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為什麼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而沒有託孤趙雲呢?

諮史通鑑


有三種可能

解釋這個現象,有三種可能。第一個便是,諸葛亮就代表了趙雲。諸葛亮在法正死後,已經在蜀中成為了事實上的二把手。且趙雲沉穩謙虛,知大體,識大局,套用當年曹洪對曹操說的名言:蜀漢可以無雲,卻不可無諸葛!

但問題是,諸葛亮雖可以代表趙雲,但若劉備真的心裡有趙雲,想對趙雲說啥,自然就會告知諸葛亮轉言。可劉備致死沒提趙雲一個字。這就顯得趙雲很尷尬或說劉備無情了。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終於對趙雲說了兩句話,算是後世之人對趙雲的一個彌補。

第二種可能,趙雲得罪苦了劉備。證據就是,在劉備發動夷陵大戰前,史書上載,唯有趙雲站了出來,慷慨言道: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當時引得劉備大怒,以至於出征時都丟下了趙雲,只讓他接應。可想而知當時劉備對趙雲會有多憤怒。畢竟劉備雖口中說的是為關羽報仇,實則卻是想奪回荊州。所以,這反映而出的是劉備和趙雲,對大戰略方面的嚴重分歧。

第三種可能,劉備自始至終就把趙雲視為低級戰將或保鏢。這點,同樣也是有史料為證的。都言蜀漢五虎將,實則是僅有位高權重的前、後、左、右四大將軍,趙雲當時僅是雜號將軍,級別沒法跟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相比。

且趙雲在史料中的重要功勞,都是因救後主劉禪和劉備老婆而得到的。跟關羽、張飛等靠實打實的戰功得來的不可同日而語。而之所以造成這種差距,就是因為劉備把趙雲定位在了自己的私人保鏢位置,沒給趙雲發揮的空間。以至於連魏延都後來者居上,壓住趙雲一頭。

三、是什麼造成了趙雲的落寞和孤獨

參看這三種可能,無論哪一個,都反應出了趙雲在劉備心中的位置,不是很重要。雖是元老,雖忠義無雙,但託付軍國大事,就輪不到趙雲了。所以趙雲從這層意思來言,是相當落寞和孤獨的。那麼又是什麼造成了趙雲在蜀漢(劉備)中的落寞?在筆者看來,就是趙雲過於剛正。

趙雲在史料中最出彩的話,除了阻止劉備征討吳國的那句外,其實還有一句,這就是在劉備拿下西川后,曾大肆封賞有功之人,趙雲阻止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雲別傳》)

站在忠義角度上來言,趙雲堪稱讓人歎服且敬佩。不過若站在劉備的角度上來言,趙雲這句就太不合時宜了。須知劉備拿下西川,是強取豪奪,他大肆封賞,無非是收買和安撫人心。趙雲的阻止,只能證明趙雲高尚,可其他大臣是否如趙雲般高尚呢?

答案不言自明,連神仙都講究“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故而趙雲的這種“至清、至明、至忠”的性格,就註定了他的孤獨和落寞。甚至從另一個方面來言,會成為蜀漢內的“絆腳石”,這種情況下的趙雲,只能被邊緣化。

故而,當劉備臨終前,是絕不可能選趙雲當託孤重臣的,當時的蜀漢需要的是“一團和氣”,劉備已經摺騰得蜀漢幾乎到了崩潰邊緣,還如何選“至清、至明、至忠”的趙雲,所謂“水至清則無魚”。所以趙雲便註定了落寞和孤獨中,跟“託孤之臣”擦肩而過。


福子說歷史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是蜀漢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而且諸葛亮在加入劉備集團後,就一直處於二號人物地位,他是整個蜀漢集團發展戰略的制定者,也是堅定的執行者,特別是進入成都以後,“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在劉備外出作戰,比如奪取益州、爭奪漢中期間,諸葛亮負責統攝留守官員,保障方後方,不管從威望和能力上都是輔政的第一選。



