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杭州有什麼優勢,為何南宋要遷都到杭州

宋朝時期,杭州有什麼優勢,為何南宋要遷都到杭州

提及杭州,人們往往會聯想起“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壯美山川,抑或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風景。的確,杭州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遷客騷人無不匯聚於此,吟詩作畫,流傳了一篇又一篇的唯美詩篇,因而人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但是今天,我要說的並不是在文人墨客眼中的“人間天堂”——杭州,而是在兩宋之交,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臨安”這座城市對宋帝國統治的延續,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臨安”的前世今生

“臨安”

位於今天的“杭州”,在先秦時期隸屬於“會稽郡”,隋開皇九年,首設“杭州”,管轄了“錢塘”等九個縣,唐代沿襲了隋代的作法,僅在轄區和名稱上有所改動,此時,“杭州”或“餘杭”都可以代指“杭州”地區。

朱溫弒君,唐朝滅亡,遵奉錢鏐為吳越國王,首府就設置於杭州,錢鏐在位期間“廣郡郭週三十里”,修建了大量亭臺樓閣,史載,杭州的“邑屋之繁會,江山之雕麗,實江南之勝概也”。吳越國的興起,不僅發展了杭州的城市規模,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杭州”作為首都。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傳至宋太宗趙光義後,吳越國“無條件投降”,北宋由此實現了“杭州”的“和平解放”。

正因如此,歷經“吳越國”三代統治者經營的吳越首府“杭州”沒有遭受戰爭的破壞,依然保持著浙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終北宋一朝,“杭州”都是北宋帝國在“兩浙路”“路治”所在。

宋朝時期,杭州有什麼優勢,為何南宋要遷都到杭州

靖康恥之變後,宋高宗趙構再度“衣冠南渡”,於“南京”(時稱“建康”)登基稱帝,但迫於形勢,最終南下至“杭州”。紹興八年,趙構改“行在”的“杭州”為“臨安”,正式把“臨安”作為帝國首都。由此,“杭州”正式成為了南宋帝國首都,直到公元1276年,南宋滅亡。

那麼,南宋統治者為何不選擇六朝古都——“建康”(南京)為首都,而選擇了相對“年輕”的城市“臨安”(杭州)呢?

二、“臨安”的區位優勢

要了解南宋選擇“臨安”作為首都的原因,就必須分析“臨安”在地理位置、經濟實力、政治地位乃至軍事方面

具備的優勢。

1.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

“臨安”地處長江下游,位居中國南北之中,又是“京杭大運河”的起點,在地理位置上四通八達,方便對中國其他地區實現統治。而且,由於“臨安”是一座地處長江南岸“海港城市”海路交通便捷,又有長江天險可守,兼之浙江地區“七山二水一分田”江南丘陵拱衛,使得“臨安”不僅“易守難攻”,而且一旦北方金軍入侵告急,宋帝國的高層可以仰仗便捷的交通迅速撤離。

相比“虎踞龍盤”

“建康”,“臨安”的地理環境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在地理層面,“臨安”的確是南宋王朝最合適的發祥之地。

宋朝時期,杭州有什麼優勢,為何南宋要遷都到杭州

2. 發達的農業

“臨安”不僅在戰略地位上佔有重要席位,在經濟上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臨安”所在的“兩浙路”地區歷經吳越、南唐、以及北宋包括蘇軾在內的諸多官員

的經營,引水灌溉系統大為改進。而且,自東晉以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為“兩浙路”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農業技術,兼之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氣候溼熱,適合種植水稻桑樹,這使得“兩浙路”地區一直是北宋王朝最重要水稻、絲綢產區。古人云

“蘇湖熟,天下足”,當地農業的產量之高,地位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趙構遷都於靠近最大糧食產區的“臨安”,不僅解決了京城數量龐大的官吏的吃飯問題,而且節省了大筆糧食運輸的成本,避免了“南糧北調”的缺陷,不可謂不高明。

3.港口城市與貿易的發達

除了農業上的優勢,“臨安”還具有“港口城市”所有的優點。在海外貿易上,“臨安”始終是當時南宋帝國的“世界交易中心”。“臨安”所處的“杭州港”水深且腹地大,適合大型船隻停泊貿易,吸引了大批外國商人前來貿易,“市舶司”憑藉優質廉價手工業產品,如瓷器、絲綢、茶葉

