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清朝太有意思:多爾袞選擇順治,死後卻被順治掘墓毀屍(圖)

皇父攝政王“駕崩”

1650年即大清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時,也就是晚上七點到九點之間,在遠離京城的喀喇城內(今河北承德市灤平縣灤平鎮,風景秀麗的避暑山莊旁邊),多爾袞不甘心地嚥下了最後一口氣,享年僅僅三十九歲。

一代梟雄,英年早逝,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對於多爾袞的死,清朝的官方文件《清實錄》只記載了一句話:

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薨於喀喇城,年三十九。

這個清朝太有意思:多爾袞選擇順治,死後卻被順治掘墓毀屍(圖)

簡單,明瞭,沒有死亡原因,沒有死亡過程......不由讓人浮想聯翩。當然,即使加上過程,多爾袞的死,也簡單無比。

談遷在《北遊錄》中,記錄了多爾袞死亡的全過程:

初,攝政王膝創,塗以涼膏。太醫傅胤祖謂其非宜。是日圍獵,值一虎,須尊者射而眾從之,時王創甚,勉發三矢,度不自支,退召英王語後事,外莫得聞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年初的時候,多爾袞的膝蓋受傷了,病情很嚴重,太醫都用上了膏藥。結果,多爾袞不好好養病,反而繼續折騰,他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狩獵,玩得不亦樂乎,還收穫了一隻老虎。後來,打獵期間,多爾袞的病情突然加重,他自知大限將至,趕緊把哥哥阿濟格叫來,匆忙地交代了後事。

那麼,歷史的真相,真是這樣嗎?未必。通過史料我們知道,在這次打獵前,多爾袞就身染重病了,多年的強壓工作讓他“勞心焦思,身心俱疲”。當時,多爾袞一直服用竹瀝,用這味藥緩解病情。

九王言:俺荷國眷愛時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見俺有痼疾,非竹瀝難治,而蒙惠得服便見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產,不得不求之於館所者。

——《沈館錄》

衛輝淇縣多竹。攝政王煎竹瀝。初課民煎。每巨竹可獲瀝十斤。後疑其偽。令民輸竹於京。以風日所暴僅煎六斤。淇之人苦於役。費甚矣。

——《北遊錄》

查閱文獻我們知道,竹瀝用於治療癲癇、熱病痰多、壯熱煩渴、驚風、腦血管病、慢性阻塞性等疾病,它就是一種治療中風的藥。竹瀝是一般藥材,只是當時的大清不生產,只能從朝鮮進口。

可見,多爾袞跟他的哥哥皇太極一樣,也是死於中風。又有人說,多爾袞天天高強度地工作,又是突然死亡,很有可能是過勞死。當然,除了死於中風、過勞死外,多爾袞的死亡原因,還有幾種說法。有一些史學家說多爾袞是死於受傷,他在打獵期間,從馬上摔了下來,重傷難治而死。也有史學家說多爾袞是死於腫瘤,他得了一種當時治不好的痼疾。更有史學家說多爾袞是死於暗殺。

對於這些說法,本人才疏學淺,不敢去評。還是等待更多的史料出爐,來解決這個難題。

不管真相如何,結果都是一樣的,多爾袞就這樣英年早逝了。他不甘心地閉上了雙眼,去了那個世界。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十三日,多爾袞的死訊傳到京城,順治皇帝悲痛不已,他立刻下詔,命令全國臣民為多爾袞“易服舉喪”。十七日,多爾袞的靈柩運回北京後,順治皇帝下令,命諸王、諸貝勒、文武百官“易縞服”,親自帶領他們來到東直門外迎靈。迎接期間,順治皇帝親自跪奠,各級官員則跪在路兩側舉哀。

當天晚上,多爾袞的靈柩運回攝政王府,順治繼續下令,多爾袞王府內的家人,都要身穿喪服,在大門內跪哭。諸王、諸貝勒以及文武百官,都要在自家設立靈堂,為這位攝政王守喪。

二十日,順治皇帝降下哀詔,向全國臣民宣佈了多爾袞的死亡消息,要求全國百姓為其守喪。守喪時間為二十七日,守喪禮儀與帝王禮相同。

二十五日,順治再次頒佈聖旨,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簡稱義皇帝,廟號成宗。正式宣佈其為一個“皇帝”。

