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在明代有哪些名人?

張公述史


泰州這座小城,歷史上出的名人確實不少,我們來簡單盤點一下明朝時期比較出名的一些歷史人物。

1、施耐庵

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安,泰州興化人,元末明初大文學家。

13歲學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6中進士,後因理念不合,拒絕做官,朱元璋親自徵聘多次而不應。

晚年定居淮安,留下的代表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2、李春芳

字子實,號石麓。江蘇興化人,明朝內閣首輔。

狀元及第,曾任吏部尚書、太常少卿、中極殿大學士等官職。

死後追封太師(太師是文官的最高官職),諡號文定。

3、李清

字心水,號碧水翁,晚號天一居士。泰州興化人,其高祖就是李春芳(見上文)。

其本人代表作《三垣筆記》和《南渡錄》載譽史壇,響徹內外。

4、吳甡(shen一聲)

字鹿友,晚號柴庵,泰州興化人。

明代官吏。進士及第,曾任知縣、御史等職務。

後因反對魏忠賢被罷官。崇禎皇帝繼位後,官復原職,官至巡撫。



5、宗臣

字子相,號方城山人,泰州興化人,明朝文學家。

嘉靖二十九年進士,任刑部主事、吏部員外郎等職。才華橫溢,為“嘉靖七子”之一。

性耿直,不依附權貴,為嚴嵩所厭惡,後被貶。



6、高穀

字世用,一字育齋,泰州興化人。

洪武十三年出生,永樂十三年考中進士,景泰七年任大學士。

一生歷任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人稱“五朝元老”。

一生為官清廉,公正廉潔,晚年主動辭官歸鄉。

己亥季春,易小生留。


玄學易小生


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水滸傳》,乃是施耐庵因避戰亂在昭陽而隱寫,講述的是宋徽宗昏庸,奸臣當道,官府腐敗,貪官汙吏陷害忠良,弄得民不聊生,許多正直善良的人被官府逼得無路可走,只好在梁山泊聚集江湖上的豪俠,打州劫府,濟困扶貧的故事,以寄託心意,成了後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對敘事文學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吏部尚書翟善,以貢舉人歷官吏文選司主事,掌管部事。他氣宇恢廓、品行高尚,明於經術、奏合帝意,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事務主持得中規中矩。朱元璋很高興,相中了年輕的翟善,後來褒獎他曰:官居宰相位,而無地起樓,善與寇凖同風矣。少年得志的翟善,作風嚴謹,很有做官的氣度胸襟。

歷官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元老的高谷,曾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少保東閣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他為官清廉、辦事公道,持議公正、湫隘特甚;他學識淵博、淹貫經史,享受雙俸、工詩善書,著《育齋文集》十卷、《詩集》十七卷、《歸田》三卷,以及《鹽城觀海》《詠昭陽十景》散佚詩文五十餘篇等。

內閣首輔李春芳,歷任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狀元宰相。他為人恭敬、謹慎,從不氣勢凌人,予以史官事太師者五年,觀其凝立微睇,於智勇爭勝之中,唱而後應,其卒以功名終始,著《貽安堂集》十卷存世也。

徐蕃,授南京禮科給事中,江西參議,浙江都御史,累官工部右侍郎,著駝黃色暗花緞底繡孔雀紋補服,於泰州博物館大明衣冠展廳內,其官服胸前和後背各綴的空繡孔雀紋補子,堪稱明代暗花緞優秀作品,徐蕃一生廉潔奉公,生活簡淡,妻子為他添置妾媵,卻被責令遣送回家,與皇帝朱祐樘只娶張皇后一人、感情極好,保持一致,很有古代賢者的風範。

神童儲巏,歷任南京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太僕寺卿、戶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職。他為官清正廉明,為人簡重端默,在朝二十餘載,直到病重還在處理公務,有很好的口碑;他曾割股療母疾,其詩或恬淡平雅,或灑落清遠,或深雄跌宕,動人的故事為泰州百姓傳唱,深受百姓和同僚的愛戴。嘉靖皇帝追贈他為禮部尚書,敕建祠堂牌坊。

閣臣吳甡,先任福建邵武、晉江及山東濰縣知縣,後升任御史、山西巡撫、東閣大學士、內閣次輔,著有《安危注》、《柴庵疏稿》等作。抑時勢實難,非命世才,固罔知攸濟也,《明史》以十分惋惜的口氣,對吳甡他作了公道的評價。

