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揚州,古稱廣陵,一座屹立於江蘇省中部的美麗城市,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在中國歷史上,揚州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自漢至清經歷了多個繁榮期,並享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美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揚州地區歷史始於春秋時期,戰國時稱為邗城,公元590年,該城才被稱為揚州,這也是後來中國整個東南部的統稱。隋煬帝時期(公元604-617),這裡是中國南方的首府,在京杭大運河建成之後,這裡被稱為江東。


唐朝時期,這裡成為了經濟、文化中心以及對外貿易交換地,在這裡居住了很多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在1282至1285年,據記載,馬可波羅曾到過這裡,儘管根據馬可波羅的回憶記載,當時他曾任揚州的地方官,但是更為可能的是他曾任過此地的商鹽官員。根據考古發現的建於1342年的Katarina Vilioni(意大利商人家屬)的陵墓記載,在14世紀時,這裡曾活躍著一個意大利商業團體。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揚州特產中瓊花最為有名。揚州瓊花屬木本,而非人們常見的草本瓊花,花開時芳香宜人,只可惜不能長久保存,供人留念;揚州的玉器、漆器被稱為“揚州二絕”,其製作工藝非常考究。另外,揚州地方美食也非常多樣,比如:翡翠燒賣、乾菜包、野鴨菜包、蟹黃蒸餃、車螯燒賣、雞絲卷、筍肉鍋貼、四喜湯糰、生肉藕夾等。


淮揚菜

淮揚菜自古與川、魯、粵菜並稱為四大菜系,注重本味、講究火工、擅長燉燜,口味清淡鮮美、甜鹹適中。淮揚菜又分為揚州菜、鎮江菜、淮陰菜等流派,其中揚州師傅猶以刀工精細著稱,特別精於食材雕刻,是著名的“揚州三把刀”之一。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樊川小肚

樊川小肚是揚州市江都區樊川鎮的特色美食,它是有鮮肉滷製而成的,俗稱蒲包肉,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小說《異秉》中也有提到。樊川小肚距今約有300餘年的歷史。


相傳,樊川古鎮上有一位名叫陸高儉的廚師製作“小肚”,一日,陸高儉外出,無意中撿到“八仙”之一的鐵柺李丟棄的破蒲席,帶回家後在蒸“小肚”時當做雜物扔進灶膛燒了,哪知,破蒲席點火燒著之後,滿屋生香,那灶上正在蒸著的“小肚”也有了股奇異的香味,食之令人滿口生津,不忍停箸。此後,樊川小肚的名聲也就傳開了,經過後來人的不斷加工、改進,如今,“樊川小肚”早已聲名遠播。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小紀熬面

江都很多人早晨喜歡吃麵條,小紀熬面也因此很受歡迎。做前,先準備豬腰、豬肝、鮮蝦、雞肉、鱔魚絲、蟹黃肉等,另據季節準備筍片、小青菜、茭片、菠菜等,並配以調料。


先將雞肉煨熟拆成雞絲,豬肝切片,豬腰切花,下油鍋片刻撈起,蝦子單放,下油鍋即撈起;鱔魚下油鍋炸脆;小青菜、菠菜開水燙熟。再將肉食等用雞湯下鍋,放入佐料,燒煮15分鐘,稱為“高料”。與此同時,將麵條用清水下熟,叉到開水裡過清。然後將面與高料同放一鍋,略煮後分裝,再放上脆長魚、小青菜、菠菜,一碗色質鮮豔,味道鮮美,酥脆爽口的麵條就下出來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油炸臭幹

在揚州的市區,你隨處可以聞到一股並不難聞的臭氣,這就是油炸臭乾的氣味。一塊塊小小方方的臭幹被放在油中慢慢地炸得泡起來,鬆鬆脆脆的,剪開來,燒上用稀釋了的醬油、辣椒醬做成的調料,擱些黃豆芽、香菜末,那味兒就甭提多鮮美了。


千層油糕

千層油糕是一道歷史悠久的揚州名吃,與翡翠燒麥並稱麵點中的“揚州雙絕”。其口感綿軟香甜,共分64層,層層糖油相間,甜膩適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揚州炒飯

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現在在全國可謂是大名鼎鼎。其原流傳於當地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愛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歷代廚壇高手逐步創新,柔合進淮揚菜餚的特點,終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


獅子頭

獅子頭在淮揚菜系中赫赫有名,口感鬆軟微甜,肥而不膩。這道菜做起來十分講究,以五花肉為主材,肉末由手工剁成。成品彈性十足,咬上一口滿嘴鮮香之味。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揚州的美食數不勝數,今天由於篇幅有限就暫時告一段落,最後,以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為今天的結尾。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