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當時北洋軍有多少人?

粗淡1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舉個例子,比如你上高中的時候,你們班一共60個人,那是不是這60個人都是學霸,都有實力去參加各種競賽活動並最終獲勝?

清末最後的那十年裡,開始推行新政,即所謂的庚子新政,民國人喜歡把它稱之為“遮羞變法”。而在這次政治體制改革之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編練新軍,為此清政府投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的力氣。

當時計劃全國編練新軍36鎮,近畿4鎮、四川3鎮、其餘各省編練1-2鎮,並開辦了各式培養軍官的陸軍學堂。這個龐大計劃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完成,只編成了14鎮和18個混成協即禁衛軍1鎮,總計16萬人。

而這16萬的軍鎮中,北洋軍屬於老資格新軍,早在甲午戰後,袁世凱就在小站編練新軍,在清末新政時期,編練成了武衛右軍,是當時諸軍之中最強。到了1905年袁世凱正式提出統一全國軍隊番號的建議後,北洋常備軍、京旗常備軍和原武衛右軍、自強軍這四個部分的京、津、魯地區建成了北洋六鎮。

天下14鎮,北洋就佔了6鎮,到了1907年袁世凱的親信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率領陸軍第3鎮,約1個混成協兵力到錦州,及2、4、5、6鎮各一部分兵力,擴展出了東北新軍。

到了1911年,整個清王朝,規模最大,軍事實力最強的新軍就是北洋六鎮,兵力規模和武器裝備在當時都是頂尖的。除去北洋六鎮以外,北方的清王朝能夠調動的軍隊大概也只有那個所謂的禁衛軍鎮了,但問題是這個鎮有戰鬥力麼?

辛亥革命時,南方15省脫離了清政府宣告獨立,按照之前編練新軍的計劃,如果編成36鎮,這十五個省的兵力規模要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但實際上只編成了14鎮,各省的大多是混成協,還沒有達到鎮的規格,所以總體而言,還是北洋六鎮兵力最多。

而清末新軍編制而言一個鎮的兵力規模大約12000人,6鎮就72000人,全國新軍不過16萬人,北洋軍佔到了45%的比例,除去獨立的各省兵力,加上聽袁世凱調動的東北新軍,清政府哪兒還有什麼兵力可以調動去南方平亂的?總不至於拿廢掉的八旗和綠營兵這種沒裝備沒訓練的廢物點心去打南方新軍吧。

要怪就怪清朝最後的那些年裡,在滿人之中實在挑不出一個能夠練兵打仗的,想要組建一支有戰鬥力並維持一定規模的忠於朝廷的中央軍,就當是朝廷管不住地方的狀態而言,無壓於地獄模式,還不如在袁世凱新軍規模上,投點錢編練就好了。

是故,從清末新政開始,清王朝把所有的軍事依仗都交給了袁世凱,而袁世凱在這份莫大的“信任”之下,編練出了北洋六鎮這樣只聽自己調遣的新式陸軍,大清王朝不完蛋才是有鬼了。

以上個人見解,閱讀如有不適之處,希望立即停止,勿要作妖評論。


江畔初見月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簡單瞭解一下清朝的兵制。

從初清到晚清,清政府有過三種兵制:最早是“旗兵”和“綠營”,到了太平天國的時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組織湘軍、淮軍,官方的正式名稱叫做“勇營”。

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前,旗營和綠營都已腐朽到極點,曾經風光無限的湘軍和淮軍也逐漸走下坡路。朝廷的有識之士意識到,有必要改革兵制,建立新的軍隊體系。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內,按照歐洲軍隊方式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歐洲新式槍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訓練出了自強軍,袁世凱則在天津小站操練新軍。自強軍後來成為南洋新軍的前身,而小站新軍則是北洋新軍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全國上下大概就是兩支軍隊——新軍和巡防營。

巡防營是什麼鬼?

