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歷史學家?

洪浩江蘇南通


古代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左傳》,到大史學家司馬遷作《史記》。中國歷史學有了大一統的歷史觀。歷朝歷代都有明確史學家纂修前朝歷史。到宋朝司馬光編寫了歷史《資治通鑑》,再到大明群臣編纂《永樂大典》丶大清群臣編纂《康熙大典》。到了近代,有王國維丶范文瀾丶郭沫若等歷史大家。


夏雨風


🌹中國的歷史學家多如繁星,他們用智慧和唯物史觀,留下了歷史的傳承。列寫成文,共同學習分享。

📒司馬遷(西漢):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經十餘年的艱辛,寫成《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史記》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魯迅評價《史記》寫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圖片①)

📔班固(東漢):著名史學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既專門敘述西漢這一個朝代的歷史,又稱為——《前漢書》。(圖片⑤)

📒司馬光(北宋):古代傑出史學家。他歷時19年,編寫成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按年代順序,記敘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將近三百卷,敘事明晰,文筆生動,對研究古代史有重要參考價值。司馬光總結了歷史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所以該書叫做《資治通鑑》。(見圖片④)

📔范文瀾: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任教。著有《中國通史簡編》多卷集,《中國近代史》等著作。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見圖片⑥)

📒吳晗:近現代著名史學家,明史專家,教育家。清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北京市副市長,民盟副主席。著作有《朱元璋傳》,歷史劇《海瑞罷官》等多部。(圖片③)

📔翦伯贊:近現代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史學教育家。北京大學副校長,中科院社會哲學部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郭沫若:中國近現代傑出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甲骨文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直至逝世)。史學著作極其豐富,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成就卓著,開闢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歷史劇《棠棣之花》《屈原》《甲申三百年祭》《武則天》《孔雀膽》等六部,有著深刻的社會影響。郭沫若的史學著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發行。(圖片②)

📔[本文末經作者允許,不可刪改。歡迎交流!2月4日於長春。]








笑看東籬


1、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公元約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司馬遷(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

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薰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

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5、陳壽(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6、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範汪曾孫、豫章太守範寧之孫、侍中範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覽群書。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即位後,出任冠軍長史,遷秘書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遷寧朔將軍。

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歷任後將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隨從孔熙先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著作《後漢書》。

《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7、司馬光(公元1019年11月17日-公元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

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勳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8、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人。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代表作品:《人間詞話》、《曲錄》、《觀堂集林》

9、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4]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10、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代表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11、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呂思勉在史學研究中,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堅持不懈地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取得了輝煌的學術成就。他讀書廣博,著重綜合研究,講究融會貫通,一生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八部專門史,加上在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大量史學札記,共計1000多萬字。

兩部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1923) 《呂著中國通史》(1940﹑1945)

四部斷代史:《先秦史》(1942) 《秦漢史》 (1947) 《兩晉南北朝史》(1948) 《隋唐五代史》(1957) 《呂著中國近代史》

八部專史:《先秦學術概論》 《經子解題》 《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製度史》《中國民族史》《呂著史學與史籍》和《文字學四種》

12、陳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廣東新會人。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1910年畢業於光華醫學院。一生經歷中華民族大災難和大動盪,但矢志於治學,著作宏富,成就斐然。在中國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歷史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陳垣與王國維齊名,又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陳垣也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培養了啟功、柴德賡、容肇祖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學者。現今北京師範大學東門的勵耘學苑,“勵耘”二字取自該校原校長陳垣的“勵耘書屋”。

代表作品:《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諍記》、《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及《通鑑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



關注趣味多


希羅多德(希臘語:ΗΡΟΔΟΤΟΣ),公元前5世紀(約前480年─前425年)的古希臘作家、歷史學家,他把旅行中的所聞所見,以及第一波斯帝國的歷史記錄下來,著成《歷史》(στοραι)一書,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流傳下來的散文作品,希羅多德也因此被尊稱為“歷史之父”。

塔西佗

普布里烏斯·克奈裡烏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 塔西佗(Tacitus,約A.D.55~120年)是古代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李維的史學傳統和成就,在羅馬史學上的地位猶如修昔底德在希臘史學上的地位。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愛德華吉本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是近代英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的作者,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時代史學的卓越代表。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湯因比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鉅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由於他的伯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經濟發展史,也叫阿諾德·湯因比,為了區分兩者,人們通常都稱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費正清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國籍,盎格魯-撒克遜人,1907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1991年9月14日逝世於美國劍橋,享年84歲。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生前歷任美國遠東協會副主席、亞洲協會主席、歷史學會主席、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還曾是美國政府僱員、社會活動家、政策顧問。費正清致力於中國問題研究長達50年,從他進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絕大部分都是論述中國問題的。

白鳥庫吉

白鳥庫吉,日本東洋史學界泰斗,日本東洋史學東京文獻學派創始人,北方民族、西域史、朝鮮史、中國神話研究的開拓者。一生在人種、言語、宗教、歷史,民俗,神話,傳說,考古等領域貢獻頗多,世有日本近代東洋史學界的“太陽”尊稱。

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清水隱士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班固。班固字孟堅,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范曄。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範汪曾孫、豫章太守範寧之孫、侍中範泰之子。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1、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3、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4、左丘明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都君(今屬山東省)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而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小新另眼觀歷史


1、左丘明(約前502年—約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

3、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

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薰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5、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請你吃碗麻辣燙2


孔子,左丘明,司馬遷,班固,司馬光,陳壽,


dongzengtao


很多,比如古代的司馬遷,近代郭沫洛。


懷念蛋炒飯


司馬遷,郭沫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