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港閘區連續兩屆捧得10個省級“五個一工程”獎

江蘇南通港閘區連續兩屆捧得10個省級“五個一工程”獎 “小”區種出“大”文化

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普通市轄區,卻連續兩屆捧得10個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涵蓋了從歌曲到廣播劇、紀錄片、話劇、動漫等多個門類。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小”區如何種出“大”文化?

發展文化事業,港閘區首先利用特色區域文化作為重要資源。100多年前,近代實業家張謇在這裡辦工業、興學校。從張謇實業救國的家國情懷入手,港閘區組織創作了一系列文藝作品,包括同時入選省級“五個一工程”獎的紀錄片《張謇》和《尋找1895》等。其中,話劇《張謇》入選第四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在國家話劇院連演3場,截至目前已在省內外演出73場,觀眾超過8萬人次。

流傳在港閘區民間的敘事長歌《花子街》,由83歲的敘事民歌傳人嚴金鳳蒐集整理,並已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嚴金鳳老人的故事啟發,港閘區創作了廣播劇《花子街》,講述了一個普通人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感。該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後,嚴金鳳老人高興地說:“幾千行的長歌,現在能唱下來的只有兩三個人,廣播劇這樣再創作,把敘事長歌救活了!”

港閘區不僅講好特色文化故事,也積極唱響主旋律。區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文藝作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區裡組織創作了一批文藝作品。其中歌曲《唱給母親的歌》於今年10月底成功入選省級“五個一工程”獎。

位於港閘區的南通西藏民族中學,創辦於1997年。20多年來,學校為西藏地區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港閘區以該校民族團結、西藏學生健康成長的真實故事為基礎,組織創作了廣播劇《江海之濱育雛鷹》。該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播出,今年榮獲省級“五個一工程”獎。

不僅如此,港閘區也為現代文化產業提供有力支持。在當年張謇興辦的廠房舊址,佔地6.7萬平方米的“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已初具規模。這個產業園以“工業文明活化石、時尚創意新天地”為定位,已打造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在眾多文化產業門類中,動漫產業是港閘區的突破點。近年該區不僅吸引了賽格動漫、功夫動漫等一批知名動漫企業入駐,還與南京藝術學院等9所高校簽訂產學合作協議,招攬設計製作專業人才。

集群發展效果逐漸顯現,一批精品動漫從港閘走向全國。《哈嘍!葡星人》《葫蘆響叮噹》等動畫片,陸續在北京衛視等國內電視臺開播,結合港閘運河文化重點打造的動漫電影《江海漁童》也將在全國院線上映。2018年,虹彩動漫公司出品的動畫連續劇《動物樂園之鼠狗大戰樂翻天》在甘肅少兒頻道播出,收視率創下同類劇新高,並於今年獲得省級“五個一工程”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