巡防營是挑選舊綠營和湘軍與淮軍的精壯,另外再招募民丁,編練而成,主要用來保衛地方。巡防營編制分為馬隊和步隊,馬隊全營設官、弁、兵、夫共189名,馬135匹,每營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隊全營設官、弁、夫共301名,每營亦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馬各營則設管帶和哨官等統率之。巡防營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劃分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後”或“東”、“西”、“南”、“北”區別之,每路各設統領一員。還有訓練新式槍操的,則設教習一職。順便說一句,大名鼎鼎的張作霖,其“土匪”身份洗白,被招安後正是安排在巡防營任職。

巡防營的武器裝備較好,有西式的槍械和火炮。但由於成員的來源良莠不齊,而帶兵官多為舊武官或是候補道,對新式軍事知識一無所知,儘管忠誠度有一定保障,但戰鬥力相對堪憂。

下面再說一說新軍,這是重點。

1903年10月,清政府設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清政府原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36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1907年,全國已練成新軍16個鎮和16個混成協(一說為14個鎮﹑18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最好的就是袁世凱北洋六鎮,其兵力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辛亥革命爆發時,全國新軍除北洋新軍外,其它大部分都同情或者直接參與了革命。南京的南洋新軍第9鎮直接參加了革命黨,是攻打南京城的主力。武昌起義是湖北新軍發動的,雲南重九起義、太原起義、長沙起義等,都是各地的新軍發動的。這些起義中,除了東北張作霖指揮的巡防營控制住了局面,其它大部分巡防營都不是新軍的對手,投降的投降,倒戈的倒戈,其它則基本被消滅。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能拿得出手對付各地起義新軍的部隊,確實只剩下袁世凱的北洋軍了。

1.劉革學 :《北洋軍閥大結局》

2.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3.沈敦和:《自強軍西法類編》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清朝滅亡前夕有軍隊100多萬,其中被認為有戰鬥力的新軍陸海軍共約16萬,而北洋六鎮人數約為7萬多。(1907年的統計)


可是這16萬新式軍隊,加上附屬的軍事院校,花費的軍費卻超過全國軍費開支的71%,而剩下85萬舊式軍隊,才開支了軍費的29%。等於說新軍人均軍費比舊式軍隊高出13倍!!


而從軍餉來看,新軍士兵的軍餉也是舊式軍隊的3倍以上,更別提沒有七扣八扣,拖欠軍費也是最少的。


其中的北洋六鎮,又是重中之重,清廷的眼睛珠子,一旦出了事,不用你北洋軍還用誰?



而反觀武昌起義的湖北新軍,和北洋軍一樣屬於中國訓練最好,裝備最精良的兩支軍隊之一,本來一南一北配置,就是互相制衡,防止兵變的。


所以當武昌起義後,革命政府用由3000多新軍為骨幹,臨時組建的2萬多民軍,清廷還能調什麼部隊?


北洋六鎮肯定不能全部調動,於是只調了約1/3,2萬多人南下,原先清廷也防著袁世凱抓兵權,於是派滿人貴族帶兵,但卻發現指揮不靈,軍隊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各種不配合,所以最後只有又請出袁世凱。


平心而論,這2萬多新軍也確實厲害,到了湖北後僅僅一個多月,就打得2萬多革命軍丟盔卸甲,2萬多人損失了7000多人。不過無論湖北新軍,還是北洋新軍,他們都不忠於清廷。


難怪當時的清廷人士感慨:“中國之軍人,只知有主將,而不知有國,何君之與有”。


閉家鎖的紅楓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手上其實是有兵的,並不是一定要靠北洋軍才能鎮壓南方的起義軍。事實上,僅憑北洋軍的七萬兵力,也不可能把辛亥革命中宣佈獨立的十五個省完全鎮壓。清政府之所以要派北洋軍到湖北,其實是有很多原因的。



武昌起義成功後,湖廣總督瑞澄和湖北新軍第八鎮統制張彪逃到了漢口,他倆在漢口一面收攏殘兵,一面照會漢口的各國使館,企圖憑藉湖北清軍的力量和西方各國駐漢口的兵力,就地剿滅武昌的起義軍。但是張彪在漢口待了幾天,只收攏了兩千多部隊,遠不是起義軍的對手。而瑞澄乞求的漢口西方各國公使,也都不表態,坐視不理。(當時在漢口江邊停泊有英艦八艘、美艦三艘、德艦五艘,俄艦兩艘、日艦一艘)