劉備託孤李嚴,首先是因為李嚴是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從荊州投奔益州後,深得劉璋重用,被任命成都令。所以,讓李嚴輔政,有利於團結益州本土官員。同時,李嚴的軍事能力也是得到劉備肯定,盜賊馬秦、高勝聚集數萬人馬起事,當時劉備正在漢中,面對眾多叛軍,李嚴也不請求援兵,僅五千人就討平叛亂。其軍事能力毋庸置疑。在託孤時,李嚴的官職是尚書令。尚書令本來時負責文書和傳達命令,類似今天辦公廳。光武帝劉秀鑑於西漢末年皇權旁落的事實,只信任身邊地位低下的尚書們,雖然設置宰相,但是凡機要之事全部交給尚書,以此制約輔弼大臣。李嚴的尚書令作用對於丞相諸葛亮就不言而喻。把身為尚書令的李嚴提拔為輔政大臣,自然是對丞相權力的制約。託孤後,李嚴就被任命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負責蜀漢的軍事,劉備意圖也是與諸葛亮分權。



最後,來看趙雲為什麼不適合輔政。最早跟隨劉備起兵的元老們想關羽、張飛這些實力派人物都已去世,糜竺、孫乾等人才能平平。這時只剩下趙雲比較合適,特別是趙雲先後兩次救過劉禪,對劉備更是忠貞不二。但是趙雲曾在佔領成都後,眾將商議瓜分良田美宅時候,逆眾議,勸諫劉備,天下未定,應當把田產還給百姓收攬人心。最終劉備同意了趙雲的意見。雖然趙雲出於公心,但此舉勢必得罪一大批蜀漢將領,特別是入川已前的將領。眾將跟隨劉備顛沛流離,好不容易有了安身之地,希望享享清福,卻因為趙雲一番話,成為泡影。憤怒之情可想而知。由此可見趙雲雖然對劉備忠心不二,但從中也可看到在處理與眾人關係上做得並不好。作為輔政大臣,如果不能很好處理眾臣關係,得不到眾人支持,必然要引起動亂,因此趙雲沒有被劉備納入輔政之列。


一壺清茗品春秋


託孤啊,就是把未來的皇帝託付給“輔政大臣”,輔政大臣,得是政治家吧,得是宰輔一級高級官僚吧?趙雲一個武將,哪裡有資格?

武將是什麼?爪牙,只負責撕咬,不負責思考,

何況,趙雲並不是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早在191年,劉備看中了趙雲,想讓趙雲跟著自己,趙雲說他哥死了,他要回鄉,這典型看劉備沒混起來,不屑於跟劉備混。

後來十年後,劉備已經名揚天下了,趙雲才跟著劉備混的,當時已經是公元200年了,


南朝居士


託孤一般情況下是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受託孤的人基本上要在皇帝親政以前代替皇帝治理國家,如果託付不當,很容易出現政治危機。這就要求最高當政者在選擇託孤大臣時必須要慎而又慎,要避免潛在的政治危機。


在選擇託孤大臣時,無非要從幾個方面綜合考慮。


第一,當然是才幹。才幹包含的方面有很多,最基本的當然是政治能力,然後是軍事能力。第二,就是人品。託孤大臣一般是有很大的權力,很容易成為權臣。如果心術不正,沒有很好的政治操守,很容易出現像司馬懿那樣陰謀家篡位;第三,應該是政治平衡。光有才幹和人品還不足以保證能夠政治穩定,還需要最高當政者在託孤的同時設計一套各方勢力相互制約,且能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穩定的政治生態,從而保持一個較為穩定的政治框架,以便於不出現野心家、陰謀家或者像宋太祖那樣的“身不由己”的例子。

