劉備任命他駐守江陵,交後方給降將以示看重。


曹劉漢中大戰,孟達也被調入益州,獨自帶兵從荊州方面的秭歸北攻房陵,殺死房陵太守諸葛亮的姐夫蒯祺,攻下房陵後繼續進攻上庸,這時劉備下了意味深長的一著,讓假子劉封帶兵沿著沔水順流而下相助孟達,表面是相助孟達,實際是奪取領導地位,就這樣在二人的合力下,上庸三郡收入囊中,並令劉封為主孟達為副鎮守,三郡多山,豪族異族各自為政,之前也是政令通以通達的地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二人平定不久,關羽發起襄樊大戰,水淹七軍士氣如虹,便傳書劉封孟達要二人前來幫助,奪取襄樊,一起打通漢中與荊州的通道。二人不聽,說山城初附,各事未靖,不便提兵離開。


孟達的降魏,是不忿於劉封的凌辱欺侮“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又明白沒有出兵幫助關羽致其身死,難逃責任,於是降敵,曹丕篡漢不久,正愁天下人心未附,心虛得很,有敵國降將來投,大為歡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孟達又善逢迎,溜鬚拍馬恰到好處,於是受到賞識,曹丕封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又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以孟達為太守。既辭蜀來魏,舊友法正不在,孟達便另尋新靠山,搭上桓階和夏侯尚,曹魏正當勢的一文一武,自此朝野都吃得開,日子過得舒心。

孟達的再反,源於曹丕和夏侯尚之死,孟達頓失靠山,又為新帝曹睿所不喜,受到冷落,而諸葛亮當時正在籌謀伐魏,觀察到這情況,便派人誘降,又知他喜歡拉幫結派,讓與孟達交情不錯的託孤大臣李嚴寫信給他“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孟達怦然心動,便又與蜀漢眉來眼去,討價還價。(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時日一久,交關之事洩露,被魏興太守申儀向司馬懿告發。這事也是三國一大疑案,究竟是孟達自己事機不密而洩,還是諸葛亮有意為之,後人爭論紛紛。

在宛城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的司馬懿得知,便寫信迷惑孟達,自己提兵快馬加鞭奔赴新城平叛,只用八天便兵臨城下,孟達方信諸葛亮料事如神,悔之莫及,閉城自守。吳、蜀二大陣營得知消息,也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在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無法前進。圍城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手下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這一仗沒有徐晃什麼事,他已在前一年逝世了。


南方鵬


無忠有義是孟達,


首先更正一點,徐晃並不是被孟達斬殺的,而是善終。孟達就是第二個呂布,三國時代的變色龍。



孟達是三國時期的名將,此人是三國時期難得的帥才之一既有武略,又有文韜,,立有戰功,但是明珠暗投,得不到主子的重用孟達原本是劉璋手下,李章昏庸無能,自然孟達得不到重用,恰逢此時,劉璋邀請劉備對方漢中張魯,孟達和好友法正一商量,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劉備得到法正欣喜若狂,對孟達確是不聞不問劉備得到西川后,封法正為蜀郡太守孟達嗎咳,給他個宜都縣守噹噹吧,郡守和縣守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唉‘誰讓咱不著主子喜歡呢,忍了吧小不忍則亂大謀,早晚有一天,我會一飛沖天,讓劉備另眼相看的。




孟達不聲不響的在宜都做了幾年冷板凳,也許劉備突然良心發現,喔,我還雪藏著一位大將。於是命令孟達向北攻打房齡,上庸,西城,接到命令,猛打喜不自勝,天可憐見,劉備真乃明主,於是孟達十分賣力的攻打房齡,上庸,,就剩下西城了,眼看大功告成,蒙大即將立下不朽功勳得,劉備為了樹立自己義子劉封的威望,派劉封空降戰場,拿下西城,這下功勞全成了劉封的了,孟達心裡那個氣呀劉備對孟達賞罰不明,導致以後二弟關羽的慘死,孟達從此消極怠工,