眼見各國無意幫忙,瑞澄抓瞎了,因為就靠張彪的兩千殘兵,肯定不是武昌義軍的對手,說不定連漢口都保不住。於是,瑞澄也顧不上自己的名聲了,趕緊給北京連拍了幾份電報,請求朝廷火速派兵南下,增援漢口的清軍。在電報中瑞澄反覆強調:此次武昌的叛黨與之前四月份在廣州黃花崗造反的叛黨不一樣!廣州叛亂主要是學生和會黨,而武昌這次是訓練有素,且軍備充足的湖北新軍。如果朝廷不盡快派精銳平叛,到時候必然是樑柱摧折,大廈傾倒,整個湖北省都會淪陷

備註:湖北除了新軍之外,還有巡防營,也就是綠營兵和練軍改編的部隊,戰鬥力雖然不如新軍,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戰鬥力。瑞澄和張彪退守漢口後,就收攏了兩千多巡防營和少部分新軍,這也是鎮壓武昌起義過程中,第一支與起義軍交手的清軍。



接到瑞澄發來的十萬火急的求救電報後,攝政王載灃沒有猶豫,迅速下達了讓北洋軍沿盧漢鐵路南下參戰的命令。同時還下令,讓海軍總司令薩鎮冰率領十五艘軍艦從上海出發,溯長江而上,先行抵達漢口,協助瑞澄和張彪防守漢口。待北洋軍抵達後,陸海兩路夾攻,一舉消滅湖北的革命黨。

至於攝政王載灃為什麼要派北洋軍參戰,主要是出於四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湖廣總督瑞澄給北京連拍電報,渲染起義軍的威猛,乞求朝廷速派精兵增援,而當時離北京最近的精兵就是北洋軍。

第二,載灃擠走袁世凱後,北京的滿洲高層認為北洋軍已經被控制了,可以隨時聽從朝廷的調令,而其它省的新軍還不行。

第三,實事求是的說,北洋新軍的戰鬥力也確實是全國所有部隊中最強悍的,朝廷派北洋軍前去湖北鎮壓革命黨,最靠譜。


第四,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在七十萬左右,其中二十萬綠營兵和二十萬巡防營要負責守備的任務。北洋軍是唯一的機動力量

基於這四點考慮,攝政王載灃認為,既然湖北新軍很強,就應該派更強悍的北洋軍出手,消滅之;既然造反的勢頭很猛,就應該立刻派手頭上的機動部隊,也就是北洋軍去平叛,如果搞不定,再抽調其它部隊助戰,總之就是要一舉平叛。但是載灃太年輕了,他忽略了兩個致命的因素。

首先,湖北新軍能造反,北洋新軍這幾萬人就不會起貳心麼?

其次,湖北新軍會坐以待斃?等著讓朝廷部署完畢後,來宰殺自己?


清政府調兵遣將,鎮壓大軍即將前來的消息傳到武昌閱馬場湖北省軍政府後,湖北都督黎元洪立即下令,不要等清軍來了再被動抗擊,革命軍應該先發制人,主動渡江到漢口,乘清軍沒有集結之前,先把漢口和漢陽的清軍全部端掉了再說。結果駐守在漢口的清軍被起義軍給打跑了,湖廣總督瑞澄乘坐海軍軍艦逃到了上海,統制張彪率殘部向北撤退,準備傍南下的北洋軍的大腿。

那麼北洋軍當時在幹嘛呢?簡單點說,就是磨磨蹭蹭,故意不參戰。

武昌起義後第三天,攝政王載灃下令北洋軍參戰,結果北洋軍的幾個大佬不奉詔,表示袁世凱不復出,他們帶不了兵。沒辦法,時間太緊迫了,這個時候沒有別的兵力了。於是載灃只得在第二天下詔,起復袁世凱,讓他以湖廣總督的身份,會同北洋參戰。誰料,袁世凱對這道聖旨卻並不滿意,因為清廷只是給了他一個空頭差事,還沒有把前方軍事的指揮全權交給他。因此,袁世凱力辭不受,辭謝了朝廷對他的任命。

袁世凱擺架子,讓載灃當時很惱火,結果沒兩天,更惱火的事情來了。由於武昌起義軍攻陷了漢口和漢陽,直接導致武漢附近的黃岡、漢川、京山、天門、潛江等地的革命黨也紛紛起義,響應武昌的起義軍。而瑞澄和張彪卻無法彈壓,北洋軍走到信陽後也不再向前,眼睜睜的看著革命黨的勢力坐大。