從以上三個方面對趙雲的條件進行分析,就能夠得出趙雲到底適不適合成為託孤大臣。

首先來看才幹和人品。趙雲的人品自然是沒話講,他的整個生平已經為他的人品做了很好的詮釋,這個不必多講。我們單講他的才幹。趙雲的才幹主要表現在軍事上,拋開三國演義裡的大戰長坂坡不講,因為這是個人英雄主義,在大規模軍事行動中並沒有什麼用。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趙雲的軍事能力在蜀漢層面來說,還是數得著的,以穩字為主,沒有大勝,也沒有大敗。但要進入托孤考察對象顯然還不行,還需要考察最重要的政治能力。趙雲在三國裡主要是領兵,但是也有過參與政治的機會。但是,他的表現並不能及格,最典型的莫過於他獨自領兵收復桂陽郡的表現。在趙雲收復桂陽且被劉備任務為桂陽郡守以後,實際上趙雲此時已經是被劉備視為主政一方的大員,要讓他獨擋一面了。此時,當地的實力派趙範想把自己守寡的嫂子嫁給趙雲,以進行政治結盟。可是趙雲的表現卻很幼稚,以個人名節為理由拒絕了。在那個年代,聯姻是常用的政治結盟手段。比如:劉秀和河北郭氏的聯姻,劉備和東吳的聯姻,都是政治聯姻,但兩人都是毫不猶豫的就同意了。從這一點兒上看,趙雲在政治上是相當不成熟的。他拒絕聯姻也使趙範始終不自安,最終逃走。從此以後,趙雲再也沒有獲得過參與政治的機會。他在劉備心中已經留下政治能力不過關的印象,沒有進入托孤大臣考察對象是必然的。


說完才幹,再來講講劉備為自己身後設計的政治架構。眾所周知,蜀漢的政治勢力大致上有兩大派系,也就是外來的荊州派和益州本土派。而劉備選的這兩個人剛好是這兩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如果法正此時還活著,那麼就會是法正而不是李嚴。兩個基本上都是軍政能力較為均衡,可以相互制約。如果再加入軍方的代表趙雲,那麼諸葛亮的勢力將具有壓倒優勢,政治平衡很快就會被打破。事實上在劉備逝世後,諸葛亮還是想方設法最終將李嚴拿下,所有權力收歸己有。好在諸葛丞相的節操有保證,成就了他成為一代名臣楷模,為萬世敬仰。



孤獨守夜人


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託孤,任命諸葛亮為託孤大臣,李嚴為副手,開啟了蜀漢政權的新時代。作為蜀國資歷和能力都頂尖的大將趙雲,為什麼沒有成為託孤大臣呢?劉備恐怕在能力、性格、年齡等方面都有所考慮:

一、夷陵慘敗,急需文臣治理國家

經過夷陵之戰的失敗,蜀國國力損耗嚴重。劉備非常清楚,蜀國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休養生息、安撫百姓、恢復元氣,而非對外征戰。所以,諸葛亮、李嚴這類治政能臣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沒有選擇武將出身的趙雲也在意料之中。

二、趙雲忠義,但不善調節政壇平衡

趙雲追隨劉備南征北戰差不多三十年,忠心耿耿自然不必多說,而趙雲的人品性格也備受肯定,忠義識大體,為人正直有原則。但是從託孤大臣的角度考量,趙雲的性格是優點也是缺點。他沒有能力去把握蜀漢內部東州、荊州、益州三大政治力量微妙的平衡。加上趙雲算是孤家寡人,身後沒有強大的政治集團做後盾,這無疑是非常不利的。而同為荊州派系的諸葛亮和李嚴,在政治這方面的能力和背景要比趙雲優越太多了。

三、趙雲年齡偏大

年齡問題也是劉備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永安託孤的時候,諸葛亮42歲,李嚴雖然生年不詳,但估計年齡也是三四十歲左右,兩人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可以保證蜀漢政權未來10年以上的穩定。而趙雲這個時候已經年過五十,在當時算得上老年人了,加上之前張飛、黃忠、馬超等人紛紛病故,劉備託孤的時候一定會顧慮趙雲的年紀可能不足以做到長期輔政。

總結,無論是從當時蜀漢的國家需要,還是趙雲本人的能力性格,似乎都不太適合作為託孤大臣,劉備為了國家的長遠考慮,沒有選擇趙雲是在情理之中。


歷史步行街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託孤諸葛亮和李嚴,而沒有託孤趙雲呢?