大將關羽敗走麥城。派人向孟達,劉封求救,二人各自打著小算盤,見死不救,導致關公遇害,劉備追究責任派人捉拿孟達,劉封,諸葛亮獻計,將此二人明升暗拿劉封調到綿竹猛打好友彭永得知此事,給孟達寫了一封密信,不料,密信落到馬超之手。彭永被賜死,孟達被逼無奈,只好投降曹丕,臨走,給劉備留下書信臣誠小人,不能始終,之而為之,敢為無罪,臣每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辛酸,曹丕對孟達不搓,給與高官厚祿,在這點上,劉備馭人之術就不如曹氏父子劉備駕崩後,曹丕派五路人馬攻打蜀漢,其中的一路就是孟達曹丕給孟達十萬人馬與大都督曹真的人馬相同,可見曹丕待孟達不薄但是孟達十分重視情誼,李嚴的一封書信就讓孟達稱病不出,為他以後的悲劇人生埋下隱患,





曹丕死後,魏明帝曹睿不喜歡孟達。孟達又想返回蜀漢,諸葛亮一封書信勾引孟達回蜀漢,如此機密的軍國大事,孟達卻找來外甥和親信商量哪知人心隔肚皮孟達被他們出賣了司馬懿千里行兵,先斬後奏,砍下了孟達的腦袋傳世洛陽,,孟達一生對朋友有情有義,但是此人對國家不忠,更不會對領導忠誠依葫蘆畫瓢,一個對自己領導不忠誠的人,他的下屬怎會忠誠與他’






約定9521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曹魏名將徐晃被想復歸蜀漢的降將孟達射殺,這段情節是羅貫中虛構的。在正史《三國志》、《魏略》裡,位居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之死和孟達無關,他是自然死亡的。史載:“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徐晃病逝,諡號‘壯侯’”。

孟達,本字子敬,後因避劉備叔父劉敬之諱,改字子度,關中扶風(今陝西寶雞扶風縣)郿縣人,原來是益州牧劉璋的部屬。

建安十六年(211年)冬,孟達與同郡(二人是扶風同鄉)法正奉劉璋之命各率兩千兵馬到荊州迎劉備入川,劉備令孟達兼領法正之軍,留駐荊州。劉備取益州後,封孟達為宜都郡(今湖北宜昌以南)太守。後來又命他率軍鎮守漢中之東三郡;歸劉備義子、副軍將軍劉封節制。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襄樊形勢危殆,關羽令駐守房陵的孟達發兵救援,孟達的上司是駐軍上庸的劉封,他認為“

山城初附,人心未定”《三國志·蜀書·劉封傳》 ,拒絕發兵救援。

其實,蜀軍攻佔東三郡後留守人馬有限,劉封、孟達兩軍加起來應不會超過一萬人,彼時吳軍將關羽團團圍困在麥城,善於用兵的呂蒙肯定會在房陵、上庸一側佈防,以防東三郡蜀軍救援。劉封、孟達並非見死不救,而是有心無力,三峽一帶地勢險峻、逼仄,用兵空間有限,加上實力不足,如果被對手識破戰術意圖,很容易遭到伏擊,這樣不僅救不了危若累卵的關羽,恐怕還要把自己搭上去,賠上更多將士的性命。

可見,劉封、孟達不救關羽,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關羽敗亡,荊州丟失後,劉封開始排擠、“

侵凌”孟達,孟達“既忿封,又懼先主見責(指不救關羽一事)” ,便獻郡投降了曹魏,他還寫信給劉封,勸他一起降魏,劉封不肯。魏文帝曹丕對孟達很是信任,封其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後又封為平陽亭侯,與徵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一起率軍攻擊駐紮上庸的劉封。