駐漢口的五國領事看見局勢失控了,紛紛向自己駐北京的大使館拍電報,讓大使出面向清政府施壓。列強表示,既然湖北當地的清軍已經無法鎮壓了,那就答應袁世凱,讓北洋軍試試嘛,否則我們列強就直接干預了!洋爹們發飆了,搞得載灃很沒有面子,最後只得再讓人去請袁世凱出山。而這一次,袁世凱就掌握了主動權,他提出六條就職的條件,還表示如果如果不答應,他就不出山。

袁世凱提出的六個條件是:

一、明年召開國會;

二、組織責任內閣;

三、開放黨禁;

四、寬容武漢起事人員;

五、授予指揮前方軍事的全權;

六、保證他軍隊糧餉的充分供給。



袁世凱提出的這些條件,其實質就是要把清廷的軍事和政治大權都要從滿族大臣的手裡奪過來,使清政府完全聽從他的擺佈。根據這些條件,不僅皇族內閣奕劻要下臺,連掌握清廷最高權力的載灃也要退居無權無勢的地位。載灃非常不想答應,但是現在不答應也不行了!

因為第一,袁世凱的復出是列強向清廷施壓的結果,載灃不敢跟列強死磕;第二,北洋軍現在就已經失控了,各鎮統制均唯袁世凱馬首是瞻。如果這個時候跟袁世凱翻臉,就等於跟北洋軍翻臉了。得罪了北洋系,估計都不用等革命黨殺自己了吧?北洋軍那幫丘八肯定會把清廷一鍋給端了;第三,南方獨立勢頭太猛,這個時候調其它的新軍或者巡防營參戰,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載灃答應了袁世凱的所有要求,令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同時下令馮國璋為北洋第一軍軍統,負責前方的作戰事宜;段祺瑞為第二軍軍統,擔負後方接應,兩軍及所有赴鄂的海陸軍隊,均歸袁世凱節制。令人髮指的是,袁世凱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的同一天,馮國璋就率北洋軍奪回了漢口,狠狠的露了一把臉。但是袁世凱此時根本就不關心這些方面的事情,畢竟武昌的義軍只有兩萬多人,他帶了四萬多北洋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他都具有優勢,打得贏是應該的。他此時操心的事是,怎麼把清廷架空,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因為袁世凱心裡很清楚,清政府肯定是保不住了!武昌起義之後,湖北多地開花,不止是武昌一地,其它地方也到處都有革命黨造反。他這幾萬北洋軍,怎麼可能跟遍地的革命黨死磕呢?所以,袁世凱在出山之前就提了那六條要求。其中第一條,要求第二年召開國會,明擺的就是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加責任內閣,並以這個主張,跟革命黨和清政府談判。這個主張的妙處就在於,既有帝制也有共和,這對於革命黨和清政府來說,這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一個談判標準。

最後的結果就是,袁世凱死磨硬泡,跟革命黨和清政府談了幾個月,談的清政府和革命黨雙輸,他自己一個人贏了。



總的來說,辛亥革命時,清政府當時手頭上是有兵的,大概在七十萬人左右。其中二十多萬綠營兵、十萬八旗兵、二十多萬巡防營、二十萬新軍。這些部隊裡面,八旗兵最垃圾,綠營兵稍微強一點。最有戰鬥力的是巡防營和各省新軍,新軍不用說了,巡防營裡面也有很能打的。比如奉天巡防營管代張作霖、江蘇巡防營老大張勳,就都參加了鎮壓辛亥革命的作戰。

但是,巡防營要負責當地的防務,不能隨便調動,否則當地就亂套了。而北洋軍雖說只有七萬多人,但這七萬人都是清政府斥巨資,專門打造的戰略機動力量,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辛亥革命這種大規模的反叛。並且載灃罷免袁世凱後,還對北洋軍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調動,只不過袁世凱的影響根深蒂固,最後利用北洋軍逼宮了清政府。

袁世凱在復出後,也是很苦逼的,北洋軍到處滅火。僅在武昌方面,就投入兩鎮兵力對付湖北的革命軍。後來江蘇獨立了,北洋軍又調了一鎮進駐蘇魯,配合張勳的巡防營應付東南民軍;陝西和山西也宣佈獨立後,袁世凱又要安排兩部分北洋軍分別圍剿山西和陝西民軍;此外袁世凱還要留一部分北洋軍看守京師,一部分進駐蒙邊。後來袁世凱對隆裕太后說,我應付不過來了,您還是退位吧!這句話,其實也不全是為了逼宮而說的。畢竟北洋新軍就那麼幾萬人,還要分成了十幾部分使用,累都累死了。