我是臨石觀海,我來回答

劉備永安託孤是三國曆史中一段佳話,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那麼為什麼劉備會託孤諸葛亮與李嚴,個人認為那是因為諸葛亮與李嚴都是能力超群之人,各有所長,又對劉備忠心耿耿,再者他們倆是蜀漢政權內部荊州和東州集團的代言人,可以制衡益州本土集團。至於為什麼沒有託孤趙雲,是因為趙雲與諸葛亮為同一陣營,加之趙雲被劉備視為家將,不適合託孤。

劉備為什麼會託孤諸葛亮和李嚴

蜀漢政權作為一個外來政權,其內部構成錯綜複雜,簡單的說蜀漢政權有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李嚴所代表的東州集團,和根深蒂固的地頭蛇益州集團,其相互之間的平衡就是劉備託孤需要考量的。

因此身為一國之主的劉備在深思熟慮後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他不但要選擇合適的人才,更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所以才會做出如此選擇。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三國志》

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戰略策劃師加內政總管,初出茅廬便為劉備集團指明方向,之後聯吳抗曹,總管後勤保障工作,可謂立下汗馬功勞,其能力人品無需多言,更重要的是他即是元老又是荊州集團的代言人,加上已經貴為丞相,是當之無愧的肱骨之臣,所以託孤諸葛亮是合情合理,毫無疑議。

那麼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雖然是荊州人但卻是東州集團的人,這也是他具有獨特的優勢,而法正死後,李嚴儼然已是東州集團首領。

而且李嚴在劉備入益州時,率眾投降,為劉備送上了一記神助攻,加上李嚴軍事能力突出,不論是以五千人殲滅數萬盜賊,還是大破南中叛軍高定,都可以看出其不俗的能力。

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音淒。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枝黨星散,悉復民籍。又越嶲夷率高定遣軍圍新道縣,嚴馳往赴救,賊皆破走。—《三國志》

因此在章武二年,劉備將李嚴招至永安,加為尚書令。章武三年,劉備託孤時加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成為軍界首腦人物。

劉備為什麼沒有託孤趙雲

趙雲,一位三國時人氣極高的勇將,一生為劉備出生入死,在公孫瓚手下時就與劉備結下深厚的友誼,跟隨劉備之後更是救後主,保主母,立下大功。但劉備沒有託孤趙雲,個人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趙雲與諸葛亮同屬於劉備創業元老,歸屬同一集團,有諸葛亮代言足矣,無需再託孤趙雲。

其二,趙雲雖然英勇善戰,但劉備對他的定位是心腹家將,並不是像關羽,魏延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因此,趙雲並不適合託孤。

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雲別傳》

總結:綜上所述,劉備託孤諸葛亮與李嚴是因為此二人能力出眾,各有所長,而且分別代表了荊州集團與東州集團,這樣做可以更好的與益州本土集團保持相對平衡,有利於蜀漢政權的穩定。

而劉備沒有託孤趙雲是因為趙雲與諸葛亮為同一集團,無需託孤,加上趙雲在劉備心中是心腹家將,不適合託孤。


臨石觀海


趙雲夠忠誠,但地位不夠高。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三國志·趙雲傳》

他的地位甚至還在“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的魏延之下,顧命大臣怎麼輪得到他。

劉備託孤選擇是有深遠考慮的。丞相諸葛亮是群臣之首,又是荊襄集團領袖,是當然人選;但光這樣還不夠,為了團結儘量多的人,他還要從原原劉璋舊部中選擇一個人,出於壓制益州本土勢力需要,他選擇了原籍南陽的李嚴。

