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霸主重耳的陰謀——城濮之戰的前世今生

春秋時期有著漫長的混戰不斷的歷史,周王室大權旁落,變得孱弱不堪,一百餘個諸侯國你爭我奪,互相吞併。然而這亦是一個群雄輩出的時期,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春秋五霸。關於其準確所指的五位君主至今仍存在爭議,但對於晉文公卻是誰也不能撼動其歷史地位的。

春秋霸主重耳的陰謀——城濮之戰的前世今生

坎坷的逃亡人生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因驪姬之亂流亡19年,62歲即位。於公元前632年在城濮大敗楚軍,這一仗不僅是歷史上少數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晉文公也因此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原霸主,成就了晉國接下來一百五十餘年的霸業?可見城濮之戰於之晉文公意義不可謂不重要,退避三舍的美談更是歷久彌新。那這千年以來一直為人所樂道的戰役以及晉文公信守承諾的形象,是否值得深入探究一下呢?

晉文公重耳總被與齊桓公相比較。不僅因其共為春秋五霸,更是因為他們同樣的多舛命運,輾轉各國的逃亡經歷。晉公子19年的流亡備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但這一路還是有肱骨之臣的輔佐,更是不缺美女相伴,在翟國有願意等他25年的妻子,到齊國有美麗的齊姜相伴,這就難免他在齊國一待就是五年,在安逸的生活中似乎忘記了他要回國奪取王位的要緊事。而齊姜卻屢屢勸告,最終與其舅舅狐偃、趙衰等人將其灌醉,偷偷的將其載離齊國。

半路重耳酒醒,大怒。拿著戈就要殺他的舅舅,狐偃說:“如果我死了能成就你,我情願去死。”重耳咬牙,“如果不成功我要吃你的肉。”狐偃笑“我的肉又腥又臊,你怎麼吃的下?”而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忍俊不止不驚的公子哥形象,後來也學會了忍辱負重變得沉穩老練。到了他流亡的最後一個國家——秦國,秦穆公把女兒懷嬴嫁給他。有一次他因不尊重懷嬴將其激怒,他便趕緊自己脫掉上衣並綁縛向她請罪,以免得罪秦穆公。這樣能屈能伸,不計小節的行徑,很難令人聯想起之前胸無大志的貴公子作為。在秦穆公的武力支持下,重耳最終回國登上晉國國君的大位。

春秋霸主重耳的陰謀——城濮之戰的前世今生

時間的歷練


19年的時間使晉文公重耳成長為一位沉穩老練、膽識倶倍的政治家。之後回國奪位,政治上、軍事上一系列的改革,以及最終圖霸中原都證明其卓越的才能。至此我們再來看當初重耳答應楚成王退避三舍的這次宴會,楚成王正重耳一行人到達楚國時是用迎接諸侯的禮節進行招待的,足以見其尊重程度。而重耳先是表達此辭謝不受,在不得已接受後也一直表示出極大的謙遜。

當在酒席上被楚成王問到若回國如何報答之時,重耳也沒有立即做出承諾,而是以迂迴的方式讚美楚國物產豐富,王室富足,不知用什麼才能回報,在楚成王的逼問之下才說出若兩兵相接,晉國定會退避三舍。諾言由此許下。

重耳受恩於楚國,但在對方的所求之下,這樣的承諾其實是默認了一個事實,那便是晉楚一戰不可避免。雙方也都心知肚明。以當時的國際情況晉楚兩國是唯二可以奪取霸主的兩個大國,而大國之間的殘酷競爭也是不可爭論的事實,作出這樣的承諾看似是困窘之境的無奈之舉,但何知不是出於國家利益的深刻考慮?

至於如何深刻,我們繼續來看,果然,楚晉兩國還是迎來了在城僕(即今山東鄄城)為爭霸中原的首次大戰,結果眾所周知——楚軍大敗。城濮之戰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晉文王重耳的霸主地位再不可動搖。因其信守“退避三舍”諾言的美德為四方諸侯所信服,併成為千古美談。

春秋霸主重耳的陰謀——城濮之戰的前世今生

心悅臣服的威望


得人心這一點到底有多重要呢?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齊桓公是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禮敬周王室而贏得威望,情願將燕莊王送出國境以外的五十里齊國國土割與燕國,以維護諸侯相送不越國境的周禮。各國諸侯都對其心悅誠服。還組織起後來各位霸主都再也沒能超越其規模的諸侯會盟,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

強國不止齊國一個,但其最終的結果證明了口碑的重要性。儘管攜周王室以令諸侯的方式到了晉文公的時代不管用了,各國之間力量對比主要憑拳頭說話,但是若真想成為眾諸侯國臣服的中原霸主。單靠拳頭顯然是不夠的。

春秋霸主重耳的陰謀——城濮之戰的前世今生

巧合還是陰謀


重耳守信這一行徑自然為其增色不少,而這僅僅是“退避三舍”給重耳帶來的好處之一,更大的好處自然是這一戰定輸贏。從戰役本身來看,這次以少勝多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因素。晉軍後退三舍設下埋伏,楚軍長驅直入,被反攻夾擊,終至大敗。“三舍”,90裡,不多不少,晉軍這一舉動正是應了《孫子兵法》中《九地》一篇,就是講根據不同的地形,選擇有利於本方的進行決戰。還有一篇《勢》也是講同樣的道理。若是楚軍之前有好好考察一下地形,怕也不至於此。

但“三舍”也實在是一個不容易令人起疑的距離,古時戰爭多是以戰車進行,日行30裡,而軍備糧草多以三天一供應。這樣三舍剛好是一次供給的基數,再自然不過了。但這一切到底是巧合還是重耳老謀深算?以當時晉國軍力少於楚國,兵力懸殊對比加之晉文公自信的態度來看,若只是賭一把實在不是重耳的性格,但真相大概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春秋霸主重耳的陰謀——城濮之戰的前世今生

豬一樣的對手


再者,對方將領成德臣子玉的剛愎自用,驕傲輕敵,更是楚國大敗不可忽略的一大敗筆。實際上在開戰之前,楚成王就告誡子玉不可追擊晉軍。若如此,給重耳做個順水人情又何嘗不好,而子玉認為對方領軍是堂堂一國之君,竟畏縮至後退90裡,實在沒有不勝的道理。如此楚國君臣不和,子玉固執己見,求勝心切,貿然進攻,結果大敗。

《左傳》這樣解釋這場戰役楚軍失敗的原因:子玉前一晚做了個夢,黃河河神要求他將自己鑲滿珍寶的馬鞍獻給他,子玉吝惜,拒絕了。由此得罪了神仙,但看他戰場上跳樑小醜般的所作所為,也實在難怪河伯也要要點兒什麼東西才肯幫他了。

春秋霸主重耳的陰謀——城濮之戰的前世今生

結語


然而歷史總是給勝者書寫。晉軍大勝城濮之戰,“退避三舍”便是千古美談,而前有宋襄公泓水之戰不擊渡水之兵後慘敗,身受重傷。後人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的笑不自量力,成了群嘲,“不鼓不成列”也成了迂腐的代名詞。終歸有些匪夷所思。但總而言之吧,晉文公終究是春秋亂世中的霸主,信守諾言也永遠是我們要遵從的中華美德!


參考文獻:

《左傳》

《史記》

《孫子兵法》

《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