魏軍大兵壓境之際,蜀漢西城太守申儀背叛了劉封,並率部偷襲上庸,劉封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曹丕任申儀為魏興太守,將房陵、上庸、西城(蜀漢東三郡)合併為新城郡,任孟達為新城太守,治所在上庸,“委以西南之任”。由此可見,曹丕對孟達信之不疑,非常倚重。

《三國志》記載,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底,諸葛亮降服孟獲、平定南中率大軍返回成都途中,在漢陽縣(今四川高縣)遇到一位專程來大營拜訪的曹魏降人李鴻。

閒談間,李鴻向諸葛亮介紹了孟達的近況:李鴻說他前不久經過上庸,去拜訪新城太守孟達時正好遇見了蜀漢降人王衝。王衝對孟達造謠說,當初孟達降魏,諸葛亮對其反覆無常切齒痛恨,要殺他留在蜀國的妻小,幸虧劉備阻攔,才倖免罹難。但孟達並未相信王衝的謠言,說諸葛亮為人大度,待人有始有終,絕不會因為自己降魏而罪及無辜的。

李鴻談到孟達時,蔣琬、費詩都在場,諸葛亮對二人說:“回成都後給孟達寫封信”。費詩對此很不以為然。他對諸葛亮說,孟達是個典型的反覆小人,他過去背叛劉璋,後又背叛蜀漢,比呂布有過之而無不及,給這樣的人寫信不值當。諸葛亮聽後“默然不答”。

其實,諸葛亮內心已拿定主意,堅持要寫信給孟達,而且他早就策劃了一盤戰略性大棋,而孟達就是其中最關鍵的一枚“棋子”,只是當著曹魏降人李鴻的面,不便明說而已;即使對蔣琬、費詩這樣的親信,也不宜過早透露。

一回成都,諸葛亮便開始做再次“策反”孟達的工作。他先請曾同為劉璋屬吏的李嚴寫信給孟達,試探下孟的底線。接著,諸葛亮在226年親自給孟達寫了封信。

在這封親筆信中,諸葛亮沒有絲毫責備之意,還體諒他當初逼不得已投降曹魏的苦衷。孟達見信後有所感動,開始與諸葛亮頻繁互動,書信往來不斷,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心溝通、說服,諸葛亮的策反已初見成效,孟達表示願意在諸葛亮出兵伐魏時在新城舉兵響應。

孟達的積極回應讓諸葛亮更加堅定了北伐中原的決心,建興五年(227年),他率大軍北上漢中,打算開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統一戰爭。

臨行前,幾經磋商,他以張裔為留府長史,與參軍蔣琬協同府事,侍郎董允管理宮中,將一切安排妥當後,他向後主劉禪上了一道表章,這就是青史流傳的《出師表》。

之後,諸葛亮率大軍開至漢中,在沔陽陽平關一側紮下大營。

諸葛亮屯駐漢中後,開始和孟達加緊了聯繫,但是,就在諸葛亮和孟達之間頻繁秘密聯絡時,魏明帝曹睿於227年6月派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率軍進駐宛縣,司馬懿精於謀略,用兵狡黠,是諸葛亮平生勁敵,他駐軍宛縣,對諸葛亮策反孟達的工作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司馬懿進駐宛縣後,諸葛亮擔心夜長夢多,陡生變故,便派細作潛去新城催促孟達儘早起事,而孟達卻首鼠兩端、徘徊猶豫起來,為了促逼孟達早下決心,儘快起兵,諸葛亮想起孟達和申儀之間素有矛盾,便想利用這矛盾儘早促成其事。於是,他派郭模詐降曹魏,並讓他故意把孟達私通蜀漢的事洩露出去,目的是讓申儀知道後上報魏明帝與司馬懿,引起他們對孟達的猜疑與警惕,從而逼孟達儘快舉兵。諸葛亮此計果然厲害,申儀從郭模那裡得知孟達私通蜀漢的消息後,立即上表報告魏明帝與司馬懿;而孟達見秘密已經洩露,遂橫下一條心,準備鋌而走險,舉兵叛魏降蜀。

