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古称广陵,一座屹立于江苏省中部的美丽城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经历了多个繁荣期,并享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地区历史始于春秋时期,战国时称为邗城,公元590年,该城才被称为扬州,这也是后来中国整个东南部的统称。隋炀帝时期(公元604-617),这里是中国南方的首府,在京杭大运河建成之后,这里被称为江东。


唐朝时期,这里成为了经济、文化中心以及对外贸易交换地,在这里居住了很多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在1282至1285年,据记载,马可波罗曾到过这里,尽管根据马可波罗的回忆记载,当时他曾任扬州的地方官,但是更为可能的是他曾任过此地的商盐官员。根据考古发现的建于1342年的Katarina Vilioni(意大利商人家属)的陵墓记载,在14世纪时,这里曾活跃着一个意大利商业团体。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特产中琼花最为有名。扬州琼花属木本,而非人们常见的草本琼花,花开时芳香宜人,只可惜不能长久保存,供人留念;扬州的玉器、漆器被称为“扬州二绝”,其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另外,扬州地方美食也非常多样,比如:翡翠烧卖、干菜包、野鸭菜包、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笋肉锅贴、四喜汤团、生肉藕夹等。


淮扬菜

淮扬菜自古与川、鲁、粤菜并称为四大菜系,注重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口味清淡鲜美、甜咸适中。淮扬菜又分为扬州菜、镇江菜、淮阴菜等流派,其中扬州师傅犹以刀工精细著称,特别精于食材雕刻,是著名的“扬州三把刀”之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樊川小肚

樊川小肚是扬州市江都区樊川镇的特色美食,它是有鲜肉卤制而成的,俗称蒲包肉,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小说《异秉》中也有提到。樊川小肚距今约有300余年的历史。


相传,樊川古镇上有一位名叫陆高俭的厨师制作“小肚”,一日,陆高俭外出,无意中捡到“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丢弃的破蒲席,带回家后在蒸“小肚”时当做杂物扔进灶膛烧了,哪知,破蒲席点火烧着之后,满屋生香,那灶上正在蒸着的“小肚”也有了股奇异的香味,食之令人满口生津,不忍停箸。此后,樊川小肚的名声也就传开了,经过后来人的不断加工、改进,如今,“樊川小肚”早已声名远播。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小纪熬面

江都很多人早晨喜欢吃面条,小纪熬面也因此很受欢迎。做前,先准备猪腰、猪肝、鲜虾、鸡肉、鳝鱼丝、蟹黄肉等,另据季节准备笋片、小青菜、茭片、菠菜等,并配以调料。


先将鸡肉煨熟拆成鸡丝,猪肝切片,猪腰切花,下油锅片刻捞起,虾子单放,下油锅即捞起;鳝鱼下油锅炸脆;小青菜、菠菜开水烫熟。再将肉食等用鸡汤下锅,放入佐料,烧煮15分钟,称为“高料”。与此同时,将面条用清水下熟,叉到开水里过清。然后将面与高料同放一锅,略煮后分装,再放上脆长鱼、小青菜、菠菜,一碗色质鲜艳,味道鲜美,酥脆爽口的面条就下出来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油炸臭干

在扬州的市区,你随处可以闻到一股并不难闻的臭气,这就是油炸臭干的气味。一块块小小方方的臭干被放在油中慢慢地炸得泡起来,松松脆脆的,剪开来,烧上用稀释了的酱油、辣椒酱做成的调料,搁些黄豆芽、香菜末,那味儿就甭提多鲜美了。


千层油糕

千层油糕是一道历史悠久的扬州名吃,与翡翠烧麦并称面点中的“扬州双绝”。其口感绵软香甜,共分64层,层层糖油相间,甜腻适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炒饭

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现在在全国可谓是大名鼎鼎。其原流传于当地民间,相传源自隋朝越国公杨素爱吃的碎金饭,即蛋炒饭。隋炀帝巡视江都(今扬州)时,随之也将蛋炒饭传入扬州,后经历代厨坛高手逐步创新,柔合进淮扬菜肴的特点,终于发展成为淮扬风味有名的主食之一。


狮子头

狮子头在淮扬菜系中赫赫有名,口感松软微甜,肥而不腻。这道菜做起来十分讲究,以五花肉为主材,肉末由手工剁成。成品弹性十足,咬上一口满嘴鲜香之味。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的美食数不胜数,今天由于篇幅有限就暂时告一段落,最后,以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今天的结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