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齡三十多年的老教師評職稱時和年輕教師一起參加考試競爭,這合適嗎?

愛君如我


當然合適。因為在知識面前人人平等。世界在發展,人們也在與時俱進。並不因為你老,世界就陪你老,並不因為你不活到老學到老,教育事業為你而不更新,並不因為你三十年教齡,學生只能忍受陳詞濫調而不去追求新知識新科技。

現在一些老師知識陳舊十分可怕,當學生談起黑洞量子時,他們如坐對外星人無法理解。當學生使用三星小米時,他們一些人連上網也不會。明明備一堂課用十幾分鍾電腦可搞定,他們用幾個小時筆墨紙張辛辛苦苦反覆塗鴉,為什麼?因為不會電腦。由於不會電腦,明明疑難問題百度一下一清二楚,可他們卻不知道怎麼辦,還抱著大部頭辭海在翻查。甚至出現這樣情況,老師讀錯字,答錯題,被無邪學生當場指正,老師感到丟臉,啪啪幾個耳光搧過去:誰讓你不尊重老師?

這一切都說明一個問題:老師知識老化,對電化教學無知,對課堂互動教學無能,從而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學生們先天性低他人一個層次,不算誤人子弟,更勝於誤人子弟。

在知識面前要承認老老師與年輕老師人人平等。所以彆強調理由,既然教育部門考試,就說明教育界提出一個合理的最低的知識與素質要求,低於這個要求考不合格者,說明不配再當老師。時代在變,老師不能拿已經教了三十年為理由逃避考試,這是對學生對教育事業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老老師與年輕老師一起考試是合理公平的。


東楚龍野虎


個人在高校做職稱工作多年,雖然高校教師職稱和中學教師職稱在評審條件和考核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職稱的激勵作用基本是一樣的。由於教師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而職稱評審往往無法體現這種差異性,所以,評審中往往出現不同群體之間的對立。

如果單從人才評價這個角度來說,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同臺競技,用相同標準來評價這是毫無問題的,職稱是看水平的,誰水平高就誰上,原則上跟年齡沒有關係,一個教師有三十年教齡,確實不容易很辛苦,但不代表他這三十年就教的很好,稀裡糊塗混三十年的教師也大有人在。一個年輕教師,可能剛工作沒幾年,但刻苦鑽研,積極學習,講課好,深受學生喜歡,為什麼不能評上職稱呢?

很多人會覺得,由於國家政策的調整,很多老教師達不到評審標準並不是因為個人不努力,而是當時的政策環境和導向決定的。比如說若干年前國家不要求教師發表論文,很多老教師根本不會寫論文,現在如果考察論文,很多教師就被卡住了。因此,我們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不僅要考慮水平,還要考慮貢獻,甚至要考慮奉獻。

現在的評價體系過於單一,教師晉升只有看職稱,反倒不如社會上的一些培訓機構,誰受學生歡迎誰掙錢多。個人認為,國家在職稱之外應該開闢一種基於崗位貢獻、鼓勵奉獻的晉升道路,讓那些默默付出的教師也能嚐到甜頭,而不是隻擠奶不吃草。


高校人才真經


從來不評職稱的臺灣教師

我先在屏東師專音樂組學習,再到臺南師院特教系,再到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從音樂到特教再到數學,不僅跨學科而且跨專業。這樣的學習經歷,對於專業修煉,對於教育教學,我相信都有很大的幫助。

臺灣從來沒有評職稱這回事,大家都是教師,沒有不同的職稱,若有也只是職務上的不同罷了。

只要沒犯什麼大錯,每年薪資都會升一級的,也就是教愈久,薪資愈高,這個與你有沒有發表論文,有沒有上公開課都無關。

除了教齡,臺灣教師的薪金水平,還有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若是去研究所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就會一次跳3~4級;若取得博士學位,又會再跳幾級。但是,跳到一定水平就不再跳了,從此就在那個頂級了。

以剛畢業的教師為例,每月薪資約四萬新臺幣(約八千多元人民幣);頂級教師吧,每月薪資約七八萬新臺幣(約一萬七千多元人民幣),不過這還要看他的學位。

大陸的學校,每學年末都有一個年度考評(考核),有不合格、合格與優秀之分;還會評出一些不同類型的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等。

臺灣沒有,從來沒有什麼優秀與不優秀的評比,大家都是一樣的。教育是一種良心志業,大家都一樣優秀。

學校如何評價教師?

是由學校教評會來考核教師的,每學年考核一次,基本上,只要你沒出什麼亂子,都會通過四條一款(即甲等考核過關),薪資會晉一級,年終獎金相當於一個月的薪資;

若是被評為四條二款(即乙等),則薪資也可以晉一級,但年終獎金只有半個月;

若是被評為四條三款(即丙等),則薪資不晉級,也沒有年終獎金可領。

校長多數會尊重教評會的裁決,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況才會提出異議。

學校從來不統一出卷考試,而通常是由教師輪流出卷,雖然也交換監考及批改,但並不會出現那種惡性競爭和成績上的比較。不過有時,班級間也會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其他班級是否有太大落差。

校長多數不會太乾涉這些事的,只是鼓勵老師們把心用在教育上。

平時的教學研修活動,通常圍繞哪些主題?

