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瑞研究:2020年電動汽車行業發展預測及風險預估

貝瑞研究:2020年電動汽車行業發展預測及風險預估

隨著全球多數國家更加註重環保,新能源汽車必定是未來的大趨勢。隨著產業發展的不斷深化,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將逐漸由補貼推動型發展向技術和市場推動型發展轉變。

基於2019年的市場概況,貝瑞研究對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可能出現的情況的做了猜測,筆者在此梳理研究中提及的部分核心內容,並針對電動汽車行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

新能源補貼2020年是否會大幅退坡?

回顧2020年1月11日,工信部苗圩部長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高層論壇上表示:“2020年7月1日新能源汽車補貼不再進一步退坡”。工信部表示,為穩定市場預期,保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今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保持相對穩定,不會大幅退坡,希望行業企業堅定發展信心,加大創新力度,提升產品品質,加強市場開拓,共同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自政府部門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對於目前大部分處於資金投入研發階段的車企無疑是“雪中送炭”,這也意味著國家對於新能源產業發展支持的信心。

贝瑞研究:2020年电动汽车行业发展预测及风险预估

預期特斯拉價格下調,產能增速

隨著特斯拉上海工廠的投入生產,按照預計,上海工廠一期能為25萬輛純電動整車,包括Model3等系列車型。根據特斯拉最初的預估:“工廠建成後,計劃在初始階段每週生產約3000輛Model 3電動車,在完全投入運營後,年產量將攀升至50萬輛純電動整車。現在看來,目前交付Model3計劃已經實現,特斯拉正在沿著預定軌跡有條不紊地前行,2020量產可期,其生產規模有望翻倍。

蔚來融資進行時

2019年蔚來已經被披露的融資中,只有其發放的2億美元可轉債得到了落實。此前在蔚來財報中,承諾投資100億元的亦莊國投至今不見蹤影。雖然蔚來汽車作為一家用戶企業擁有較高的客戶忠誠度和品牌影響力,但是遠水難解近渴。2020年對於蔚來來說,在蔚來新一輪融資尚未明朗的情況下,資金儲備的不足對於未來車輛的交付、第二代智能汽車平臺NP2的研發等都將有很大的限制。

虎視眈眈新能源的非汽車製造企業

未來至少還有一家非汽車技術公司將跨界進入電動汽車市場,貝瑞預計不到兩年將離開。電動車市場方興未艾,但是由於整車製造屬於資金密集型產業,且投資週期極長、競爭激烈,許多之前宣佈大舉進軍電動車領域的科技企業面臨種種困境延緩或放棄了相關造車計劃。例如:英國電器公司戴森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在2019年10月宣佈該公司已經取消了投資超過25億英鎊(約合220.88億元)電動汽車製造項目。

業界評論稱:“退縮的戴森不會是最後一個,其他人也在掙扎。由於虧損不斷加劇,由騰訊和百度支持的蔚來汽車的股價已較去年IPO後的峰值下跌了86%。另一家中資背景的法拉第未來也在破產的邊緣搖搖欲墜。”

2020年90%的新推出的電動汽車都將虧損

隨著,各大汽車生產商進入電動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勢必會被壓低。加上電動車需求高峰已經過去,未來一年中新能源行業將朝著行業充分競爭的趨勢邁步。未來各大車企瓜分緊張市場份額使得來自於顧客的議價能力提高。

消費者壓低價格、要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而同該產業內的企業討價還價,使得汽車產業內的車企相互競爭殘殺,導致產業利潤下降。由此所直接導致的是,未形成規模化生產的車企境況將“雪上加霜”。

2020年電動汽車行業存在什麼風險?

當然,貝瑞研究的預測未必精確,但風險通常更容易糾正,因為它們代表了方向性的可能性。以下是關於汽車行業普遍關注的可能性風險:

政策變化影響行業發展的風險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仍屬於早期階段,政策會對行業產生較大影響,若監管部門發佈監管、准入資質政策,可能會衝擊行業發展。

全球汽車行業萎縮的風險

總體而言,2019年汽車行業全球銷售額下降超過3%,受累於美中兩國消費需求減弱,減少數量創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之最。其中美國銷售額下降了2%,中國前10個月銷售額下降11%。

根據惠譽評級發佈的報告,全球汽車行業整體銷量過去兩年連續下滑,2020年汽車行業的前景充其量是趨於穩定,而不是大幅反彈。面對全球汽車行業萎縮的現狀,各車企需要精準佈局銷售戰略。

核心技術路線變更的風險

技術進步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驅動力之一,新產品的產業化可能會對上一代產品產生衝擊,進而替代原有的技術路線。此外,知名電動汽車品牌接連發生兩起自燃事故,也對行業敲響警鐘,新能源汽車的質量與安全,特別是核心技術的發展都面臨嚴峻的挑戰。

市場競爭加劇的風險

新能源汽車行業擁有很大發展空間,有大量企業湧入正在加劇競爭,傳統汽車製造商積極發佈的新型電動汽車。但新能源汽車行業產能可能在短期內超過需求,從而出現產能過剩的風險,廠商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未來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效應邊際遞減風險

在中國,相比傳統燃油車,電動車雖然有購買補貼、稅費優惠、更容易獲得車牌等優勢,但在消費者心中普遍有續航里程短、充電便利性不足、維修費用高昂、保值率低、冬季駕駛電池消耗很大等諸多劣勢,未來仍有電動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效應存在邊際遞減的風險,銷售或許不及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