如今,清朝有十三帝之說,就是在那十二個正統皇帝上,再加上這個多爾袞。雖然生前,多爾袞沒有當過一天皇帝,但他死後卻得到了這個殊榮,也可以了無牽掛了。

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順治皇帝再次頒佈聖旨,追封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后,同多爾袞一起“祔享太廟”。多爾袞無子,賜以豫親王多鐸之子多爾博為其養子,受封睿親王,世襲罔替,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

至此,在順治皇帝的冊封下,多爾袞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他若在天有靈,也足以死得其所。當然,以多爾袞一生為大清王朝所做的貢獻來看,他死後得到這些殊榮,實至名歸。

就這樣,在全國百姓的守喪中,多爾袞風風光光地下葬了。他以一個帝王的身份,入土為安了。所有人也相信,順治皇帝將一直緬懷多爾袞,繼承他的遺願,以他為榜樣,繼續管理這個天下。

然而,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到,短短數天,天下就風雲突變了。順治皇帝將由愛生恨,玩命地打擊、報復多爾袞,不僅讓他無法入土為安,還讓他屍骨無存。

其實,想想也能明白,多爾袞生前大權獨攬,欺負皇帝年幼,不把皇帝當盤菜,還把皇帝氣成那樣(豪格死時),他未來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即使多爾袞不死,等到順治親政後,他也不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於是,在順治皇帝憤怒的雙眼中,該來的,終於來了。一場清算多爾袞的行動,正式拉開了序幕。在清算多爾袞的行動中,第一個挨槍子的,就是他的大哥和碩英親王阿濟格。阿濟格之所以被整,完全怪不了別人,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因為,這個人打算“謀朝篡位”,順治只能痛下殺手,對其嚴懲不貸了。

這個清朝太有意思:多爾袞選擇順治,死後卻被順治掘墓毀屍(圖)

處死阿濟格

一般來說,當多爾袞這棵大樹倒下後,樹上的猢猻只剩下兩個選擇了。第一,韜光養晦,以求自保。第二,倒打一耙,說這棵大樹的不是,作為獻給新君的見面禮,比如蘇克薩哈。

然而,在這個問題上,作為多爾袞的死黨,阿濟格卻選擇了第三條路——取而代之。阿濟格想取代多爾袞的位置,成為一棵新的“大樹”。

這個人,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北遊錄》記載,多爾袞臨死前,曾找來阿濟格,跟他進行了一番密談。多爾袞到底說了什麼,史無記載,不得而知,但這次談話結束後,阿濟格就明顯變了,變得有點讓人琢磨不透了。

當時,多爾袞死後,大臣們聚在一起開會,商量多爾袞的後事。結果,在會議中,最該出席的阿濟格卻缺席了,他私自調遣三百騎兵入京,不知所為何事。同時,阿濟格還偷偷給他京城的兒子寫信,讓他多準備一些兵馬,以防不測。

不測?到底什麼是不測,恐怕只有阿濟格心裡明白。

好在,阿濟格的這個陰謀沒有得逞。大學士剛林(跟左懋第談判的那個官員)發現了阿濟格的企圖後,他立刻策馬急行,“日夜兼程七百里”,在阿濟格部隊到京前,搶先一步到達京城,並說明了事態的嚴重性。

朝廷如臨大敵,他們軟禁了阿濟格的兒子,並派遣重兵把守九門。

阿濟格的三百騎兵到達後,清軍將他們包圍,“盡收誅之”,將他們全都“處理”了。因為保密工作到位,阿濟格並不知道這些事情。

處理了這件事情後,朝廷開始對阿濟格起疑心了。而阿濟格接下來的所作所為,更加深了朝廷的懷疑,準備對其下手。

多爾袞死後第三天,阿濟格就開始上躥下跳,“必思奪政”,要奪取攝政大權。阿濟格乾的事情如下。第一,密謀奪取正白旗。在一次會議中,阿濟格散佈了一個假消息,他告訴眾人:“多爾袞在收了多鐸兒子多爾博為嗣子,讓其繼承家業後,他就後悔了。多爾袞希望勞親入主正白旗,取代多爾博,繼承家業。”

阿濟格這麼說,就是要奪取正白旗。因為,勞親就是他的第五子!阿濟格此舉,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後來,詭計被人識破後,阿濟格又出一計,他以多爾袞病逝、多爾博無人照顧為由,要求多爾博入住他的英王府。當然,對於他的這個要求,群臣一起反對,讓他的陰謀沒有得逞。

