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蒙古軍攻佔鄂州後,為何要沿江東下攻擊臨安,而不直接經皖南,贛北直趨臨安,豈不更快?

於無聲處34


鄂州地處漢水入江口,作為長江咽喉、南北要衝,鄂州之戰不僅使得南宋丟掉了江防重鎮,更使得元軍全面掌握了戰略主動,堪稱滅宋戰爭的重大轉折。那麼元軍在攻佔鄂州之後,為何會選擇沿江東下攻佔臨安,而不選擇經皖南、贛北直趨臨安呢?

△元滅南宋示意圖

原因之一:地形原因

地形應該是導致元軍選擇順江而下的一個重要原因,順江而下向東無疑比較順暢,而從皖南、贛北向臨安進發看似路程較近,但由於地形的限制,反而不利於大軍行進(如下圖)。

由於臨安(杭州)西南部多山脈的關係,如果不選擇沿江而下,那麼只能選擇從鄱陽湖南下,然後走“信州-衡州-婺州”一線,即上圖黑色線條所指方向。這條路線有三個問題:一是從距離看,並不比走長江一線近。二是因為地形原因,道路狹窄難行,大軍很難通過,而且糧草輜重很難保證。三是地處南宋勢力範圍,很容易被南宋利用地形進行伏擊。

△忽必烈

長江沿線雖說同樣是南宋的防禦重地,但為了南下攻宋,元軍同樣配備了大量水軍戰船,而從此後的交戰情形來看,元軍的水軍並不弱於南宋,而且由於道路通暢,完全可以水陸並進。此外,到達長江下游之後,元軍完全可以憑藉步騎兵優勢從各個方向直撲臨安,且順江而下後勤補給也比較方便。

原因之二:軍事因素

有句話叫做“守江必守淮”,長江雖然是南方政權的天然屏障,但由於突破口較多、沿江重要城市太多等原因,想要守住長江防線,江淮地區才是防守的重點。南宋也是深諳此理,故而南宋的防禦體系是“以長江為防線,兩淮為藩籬”、“重兵皆住揚州,臨安倚之為重”。

△南宋在江淮地區部署有重兵

這種情況下,順江而下攻佔建康、揚州,然後再圍攻臨安至少有兩個好處:

一是殲滅南宋有生力量,因南宋的主力軍隊均部署在揚州一線,元軍順江而下便可直接瓦解南宋的主力,進而為攻打臨安打下基礎。二是將南宋軍隊一分為二,一旦長江沿線全部被元軍佔領,那麼江淮地區的宋軍將被元軍阻隔在長江以北,再加上荊湖、川陝戰場宋軍自顧不暇,將直接導致臨安失去外援(郢州張世傑、江西文天祥和兩浙、福建等地兵力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如果走陸路的話,南宋將會有足夠時間調集兩淮和長江沿線兵力回援臨安,到時元軍面對的必然將是一場惡戰,這是元軍不願意看到的。

原因之三:戰略需要

更為重要的戰略原因在於,在南方沿海地區還沒有獲得大力開發的時期,南宋的主要政治經濟中心基本全部在長江沿線,亦或是在距離長江並不遠的地區,在長江防線被突破之後,這些地區便岌岌可危。

△南方經濟政治中心基本全在長江沿線

在元軍攻破襄陽和鄂州之後,南宋的長江防線基本上已經是無險可守,元軍只要順江而下、水陸並進,那麼分佈於長江沿線的所有重要城鎮,便將全部落入元軍手中。如此一來,即使元軍攻佔臨安仍然無法滅亡南宋,但在丟掉經濟中心的情況下,南宋朝廷也只能苟延殘喘而已,被滅將是遲早的事。

事實證明,臨安被攻陷之後,在長江沿線被全部佔領的情況下,南宋雖然曾試圖穩住陣腳,但已經於事無補。


香茗史館


有道是“王睿樓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頭”。蒙古軍隊在攻克鄂州之後,順江而下,直奔南宋的江南腹地,沒多久就攻破建康,接著南下到達臨安,南宋無力抵抗,就出城投降了。

但蒙古除了從鄂州東下的這一路之外,還有兩路軍隊參加了對滅南宋的戰役。一路是博羅歡軍從山東河南一帶出發,到達建康以東的鎮江,從這裡渡江。另一路劉整軍也從河南南部出發,穿過大別山地區,到達皖南贛北一帶,也參加了圍攻安慶的戰鬥。

但蒙古的這個做法其實並不稀奇,早在西晉滅孫吳的時候,軍隊也是這麼佈置的。益州以水軍出三峽,西晉主力中的中路軍從南陽一帶出發,兩軍會攻荊州得手後,併力東下。同時,山東一帶鎮守的司馬伷也率軍南下,兩軍在建康一帶會師,東吳就投降了。

西晉滅孫吳的時候是這麼部署的,苻堅進攻東晉的淝水之戰,其實也是這麼打的。一路從益州出兵,一路從關中出大散關一帶,兩軍會攻襄陽,苻堅自己則親率大軍從關中出發,到達了江淮之間。不過,苻堅並沒有得手,而且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擊敗,之後前秦也崩潰,苻堅本人在隨後的混戰中被姚萇俘殺。

苻堅為什麼沒有得手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秦的軍隊雖然攻克了襄陽,但是並未攻克荊州,桓溫在荊州還在堅守,雙方處於拉鋸狀態。這樣,苻堅就成了孤軍。而且,前秦當時並未像西晉那樣,先攻佔江淮地區,而是在江淮地區與謝玄率領的東晉軍隊交戰,並被擊敗。

這就是襄陽和荊州的戰略重要性。要割據東南,中上游必須控制荊襄,下游必須能夠在江淮之間進行有效抵抗,否則就很容易被消滅。這也是孫權無論如何也要攻取荊襄的原因,同時又不斷在江淮之間發動進攻也是這個原因。

東晉和南宋一樣,都是半壁江山,所以防禦的重點就是三個地區,上游控制四川,在漢中一線與北方對峙,中游在荊襄一帶拉鋸,下游據守鎮江,並前出揚州,保持對江淮的進攻能力。而北方要進攻南方,同樣只能從這三個方向進攻。而把這幾個戰略要點連接起來的,就是長江天險。長江之於南方,就像長城之於中原。

蒙古和西晉一樣,都是先攻佔了四川,佔據了上游之利,然後在荊襄地區長期爭奪。而蒙古最後攻克襄陽,也是採用了圍點打援戰術,因為襄陽的補給主要是通過漢水水路進行,蒙古軍隊先在襄陽外圍的山上修築堡壘,控制漢水水道,以逸待勞,擊潰來援的宋軍之後,襄陽才最後被攻克。

孫吳時期長江中游的重要據點就是荊襄地區和武昌,中下游則是廬州、建康和京口。只要攻克這幾個要點,就等於打通了長江水道,大軍就可以乘船沿江而下,或者軍隊沿江行進,用長江水道來運輸糧草物資,保障後勤。


蕭武


答案很簡單,路不順。水路都是平的,而皖南贛北都是丘陵山地。兩者相較自然選水路從薄弱處下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