諸葛亮和李嚴的關係其實不錯,參看我的頭條文章《劉禪搞政變幹掉諸葛亮?假作真時真亦假,一代重臣的無間道人生》

按道理說,一早跟劉備打天下的元從集團也該出一個顧命大臣,無奈關羽張飛糜竺孫乾都死了,其他人真實不夠資格。


真正鱷魚不哭


漢昭烈帝劉備臨終前,將蜀漢託付給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之所以不是選擇諸葛亮一個人,就是害怕諸葛亮會變成曹操。

但是諸葛亮和李嚴是兩個陣營的人,很難密切合作,劉備為什麼不選擇趙雲來一起當顧命大臣。

按常理來說,

選擇顧命大臣的標準也就是四個:忠誠、威望、能力、地位。趙雲和劉備也曾同床而眠,可以說是劉備除了關羽張飛之外,趙雲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而趙雲也一直給劉備的後勤部隊,他曾經當過桂陽太守、公安司馬、江州的翊軍將軍,趙雲對劉備可謂是忠心不二。

再來說一下趙雲的威望。趙雲被封為虎威將軍不但能威懾敵人,而且也能威懾內部,劉備讓趙雲當自己的後勤大總管,就是因為趙雲,能鎮得住劉備囂張跋扈的老婆孫小妹。

關於趙雲的能力,很多學者認為:“趙雲明大義,斷大策,同等於魯肅”、“趙雲不獨有將略,其看事決斷穩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最後再說一下趙雲的職務。趙雲雖然屬於“雜號將軍”,但劉備討伐孫權的時候“趙雲督衛江州”,實際劉備是把自己的大後方交給了趙雲。並且劉備在夷陵慘敗之後,趙雲親帥大軍趕到永安接應劉備,要不然劉備就回不到蜀國了。

綜上所述,趙雲具備了顧命大臣的四個必要條件,並且當趙雲當就在永安,但是劉備卻只託孤於把諸葛亮和李嚴,卻吧趙雲晾在了一邊,只有兩個重要的原因:(1)當時趙雲已經六十五歲了,比劉備還大兩歲,趙雲的年齡已經超過了託孤的要求,這和當年曹操把郭嘉看做可以託孤的心腹一樣,原因就是:“諸君年齒均長於我,而郭奉孝最少。”;(2)無論趙雲是不是顧命大臣,他都會竭盡全力輔佐劉禪,當初趙雲不顧生死兩次救出救危在旦夕的劉禪,他心裡對劉嬋具有別樣的感情。

公元前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這使得剛遭遇夷陵大敗的蜀漢政權雪上加霜。劉備為了保住這脆弱的蜀漢政權,在臨終前把後世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這裡明確指出了丞相諸葛亮為正,尚書令李嚴為副,二人共同執掌蜀漢大權。

劉備這麼安排到底有什麼目的呢?

在古代的政治架構中要講究平衡,大多數君主在給年幼的後主選擇託孤大臣時,一般都不會只選一個大臣輔政,為了防止顧命大臣大權獨攬,都會安排兩人或者四人與之分權。比如曹丕的託孤大臣有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曹睿的託孤大臣有司馬懿和曹爽,孫策臨死前的託孤大臣是張昭和周瑜,孫權的託孤大臣有諸葛恪、孫弘、滕胤、孫峻。所以,劉備選擇諸葛亮和李嚴兩人同為顧命大臣同樣也是同樣的道理。

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

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李嚴在之前只是犍為太守,而在劉備病重後就迅速把李嚴升為尚書令,又讓李嚴為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李嚴作為顧命大臣與諸葛亮分權。我們一般認為劉備對諸葛亮是非常信任的,劉備在臨終前還授予了諸葛亮廢立之權。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所以很多人認為,如果劉備對諸葛亮沒有足夠的信任是絕對不會說出這種話的。那麼劉備擔心諸葛亮大權獨攬,讓李嚴與其分權的說法似乎顯得格格不入。