可不是嗎?在這個局面下,若多爾博進入了英王府,估計就被阿濟格軟禁了,變成一個打狗的肉包子,有去無回。

第二,毛遂自薦,要當攝政王。

有一次,阿濟格看見端重親王博洛(努爾哈赤九子巴布泰的第三子),竟然對他這樣道:“如今,你跟濟爾哈朗、滿達海一起處理朝政,國家治理得不好,你們要趕緊議立攝政王,讓這個人管理天下,這才像話。”

阿濟格這麼說,到底意欲何為,真是不說自明。

第三,擅自逾越,充當攝政王。《清史列傳》記載,多爾袞的靈柩回到京城後,順治率領文武百官來迎接。阿濟格竟然不摘掉佩刀,直接來跪拜皇帝。阿濟格此舉,可大可小。這事往小了說,阿濟格不過是失態罷了,皇帝可一笑了之。反之,這個事情往大了說,就熱鬧了。還記得莽古爾泰是怎麼死的嗎?還不是“御前拔刀”,被皇太極小題大做,最終被整死。

當然,不管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阿濟格此舉,都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阿濟格根本不把皇帝當回事。他也自信地認為,多爾袞死後,他已經成了這個帝國的第一人。

平心而論,阿濟格有這種想法,情有可原。

看看現在大清王朝的排行榜吧,最德高望重的代善,病逝了;最年輕有為的豪格,死在獄中;最有未來的王爺多鐸,走在了多爾袞的前面。論資排輩,阿濟格已經是最德高望重的王爺了。

在這種背景下,阿濟格的野心越來越大,他除了敢御前露刀外,還幹了更加過分的事情,以彰顯自己尊貴的身份。

阿濟格讓自己的兒子勞親率軍保護皇帝,跟皇帝的親兵會合在一起,儼然充當皇帝的侍衛了。

多爾袞的靈柩運到北京城後,皇帝下令開會,商討多爾袞下葬一事。結果,在這個會議中,阿濟格父子竟然推開眾人,直接坐在了皇帝的周圍,儼然把自己當成皇帝的左膀右臂了。

阿濟格此舉,明顯就是逼宮了。看來,他不得到這個攝政王的頭銜,是不會罷休了。然而,阿濟格根本不知道,他這麼幹,就是在主動找死。

畢竟,他既無多爾袞的手段,也無多爾袞的威望,卻強行讓眾人服從自己,這怎麼可能呢?

就這樣,見到阿濟格如此行事後,眾人都怒了,大家都開始給阿濟格穿小鞋、下黑手,準備置他於死地。

濟爾哈朗就打小報告道:“英王有佩刀,上來迎喪,似此舉動叵測,不可不防。”同時,他秘密派遣人監視阿濟格的一舉一動,以防不測。而對於這些,阿濟格竟渾然不知,他還在做著當攝政王的美夢呢。

最終,在順治皇帝的怒吼中,阿濟格這個美夢破碎了,他也終於知道了自己的下場。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順治下令開會,命諸王、諸大臣商量阿濟格的罪行。

對於皇帝的“要求”,群臣自然心知肚明,而且,他們對這個莽夫,也沒有任何的好印象,焉有為其求情之理?

於是,在一番討論後,群臣給了皇帝一個滿意的答覆——判阿濟格死刑,但念其勞苦功高,改為終身監禁;其子勞親革去王爵,降為貝子;其黨羽按照罪行等級,被處以死刑、罷官、發配等懲罰。

就這樣,在皇帝的一紙詔書下,阿濟格轟然倒地,他的黨羽也只能各自逃難了。直到這個時候,阿濟格才明白,沒有多爾袞的庇護,他什麼都不是,還想取而代之,只是痴人說夢罷了。

對於這種痴人,真是無話可說。

至此,阿濟格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王爺,變成了一個階下囚。他後半輩子的生活,也只能在監獄中度過了。

在監獄僅僅待了一年,阿濟格就受不了了,他大發脾氣,宣洩心中的不滿,主動找死。

順治八年(1651年)九月三十日,阿濟格在監獄裡大怒道:“聽說我的兒子變成了奴隸,家裡的婦女也發配給了別人,這怎麼行呢?我怎麼能這麼憋屈地生活。我要堆衣服生火,拆了這個監獄,以洩心頭之恨。”當天中午,阿濟格果然幹了拆屋的事情,他把牆上的瓦片都打碎了。