因為我們實行的是包班制,所以,教師除了要參與學科方面的教研外,還有一些專門課程的研修,主要有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信息教育、家政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海洋教育等七大議題。

另提的一點是,現在教育必須“零拒絕”,所以還需要考慮到各種特殊的學生,如視障生、情障生、學障生、智障生、過動症學生、妥瑞氏症學生,乃至新移民的孩子,等等。

因此,教師每年都要參與有關特教的研習,學習特殊教育法,以更好地幫助這些孩子。

和大陸相比較,臺灣很少通過公開課進行聽課研習。

新近興起“學習共同體”或“教師專業評鑑”,有人開始主張推行公開課活動,但關注的焦點在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成效上,而非批註教師的教法。

且這樣的公開課也不是全校或全市觀摩的形態,而多屬小課室的觀摩。

這麼多的研修內容,老師們幾乎每項都要參與,教研活動非常頻繁,所以會感到負擔很重。

不過,有些教研活動老師們是非常喜歡的,以我們數學輔導團辦的數學研習活動來說,老師們偏好創意教學、數學工作坊、信息融入教學這樣的話題。

尤其是我們在寒暑假做的數學工作坊(實物操作性的研習),幾乎是秒殺的,就是你剛剛發佈公告,名額就報滿了,有時擋也擋不住,說名額已經滿了,老師們還是來,甚至攜家帶眷一起來。

我屬於工作狂,加上孩子大了,也比較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我喜歡教學,所以常常在學習,或開發新的教學材料及學具。

還有,我平時的很多教學點子,主要來自數學書籍,所以也有購書的癖好,主要是偏實務性的那種,就是可以應用在我的教學中的,也就是很好“下嚥”的書籍。然後,我還喜歡打羽毛球、上網、看影片,這些。

我們讓孩子自由發展,不會特別給他什麼附加的學習任務。

我們不會給他買什麼額外的參考書、練習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固定的讀書和做家務的時間,其餘的時間由他們自己支配。

當然還會給他們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玩計算機的時間,不排斥他們玩電玩,也不排斥他們看卡通,有時我們會在晚餐時間一起看卡通,有時,我比他們還著迷。

對孩子的學習,如數學的部分,我們是在生活中與他們聊數學,而不會刻意教數學,從小就是如此。對孩子沒有什麼太高的期待,開心就好。

不擔心他們玩計算機玩上癮嗎?

不會的,我們從小教育孩子要懂得節制,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的。孩子在玩,多少也是在學習的。

比如我兒子,小時候超喜歡打“三國志”的電玩,所以他對“三國志”瞭如指掌,這沒有什麼不好。

臺灣的孩子,幾乎是人人都可以上大學的,就是看上的是公立的大學還是私立大學,看學校優與不優了,所以基本上是不太有競爭了,不過這也是我們憂心的。

有兩次統一的考試。

第一次叫學測考試,時間是每年的1月底,一般是春節前。

那時,學生只學到高三上學期的課,下學期的課程都還沒有學習呢。考完評估分數,選擇自己可能被錄取的學校,申報參加甄選,就行了。若覺得考得不理想,或是想要考更好的學校,則可以再參加紙考拼拼看。紙考是在每年的7月1—3日,那時,他們已經修完高中三年的所有課程,有點類似大陸的高考。

例如,一個學生學測後,覺得自己的成績可以進入高雄醫學系,那麼,他可以選擇不參加紙測了,直接選擇填讀高雄醫學系。

當然還得參加甄選面試,每個人可以填選六個志願,通常不想再參加紙考的人,選填的最後一個志願一定是要有十足把握的學校才行。

如果 他希望進入臺灣大學醫學系,覺得學測成績不足以達成他的願望,抑或覺得自己面試成功的機會比較渺茫,他會選擇用紙考的成績來證明自己。


77878rmhh


年齡大了,眼花了,記憶力下降了,書寫速度也慢了,快退休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所以考試題量太多,書寫速度肯定上不去,另外考試時應該開卷考試,多出個人發揮強的題目。


夏焱398


職稱是中國教育萬惡之源!是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桎梏!請不要再無休止討論這活題!因為它是廣大一線教師心中抹不去的痛!


用戶2031327693158


讓五十的人個二十的人比賽百米,這合適嗎?


東嶽聽風1


通過考試我看行,前提是那些不學無術的領導和中層也得考,不能讓那些人仗著親戚是領導,送禮交易暗處搞,職稱高的年輕教師不教學,職稱低老教師考試吃虧還教多科。貧民教師你記好,來生別再做這費力不討好的教師做,人世不公盼蒼天睜眼監考公平點吧?有些靠啃老的年輕教師領導都他媽的劈死好!


緣木求魚164931573


不合適,同年齡,同學科競爭還有合理性。


草野視界


公平個你麻蛋,老子都教了30年了,他不一定能活到30年。


鶴野雲閒184160477


怎麼不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