Mer86


北洋軍在當時,就是清朝的中央直屬部隊,也是清朝最精銳的戰略集團。擁有6個鎮(師)7萬人。其中第1鎮是旗人組成,還有2個鎮有部分旗人。

在1911年,是一個歷史的時間窗口,因為清朝從馬關條約以後,一直在大幅度裁剪綠營兵。到1911年,全國的綠營部隊,僅僅保留了三分之一,還已經不再是戰鬥部隊。而是承擔維護社會治安的職能,緝拿犯人、守衛衙門,護送餉銀、傳遞公文等等工作。

到1906年,山西,廣東,河南,山東等等省份,都已經把綠營兵全部裁撤完了。清末,也同時開始裁撤八旗軍,除了極少數八旗洋槍隊保留以為,絕大部分八旗軍也被裁撤了。比如,北京的八旗軍大多都改成了警察。

1907年9月,清廷頒佈《裁停旗餉》詔書,也標誌著八旗武力解散的開端。從此,清朝主要就是要建立36鎮新軍,還有部分巡防營(相當於武裝警察部隊)。

到1911年,練成新軍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武昌起義以後,湖北,陝西,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雲南,貴州新軍全部起義。清朝這個時候,除了北洋六鎮新軍也就沒有什麼部隊可以依靠了。

因此,在辛亥革命戰爭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南北新軍大混戰。最後北洋軍首領袁世凱也開始逼宮了。清朝就沒有回天之力了,再也拿不出可以出戰的軍隊了。


深度軍事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要想弄清辛亥革命時清朝還有多少軍隊,軍隊的構成,以及新軍的情況,就得先說明白清朝軍制的發展,一切自然就清楚了。

清朝入關的時候基本靠的八旗兵,這種兵制由努爾哈赤創立,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和鑲紅八旗,全軍總兵力旺盛時達到二十七萬餘人,是清朝入主中原的主力,在清初時戰鬥力強悍,但是清朝平定天下以後,執行以國家養八旗的政策,就是八旗兵每月什麼也不幹就可以去戶部領糧米,這種政治經濟上的特權迅速導致八旗腐敗墮落,還沒有出康熙朝,戰鬥力基本就消失了。



隨著清朝統治時間越來越長,八旗的二十來萬人也發展到五十多萬人,他們只會空領國家糧米,遛鳥,喝茶,鬥蛐蛐,到乾隆後期,基本失去作戰能力,成為國家沉重的特權負擔,所以這支部隊到辛亥革命已經可以忽略了。


接下來就是綠營。綠營組建於清初,最初的任務是維繫被清朝征服的關內之地的防守和治安,逐漸成為清軍的主力之一,全國共有六十八萬餘人。這支軍隊基本是康熙以後的清軍主力,但是到了鴉片戰爭前後,綠營也腐敗了,成為了沒有戰鬥力只知道吃空餉的部隊,清朝後期無奈,只能把他們編到了輔助部隊。

太平天國起義以後,鑑於八旗和綠營都成了擺設,根本無法對抗義軍,清朝開始允許地方編練民團,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開始成為清朝軍隊的主力,但是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徹底失敗,洋務運動終結,湘軍和淮軍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接受教訓,開始編練新軍,新軍不僅僅是軍事器械和軍事思想的現代化,更是配合以先進的政治制度,但是清政府在立憲上進度緩慢,使得新軍發展很不順利和極不平衡。原計劃全國訓練新軍三十六鎮,實際上真正訓練出來裝備好的只有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共七萬五千人和地方上裝備器械不完全的十萬新軍分置各地。在加上地方輔助新軍的四十萬綠營兵,這就是當時清朝所有的武裝力量。


辛亥革命爆發後,傾向於革命的南方新軍基本都造反了,十八個省有十四個省獨立,這就是因為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不成功所致!這時候清政府除了北洋六鎮的新軍,他根本就沒有別的部隊了,他不靠北洋新軍去鎮壓革命,他還能指望誰?提籠掛鳥的八旗子弟?別逗了!