見此情景,守監嚇了一跳,趕緊層層上報,將此事報給了順治皇帝。順治皇帝下令開會,商討阿濟格的罪行。

十月十六日,群臣在一番商量後,做出了判罰——阿濟格悖亂已極,留之恐貽後患,應立即處死。對於這個判罰,順治同意,就“令其自盡”了。

就這樣,阿濟格死於獄中,享年僅僅四十七歲。同他一起被賜死的,還有他的兒子勞親。阿濟格死後,順治下令抄家、奪爵、除宗籍,把他的家族徹底滅門了。後來,直到乾隆年間,阿濟格才被平反。

對這個人,蓋棺論定一下吧。

其實,有什麼好論定的呢?他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匹夫,就是一個自以為天下無敵,卻什麼也不是的跳樑小醜罷了。他之所以有這個下場,其實就是咎由自取、主動找死罷了,不值得同情,也不需要同情。

當時,對於阿濟格這個人,皇帝、滿朝文武不喜歡他,就連保持中立的外國人也不喜歡他,對他的評價非常低。

《韃靼漂流記》就這樣描述阿濟格:

八王子是一個性格粗暴的人,遇事不加考慮,所以不管政務。他年約五十幾歲,臉上有麻子,身材魁梧,眼神令人望而生畏。為人勇猛,攻城陷陣,無往不勝。與明朝交戰,屢建軍功。

有一次,在攻城時,城內人請求投降,皇帝也答應了,可是巴圖魯王子(指阿濟格)不同意,進城還殺了很多人。這樣的過錯,使他被降職削官。他明白這是國家的法令,不管怎樣,都應該認真遵守。像這樣的做法,他沒有意見......

可見,連外國人都看出來了,這個阿濟格,就是一個遇事不加考慮的莽夫!而在中國歷史上,這種莽夫的下場,其實也早已命中註定。

性格決定命運,阿濟格最終的結局,其實就是他的命。

這個清朝太有意思:多爾袞選擇順治,死後卻被順治掘墓毀屍(圖)

當然,即使阿濟格學會了韜光養晦、閉門不出,也沒用。因為作為多爾袞的死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當皇帝開始清算多爾袞時,也是他的末日了。只不過,阿濟格主動找死,把這個末日提前了而已。

那麼,皇帝將怎麼清算多爾袞呢?他又將如何自食其言,收回給多爾袞的賞賜,給他一個嚴厲的懲罰呢?

嚴懲多爾袞

史學家們一致認為,阿濟格的獄案興起之日,就是清算多爾袞的開始。

畢竟,阿濟格雖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把阿濟格這樣往死裡整,傻子都知道,皇帝這麼幹,到底意欲何為?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多爾袞僅僅入土了兩個月,他就開始遭到清算。

當時,多爾袞生前最信任的正白旗大臣蘇克薩哈認清了形勢,他上疏彈劾多爾袞。蘇克薩哈是這樣彈劾多爾袞的:多爾袞死後,他的侍女吳爾庫尼為其準備殉葬品時,她告訴羅什、博爾輝、蘇拜、詹岱、穆濟倫五個下人:“王爺曾經囑咐我,王府內備有八補黃袍、大東珠數枚、黑貂褂等,要隨他一起入葬。”

要知道,多爾袞陪葬的這些東西,都是皇帝才能使用的東西。可見,多爾袞這麼幹,無疑就是“悖逆”,打算在陰間謀朝篡位。

於是,以蘇克薩哈的告狀為開端,越來越多的人上書彈劾多爾袞,與他劃清界限。

短短數日,順治皇帝就收到了無數封告狀信。這些告狀信中,有彈劾多爾袞“辱罵豪格父子,破壞滿洲團結”的;有彈劾多爾袞“私自制作御用服飾”的;有彈劾多爾袞“擅自調遣兩旗官兵,打算造反”的;有彈劾多爾袞“糜爛的私生活嚴重,不配當王爺”的;也有彈劾多爾袞“目無尊上,違法亂紀”的。總之,什麼樣的彈劾文件都有,真是隻有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寫不出來的。