蔣科,曾任開源參政、監察御史、南臺兵備、大名府知府、霸州兵備道。蔣科宅第,位於泰州稅東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回子牌坊,立於昇仙橋南,為其父蔣行請封而建;進士題名,刻於孔廟內先師門側,能得以永遠留名,是人生極其榮耀的事情,也是研究我國曆史上存在一千三百年科舉制度的珍貴資料。


哲學家王艮,泰州學派創始人,一生勤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雖出身低賤,但在中國哲學和思想史上開門立派,闖出了一片天地,主張尊身、安身、保身、愛身,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天德良知也,以及個人心得、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引領了明朝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傳承有王襞、王棟、徐樾、顏鈞、李贄、焦竑,以及何心隱、羅汝芳等人。

學者王棟,王艮的族弟,得家學之傳,發揮格物致知說,認為致知格知物不可分析,只是安正其身,便是格其物之本,不責人為真功夫,不動氣為真涵養,強調聖人之學非,為經生文士之業,士農工商,業雖不同,然人人皆可共學。王棟先後擔任過南城訓導、南豐教諭、深州學正,主持過泰州安定書院。

文學家宗臣,後七子之一,其詩才高氣銳,有力地抨擊了封建官場的腐敗,其文入木三分,重點描摹了奔走於權門無恥之徒的種種醜態。他擔任過刑部主事、考功,後調吏部文選司進稽勳員外郞,在面對朝政的日益腐敗,奸黨們的恣意橫行,他從不畏於權勢,而予針鋒相對之。

道教內丹派東派的創始人陸西星,對《參同契》《悟真篇》《陰符經》等丹道,有更為明晰的經典註釋。學道初關先須煉己,煉己者克己也,克去己私,私慾淨盡,本體湛然,乃見真性;須知彼我之氣,同一太極之所分,其中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有不可以獨修者。天機至團,非得師指,孰敢妄言;請啟其端,俟吾子悟焉。真火無候,大藥無斤;所謂內煉,一言以蔽之日綿綿若存而已矣。



李思誠,其祖父李春芳繁衍成興化李氏望族,子孫曾玄五世,男女數百人,官至尚書、卿寺以及知府、知縣者十數人,而布衣、諸生以詩文名於世者數人。李思誠清高正直,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因曾上書請求將權利從宦官手中歸還給內閣,而引起魏閹記恨,移贓成獄。謫歸後,他倡修文峰塔,築棗園於海子池南,著成《真懶齋》集。

朱一馮,其父朱述是秦王朱樉府長史朱昶的七世孫,因家境貧寒,苦讀成才,才進士及第,入得官場。歷任信陽知州、刑部員外郎、兵部員外郎、方司郎中、福建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都察院左都御史。熹宗朱由校朝是魏忠賢弄權的時代,他凜然正氣、強毅不為,福建獨無一椽,堅決抵制其建生祠。稱病回鄉後,他還拿出錢糧賑活了無數百姓的生命。

評話宗師柳敬亭,因少時強悍不馴,犯法逃逸於泰興、如皋、盱眙聽藝人說書,後得莫後光的指點,書藝大進,科頭抵掌說英雄,段落不與稗官同。他對原文有很大的發揮,以說表細膩見長,其描說刻畫,微入毫髮,然又增刪乾淨,並不嘮叨,且以輕重緩急製造氣氛,繼而搖曳加低昂,說到筋節處,還叱吒叫喊,似洶洶崩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裡,偷閒一刻是乘涼。吳嘉紀,工於詩,其詩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刻露清秀,反映了人民疾苦和自己的艱難遭遇。他雖出身清貧,但不以為苦,曾應府試,因親見官吏鹽商對灶民的剝削和百姓慘遭亂世的屠殺,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覆滅,遂絕意仕途,隱居家鄉,著《陋軒詩集》,共收入詩歌1265首,多反映了當時社會黑暗給勞苦大眾帶來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


揮弓探賾


土生土長的泰州歷史文化名人儲巏一人。在中華文化寶庫中佔有一席之地,是泰州歷史文化名城中不可或缺的歷史人物。


故事167527977


張士誠也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