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馬舞、鶴蚌舞、舞火龍……韶關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盤點

前幾年,我在韶關一鄉鎮擔任村官,當時按照上面要求收集寫村史,也就是那段時間,我瞭解了一些韶關的各種特色民間文化。

今日就讓我來整理盤點一下,向大家介紹韶關幾個地方比較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哦!

先來簡單介紹下韶關。韶關是廣東的北大門,地處五嶺山脈南麓,北江中上游地區,內聯珠三角,外接湘贛,是廣州一小時生活圈內城市,是中國南方的交通要衝。古稱韶州,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東衡州為韶州,之後歷朝沿襲。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韶州得名韶關始於明清之際,在今韶關市區先後設立水陸三個稅關收稅,俗稱韶關。韶關主要的居民為客家人,這裡的客家人崇文尚武,耕讀傳家,有著很濃的宗教、宗族觀念。韶關客家人較少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在受到環境和傳統觀念上,地方民間文化上也是有著一定的特色。

1、鶴蚌舞

紙馬舞、鶴蚌舞、舞火龍……韶關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盤點

韶關鶴蚌舞表演

鶴蚌舞起源於韶關翁源一個民間的傳說,相傳有一名以打柴為生的孤兒,為人忠厚勤勞,但因家底微薄,年過而立仍孑然一身。一天,打柴郎外出打魚,捕到一個蚌帶回家。此後,每當他外出打柴,缸裡的蚌精便變成一個美貌女子幫他做飯、洗衣,不久,他們結為夫妻,相親相愛。不料,當地一名惡少“鷂婆頭”無意中發現此事後,垂涎蚌精的美貌,設計奪之,由此引發一場蚌鷂大戰,最後兩敗俱傷,以悲劇告終。後來根據故事加工改編,形成了一個特色的舞蹈表演——鶴蚌舞,這個舞蹈也獲得了大獎。

據瞭解,“鶴蚌舞”最初為三人舞(單鶴單蚌一漁夫),中間有過改變(兩鶴兩蚌一漁夫),為了適應廣場藝術,最終成為多人舞(四鶴四蚌一漁夫)。角色設計比較接近於生(仙鶴)旦(蚌精)醜(漁夫)。主要道具有:仙鶴、神蚌、簍箕、魚簍等,製作十分精美;舞蹈精彩熱鬧,仙鶴、神蚌表示能給人們帶來好運、幸福。鶴蚌舞核心思想是告誡世人不要貪圖個人、眼前的小利益而犧牲了長遠、根本的大利益。

2、龜蚌舞

與翁源的鶴蚌舞相呼應的是始興地區流行的龜蚌舞。但龜蚌舞有些不一樣。

龜蚌舞是因為天氣大旱,人們祭祀祈求河神保佑,盼望來年風調雨順而形成的一種民間舞蹈。它起源於明朝中葉,用誇張的手法將龜、蚌擬人化,通過舞蹈和漁夫的表演,反映了勞動人民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本領,表達人們對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望。

即使度過了旱災,人們依然不忘災害的可怕,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得以延續。

紙馬舞、鶴蚌舞、舞火龍……韶關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盤點

始興龜蚌舞

3、舞火龍

始興司前鎮、羅壩鎮、馬市鎮等地有鬧元宵舞火龍的習俗。每到元宵時節,這裡都會成為歡樂的海洋。

紙馬舞、鶴蚌舞、舞火龍……韶關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盤點

始興舞火龍

在這裡,製作火龍一般就地取材,構成材料也非常簡單。首先,用稻草一把和木杆一根,將稻草捆紮成長約30釐米、寬約8釐米的枕頭狀,兩頭修剪齊整,再將長約1.5米的木杆插入,方便握棒。龍頭的捆紮先紮成開口狀,龍眼、龍耳、龍鬚、龍鼻必須扎得神似,整條龍從頭到尾均用稻草紮成,共9節20多米左右,視人員的多少來定,可增可減,最後將每節稻草龍插滿香枝便可。