最終,在這些彈劾都“屬實”後,順治下令開會,讓文武百官商量“追論睿親王多爾袞罪狀”。

就這樣,在商討阿濟格的罪行後,群臣又開始了一番熱烈的討論,並再一次給了皇帝一個滿意的結果。

群臣給多爾袞羅列的罪名,歸納如下。

第一,不知廉恥,“以皇上之繼位盡為己功”。第二,獨斷專權,任意罷黜官員,私自管理國家兵符,一切文件自己裁處,儼然把自己當成了皇帝。第三,當攝政王時,不讓濟爾哈朗參與朝政,卻讓胞弟多鐸為輔政王。他背叛了昔日輔佐幼帝的誓言,妄自尊大,活該“天地譴之,令短折而死”。第四,謀殺豪格,逼納其妃,奪其牛錄、財產歸自己所有。第五,以朝廷自居,逼迫諸王、諸貝勒、文武大臣去他府邸上班。第六,巧取豪奪,將諸王、諸大臣殺敵剿寇之功全歸於己。第七,府邸、儀仗、音樂、侍衛人數等物,皆跟皇帝的規格一樣,犯了逾越之罪。第八,未經允許,擅自出入皇宮內院,毫不避嫌。第九,口出“太宗之位,原系奪立”的狂妄之語,認為皇位本來就是自己的。第十,逼迫兩黃旗大臣投奔自己,強行讓他們加入兩白旗。第十一,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寶。第十二,欲帶兩白旗入住永平府,建立一個獨立王國。

其實,說了這麼多的罪行,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多爾袞要謀反,必須將其嚴懲不貸,才能以儆效尤。

還是那句話——要告一個人有罪,“謀反”真是再好不過的詞語。

多爾袞需要謀反嗎?根本不可能,他要想造反,活著的時候就幹了,何必去陰間幹呢?但是,皇帝就是挑明瞭要辦多爾袞,多爾袞能說什麼呢,他也只能乖乖認罪了。

有史學家說,多爾袞之所以不造反,是因為大哥代善還在。多爾袞忌憚擁有兩紅旗的代善,所以不敢行事,不敢謀朝篡位。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細細論證,其實並無道理。

因為,順治五年(1648年)十月,代善病死於北京,享年六十六歲。同一年,豪格也慘死在獄中,享年四十歲。而在他們病逝的前一年,濟爾哈朗的輔政王之位已經被多鐸取而代之,他下崗回家了。

可見,伴隨著代善、豪格的死,濟爾哈朗的罷黜,多爾袞已經完成了對朝廷的“統一”,他已經完全可以登基稱帝了。然而,直到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病逝前,也沒有任何資料能夠證明多爾袞幹過謀朝篡位的舉動,或者是說過一句想取代皇帝的話語。反之,多爾袞倒是留下了很多維護皇帝尊嚴、誓死效忠皇權的話。

《清史稿》記載,為了表明忠心,多爾袞不止一次說了“待皇帝長大後,就要歸政給皇帝”的話。

有一次,群臣開會,為了拍多爾袞馬屁,有的官員就建議要提高攝政王的禮儀,讓他成為諸王第一。對於這種話,多爾袞嚴厲地回絕道:“在皇帝面前,不許違反禮儀。這種事情,是不能做的。”

有一次,上朝時,群臣為了拍攝政王馬屁,竟然跪拜在門口,迎接他。結果,多爾袞看見後,二話不說,掉頭就跑了,並責問他們為何如此行事。得知群臣的心意後,多爾袞一點也不高興,反而把他們訓斥了一頓,讓他們不要這麼幹。

還有一次,多爾袞召集眾人開會,他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現在大家只知道取媚於我,很少尊敬皇帝,這怎麼行呢?我豈能容忍你們這樣行事!從今日起,凡是忠於皇帝的,我都會愛他、用他。反之,給我再多的獻媚,也沒用,若不尊重皇帝,我絕不寬恕!”

這樣的一個人,焉有造反之理?

百年後,乾隆皇帝看完多爾袞乾的事情後,潸然淚下,不能自抑。隨後,他毅然決然地為多爾袞昭雪,他還在多爾袞“睿親王”三個字中間,加上了一個大大的“忠”字,以表彰多爾袞的忠心耿耿。誓死效忠的皇帝,根本不理解多爾袞的苦衷,把他打成一個亂臣賊子,還讓他屍骨無存。百年後,一個素未謀面的重侄孫,卻明白他的苦衷,還成了他的知己。這樣的結果,讓多爾袞情何以堪。

這個清朝太有意思:多爾袞選擇順治,死後卻被順治掘墓毀屍(圖)


塵歸塵,土歸土

在順治皇帝眼中,既然大家都認為多爾袞“逆謀果真”,那就不用對他客氣了。於是,順治皇帝以“多爾袞罪孽深重、人神共憤”為由,下令“謹告天地、太廟、社稷,將伊母子並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奪”。

就這樣,兩個月前,多爾袞得到的一切頭銜,都被順治皇帝強行回收了。在這個回收的過程中,順治皇帝徹底地出爾反爾了。他忘記了曾經對多爾袞刻骨銘心的愛,只剩下咬牙切齒的恨了。