所以,推翻清王朝的都是他自己訓練出來的軍隊,他在政治上的腐朽是他滅亡的根本原因,他只能調動表面上還聽他的北洋新軍,實際上,滅亡他的也是這支部隊。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夜晚爆發武昌起義,由此拉開了幸亥革命的序幕。當時的清政府在全國有八旗軍、綠營軍、淮軍、湘軍、北洋軍等,能調動的約和有63萬人。
甲午戰爭戰敗後,八旗軍、綠營軍,淮軍、湘軍等老弱病殘,腐敗不堪,整天只知道吃喝嫖賭抽,又沒新式樣的武器裝備,於是由李鴻章牽頭舉薦了袁世凱操練一支新式軍隊,也就是後來的北洋新軍。清政府購置當時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新軍,新軍的操練和編制效仿德國、日本陸軍建制和模式。北洋軍練成後,袁世凱統一新軍全番號建成北洋六鎮,共計七萬多人。



武昌起義後清政府命袁世凱的北洋軍前去圍剿鎮壓,袁世凱一面領著聖命,一面和革命黨人周旋談判著條件,其實袁世凱是支持共和的,但是他的野心也很大,袁世凱手握新軍兵權和革命黨人就有了談條件的資本。

我們學過歷史課本都熟知,辛亥革命最後由袁世凱帶領起義軍逼迫皇帝退位,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而最終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可見袁世凱一開始並沒有真正想為清政府效力,袁世凱所帶出來的北洋軍不認清政府,只認他們的最高統帥袁世凱,袁世凱當時掌管了全國最先進的新式陸軍北洋軍,所謂兵權在手,一切皆有啊!袁世凱成了辛亥革命最大的贏家。


有篇故事


滿清也很無奈,當初,之所以編練新軍,就是因為以前的八旗綠營等軍隊都成了廢物!

【先說八旗】八旗兵到康熙年間,就成了廢物了。到清末時期,八旗兵只會抽大煙,溜鳥,逛窯子了。這都要感謝“八旗制度”,讓這些兵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老爺兵。

讓八旗老爺們去打仗?你的給他們找兩個人扛槍。一個扛火槍,一個扛煙槍!雖然有二三十萬人,但是,不如沒有。

【再說綠營】這些兵,戰鬥力本來就低於八旗兵。他們最初在滿清扮演的角色就是“偽軍”。偽軍有戰鬥力?別開玩笑了。

太平天國時,綠營也成了擺設,遇敵既潰!於是,綠營被裁撤,從四十多萬人減為十幾萬人。

【然後說說團練】綠營和八旗不能對抗太平軍,於是,滿清讓各地自練團勇。例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



但是,因為怕朝廷以為自己擁兵自重,這些團勇後來大都被裁撤。沒有被裁撤的,很多都被被洋人滅了。剩下的建團勇,也隨著領導者逝世,也紛紛退出歷史舞臺。

【還有巡防營】慈禧覺得各地總督擁兵自重,不如朝廷自己練兵。於是,從綠營中選精銳,組建巡防營,成軍40萬。但是,其負責維持地方治安,分散在各地。

滿清兩次訓練新兵,第一次是組建武衛軍;第二次就是編練36鎮新軍。

【第一次練兵】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慈禧讓榮祿編練武衛軍,分成5部分:前,後,左,右,中。

結果,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武衛軍在和八國聯軍交戰中,損失,前,後,中三軍;左軍遭受重創,只剩下袁世凱右軍。

【第二次組建新軍】慈禧在八國聯軍進北京後,讓袁世凱任北洋大臣,編練出北洋六鎮新軍,共計7.5萬人。



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只成立了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北洋六鎮擁兵7.5萬人。

由此可以看出,滿清能用來打仗的只有大約17萬新軍,北洋佔了不到一半。

那麼,為什麼只能讓北洋去鎮壓起義呢?因為,另外一半新軍就是起義軍!

清朝當初想依靠在各地組建講武堂,編練新軍,來穩固統治。豈料,新軍軍官大都是留日學生,進步青年,他們傾心革命!正是這些新軍,打出了起義的第一槍!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新軍紛紛效仿。一時間,除了北洋六鎮等少數新軍外,都成了推翻清朝的武裝力量。清朝等於是自掘墳墓!

在這裡,要說下雲南講武堂。開辦之初的47名教職員中,同盟會員就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傾向革命者8人。剩下的人,也不支持清朝統治。朱德,葉劍英等人,也是出自於雲南講武堂。


勇戰王聊歷史


武昌城中的一聲槍響,吹響了辛亥革命的號角,至此掌控中國兩個半世紀還多的清王朝落下了歷史帷幕。那麼問題來了,清政府當時全國擁有多少軍隊呢?