我們在對歷史事件或者人物進行分析判斷時不能只看他說過什麼話,最關鍵的是要看他做了什麼事!在中國的儒家文化中,人要重名分,恭謙讓。這在人與人的日常交流中也無不體現。比如父親稱自己的兒子為“犬子”,君主稱自己為“寡人”就是寡德之人,大臣在君主面前要稱自己為“微臣”。

一個人越是想要什麼東西就越要表現出謙讓,以給自己博得讓賢的美名。

《論語·泰伯》:

“泰伯 ,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史記·高祖本紀》:

“ 漢王 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申午,乃即皇帝之位 汜水 之陽。”

《後漢書·和帝紀》:

“故太尉 鄧彪 ,元功之族,三讓彌高,海內歸仁,為群賢首。”

同樣曹魏代漢時,曹丕也是讓三讓才即皇帝位。我們能說劉邦和曹丕都不想當皇帝嗎?所以,我們不能只從對話中來判斷古人的意圖,而是要從實際行動來分析。

劉備深知自己死後,以諸葛亮的才幹和威望,他想做什麼事恐怕也沒人能阻止,但是他還必須要重用諸葛亮,因為外有曹魏和東吳一直在對剛建國的蜀漢政權虎視眈眈,內有益州本土豪強的伺機而動,如果處理不好外部威脅和內部矛盾,蜀漢將面臨亡國滅種,而諸葛亮是蜀漢唯一的救星,也只有他才能夠帶領蜀漢度過難關。

劉備在白帝城應該想了很久,臨終前對諸葛亮的遺言,也不乏有謙讓之意,同樣也是在給諸葛亮的最後一道“恩惠”。希望諸葛亮能夠知恩圖報,盡心輔佐後主劉禪,諸葛亮也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當時的劉備確實擔心諸葛亮大權獨攬後會成為第二個曹操,所以在短時間內把李嚴提拔為尚書令,又讓任都護府統內外軍事,與諸葛亮分權。不過讓人想不明白的是,劉備為什麼會看重李嚴呢?難道除了李嚴之外別人都入不了劉備的法眼嗎?

在劉備臨終前,與其最親近的關羽、張飛都已經去世,剩下的只有諸葛亮能獨當一面,之前說過,古代君主託孤至少都是兩人以上,所以一定要再選出一位能力出眾的人來接受託孤重任。但是跟隨劉備多年的趙雲還健在,趙雲戰功卓著又對劉備忠心耿耿,與諸葛亮搭檔不也正好嗎?

為什麼劉備不讓跟隨自己多年趙雲當託孤重臣呢?

我們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與趙雲的親密程度僅次於關羽和張飛。如果我們從職位上看,趙雲的官位不僅與關羽、張飛相差甚遠,就連後來投靠劉備的黃忠和馬超都在其之上,甚至被後人冠以“謀反罪名”的魏延在劉備生前都做到了鎮北將軍的位置,而趙雲在劉備生前一直都是個雜號將軍。

劉禪後來追諡已故將軍時,起初也沒有打算追諡趙雲,後來在姜維等一干將領的強烈要求下,第二年才追諡了趙雲為順平侯。如果從官職和地位上講,蜀漢只有四虎上將。《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替趙雲抱不平,在作傳時便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放到了一起。

趙雲在蜀漢的地位之所以這麼尷尬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趙雲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又講原則。只要自己認為對的事拼了命也會去做。古代君主最喜歡的並不是高尚正直的良臣,而是無條件服從自己命令的手下,這也是趙雲在劉備眼裡不如關羽、張飛、黃忠和馬超的重要原因。

例如,當年長坂坡曹操率五千精騎一日一夜就追上了劉備,情急之下劉備丟棄妻子和幼主,慌忙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逃跑。結果趙雲不但沒有跟劉備走,反而跑回去救甘夫人和幼主劉禪。