這個恨,真不是一般地深。

因為,就在這個懲罰的過程中,順治皇帝不僅治了多爾袞的罪,還抄了他的家。不管是多爾袞陽間的家,還是他陰間的家,都照抄不誤。

《韃靼戰紀》記載,為了嚴懲多爾袞,憤怒的順治皇帝採用了一種極端的報復手段——命令毀掉阿瑪王華麗的墳墓,掘出屍體......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也化為塵土。

可見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的恨,是何其深。

當然,由於這段史料太驚悚了,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們認為順治皇帝不會幹出這種事情。這段文字是西洋傳教士衛匡國為了吸引眼球,故意杜撰的文章。

由於史料匱乏,我們無法判斷這段文字的真偽,但朝鮮文獻“攝政王墓處,掘去其金銀諸具,改以陶器”的文字證明,順治確實抄了多爾袞的“家”,他確實幹了這種刨墳掘墓的事情,讓他死後不得安寧。

對死人,順治尚且如此;對那些活人,順治也不可能有憐憫之心。

抄了多爾袞的“家”,回收了他的廟號後,順治皇帝“意猶未盡”,他堅信,幹掉一個多爾袞,是不夠的,必須幹掉以多爾袞為中心的龐大勢力,才能還朝廷一個朗朗乾坤。

順治八年(1651年)閏二月二十八日,順治皇帝下令,開始對多爾袞的餘黨進行清算。結果,第一個挨槍子的人,竟然是那個對皇帝忠心耿耿的大學士剛林。

前面講過,多爾袞死後,阿濟格圖謀不軌,若不是剛林“日夜兼程七百里”,第一時間將此事告訴了朝廷,阿濟格就有可能得手了。除了舉報阿濟格外,在彈劾多爾袞上,剛林也盡職盡力,他第一時間跟多爾袞劃清了界限。然而,剛林幹了這麼多事情,卻並不能“將功贖罪”。順治認為其依附多爾袞多年,“朝夕獻媚”“巧言誑上”,還擅自修改史書,把對多爾袞不利的史料全部刪除,這些足以讓他罪無可恕。

最終,順治皇帝下令,將剛林“判處死刑,籍沒家產,妻子為奴”。同時,以此為開端,順治大興冤獄,認為一切跟多爾袞親近的官員,全是多爾袞黨羽,理應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在順治的諭旨下,一時間,“官不聊生”,所有的官員都接受了調查。那些多爾袞的黨羽,自然跑不掉。那些原正黃旗卻依附多爾袞的將領,如譚泰、冷僧機,更是嚴懲不貸。

對於譚泰,順治恨其為多爾袞辦事,將他“正法,籍沒家產”。對於冷僧機,順治對他的印象還不錯,就頒佈一道聖旨,“姑從寬免死,為民”,饒了他一命,讓他當一個老百姓。

後來,這個案件越來越大,幾乎朝廷所有的官員,都被請去“喝茶”了。最終,就連范文程、寧完我這種大清的股肱之臣,也被傳去問話,詢問他們跟多爾袞的關係。

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在經過一年的血雨腥風后,順治終於收起了屠刀,放官員一條生路。至此,順治不僅一舉擊潰多爾袞的勢力,也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威力。

從此以後,在官員眼中,這個皇帝雖然年輕、雖然稚嫩,但他卻是清朝最有權勢的人。順治終於擺脫了多爾袞的陰影,站在了這個帝國最中心的舞臺,開始君臨天下。

至此,一個新的時代,正式到來。不知道舊時代的多爾袞看見此情此景,會做何感想。

對多爾袞,蓋棺論定一下。

其實,有什麼好蓋棺定論的,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多爾袞的評語。

多爾袞,他到底是一個率領大清入關的蓋世英雄,還是一個屠殺漢人的惡魔劊子手?他到底是一個“其功高而不幹帝位,為自古史冊所僅見”的忠臣,還是一個“為孝莊所困,無法越雷池一步”的情種?......恐怕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何須再議。這裡,我只說一下外國人眼中的多爾袞。

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韃靼戰紀》中對多爾袞的評語,是這樣的:

他具有超人的謀略和精明,並以勇武和忠實著稱。他的聰明才智使最有學識的中國人都欽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贏得平民百姓的愛戴......阿瑪王使韃靼獲得了中國,由於他的賢明公正仁慈和軍事才能,韃靼人和中國人都對他很敬畏。這個當權者的死給朝廷帶來很大的麻煩。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這個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東滿100減50,噹噹5折包郵搶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