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龍紋是陶瓷裝飾的傳統紋樣,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出現,清代,康雍乾時期的燒瓷技術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進而達到歷史較高水平,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龍紋形貌不一,盡態極妍。瓷器上的龍紋往往也並不是單獨出現,常與其他紋飾組合,如雲龍紋、海水龍紋、正面龍紋、戲珠龍紋等等。這一時期的龍紋瓷器無論是形象題材還是製作工藝都大大豐富,達到了全勝階段。

龍最早是作為圖騰崇拜而出現的,以象徵祖先、神化和誇大自己氏族的力量。秦漢以後,龍漸漸成為帝王的代表,地位日顯尊貴。而龍紋在某些方面成為帝王獨享的紋飾,大約始自宋代,以明清兩代最為嚴格。

龍的形象作為瓷器裝飾形態上大致有:

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正面龍紋 雍正青花海水礬紅紋九龍紋盤 御窯元華堂制

正面龍紋

龍頭呈正面形象,龍身盤曲繞成環形,這種圖案稱“正面團龍”;

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雍正款琺琅彩黃地雲龍紋碗

行龍

表現龍的行走之態,又名"走龍"。

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300件青花海水雕刻龍紋扁瓶 御窯元華堂制

海水龍紋

以龍與海水組成,故名。表現龍游在海水中。有單龍、雙龍、四龍乃至九龍,穿遊騰躍於海水之間。

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乾隆款黃地青花雲蝠龍紋雙耳扁瓶

雲龍紋

龍為主紋,云為輔紋,龍或作駕雲疾馳狀,或在雲間舞動。

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150件仿雍正青花雲龍紋大肚玉壺春瓶 御窯元華堂制

戲珠龍

龍戲珠紋也有寶珠在中間,左右二龍相對戲遊,習稱"雙龍戲珠紋"、"二戲珠龍紋",雙龍珠龍紋的形制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何種排列,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多條龍戲珠,稱為"群龍戲珠";圖案為二條雲龍盤旋中間有一壽字,則稱為 "雲龍捧壽",借喻吉祥安泰。龍珠是龍的精華,是它們修煉的原神所在,所以人們在藝術表達中,通過兩條龍對玉珠的爭奪,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清乾隆 青花夔龍穿花紋折口雙耳瓶

穿花龍紋

又稱"串花龍紋","花間龍紋",表現龍在花枝間穿行

下面我們再談變體龍紋

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清康熙 青花螭龍紋碗

螭龍

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螭紋起源於春秋,盛行於戰漢,貫穿於以後其它各時代。在神話傳說中,螭龍為水神,一曰雌龍,一曰龍子。又名蛟龍,亦名蛟螭。尾部同樣有柺子型和卷草型之別,又稱“草龍”。

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100件仿嘉慶粉彩綠地夔龍花卉紋如意耳罐 御窯元華堂制

夔龍

夔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僅有一足;傳說黃帝時諸侯於東海流山得奇獸,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傳統裝飾紋樣,常見於古鐘鼎器物上。

形態不一的清代龍紋御窯瓷器賞析

康熙款青花龍紋梅瓶

禿尾龍

清代官窯瓷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尾巴呈禿頂狀的龍紋,簡稱“禿尾龍”。明清兩朝,此種龍紋僅清代御廠瓷器獨有,尤以康熙朝製作最盛,按當時禿尾龍的爪數可將其分為三爪、四爪、五爪三大類,當中五爪類使用最多。

龍的形象千變萬化,由簡單走向繁雜,由質樸變為華美。總體來說,有鱗者稱為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稱為虯龍,無角的稱為螭龍,無角有一足的稱為夔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