據《三國志趙雲傳》記載: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版,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這裡明確指出了劉備是“棄妻子南走”並不是慌忙之中走散了。

另外《三國志先主傳》裡也明確記載: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可見劉備為了保命,已經顧不上甘夫人和幼主劉禪的生死了,就像當年劉邦被項羽追擊時,為了讓馬車跑快點,劉邦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馬車。但是趙雲認為這樣做違背了倫理道德,便拼了性命把甘夫人和幼主救回。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趙雲的品德是多麼高尚。

對於一直懷有帝王之心的人,哪有什麼兒女情長,為了功名大業可以犧牲掉身邊任何人。試想如果當初劉備身邊的數十騎都像趙雲這樣去救人,那麼誰來保護劉備呢?劉備此時要的是自己能活命,至於甘夫人和幼主只能讓他們自身自滅。趙雲在生死時刻捨去主公去救幼主,明顯是把倫理道德放在了首位,卻把主公的安危交給了別人,這可是對君主的大忌。

二、趙雲對劉備確實忠心耿耿,但並非愚忠,更不會諂媚討好君主。劉備在漢中大敗曹操後,有很多大臣上表劉備稱王,但是在這份上表的名單裡我們沒有看到趙雲的名字。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義、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

那有沒有可能趙雲也上表了,只是沒有提及名字,應該是在“等一百二十人”裡?

趙雲跟隨劉備多年,走南闖北,為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與群臣聯署上表了,論資歷和能力都應該提及姓名,不會放到後邊的“等一百二十人”裡。最關鍵的證據是劉備稱漢中王后絕大多數人都得到了封賞,唯獨沒有封賞趙雲。這隻有一個原因能夠解釋通,就是劉備稱漢中王時,趙雲沒有聯署上表。曹操稱魏王后就遭到了眾多擁漢派的唾罵,稱王就意味著早晚會代漢自立,所以趙雲認為此時不宜稱王。

三、趙雲與諸葛亮關係很好,屬於同一派系,也是上下屬關係。歷來託孤大臣都是來自於從不同派系之間,這樣就做是為了保持政權內部的平衡,防止一家獨大。例如,孫策託孤張昭和周瑜,一個文臣一個武將,兩人沒有隸屬關係。曹丕託孤的曹真、曹休屬於曹氏勳貴,而陳群、司馬懿屬於世家大族。所以,劉備不可能同時讓諸葛亮和趙雲共為託孤大臣的。

蜀漢中跟隨劉備出生入死的將領也不在少數,劉備為什麼選擇李嚴呢?

李嚴原是荊州牧劉表的屬官,曹操進攻荊州時李嚴為秭歸縣令,由於不願意在曹操手下任職,便向西投奔劉璋,劉璋任命為成都縣令,又獲得能幹的名聲。劉備入蜀時,李嚴本來是受劉璋之命來抵禦劉備的,結果還沒開戰就率眾投降劉備,被劉備被封為“裨將軍”,劉備拿下成都以後,又封李嚴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人發動叛亂,召集隊伍多達數萬人,到達資中縣。李嚴等不及劉備發兵,自己親率本郡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過了不久,越嶲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劉備於是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任原郡郡守如前。這兩次叛亂都是在成都的大後方,而劉備此時遠在漢中,若不是李嚴果斷平叛,成都能不能守住都不好說。劉備自此開始對李嚴信任有加。

但是這裡有個疑問,當初曹操進攻荊州時,時任秭歸縣令的李嚴不投靠曹操,卻向西投奔了闇弱的劉璋,要知道此時的曹操三分天下以佔其二,大有一統全國的趨勢。你要說李嚴忠於故主,不肯侍奉曹操吧,可劉備後來攻打劉璋時,李嚴反而投靠了劉備。你說李嚴兩面三刀,見風使舵吧,從他不肯屈服曹操和幫劉備平叛兩件事上看,似乎對劉備倒是很忠誠。