根據史料統計記載,自甲午戰爭後,清朝反思失敗原因,在軍事制度上進行了較大的變革,其中一項重點就是編練新軍。

自1911年的辛亥革命時期,全國編為14鎮,18協,4標又一禁衛軍,新軍人數總計13.18萬。其中位於京畿直隸地域的袁世凱北洋新軍就佔了一半多點,約7.45萬人,剩餘各省新軍只有不到6萬人。

辛亥革命

除去有戰力的新軍以外,剩下的還編有巡防營27.7萬人,八旗軍計22.5萬人,編余綠營兵133000人,也就是說全國總兵力只有約63.5萬人。

那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呢?

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國人徹底喪失了“天朝上國”的榮譽感,淪落為眾列強砧板上的肉,值此救亡圖存之際,許多有識之士也徹底認清了清政府的落後腐朽,要想拯救中華,必須推翻清政府。所以為了踐行救國之路,清政府編練的新軍就成為了滲透重地。

袁世凱

到辛亥革命時期,全國新軍特別是南方各省中的新軍,基本上是充斥“同盟會”的人員,武昌起義由新軍發起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正是因為南方新軍被滲透嚴重,且南方各省對清政府的離心力越來越大,清政府就只能選擇戰力強大且暫時還聽調聽宣的北洋新軍。

只是令清廷沒想到的是,辛亥革命後的一個月時間裡,南方十四省竟相繼選擇獨立(當時關內總共只有18省),而看到清廷已經撐不起局勢的袁世凱,也不安分了,最後更是直接帶兵回京將溥儀趕下了皇位。

可以說,整個辛亥革命,雖然由同盟會首先領導發起,結束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但最大的獲益者卻是“騎牆派”的袁世凱和其北洋軍!


淘上優品


清政府輸掉甲午戰爭後受了很大的刺激,畢竟日本當時是小國。因此,清政府是花了大力氣來訓練練兵,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新軍。這些新軍都是採用新式的訓練方法,以洋人來訓練部隊。同時,他們自身素質也比較高,軍官大多數都是武備學堂畢業或者國外留學回來。比如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的都是天津武備學堂畢業。

張之洞在武昌練兵的時候甚至要求一半的底層士兵要認字,軍官是絕對不要不識字的人。當時的人對湖北新軍和北洋新軍有個很有意思的評價,北洋新軍“以勇氣勝”、湖北新軍“以學問勝”。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新軍容易接受新思想,這也使得他們容易倒向了革命黨。比如當時湖北的革命黨就是以軍隊為中心,不斷的發展成員。辛亥革命一個獨特的地方在於革命的主力不是農民,也不是資產階級,而是軍隊和學生。武昌首義的時候,八千新軍中有四千多人加入了革命。

武昌首義以後,全國紛紛響應,一時間有15個省份宣佈獨立。他們都是以新軍為主力發動起義。比如雲南、浙江、山西。

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只有動用所有的力量去鎮壓革命軍。為什麼非要用袁世凱的北洋軍呢?因為北洋軍是新軍,練兵時間長,規模大、戰鬥力強。從1895年小鎮練兵開始,北洋軍歷經了十幾年,終於發展成為了一支擁有74525人的龐當軍隊。要知道,當時整個大清朝也只有16萬人,可想而知北洋軍的重要性。

當然,袁世凱也不傻,革命黨其實力量還是很強大,而且很多人都支持革命。比如海軍提督薩鎮冰率領海軍進攻武昌的時候,很多海軍軍官同情革命黨,很少向革命黨開炮。甚至有的人還趁機找機會投降革命軍。比如海軍琛、容、籌三艦早就想起義了,藉著這次機會便加入了革命。

袁世凱的北洋軍也非是鐵板一塊,比如統制吳祿貞就曾經秘密聯絡北洋軍的協統,試圖進攻北京。北洋軍第二十鎮的統制張紹曾按兵不動,企圖舉事反清。

另外,清廷對袁世凱也是非常不信任的。這一點袁世凱比誰都明白。加上外國列強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自然希望不會全力進攻革命黨。他利用自己的實力,成為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受益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