司馬懿聽申儀說孟達即將反叛的消息後,剛開始還半信半疑,派參軍梁幾到新城去打探虛實,又勸孟達入朝覲見明帝述職,加以試探。孟達心裡有鬼不敢去,梁幾遂判定孟達確實在圖謀不軌,司馬懿由此判斷孟達必反無疑。彼時已是蜀漢建興五年(227年)十二月底了。

司馬懿為了防止孟達立即舉兵反叛,給自己率軍平叛爭取時間,與諸葛亮鬥智鬥勇、針鋒相對,也想出一條計策,他給孟達修書一封說郭模是詐降曹魏,他說的話全不可信,都是諸葛亮的陰謀詭計,藉以安慰籠絡並迷惑孟達,先穩住他,以拖延時間。司馬懿此舉果然奏效,孟達見信後, 以為司馬懿並未懷疑他,似乎還很信任他,因此又患得患失、猶豫不決起來。

曹魏諸將見孟達沒有異動,似乎舉棋不定,便勸司馬懿暫緩發兵,靜觀其變,再作打算。司馬懿則認為孟達為人一向無信無義,必須乘他猶豫不決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兵討伐,否則必有後患。於是他率軍離開宛城,晝夜疾馳,僅用八天時間,就從南陽宛城到達上庸城下。

司馬懿親率大軍猶如神兵天降,突然兵臨城下,孟達做夢也沒料到。此前,孟達曾給諸葛亮去信一封,從兩方面分析未來可能發生之事。

一、孟達認為,司馬懿駐軍南陽宛縣,距離上庸一千二百餘里,距離魏都洛陽也有八百里,假如他得知自己即將起兵舉事,首先要派人去洛陽表奏魏明帝,皇帝批准後他才能用兵,經過如此一番折騰,司馬懿率軍抵達上庸最快也要一個月,而此時自己早就萬事俱備了。二、孟達認為,由於自己已做好準備,司馬懿必不會親自前來,其他的將軍不足為慮,自己不懼怕他們。但他想不到司馬懿僅用八天就趕到上庸,於是驚慌失措,沒了主意。他只得再次給諸葛亮寫了封信,感嘆司馬懿用兵神速。

《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228年)正月,司馬懿下令攻城。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設立了拒馬、木柵以固守。司馬懿命士兵渡水將障礙搗毀,大軍直逼城下,分為八路發起強攻。孟達沒有退路,只能督帥將士拼命堅守,經十六晝夜的圍攻,城內士氣低落,一片驚慌,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率眾開門投降。司馬懿指揮魏軍魚貫而入,擒殺孟達,將其首級送往洛京,很快平息了叛亂。

諸葛亮用兩年的時間做孟達的策反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但在最關鍵時刻遇到了強勁對手司馬懿。儘管策反失敗與孟達優柔寡斷的性格有直接關係,但總的來說,在這場攸關兩國大局的謀略較量中,諸葛亮不敵對手,輸給了司馬懿。《三國志·蜀書·費詩傳》記載說,當司馬懿揮軍大舉進攻孟達時,諸葛亮因孟達缺乏歸蜀的誠心,一再貽誤戰機,所以拒絕發兵救援他,坐視其兵敗被誅。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無間道|三國孟達

你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了!

出發吧!