吃完晚飯後,首先去祠堂廟宇祭拜,然後回到村裡挨家挨戶去走,賀新春,拜新年,像似火龍巡遊,靈光閃亮,熱鬧非凡。伴著鼓點樂曲,渾身金光閃閃的龍身在夜幕中狂舞,上下翻騰、左右旋轉,場面頗為壯觀熱烈。

從元宵節前2天起,連續三天,元宵節當晚,舞火龍會達到高潮。村民們舞動火龍迎春接福,趨吉避凶,祝願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龍報平安。

始興司前鎮的舞火龍目前已被入選市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紙馬舞

紙馬舞也是個非常特別的舞蹈。又稱為“舞紙馬”,據說清朝時就已經開始有了這個舞蹈。後來抗日戰爭時期,我黨一同志組織梁壩一帶青年運用紙馬形式宣傳抗日道理,激發群眾抗日情緒,走遍了半個新豐,解放後當地人民又以紙馬舞宣傳黨的各個時期方針政策,深受當地群眾喜愛。舞紙馬可以分為單馬、雙馬和群馬。表演以馬童(小丑)、新郎(騎馬者)、新娘、村姑(羅傘)為主。

紙馬舞、鶴蚌舞、舞火龍……韶關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盤點

紙馬舞

我離開了村官崗位後一年,原來一起共事的同事被組織起來跳紙馬舞,那時還被上了當地的電視臺,一同事還接受了電視臺的採訪。不過現在紙馬舞已經很少了,多數都是在新豐較多一些。

在新豐,當地群眾春節至春耕走村過屋、拜賀佳節、娛樂大眾的表演,如今仍是鎮、縣保留的傳統表演節目。因群眾喜聞樂見,後來其它重大節慶日子也會舉行。動作與隊形由馬童引路指揮,馬的奔騰跳躍,全在於騎手跑、跨、跳、躍來表現,體現出敏捷、靈巧的特徵。

新豐的紙馬舞也被入選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月姐歌

在仁化石塘,這裡有一種民間傳統音樂——月姐歌。

月姐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上千年來僅僅流傳在它以獨特的演唱方言、演唱形式、獨有的唐朝宮廷韻味,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和特點,是浩如煙海的客家民歌中一枝獨一無二的藝術奇葩,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入選了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紙馬舞、鶴蚌舞、舞火龍……韶關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盤點

拜月姐

月姐歌系宮中侍女思念家鄉,想念親人時哼唱的一種小調,夜深人靜時小聲哼唱,曲調委婉動人,後被一名太監發現,太監被曲調打動偷偷放宮女回鄉,由此,月姐歌延續至今。

6、裝故事

為了紀念屈原,荊楚之民將屈大夫的事蹟寫成劇本,在戲臺上呈現出來,配合舞龍、舞燈和武術表演,形成了仁化夏富古村獨特的民俗表演形式——裝故事。

紙馬舞、鶴蚌舞、舞火龍……韶關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盤點

裝故事

裝故事,筆者感覺應該是跟飄色差不多,但也有些其地方的特色。

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節日或某些神誕,由藝人以特製鐵枝及其他道具,裝扮故事人物,以小孩充任故事主角,坐立於貌似驚險的道具臺上,由四人抬起上街遊行,以娛觀眾。

“裝故事”是丹霞夏富古村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由戲劇演變而來,具有濃厚藝術品味,以獨特的演繹方式代代相傳,迄今已有700多年曆史。其主要反映古代歷史人物及現代生活中所發生的典故、傳奇或具有詩情畫意的事情,屬於臉譜化、服裝化的娛樂戲,每臺“故事”都完整地表現一出傳奇。

其實,韶關還有很多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文化,在這裡盤點是幾天也盤點不完的。所以這裡也就先簡單介紹了幾種。看完是不是覺得特別特別濃的年味撲面而來了呢?

眼下快過年了,要不約上三五知己,一起去體驗下這濃濃的特色年味吧!當然來之前也要先了解當地的節目安排哦!

溫馨提醒,想去這些具有特色的地方體會當地特色的年味,最好就是自駕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