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無從得知李嚴的真實想法,這裡做一個大膽的推測,李嚴很可能在荊州任職的時候就與劉備相交。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劉表)使(劉備)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劉備每到一處都會收買當地人心,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很多荊州當地豪傑都被劉備所收買,李嚴很有可能就在這些豪傑當中。

據《三國志李嚴傳》記載:

(李嚴)少為郡職吏,以才幹稱。荊州牧劉表使歷諸郡縣。

由此可見,李嚴並非一直在秭歸當縣令,在荊州的很多地方都有過任職,那麼與劉備相交併非不可能。曹操進攻荊州時,李嚴任秭歸縣令,秭歸在荊州的西部,與蜀地相接,而劉備是往荊州的東南方向逃跑,李嚴根本就沒機會見到劉備,更無法投奔他,只能向西投奔闇弱的劉璋。這樣一切就能解釋通了,李嚴並非兩面三刀、見風使舵之流,他對劉備是有忠心的,這一點劉備也心知肚明。

李嚴即在荊州做過官,也在蜀中掌過權,可以說與荊州派和東州派關係相處的都不錯,再加上出色的才能和對劉備的忠心,自然是劉備託孤的不二人選。


龍舞


託孤歷來是國家大事,因而託孤大臣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永安託孤,劉備選擇了兩位託孤大臣,一位是蜀漢政權的二號人物諸葛亮,另一位便是尚書令李嚴。而並沒有選擇早就追隨於他的趙雲。

為何會選擇諸葛亮?

託孤之人主要講求兩點,一個是威望要高,一個是能力要強,威望不高鎮不住場面,能力不強辦了實事。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二把手,威望自然很高。作為蜀漢的百官之首,能力更是超一流。更何況,蜀漢剛立國不久,便經歷夷陵之敗,其內部實際是危機四伏,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第一能人,不用多說,自然是劉備託孤的首選之人。

為何會選擇李嚴?

蜀漢政權內部主要分為三支勢力,一支是由益州本土勢力組成的益州派,一支是劉焉父子統治益州時期入蜀的東州派,最後一支便是劉備的老班底荊州派。這三股勢力相處並不融洽,彼此之間頗有矛盾,因而蜀漢政權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要協調好這三股勢力。

以劉備為首的荊州派自然是蜀漢政權的主體,但作為新來者,要想在益州站穩住腳就必須依靠其他勢力,相比較而言,東州派自然比益州派更適合做團結對象。而李嚴便隸屬於東州派。李嚴本是荊州人,劉表死後,劉琮投降了曹操,李嚴便棄官入蜀,被劉璋任命為成都令,劉備入蜀後,李嚴順勢投降了劉備,被劉備委於重任。因而李嚴算得上是一個親荊州派的東州派人士,並且李嚴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自然也就成為了劉備託孤考慮的對象。

選擇李嚴除了是要拉攏東州集團外,可能還有一點便是要牽制諸葛亮,畢竟諸葛亮位高權重,而劉禪年幼,劉備防備他也是極有可能呢,當然這一點只是個人的猜測而已。

為何不選擇趙雲?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感覺趙雲在蜀漢政權內部有著很高的地位,其實不然,在劉備生前,趙雲一直都只是個雜號將軍,直到劉禪繼位,才被拜為鎮東將軍。反觀蜀漢的另一位大將魏延,早在劉備稱漢中王時,便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成為封疆大吏,劉備稱帝后,更是拜其為鎮北將軍。相比較而言趙雲在蜀漢政權內部的地位可能還沒有魏延高。

其實除了趙雲地位不夠高外,還有一點便是面對蜀漢危機四伏的局勢,作為武將出身的趙雲實際上是沒有能力去擺平這樣的局面,所以說這也是劉備不考慮他的原因。

更何況趙雲同屬於荊州派,荊州派已經選了諸葛亮為託孤大臣,如果再選一個荊州派人士不利於內部勢力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