劉備正在自己的軍營大帳內踱著步子,正在思索如何跟吳國清算這筆賬,孫權這小子偷襲我後方大營,關羽也是太輕敵了。

只聽外間一步急促的腳步聲。

報!報告主公,孟達又叛變了,他現在正帶著一群人,我曹營去了。報汛官向劉備報告的情況。

劉備又氣又惱,剛剛沒了自己的好兄弟關羽,tmd,孟達這兔崽子又叛變了,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真是禍不單行啊。

知道了,你退下吧。

軍師,你看這如何是好?劉備問道。

向荊州之地,已經成為危地,不宜久留,我們還是快撤吧,進不可守,不能囤積大量的兵力,已無處可退,主公還是早做打算,諸葛亮答道。

不行,我要找孫權算賬,軍師可為我籌謀一二,定要為關羽兄弟報仇,劉備說道。

主公此地不宜久留,我們還是從長計議,先回蜀中再說吧。

傳我軍令,整軍待戰,明日起拔,還蜀中!

諸葛亮收拾殘兵敗將,軍師等等一路蕭索的回了四川,再無往日的威嚴。

報,魏國使者到。

快請來。諸葛亮趕忙揮手讓他請進來。

奉我家將軍之命,奉上綢緞布匹各500匹,金50斤,以謝軍師當年知遇之恩。

煩勞兄弟,請到驛館休息。

待眾人出,諸葛亮急忙召喚馬謖。

細查此批物資,如一點速速來報。

馬謖領命而出,細查物資,得一錦盒奉諸葛亮。

打開查看,空也。

諸葛亮明白其意思!

諸葛亮取白紙一張,中心點點墨一點。

付與使者。

正此時,劉備在大殿上,以小卒之事大發雷霆,正在咆哮之際諸葛亮進。

諸葛亮道,征服東吳之事已確認,主公可整軍帶兵15萬,即日可中東征,報兄弟之仇。

於日,劉備整軍祭天祭祖祭宗廟,發徵東吳新聞,然後浩浩蕩蕩,奔向東吳而去。

諸葛亮夜觀天象,已知是不可逆轉,急書與劉備,違逆天機不可洩露之罪,希望求得劉備周全。

然,陸遜火燒連營700裡,大敗劉備。因為火急攻心,一病不起,急招諸葛亮赴白帝城,研究託孤。

孟達又潛秘史,至諸葛府,未見。

孟達二潛秘史,未見。

孟達很是困惑,已然組織拋棄了他,準備真心投魏之際,事洩。

孟達死!


房眼世界


首先糾正一下啊,徐晃並非為孟達所斬殺,《三國志》明確記載:“太和元年薨,諡曰壯侯

”,隻字未提其死與孟達有關。《三國演義》中雖描述徐晃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後不治而亡,但其畢竟是文學小說,其可信度並不高。而孟達最後的結局便是因而其多次易主,而被司馬懿斬殺。

孟達,字子度,原是益州牧劉璋的部下,劉備入蜀後,便跟著大家夥兒一起歸降了劉備。劉備還讓他做了蜀地的地方大吏——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漢中之戰蜀漢集團取勝後,劉備又令劉封、孟達攻佔了上庸等地。此時鎮守荊州的關羽見漢中大勝,又想自劉備入蜀以來,荊州守軍寸功未立,於是便孤軍北上,雖水淹七軍而威震華夏,但後因大意而丟失荊州,而關羽曾求援於上庸,但劉封、孟達二人認為上庸新附,局勢還不穩定,便未搭理關羽。後關羽敗走麥城為東吳所殺。孟達自知罪責難逃,再加上他與劉備義子劉封素來不和,於是便帶領親信投降了曹魏。

孟達投降曹魏後還過了幾年好日子,魏文帝曹丕對他很是器重,先是拜其為建武將軍,並封他為平陽亭侯,後更是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三為一,取名新城,並讓孟達擔任新城的最高長官,把曹魏西南的重任都託付於他。彼時的孟達也達到其人生巔峰,在曹魏的這幾年,不但有賞識他的主子,並且還覓得了一、二知己,他們分別是曹魏太常桓階、昌陵鄉侯夏侯尚。可惜好景不長。