出口國外,換取外國的黃金白銀,從而達到充實國庫的目的。

正是港口城市的巨大紅利,給予了南宋貿易興盛的前提。

對外貿易的繁榮不僅僅充實了宋帝國的國庫,而且促進了臨安地區手工業和金融業的發展。

宋朝時期,杭州有什麼優勢,為何南宋要遷都到杭州

比如由於棉紡織品的大量出口和高額利潤,“臨安”具有“牌照”的手工作坊主一擁而上,招募了大批“兩浙路”地區的廉價手工業者,購置了上百臺織機的作坊日夜趕工,人口技術的優勢最終轉化成了經濟上的優勢,南宋帝國的“海外貿易”在中國古代達到了頂點。

貿易的發達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正是南宋時期,白銀大量流入,市場出現了“通貨膨脹”的風險,南宋統治階級及時刊發了代替銀錢的紙幣——“會子”,帶頭給中國金融業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也正是此時,中國的僱工行業迎來了新的高峰,“契約精神”

也空前高漲。

可以說,正是因為南宋帝國依靠“臨安”港口貿易手工業、金融業的鉅額利潤,統治者才可以“直把杭州作汴州”,從而維繫統治的穩固。

三、政治軍事形式下的“遷都”

瞭解了“臨安”區位優勢,也就是了解了“臨安”可以作為都城的優點,但趙構之所以最後選擇“臨安”為都城,與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式是分不開的。

1.靖康之變與趙構南遷

靖康之變時,金軍分東西兩路入侵中原,並最終佔領“開封”,擄走了宋徽宗

宋欽宗,宋徽宗第十子趙構南下“建康”(南京),企圖以此為據點重整山河。但是,由於淮西兵變,大大削弱了南宋帝國在“淮南地區”的防備力量,而岳飛、韓世忠等將領帶兵在外,無暇他顧。

宋朝時期,杭州有什麼優勢,為何南宋要遷都到杭州

金軍抓住了宋廷淮河防線空虛的弱點,迅速南侵,攻打下了“建康”,宋高宗倉皇出逃至“杭州”,改為“行在”,奈何金軍步步緊逼,直奔“杭州”,揚言“飲馬西湖”,宋高宗不得已,乘船從杭州港出逃至海上,借金人不熟水性暫避。金人撤退後,宋高宗確定“杭州”為“臨安”,意為“臨江則安”。

2.政治軍事層面的必然結果

可以說,“杭州”本身在人口、城郭、交通上的優勢,都不是南宋帝國定都“臨安”的決定性因素。其實,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沒有什麼比他們在社會上的統治地位更為重要。

對宋高宗來說,他是宋徽宗遺留在宋帝國控制下的最後血脈

,他個人的安危及統治才是他真正關心的問題,正因如此,在金軍入侵淮南時,他更樂於選擇方便乘船避難的“杭州”。

除卻了統治者的因素,當時的政治軍事環境同樣決定了都城的應選擇“杭州”而非“南京”。首先由於河北、陝西、山西、乃至開封失守,南宋帝國能夠依靠的天險只剩下了川渝一線,拱衛四川,襄陽一線,護衛湖廣,以及淮河地區。

但由於忠於皇朝且戰鬥力強的勤王軍隊大部分位於四川湖北,淮河防線相對空虛,加之金軍曾多次渡過淮河扣邊長江,長江以北的地區顯然不再安全,“建康”遭到破壞後,也顯然不適合再作為王朝的首都。

3.控制江南的門戶

而且,鑑於金軍始終未能成功渡長江劫掠長江以南,這部分地區受到的破壞較小,而且相對安全。再者,牢靠把握這部分能夠大量生產賦稅的地區,比奪回必須

輸送補給才能延續下去的北方地區有利得多。而“杭州”,正好是未受破壞的江南地區通往北方的門戶。

宋朝時期,杭州有什麼優勢,為何南宋要遷都到杭州

定都“杭州”,一方面可以順應經濟重心南遷的趨勢,減少損耗,另一方面能夠保障江南地區的安穩,穩定南宋帝國的統治。

結語

但是,這一看似妥當的遷都,恰恰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中相當一部分的人已經失去了恢復中原的決心,而僅僅希望能夠偏安保全富貴。可以說,無論“杭州”在區位優勢上為南宋帝國貢獻了多少財富,都不能挽回一個政治軍事上日益衰微的偏安王朝日薄西山的命運。

也正因如此,此後的中原王朝將“杭州”加入了建都的“黑名單”,“杭州”僅僅作為南宋帝國的都城而曇花一現,在沒有哪一個強大的王朝選擇這座紙醉金迷的城市作為首都。

不過,杭州作為浙江地區經濟文化的中心,歷史底蘊和積累的財富至今仍然為這座城市增添上了豔麗的光環。

參考文獻

《宋史》

《二十四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