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豆瓣電影排行TOP500影單原創影評

TOP489:《血色將至》


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主播:坦坦

☝ 點擊上方音頻,共話電影的故事 ☝

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資本與金錢不容分割,人性之惡的大門隨時被打開,是誰在此間飽受折磨?是誰又在罪惡之間沉淪難起?

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01

2007年12月26日,由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的影片《血色將至》正式上映。2019年9月,影片《血色將至》被英國《衛報》評選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且位列第一名,以此足以見該片在電影史中的地位。

影片《血色將至》的片名來源於這一句話:“人性的深度挖掘,是另一個心靈世界大門的開啟。”“埃及到處都是血色將至的景象,即使是木製或石頭容器也不例外。”

——《出埃及記》的第七章第十九行”

當整個世界都瀰漫上一層血色將至的景緻,人又當如何生存?

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片中不時傳來的聲響,猶如地獄深淵的嚎叫,配合影片《血色將至》本身的特色古典音樂,從聽覺的角度給人以更深的刺激與心靈的感染。

慾望推動人變成魔鬼,當這一切都以電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中,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野心突顯,慾望作催化劑,生活作為鋪底,所有的人都活在一片影片本身塑造的暗黑的色調當中,見不著太多的光亮。


02

宗教是電影的一個突顯的主題。影片《血色將至》用象徵著宗教和上帝的神父,用代表著醜惡的金錢和石油將他們彼此貫穿,形成了本片的一條線索。

貪婪也許是人類的共性,但在影片《血色將至》中,不論是演員的成功塑造,抑或是影片整體的構造及線索,除了人性下的煎熬,還含有貪婪與金錢交織的罪惡。

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一八九八年,銀礦工丹尼爾·普萊恩惟尤本是個一無所有的人,因一場意外卻收穫到了充滿金錢誘惑的石油消息,於是一步一步安排,一次一次嘗試,一路又一路收穫到金錢,財富的積累同時也是人性的考驗,抓住了最後一個機會的丹尼爾·普萊恩惟尤迅速得到財富,與之而來的是社會地位與名利,隨著故事的慢慢深入,更多有關人性中罪惡的因素也逐漸顯露出來。

影片節奏較為緩慢,但我們總是覺得導演卻在以一種不容置喙的態度讓我們直視人類內心的黑暗。


03

二十九年的時間,丹尼爾成為了一個石油大亨,金錢堆積,相反的丹尼爾的靈魂卻在步步折損,那是人性中一些美好的東西,是希望,是愛和信仰。

邪惡滋生由心底,金錢積累在外層,影片《血色將至》將資本主義的腐朽與隨之而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在不斷一層層鋪展,一層層滲透。

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信仰被摧毀的時候,即便是父子親情也將成為一道障礙,丹尼爾的兒子H·W意外失聰,後來被送進了孤兒院,雖然最後被丹尼爾接了出來,但父子之間終究留下了一道不可磨滅的裂痕。

傳教士伊利·桑迪,本應該是象徵著上帝的指示與忠誠,但當他踏入了這片屬於罪惡的土地上,一切都消失地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陰謀,是道德上的衝撞與束縛。

“我想掙足夠多的鈔票,多到足以遠離俗世的煩擾。”

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鈔票來源於俗世,而那煩擾又該如何避免,這本就是個不成立的話題,暗沉的電影畫面也許早就暗示了我們真相,直接而不剋制的鏡頭下是黑暗的人生,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將最後溶於黑暗。

野心加上慾望,罪惡的原動力即在此中,成功取代了原有的信仰成為向上探尋的信念,宗教的融入是又一層對人性的質疑,那個充滿泥土與灰塵的小鎮,便預示了故事最後的結局。


04

“我們腳下的土地裡,裝滿了石油,除了我之外,沒有人能夠得到!”

影片《血色將至》中的這句臺詞,既是宣告,亦是一段終結,對過去的生活,對過去的人,對過去的自己。

這部電影被《衛報》評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第一名,憑啥?

但在2020年的第二個月,我卻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認識電影中罪惡的同時,亦不要忘卻了自己生活中真切存在的美好,就像影片《龍貓》中所說的:“認清這個世界,然後愛它。就這麼一輩子,下一世你可能就不在這個世界了。有些煩惱,丟掉了,才有風輕雲淡的機會。”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