先是知己逐一死去,後來賞識他的主子也是因病逝去,孟達忽然感覺自己待在曹魏沒啥安全感了,而彼時蜀漢集團正準備北伐,諸葛亮便向孟達拋來橄欖枝,希望他重歸蜀漢,而此時孟達也正有此意,便計劃秘密歸順蜀漢。但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有隙,便將計劃洩露了出去。司馬懿知道後,便一邊寫信安撫孟達,一邊進軍討伐。孟達認為,司馬懿即使帶兵來討,最起碼也得30天才夠,沒想到8天就到了,孟達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在上庸城被圍了16天后,孟達的部將開城投降,城破,孟達被斬殺。

孟達之死,一是因為其行事不密,二也是因為他低估了對手的實力。但其多次倒戈,確實不義啊。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這題目說的孟達有多英勇似的

即便是在《三國演義》中,孟達也是放冷箭射死的徐晃,而歷史上徐晃是病死在任上的,跟孟達沒有半毛錢關係。

孟達是怎麼死的呢?很簡單,被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玩死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大軍師司馬懿》這裡面對孟達之死就非常還原歷史。

孟達原本是劉璋的人,劉備入蜀後就投降了劉備,隨後帶兵攻打房陵、上庸,並和劉封二人鎮守此地。

他為什麼降曹,其實這個事還真賴不著人家孟達,當時關羽兵圍襄陽、樊城,是勝利在望,此時邀請孟達劉封二人出兵助戰也是圖個錦上添花。二人因為考慮到上庸、房陵等地剛剛北打下來,民心不穩,所以就拒絕了關羽的邀請,等荊州出事後他二人再出兵也就成了添油戰術了。所以當時二人的決策沒問題。



但是孟達害怕,他害怕劉備因關羽的事實怪物他,而且當時劉備失了荊州,勢力大衰,所以他就直接帶著地盤投降曹丕了。

曹丕看你來就來吧,還帶啥東西呀,一高興就給他封了個侯,並且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命其為新城郡太守。

再後來曹丕死,和孟達關係不錯的曹魏大臣桓階和夏侯尚也沒了,孟達在朝廷裡沒了說話的人,內心自然不安,此時諸葛亮瞅準機會勸孟達再投降回來,孟達動心了。然而這個消息卻被洩露出去,司馬懿遂自告奮勇發兵討伐孟達,他先是寫信安撫孟達,孟達也知道司馬懿來打自己,不過他算了一下路程司馬懿怎麼著也有一個月才能到,所以不緊不慢的部署防禦,然而司馬懿卻帶兵晝夜行軍八天就到達新城,孟達軍毫無準備,被司馬懿一舉擊破,孟達被殺。



守仁讀仁


孟達人稱呂布第二,有勇無謀,一生叛變三次,終於於最後一次叛變未果被司馬懿圍困,斬殺而亡。至於徐晃之死,可以孟達無關,切勿張冠李戴。

孟達首先為劉璋效命,後來劉備取的蜀川,投靠劉備,劉備先令其駐守江陵,隨後當劉備平定蜀川以後,升任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派孟達、劉封接應關羽進攻樊城,但孟達和劉封因上庸等地剛剛歸順,人心不穩,拒絕救援。後來關羽被曹魏和東吳腹背夾擊,敗走麥城,不就被殺害。

劉備大怒,孟達又與劉封不和,擔心備受牽連,就率領四千多人投靠曹魏,並受到重任。

曹丕病逝,曾經一起作戰的戰友也紛紛離世,他又是蜀漢叛軍,地位和性命有可能不保。最後被諸葛亮誘降,密謀第三次叛變。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孟達叛變就被魏興太守申儀高密。

司馬懿一邊寫信安撫孟達,一邊派遣精兵前去平叛。孟達自信司馬懿回兵至少三十日,所以沒有放在心上,但司馬懿急速行軍,八日之內到達上庸。圍困孟達十六天,最後孟達的親信繳械投降,孟達也被斬殺。

經歷三次叛變,終於於第三次因洩密而亡。一代名將就此殞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